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是资源优化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 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
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宏观调控--" 有形的手"
对" 国家的宏观调控" ,要抓住"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 达到什么目的" 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 是什么" ,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 为什么" ,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 无形的手" 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 有形的手" 有机结合。
3." 怎么样" ,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 、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 市场经济特征" 的" 法制性"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 、"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 什么目标" ,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
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 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2)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增加就业,必须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推进改革,都要有利于扩大就业。
(3)稳定物价。就是要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前景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作用。在物价总水平持续较快上涨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在物价总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时,要抑制通货紧缩。当前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
(4)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们要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以上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必须统筹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靠行政审批管理经济,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由政府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
--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
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 "两只手" 的完美结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一方面,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 发挥着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由于" 有形的手" 和" 无形的手" 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经济在十年来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例如:无论企业(第三课)还是产业(第四课)都面临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企业要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按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依赖国家宏观调控,即所谓" 既要找市场,又要找市长"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配置才能合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这" 两只手" 的完美结合,企业、产业都能做到有效配置资源。 此外,我们在学习和把握资源配置问题时,还要注意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对宏观调控知识的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例如,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电信拆分、民航重组、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大税案查处、国家金税工程实施、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方法论意义]
分析经济学的有关问题,要有" 市场经济" 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即完善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主体)、宏观调控。
1.市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能够配置资源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市场配置资源,其实是价值规律引导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信号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不论生产资料市场还是商品服务市场,也不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是如此。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都是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2.企业
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合乎经济规律地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为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取和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取决于它能否遵循市场机制进行经营活动,即价格机制、效益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企业必须自觉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这种市场,从范围上讲,包括国内国际市场。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取决于企业利益关系的状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冲动。从企业来讲,必须参与竞争,要正当竞争;从政府来讲,必须鼓励竞争、规范竞争,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3.政府
国家掌握、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优化资源配置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也是国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实施宏观调控,用好调控经济的所有手段,行使好政府职能,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责和应有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税收、财政、利率、汇率、利息等方面,它作用于经济发展有两个层面,即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国民经济的微观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 上述三个基点,构成把握整个经济常识的一个总框架、大轮廓。
[几点说明]
1.从市场经济内涵中两种手段相互渗透的角度来分析,宏观调控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间接管理和规范市场,弥补市场缺陷,此时发展经济有两手,即市场这个" 无有形的手" 和政府宏观调控这个" 有形的手" 。
2.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上理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严格界定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角色及其相互关系。这当中既有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的问题,也有政府转变职能的问题。" 不找市长,找市场;找了市场,找市长。"
3.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和重要表现,提升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调整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产业的兴衰,应理解为市场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统一。淘汰落后的、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低下、浪费经济资源的产业和部门,既要靠市场,又要靠政府。
第二部分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体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略)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良好的社会信用、健全的法治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是资源优化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 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
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宏观调控--" 有形的手"
对" 国家的宏观调控" ,要抓住"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 达到什么目的" 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 是什么" ,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 为什么" ,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 无形的手" 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 有形的手" 有机结合。
3." 怎么样" ,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 、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 市场经济特征" 的" 法制性"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 、"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 什么目标" ,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
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 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2)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增加就业,必须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推进改革,都要有利于扩大就业。
(3)稳定物价。就是要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前景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作用。在物价总水平持续较快上涨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在物价总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时,要抑制通货紧缩。当前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
(4)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们要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以上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必须统筹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靠行政审批管理经济,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由政府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
--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
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 "两只手" 的完美结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一方面,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 发挥着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由于" 有形的手" 和" 无形的手" 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经济在十年来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例如:无论企业(第三课)还是产业(第四课)都面临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企业要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按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依赖国家宏观调控,即所谓" 既要找市场,又要找市长"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配置才能合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这" 两只手" 的完美结合,企业、产业都能做到有效配置资源。 此外,我们在学习和把握资源配置问题时,还要注意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对宏观调控知识的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例如,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电信拆分、民航重组、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大税案查处、国家金税工程实施、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方法论意义]
分析经济学的有关问题,要有" 市场经济" 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即完善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主体)、宏观调控。
1.市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能够配置资源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市场配置资源,其实是价值规律引导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信号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不论生产资料市场还是商品服务市场,也不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是如此。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都是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2.企业
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合乎经济规律地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为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取和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取决于它能否遵循市场机制进行经营活动,即价格机制、效益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企业必须自觉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这种市场,从范围上讲,包括国内国际市场。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取决于企业利益关系的状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冲动。从企业来讲,必须参与竞争,要正当竞争;从政府来讲,必须鼓励竞争、规范竞争,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3.政府
国家掌握、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优化资源配置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也是国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实施宏观调控,用好调控经济的所有手段,行使好政府职能,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责和应有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税收、财政、利率、汇率、利息等方面,它作用于经济发展有两个层面,即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国民经济的微观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 上述三个基点,构成把握整个经济常识的一个总框架、大轮廓。
[几点说明]
1.从市场经济内涵中两种手段相互渗透的角度来分析,宏观调控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间接管理和规范市场,弥补市场缺陷,此时发展经济有两手,即市场这个" 无有形的手" 和政府宏观调控这个" 有形的手" 。
2.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上理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严格界定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角色及其相互关系。这当中既有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的问题,也有政府转变职能的问题。" 不找市长,找市场;找了市场,找市长。"
3.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和重要表现,提升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调整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产业的兴衰,应理解为市场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统一。淘汰落后的、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低下、浪费经济资源的产业和部门,既要靠市场,又要靠政府。
第二部分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体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略)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良好的社会信用、健全的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