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教育中心初四联考语文试题

大庆油田教育中心初四联考语文试题

1

第一部分(1-7题,22分)

1.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在下面画上横线,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迫不及待( ) 世外桃园( ) 一张一驰( ) 眼花缭乱( )

销声匿迹( ) 怨天忧人( ) 一愁莫展( ) 自惭形秽( )

2.仿照例句,从下列成语中选择两个,对上另一成语。要求语义相近或相对,词性和结构相同,字不能重复。(2分)

例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笨嘴拙舌——伶牙俐齿

答:锦上添花—— 五湖四海——

继往开来—— 守株待兔——

3.请写出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时间和名称)(2分)

如: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春节。

(1) (2)

(3) (4)

4.下面是两则皮鞋的广告,哪一条好?为什么?(2分)

(1)××牌皮鞋油,为足下增光。

(2)××牌皮鞋油,为您足下增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默写。(10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游山西村》中蕴涵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咏菊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以古人自喻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模仿下列句子按要求写话( )。(2分)

友谊要用忠诚去播种,要用热情去浇灌,要用理解去护理,要用原则去探索。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出一部外国名著,写出作者和作品中主人公.(2分)

作者: 主人公:

第二部分(8-27题,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要:____________ 咸: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 延: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加点的“乃”,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守丞死,乃入陈 B.乃不知有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乃重修岳阳楼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11.“黄发垂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9分)

请重视“弹性水库”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

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13.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2分)

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 。

14.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树林 ,主要说明它在 和 方面的功用。(2分)

15.“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分)

16.根据本文末段介绍的内容,完成下面比喻。(1分)

树林还是 。

17.如果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你打算写些什么?(不超过50字)(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9分)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 )。犯这种毛病的人会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 ),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 ),“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⑤要矫治上述三种流行的毛病,惟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

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得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辟疆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圃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8.第②、③、④段中的括号里依次应填( )。(2分)

A.中毒 残废 短视 B. 残废 中毒 短视

C.残废 短视 中毒 D.短视 残废 中毒

19.第⑤段开头一句中的“三种流行的毛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这三种毛病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在第⑥段中,作者谈了“个人的经验”,这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全文谈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关系。(1分)

22.举例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的句子)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10分)

穿布鞋的故居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灰砖高墙,青石铺路。七弯八绕,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

这是安乐巷27号,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门楣上悬挂着“朱自清故居”的匾额,你很难以为这种锈砖老木门槛的屋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这房子就和它从前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也从不希望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细节:朱先生生前一直喜

欢穿平底布鞋,从不张扬自己。他在文学院任系主任时,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而是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的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相似呵!

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额敞庭,又气派又热闹;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你站在门庭下轻咳一声,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又和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决不故作高深。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很深。

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几天内都会沉浸在一种满足与兴奋之中,他甚至还会向别人炫耀,我到过瘦西湖呢;而没有去过瘦西湖的人也会有一种期盼——什么时候能去瘦西湖呢?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种效应。我相信,能够在人欲横流的时代记起念起这片陋房的人,他实在是在追求朱先生似的平淡与平和。我站在故居前,反复为故居的清淡而庆幸:这正是先生的本意呵!假如,这里整天车马喧嚣,人来客往,你方唱罢他登场,朱先生又怎么消受得了。

我第一次来此,是因为要给学生上《荷塘月色》。我和学生在这火柴盒般的小院里,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朝南的这间房里悬挂着一幅中国画,正是“荷塘月色”的意境,那份雅洁,那份清远,真正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表。我和学生们仰视着这幅画,仿佛沉浸在那个风雨如晦的1927年7月。一手托着课本,一手抚摸着朱先生用过的老式木床,老式书桌,我的灵魂又仿佛来到朱先生清灵而又广博的精神世界。朱先生就是这样没有架子,在这里,所有的家当你都可以无限度地接近,你可以在朱先生坐过的椅子上小憩,可以在他的木床上静躺。

我对学生说,朱先生生前就是学生最容易又最乐意接近的导师。

23.标题“穿布鞋的故居”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如改为“朱自清故居”,效果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对朱自清故居“游人很少”的现象,抱着怎样的态度?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倒数第二段中,哪一句话表现了师生对朱自清先生的崇敬之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朱自清怎样的品格?(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举例分析本文写作上的某一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8题,60分)

28.作文(1)“成长”即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成长,可以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成长壮大的过程,也可以指抽象的事物衍化发展的过程。成长是多方面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学识修养,乃至社会体制的变革、人类文明的进步等等。

请以“成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题目:从———到———。请补全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

:第一部分:

1、园(源)驰(弛)忧(尤)愁(筹)

2、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五湖四海——万水千山

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3、(略)

4(1)好。用的是双关法,“足下”既指脚下,又指“您”。是说这种皮鞋油既为皮鞋增光,又为你增光。(2)添一“您”字, “足下”只有“脚下”一种意思了。

5、(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或: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从短语和词性上要求(略)7.略

第二部分:

阅读(一)

8、(1)要:____________ 同邀,邀请 (2) 咸:_____________都

(3)妻子:____________妻子儿女 (4) 延:___________邀请

9、B

10.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阅读(二)

13.②比喻树(林)具有(在天旱时)放出水分的特征。

14. 蓄水抗旱(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或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气候

15.不能去掉。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树在干旱时放出水分的客观事实,因为能放出99%水分的只是特例,是极限值。

16.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17.略(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

18B

19、根本不知 知得不正确 知得不周全 在文艺趣味上的欠缺。

20.读者须时常创新趣味。

21知 趣味

22(略)

(四)

23.借代 以“穿布鞋”借代朱自清,突出了他普通平凡

24、庆幸,追求平淡与和平,不希望他和他的故居引人注目,故居清淡,正是朱先生的本意。遗憾(不满、惋惜),在人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平淡与平和的太少

25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26没有架子,是学生最容易最乐意接近的导师

27如:对比、映衬,第四、五段通过对比,表现朱自清决不故作高深,追求平淡与和平的特点;以物写人,通过对故居的描写,表现朱自清的精神风貌;语言朴实自然等

大庆油田教育中心初四联考语文试题

1

第一部分(1-7题,22分)

1.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在下面画上横线,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迫不及待( ) 世外桃园( ) 一张一驰( ) 眼花缭乱( )

销声匿迹( ) 怨天忧人( ) 一愁莫展( ) 自惭形秽( )

2.仿照例句,从下列成语中选择两个,对上另一成语。要求语义相近或相对,词性和结构相同,字不能重复。(2分)

例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笨嘴拙舌——伶牙俐齿

答:锦上添花—— 五湖四海——

继往开来—— 守株待兔——

3.请写出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时间和名称)(2分)

如: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春节。

(1) (2)

(3) (4)

4.下面是两则皮鞋的广告,哪一条好?为什么?(2分)

(1)××牌皮鞋油,为足下增光。

(2)××牌皮鞋油,为您足下增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默写。(10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游山西村》中蕴涵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咏菊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以古人自喻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模仿下列句子按要求写话( )。(2分)

友谊要用忠诚去播种,要用热情去浇灌,要用理解去护理,要用原则去探索。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出一部外国名著,写出作者和作品中主人公.(2分)

作者: 主人公:

第二部分(8-27题,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要:____________ 咸: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 延: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加点的“乃”,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守丞死,乃入陈 B.乃不知有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乃重修岳阳楼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11.“黄发垂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9分)

请重视“弹性水库”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

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13.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2分)

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 。

14.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树林 ,主要说明它在 和 方面的功用。(2分)

15.“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分)

16.根据本文末段介绍的内容,完成下面比喻。(1分)

树林还是 。

17.如果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你打算写些什么?(不超过50字)(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9分)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 )。犯这种毛病的人会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 ),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 ),“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⑤要矫治上述三种流行的毛病,惟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

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得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辟疆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圃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8.第②、③、④段中的括号里依次应填( )。(2分)

A.中毒 残废 短视 B. 残废 中毒 短视

C.残废 短视 中毒 D.短视 残废 中毒

19.第⑤段开头一句中的“三种流行的毛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这三种毛病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在第⑥段中,作者谈了“个人的经验”,这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全文谈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关系。(1分)

22.举例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的句子)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10分)

穿布鞋的故居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灰砖高墙,青石铺路。七弯八绕,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

这是安乐巷27号,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门楣上悬挂着“朱自清故居”的匾额,你很难以为这种锈砖老木门槛的屋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这房子就和它从前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也从不希望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细节:朱先生生前一直喜

欢穿平底布鞋,从不张扬自己。他在文学院任系主任时,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而是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的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相似呵!

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额敞庭,又气派又热闹;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你站在门庭下轻咳一声,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又和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决不故作高深。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很深。

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几天内都会沉浸在一种满足与兴奋之中,他甚至还会向别人炫耀,我到过瘦西湖呢;而没有去过瘦西湖的人也会有一种期盼——什么时候能去瘦西湖呢?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种效应。我相信,能够在人欲横流的时代记起念起这片陋房的人,他实在是在追求朱先生似的平淡与平和。我站在故居前,反复为故居的清淡而庆幸:这正是先生的本意呵!假如,这里整天车马喧嚣,人来客往,你方唱罢他登场,朱先生又怎么消受得了。

我第一次来此,是因为要给学生上《荷塘月色》。我和学生在这火柴盒般的小院里,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朝南的这间房里悬挂着一幅中国画,正是“荷塘月色”的意境,那份雅洁,那份清远,真正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表。我和学生们仰视着这幅画,仿佛沉浸在那个风雨如晦的1927年7月。一手托着课本,一手抚摸着朱先生用过的老式木床,老式书桌,我的灵魂又仿佛来到朱先生清灵而又广博的精神世界。朱先生就是这样没有架子,在这里,所有的家当你都可以无限度地接近,你可以在朱先生坐过的椅子上小憩,可以在他的木床上静躺。

我对学生说,朱先生生前就是学生最容易又最乐意接近的导师。

23.标题“穿布鞋的故居”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如改为“朱自清故居”,效果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对朱自清故居“游人很少”的现象,抱着怎样的态度?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倒数第二段中,哪一句话表现了师生对朱自清先生的崇敬之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朱自清怎样的品格?(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举例分析本文写作上的某一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8题,60分)

28.作文(1)“成长”即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成长,可以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成长壮大的过程,也可以指抽象的事物衍化发展的过程。成长是多方面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学识修养,乃至社会体制的变革、人类文明的进步等等。

请以“成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题目:从———到———。请补全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

:第一部分:

1、园(源)驰(弛)忧(尤)愁(筹)

2、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五湖四海——万水千山

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3、(略)

4(1)好。用的是双关法,“足下”既指脚下,又指“您”。是说这种皮鞋油既为皮鞋增光,又为你增光。(2)添一“您”字, “足下”只有“脚下”一种意思了。

5、(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或: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从短语和词性上要求(略)7.略

第二部分:

阅读(一)

8、(1)要:____________ 同邀,邀请 (2) 咸:_____________都

(3)妻子:____________妻子儿女 (4) 延:___________邀请

9、B

10.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阅读(二)

13.②比喻树(林)具有(在天旱时)放出水分的特征。

14. 蓄水抗旱(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或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气候

15.不能去掉。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树在干旱时放出水分的客观事实,因为能放出99%水分的只是特例,是极限值。

16.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17.略(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

18B

19、根本不知 知得不正确 知得不周全 在文艺趣味上的欠缺。

20.读者须时常创新趣味。

21知 趣味

22(略)

(四)

23.借代 以“穿布鞋”借代朱自清,突出了他普通平凡

24、庆幸,追求平淡与和平,不希望他和他的故居引人注目,故居清淡,正是朱先生的本意。遗憾(不满、惋惜),在人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平淡与平和的太少

25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26没有架子,是学生最容易最乐意接近的导师

27如:对比、映衬,第四、五段通过对比,表现朱自清决不故作高深,追求平淡与和平的特点;以物写人,通过对故居的描写,表现朱自清的精神风貌;语言朴实自然等


相关文章

  • 湖北剩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语文2月联考试题
  •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2月联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查看


  • 初四语文第二学期测试题
  • 初四语文测试题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4)八百里分麾下炙, ,沙场秋点兵. (5)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 ,柳暗花明又一村. (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 ...查看


  • 初四二部学期工作总结
  • 高青二中2016-2017学年度初四二部工作总结 初四二部李通通 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初四上学期的工作接近尾声,我坚定不移的立足学期之初代校制定的工作计划,面对学校当前实际,我们坚决执行学校的大政方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在完成领导和各科 ...查看


  • 高中语文图文转换试题列表
  • 难度: 使用次数:17 入库时间:2015-12-24 来源: 2016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6.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 ...查看


  • 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考试总结教师会
  • 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联考分析总结 同志们: 2017届非毕业班第二次联考暨高三年级上学期段考工作已顺利结束,此次考试工作,高三年级组精心组织,细致准备,周密安排,顺利完成考试工作,基本完成了年级教育教学任务的既定目标.此次考试较好的检 ...查看


  • 2016年全国大联考新课标1卷高三语文试题
  • [学易大联考] 月饼象征着天上的满月,喻意着人间的团圆,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旧时北京中秋节的主食一般为烙饼,因烙饼是圆的,形 ...查看


  • 精选中学教研主任入党自传
  • 本站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精选中学教研主任入党自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87年7月由师范院校毕业分配参加工作.现任大庆第六十四中学教研主任,初一.二班班主任,语文教师,中教一级.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 ...查看


  • 初四语文检测试题
  • 初四语文检测试题 (总分60分,时间100分钟)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19分) 1.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苦涩 点缀 穿流不息 才疏学浅 B .辉煌 狼籍 姹紫嫣红 兴高彩烈 C .葱茏 憧憬 改邪归正 相提并论 D ...查看


  • 江西省四校2014-2015学年高一9月联考语文试题
  • 江西省四校(横峰中学.弋阳中学.铅山中学.德兴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9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27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百舸(gě ) 彳亍(chì chù) 峥嵘(róng ) 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