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四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校正医书局 2、五毒 3、麻沸散 4、水苗法 5、灸法 6、太医署 7、三三医书 8、《存真图》 9、寸口脉法 10、疾年
二、填空
1、现今流传的《____》和《____》,实际上就是《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编成的。
2、《____》是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3、《本草发挥》的作者____。
4、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____。
5、《周礼》和《左传》关于“藏冰”和“变火”的记载探讨的是____的方法。
6、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____社会末期。
7、难经》所记诊法以____为主。
8、《素问?举痛论》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最早涉及到____的记载。
9、最早的中医杂志为____。
10、刘完素,字____,号____,后世称为____。
三、单项选择
1、最早记载水银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刘涓子鬼遗方》 D.《肘后备急方》 E.《诸病源候论》
2、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 )
A.方有执 B.刘完素 C.孙思邈 D.王叔和 E.成无己
3、营养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最早载于( )
A.《肘后备急方》 B.《千金翼方》 C.《诸病源候论》 D.《本草拾遗》
E.《脚气治法总要》8、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E. 明代
4、朱丹溪师承于( )
A. 刘完素 B. 张从正 C. 罗天益 D. 罗知悌 E. 李杲
5、“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倡导者是( )
A. 李明之 B. 张元素 C. 王好古 D. 罗天益 E. 张壁
6、现今能看到最早写到“辨证施治”术语的文献是( )
A.《医门法律》 B.《中风论》 C.《医藏目录》 D.《周慎斋遗书》
E.《洗冤集录》
7、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最早、最著名的是( )
A.邓玉函 B.利马窦 C.汤若望 D.艾儒略 E.巴多明
8、《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
A.《素问悬解》 B.《注黄帝素问》 C.《素问训解》 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9、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 )
A.方有执 B.刘完素 C.孙思邈 D.王叔和 E.成无己
10、“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的意义( )
A. 兄弟姐妹不许通婚 B. 婚配要遵守社会道德风俗 C. 避免近亲婚配,利于优生
D. 同姓男女不能通婚 E. 以上都不是
四、多项选择
1、甲骨文中有关疾病的记载有( )
A. 疾首 B. 腹疾 C. 疫疾 D. 疾自 E. 疾耳
2、金元医家中对药物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者有( )
A. 张元素 B. 李杲 C. 王好古 D. 朱震亨 E. 许叔微
3、我国对尿甾体性激素“秋石”的提炼为世界最早,它记载于( )
4、明清时期日本医学学派有( )
A.后世派 B.经方派 C.古方派 D.折衷派 E.考古学派A.《炮炙论》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苏沈良方》 E.《本草衍义》
5、《难经》在脏腑理论上作出新的发挥是( )
A.肾 B.命门 C.心 D.三焦 E.脾
五、简答题
1、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
2、王孟英的代表著作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3、王好古的学术思想与李东垣有何异同?
4、《神农本草经》有哪些成就?
5、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
六、论述题
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校正医书局:于1057年设立,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籍传播有重要贡献。
2、五毒:《周礼?天官》中的记载,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是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4、水苗法:把上述研细的痘痂用水调匀,以棉花蘸后塞入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使其产生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5、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太医署:唐代设立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早的。
7、三三医书:裘庆元编辑的医学丛书,共三集,辑医书九十九种,除少数医书为日本人所撰,多系我国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
8、《存真图》:为北宋末年杨介据泗洲处死犯人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记载了人体内脏和十二经脉图,原图著已佚,后世部分针灸书籍中引用了该书内容。
9、寸口脉法:是王叔和取《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之说,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脉位,分别左右配属脏腑,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逐步统一化、规范化。
10、疾年: 甲骨文中的记载。指多疾之年,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二、填空
1、《伤寒论》 《金匮要略》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徐用诚 4、六气致病说 5、预防疾病 6、原始社会 7、“独取寸口” 8、血液循环 9、吴医汇讲 10、守真 通玄处士 刘河间
三、单项选择
1、A 2、D 3、A 4、D 5、A 6、D 7、B 8、B 9、D 10、C
四、多项选择
1、ADE 2、ABCD 3、BD 4、ACDE 5、BD
五、简答题
1、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
唐朝承袭隋制,在京都长安设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医学教育又分医学和药学两部。内设太医令、丞、府、史、医监、医正、掌固等管理行政教务;教授、助教、师、主药、工等从事教学。
2、王孟英的代表著作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孟英的代表著作有《霍乱论》和《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这是依《内经》中的有关经文发挥的。该书既是一部温病学说论述的汇编,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3、王好古的学术思想与李东垣有何异同?
王好古与李东垣都研究脾胃虚损病变,这是共同之处,不同在于:李东垣偏重于内伤(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引起的气虚发热证,又称内伤热中证;而王好古则重于外感(寒邪)及内伤(内饮生冷、误服凉药、本气自虚)导致的阳虚阴寒证,故治疗亦各不相同,前者重在甘温除热、益气升阳泻火,而后者重在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此外,王氏尚研究肝肾虚寒证,其中尤偏重于肾,这从其对三阴证发病的认识及选药用方上可反映出来。
4、《神农本草经》有哪些成就?
《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魏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中所载药物大多临床有效,其所述药物学理论、药物功效主治及用药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的内容,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
5、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
明清有关《伤寒论》研究空前活跃,不仅著述增加到100余种,学派纷呈,争鸣激烈,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扩展到原文编次、以方类证、分经审证、按法类证等一些关键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除以上三类外, 陈修园将六经之病,分为经证、府证、变证三类。钱潢和尤怡持按法类证,列正治、权变、救逆……诸法。其他诸家或偏于注,或偏于临床治疗阐述发挥,或偏于普及启蒙,掀起了明清《伤寒论》研究诸家蜂起。
六、论述题
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所讲的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了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大类,而主要是前者。“温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隋代至明代,均有论述,但历代关于温病的零散材料,有许多是有启发性的,它们为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区分出来,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创立中医传染病学——温病学说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
吴有性,于1643年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最大贡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吴有性指出,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
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吴有性还指出“戾气”也是一切外科感染疾患的病因,他还正确论断,戾气是物质性的,其所导致的疾病同样可用物质的药物治愈。 叶桂(1667~1746年),著《温热论》,为其学生顾景文,整理而成。《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薛雪(1681~1770年),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薛雪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为温病学说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瑭(约1758~1836年), 1789年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认为温疫只是九种温病之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而其它八种,则可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由此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王士雄(1808~1868年),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明清时期,对温病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汪机(14631~539年)、戴天章(17世纪中叶)、余霖(18世纪)等众多医家。
温病学说在明清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它既是新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也是该时期众多医家尊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成果。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四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校正医书局 2、五毒 3、麻沸散 4、水苗法 5、灸法 6、太医署 7、三三医书 8、《存真图》 9、寸口脉法 10、疾年
二、填空
1、现今流传的《____》和《____》,实际上就是《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编成的。
2、《____》是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3、《本草发挥》的作者____。
4、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____。
5、《周礼》和《左传》关于“藏冰”和“变火”的记载探讨的是____的方法。
6、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____社会末期。
7、难经》所记诊法以____为主。
8、《素问?举痛论》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最早涉及到____的记载。
9、最早的中医杂志为____。
10、刘完素,字____,号____,后世称为____。
三、单项选择
1、最早记载水银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刘涓子鬼遗方》 D.《肘后备急方》 E.《诸病源候论》
2、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 )
A.方有执 B.刘完素 C.孙思邈 D.王叔和 E.成无己
3、营养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最早载于( )
A.《肘后备急方》 B.《千金翼方》 C.《诸病源候论》 D.《本草拾遗》
E.《脚气治法总要》8、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E. 明代
4、朱丹溪师承于( )
A. 刘完素 B. 张从正 C. 罗天益 D. 罗知悌 E. 李杲
5、“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倡导者是( )
A. 李明之 B. 张元素 C. 王好古 D. 罗天益 E. 张壁
6、现今能看到最早写到“辨证施治”术语的文献是( )
A.《医门法律》 B.《中风论》 C.《医藏目录》 D.《周慎斋遗书》
E.《洗冤集录》
7、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最早、最著名的是( )
A.邓玉函 B.利马窦 C.汤若望 D.艾儒略 E.巴多明
8、《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
A.《素问悬解》 B.《注黄帝素问》 C.《素问训解》 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9、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 )
A.方有执 B.刘完素 C.孙思邈 D.王叔和 E.成无己
10、“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的意义( )
A. 兄弟姐妹不许通婚 B. 婚配要遵守社会道德风俗 C. 避免近亲婚配,利于优生
D. 同姓男女不能通婚 E. 以上都不是
四、多项选择
1、甲骨文中有关疾病的记载有( )
A. 疾首 B. 腹疾 C. 疫疾 D. 疾自 E. 疾耳
2、金元医家中对药物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者有( )
A. 张元素 B. 李杲 C. 王好古 D. 朱震亨 E. 许叔微
3、我国对尿甾体性激素“秋石”的提炼为世界最早,它记载于( )
4、明清时期日本医学学派有( )
A.后世派 B.经方派 C.古方派 D.折衷派 E.考古学派A.《炮炙论》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苏沈良方》 E.《本草衍义》
5、《难经》在脏腑理论上作出新的发挥是( )
A.肾 B.命门 C.心 D.三焦 E.脾
五、简答题
1、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
2、王孟英的代表著作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3、王好古的学术思想与李东垣有何异同?
4、《神农本草经》有哪些成就?
5、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
六、论述题
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校正医书局:于1057年设立,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籍传播有重要贡献。
2、五毒:《周礼?天官》中的记载,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是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4、水苗法:把上述研细的痘痂用水调匀,以棉花蘸后塞入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使其产生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5、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太医署:唐代设立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早的。
7、三三医书:裘庆元编辑的医学丛书,共三集,辑医书九十九种,除少数医书为日本人所撰,多系我国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
8、《存真图》:为北宋末年杨介据泗洲处死犯人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记载了人体内脏和十二经脉图,原图著已佚,后世部分针灸书籍中引用了该书内容。
9、寸口脉法:是王叔和取《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之说,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脉位,分别左右配属脏腑,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逐步统一化、规范化。
10、疾年: 甲骨文中的记载。指多疾之年,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二、填空
1、《伤寒论》 《金匮要略》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徐用诚 4、六气致病说 5、预防疾病 6、原始社会 7、“独取寸口” 8、血液循环 9、吴医汇讲 10、守真 通玄处士 刘河间
三、单项选择
1、A 2、D 3、A 4、D 5、A 6、D 7、B 8、B 9、D 10、C
四、多项选择
1、ADE 2、ABCD 3、BD 4、ACDE 5、BD
五、简答题
1、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
唐朝承袭隋制,在京都长安设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医学教育又分医学和药学两部。内设太医令、丞、府、史、医监、医正、掌固等管理行政教务;教授、助教、师、主药、工等从事教学。
2、王孟英的代表著作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孟英的代表著作有《霍乱论》和《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这是依《内经》中的有关经文发挥的。该书既是一部温病学说论述的汇编,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3、王好古的学术思想与李东垣有何异同?
王好古与李东垣都研究脾胃虚损病变,这是共同之处,不同在于:李东垣偏重于内伤(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引起的气虚发热证,又称内伤热中证;而王好古则重于外感(寒邪)及内伤(内饮生冷、误服凉药、本气自虚)导致的阳虚阴寒证,故治疗亦各不相同,前者重在甘温除热、益气升阳泻火,而后者重在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此外,王氏尚研究肝肾虚寒证,其中尤偏重于肾,这从其对三阴证发病的认识及选药用方上可反映出来。
4、《神农本草经》有哪些成就?
《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魏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中所载药物大多临床有效,其所述药物学理论、药物功效主治及用药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的内容,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
5、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
明清有关《伤寒论》研究空前活跃,不仅著述增加到100余种,学派纷呈,争鸣激烈,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扩展到原文编次、以方类证、分经审证、按法类证等一些关键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除以上三类外, 陈修园将六经之病,分为经证、府证、变证三类。钱潢和尤怡持按法类证,列正治、权变、救逆……诸法。其他诸家或偏于注,或偏于临床治疗阐述发挥,或偏于普及启蒙,掀起了明清《伤寒论》研究诸家蜂起。
六、论述题
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所讲的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了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大类,而主要是前者。“温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隋代至明代,均有论述,但历代关于温病的零散材料,有许多是有启发性的,它们为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区分出来,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创立中医传染病学——温病学说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
吴有性,于1643年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最大贡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吴有性指出,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
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吴有性还指出“戾气”也是一切外科感染疾患的病因,他还正确论断,戾气是物质性的,其所导致的疾病同样可用物质的药物治愈。 叶桂(1667~1746年),著《温热论》,为其学生顾景文,整理而成。《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薛雪(1681~1770年),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薛雪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为温病学说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瑭(约1758~1836年), 1789年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认为温疫只是九种温病之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而其它八种,则可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由此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王士雄(1808~1868年),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明清时期,对温病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汪机(14631~539年)、戴天章(17世纪中叶)、余霖(18世纪)等众多医家。
温病学说在明清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它既是新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也是该时期众多医家尊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