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一]
1920年中国著名学者叶恭绰从伦敦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回了一卷散失在外的《永乐大典》(第13991卷),上有三种戏文,《张协状元》即是其中之一。而它,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南戏剧本。
另外两部是:《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屠孙》
"戏文三种"为今存最早南戏剧本。它未经后人妄改,可借以认识和了解早期南戏的真面目,并有助于探讨南戏的渊源及与后世戏剧的关系。其中保存的许多戏剧史料,如《张协状元》中的宋杂剧形式,《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提到的已经失传的南戏名目等,均极可珍贵。因此,"戏文三种"虽然在艺术上还比较幼稚、粗糙,但在戏剧史上,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南戏又名"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温浙戏文",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已知宋元南戏剧目有238个,但流传者不到1/10。现存南戏剧目中,有代表性的是"永乐大典戏文五种":《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受各地方言及民间曲调的影响,衍变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
[二]
800年前的某个夜晚。温州一群落拓书生结盟"九山书会"。以12世纪这个阶层的伦理标准和审美理想,把一个叫张协的负心郎的故事演绎成一部用说唱和歌舞来表演的书---《张协状元》。这就是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本。
作品是一部描写婚变的故事。书生张协进京赶考,路过五鸡山时,被强盗洗劫。多亏住在山神庙的贫女精心救护,张协才得伤势痊愈。经邻居李大公夫妇撮合,两人结为夫妇。后张协要进京求取功名,贫女剪发卖发,为夫筹措盘资。张协中状元后,贫女又上京寻夫,不想被拒门外。在无奈和绝望中,贫女只得乞讨回家。封官后的张协离京赴任,路过五鸡山,为了杀人灭口,竟剑劈贫女,幸未致死。正巧另一个官员也去张协任职的地方为官,途中认贫女为义女。后经同僚斡旋,终将她许嫁张协,破镜重圆。
[三]
《张协状元》因更多地保留了南戏的本来面目,而备受学术界的青睐。戏的开端,是由一个演员以局外人身份进行讲述,说到男主人公遇到强盗时,才把讲唱变为戏文,进入由演员的扮演脚色的戏剧性演出。所以说,古剧《张协状元》残存着从说唱过渡的痕迹。而它的文化价值也正在这里。
[四]
南戏在艺术上虽然还是比较粗糙,但它已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
1、首先综合歌唱、念白和动作等表现手段,去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叙说在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总要有头有尾,因果分明。根据内容的需要,结构是弹性的,可以自由伸缩,长的可达五六十出,短的只有二三十出,这为戏剧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
2、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3、演员的形体动作,被称为"科"、"介"。科介,即为模拟生活的虚拟表演。比如南戏《琵琶记》中,赵五娘去义仓请粮,久久未归。蔡公在家凝望,与她见面时,"外跌介。旦扶。外虚打旦介"。这段舞台表演提示就是说,蔡公因年迈不慎跌倒,赵五娘连忙搀扶,却遭公公责打。这其中的"虚"字,即指动作的虚拟。南戏的科介,还吸取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
4、在南戏的舞台上,是以7个角色来分别饰演剧中的所有人物,其中扮演男、女主人公的,称为生、旦,还有源于"参军"、"苍鹘"的净、末(亦即副净、副末),他们与民间歌舞戏中的丑一起,合成一组滑稽角色,这就是南戏的5个主要角色。它们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以生、旦、净、末、丑组成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外"是牛角之外又一生角,"贴"是旦角之外再贴一旦角。全剧围绕生、旦展开故事,以此构成情节的主干,内容往往比较严肃,他们的表演也相应地具有正剧的色彩。这与"务在滑稽调笑"的前代演出相比,艺术上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当然,净、末、丑的插科打诨,对愉悦观众、调节气氛也是相当重要的。
5、南戏对戏剧演出的假定性原则不但做了肯定,而已进行了运用。一部大型戏剧,常常需要表现许多不同的地点和较长的时间,这个需要自然与简陋的舞台条件发生矛盾,也与舞台自身的表现能力发生矛盾。南戏的艺人便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现灵活流动的舞台时间和空间。比如《张协状元》中,张协一行离京赴任,跋山涉水,这时,演员只是轮唱四支曲子,"不觉过了一里又一里",便从京城到了五鸡山。总之,自从戏曲成熟之始,无论演员还是观众,就不求逼真地模仿生活,他们相信:戏就是戏。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说:"南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成熟的戏曲,明清两代戏曲主要就是从南戏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的大戏所继承的仍然是南戏系统的艺文形式。"
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一]
1920年中国著名学者叶恭绰从伦敦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回了一卷散失在外的《永乐大典》(第13991卷),上有三种戏文,《张协状元》即是其中之一。而它,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南戏剧本。
另外两部是:《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屠孙》
"戏文三种"为今存最早南戏剧本。它未经后人妄改,可借以认识和了解早期南戏的真面目,并有助于探讨南戏的渊源及与后世戏剧的关系。其中保存的许多戏剧史料,如《张协状元》中的宋杂剧形式,《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提到的已经失传的南戏名目等,均极可珍贵。因此,"戏文三种"虽然在艺术上还比较幼稚、粗糙,但在戏剧史上,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南戏又名"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温浙戏文",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已知宋元南戏剧目有238个,但流传者不到1/10。现存南戏剧目中,有代表性的是"永乐大典戏文五种":《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受各地方言及民间曲调的影响,衍变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
[二]
800年前的某个夜晚。温州一群落拓书生结盟"九山书会"。以12世纪这个阶层的伦理标准和审美理想,把一个叫张协的负心郎的故事演绎成一部用说唱和歌舞来表演的书---《张协状元》。这就是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本。
作品是一部描写婚变的故事。书生张协进京赶考,路过五鸡山时,被强盗洗劫。多亏住在山神庙的贫女精心救护,张协才得伤势痊愈。经邻居李大公夫妇撮合,两人结为夫妇。后张协要进京求取功名,贫女剪发卖发,为夫筹措盘资。张协中状元后,贫女又上京寻夫,不想被拒门外。在无奈和绝望中,贫女只得乞讨回家。封官后的张协离京赴任,路过五鸡山,为了杀人灭口,竟剑劈贫女,幸未致死。正巧另一个官员也去张协任职的地方为官,途中认贫女为义女。后经同僚斡旋,终将她许嫁张协,破镜重圆。
[三]
《张协状元》因更多地保留了南戏的本来面目,而备受学术界的青睐。戏的开端,是由一个演员以局外人身份进行讲述,说到男主人公遇到强盗时,才把讲唱变为戏文,进入由演员的扮演脚色的戏剧性演出。所以说,古剧《张协状元》残存着从说唱过渡的痕迹。而它的文化价值也正在这里。
[四]
南戏在艺术上虽然还是比较粗糙,但它已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
1、首先综合歌唱、念白和动作等表现手段,去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叙说在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总要有头有尾,因果分明。根据内容的需要,结构是弹性的,可以自由伸缩,长的可达五六十出,短的只有二三十出,这为戏剧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
2、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3、演员的形体动作,被称为"科"、"介"。科介,即为模拟生活的虚拟表演。比如南戏《琵琶记》中,赵五娘去义仓请粮,久久未归。蔡公在家凝望,与她见面时,"外跌介。旦扶。外虚打旦介"。这段舞台表演提示就是说,蔡公因年迈不慎跌倒,赵五娘连忙搀扶,却遭公公责打。这其中的"虚"字,即指动作的虚拟。南戏的科介,还吸取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
4、在南戏的舞台上,是以7个角色来分别饰演剧中的所有人物,其中扮演男、女主人公的,称为生、旦,还有源于"参军"、"苍鹘"的净、末(亦即副净、副末),他们与民间歌舞戏中的丑一起,合成一组滑稽角色,这就是南戏的5个主要角色。它们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以生、旦、净、末、丑组成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外"是牛角之外又一生角,"贴"是旦角之外再贴一旦角。全剧围绕生、旦展开故事,以此构成情节的主干,内容往往比较严肃,他们的表演也相应地具有正剧的色彩。这与"务在滑稽调笑"的前代演出相比,艺术上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当然,净、末、丑的插科打诨,对愉悦观众、调节气氛也是相当重要的。
5、南戏对戏剧演出的假定性原则不但做了肯定,而已进行了运用。一部大型戏剧,常常需要表现许多不同的地点和较长的时间,这个需要自然与简陋的舞台条件发生矛盾,也与舞台自身的表现能力发生矛盾。南戏的艺人便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现灵活流动的舞台时间和空间。比如《张协状元》中,张协一行离京赴任,跋山涉水,这时,演员只是轮唱四支曲子,"不觉过了一里又一里",便从京城到了五鸡山。总之,自从戏曲成熟之始,无论演员还是观众,就不求逼真地模仿生活,他们相信:戏就是戏。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说:"南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成熟的戏曲,明清两代戏曲主要就是从南戏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的大戏所继承的仍然是南戏系统的艺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