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为什么不认秦香莲

陈世美为什么不认秦香莲

早上起来,收音机里正在唱豫剧《秦香莲》。听了一会儿,忽然对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是不是因为喜新厌旧产生了怀疑,萌生了一些新的猜测。

一是秦香莲不孝。戏中唱道,郓州三年大旱,遭受灾荒,饿死双亲。试想为什么会饿死的正好是双亲,而不是秦香莲,也不是一双儿女?也可能有人会说,老人身体素质差,经不起灾荒,秦香莲正值壮年,身体好,吃同样东西的情况下,可能老人会饿死,壮年人不会饿死。那儿童呢,儿童的身体应该很弱,为什么没有饿死。有人会说可能是老人心疼孙子,把吃的东西给了孙子,把生的机会让给了下一代。这一点倒也说得过去。但在宋朝封建伦理道德盛行的时代,一般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抢老人的东西吃的。那样的话,就是不孝,哪怕是老人同意也不行。如果把老人饿死了,而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却安然无恙话,在那个时代是会受社会舆论遣责的。

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大家可能听说过《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又叫埋儿奉母,为母埋儿。东晋《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都有记载。

说得是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郭巨,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 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 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为了母亲埋掉自己亲生儿子,虽然不多见,但在古代因为饥荒而卖儿卖女的情况却是较普遍的。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出戏《卖苗郞》。

《卖苗郞》又叫《背公公》、《孝妇泪》。故事情节大概是:柳迎春之夫周文选进京赶考,多年不归。河南太康天旱绝收,柳之婆母饿死,公爹病重,迎春忍痛卖子苗郎奉养公爹周云太。老人不见孙儿,杖责迎春,迎春哭诉原委, 周甚感动,自此,翁媳相依为命。期间,文选得中,招赘相府。其新岳奸相明里差人赴太康报喜,暗中命人截杀柳氏。柳氏背负公爹逃命,万般无奈之际,恰遇苗郎得官出巡,拦道喊冤,苗郎认亲,带二老回京,并请周文选过府。父、妻痛斥文选,苗郎代父求情,故事以和睦而终。

柳迎春和秦香莲的情况基本相同,同样是丈夫进京赶考,丢下公婆子女;同样是遭遇灾荒,生活难民维持;同样是丈夫得中后攀附权贵不认自己。而不同的是,柳迎春采取了卖儿养翁的办法,最后公爹得以活命,儿子也得活命并当了大官,最后家人团聚。秦香莲采取的什么办法不知道,但结果却清楚,双亲是饿死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母子,最后被包拯铡死。

把秦香莲和郭巨、柳迎春的情况相比较,放在那个时代,分析儿女保全、公婆饿死的结果,会使人认为首先秦香莲在遇到饥荒的时候,没有把孝敬老人放到首位,很可能是把保全儿女放在了首位,虽然这可能是老人的意思表示,但这样做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和正常行为模式的。很容易使人产生秦香莲对老人不孝的猜测。因此,在进京见到陈世美后,说到二老都饿死了,只把儿女保全了,恐

怕即使没有宫院招亲和公主阻拦的情节,陈世美也不会认下这个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孝的坏名声的妻子。

二秦香莲不善表达。戏中有几句戏文是在陈世美犹豫是认还是不认时,秦香莲唱的,“咱回到家去种田地,共患难才是好夫妻。为妻我不怕苦来不怕累„„”这几句话一唱,本来还在犹豫不决的陈世美马上下了决心,坚决不能认。为什么呢?

第一功名来之不易。陈世美离家三年进京赶考,好不容易取得了的功名。陈世美不是什么富家子弟,进京赶考还带着仆人,银子随便花,即使赶考也很舒服。一定是把家中仅有的一些家产变卖一下凑了点盘缠才进的京,那日子不用说多困窘了。进京以后首先是礼部主持的会试,经过三关九天的冲杀,在全国几千人中,以几十比一、几百比一的比例得以杀出重围,得中贡士。然后再进行殿试。殿试是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在金殿上进行了考试。对于一些农家子弟来说,肯定从来没有进过皇宫,更别说见皇帝了。殿试时,一二百个贡士跪在金殿上,按照皇帝出的题目,用工笔小楷写出一篇讨皇帝老儿喜欢的文章,确实是不容易的。可以说一点不比现在大学生考公务员简单。得中一个进士就很不容易,更别说中前三甲,中第一名—状元了,那更是祖坟上冒青烟,多少辈子的荣耀。况且又被皇帝看上,做了皇帝的乘龙快婿,东床驸马,那更是多少个士人君子梦中渴望的事,是难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因为你虽然学习好,可以考个状元,但不一定长得漂亮,不一是帅哥,皇帝不一定能看上你。即使考了状元,长得又帅,可偏偏皇帝没有女儿或女儿已老、尚幼,那你也做不成驸马。

现在陈世美中了状元,又做了驸马,那真是比中上亿元的彩票还不容易。按你秦香莲说的,和你相认后回家种地,虽然你肯吃苦受累,可我陈世美多年的奋斗白搭了,等于一下子到了出发点,岂不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一下回到解放前”。穷日子过怕了的陈世美肯定不乐意再吃二遍苦、遭二遍罪。 第二后果不堪设想。做为农村出来的一个苦孩子,经过自己十年寒窗,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场场杀过来,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驸马一次次竞争下来,如今终于得以锦衣玉食,吃喝不愁,呼风唤雨,并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贡献了,可以说前途是光明的,将来出将入相是很正常的。毕竟是皇帝—大老板的关系,谁不高看一眼,谁又能竞争过他。论学历,人家是状元;论关系,最高领导人是人家岳父,怎么和人家比。现在网上热炒的那些什么30多岁当市长的那些人,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更何况还有如花似玉的公主时刻陪伴。

而认下秦香莲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如花似玉的公主肯定不干,“找你的黄脸去吧,想让我做二奶,没门。本公主如此年轻,追我的小白脸粉丝多着呢。”公主老婆没有了,只能整天面对已经人老珠黄、打扮粗俗,不会唱歌、跳舞、撒娇,比宫中的仆人还不如的一个中老年妇人,落差太大,不可想象。

其次皇帝老官肯定不干。你陈世美假造简历,骗取领导和组织的信任,在现在来说,大不了被媒体曝光,职务撤了。那个时代可不那么简单,陈世美不但假造了简历,还骗取了公主的处女之身,那还了得,那是欺君大罪,十恶不赦。“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但自己要杀头,吃饭的家伙不保,还可能要满门抄斩,甚至要诛九族的。你说认了秦香莲有什么用,今天认了,还没等出京城呢,更别说回到家了各地了,说不定明天马上就被杀了,连个儿女后代也没留下。不但对自己不利,实际上对秦香莲、对子女都不利。“不如给你秦香莲点钱,给你们办个移民,去享清福吧。有机会我还可以借因公出差的机会和你们见个面。”象这种情况,恐怕就是陈世美的父母在世也不会同意让儿子认秦香莲的。因为如果一认,不仅他们夫妇得死,孙子孙女得死,还连累的父母也性命不保。如果硬挺不认,皇帝、公主出面说说情,很可能没事,自己倒可能乐享晚年。

再次其他群臣也不干。你陈世美太红了,令多少朝中大臣眼馋。第一个就是丞相王延龄。年龄大了本不想管那么多闲事了,可在自己接班人问题上,本来自己有了目标人选,近期就想交班。突然杀出个黑马,出了个陈世美,想接二把手的班,并且又是一把手的意思,你说自己选定的人怎么办呢,何况礼已经收了、愿也许了,让我这三朝老臣的面子往哪搁呀。再说了你陈世美和我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以后我退休了,有什么事你不听招呼,我也没有什么办法。最现实的,想让你照顾一下孙子在哪个路、哪个军先弄副职锻炼一下也许都弄不成,更别说将来入阁当丞相了。因此,你陈世美别管认还是不认,都得借机找个错把你扳倒。第二个就是包拯。包拯一向以清官著称,出了这么大的事,他能不管嘛。不然别人怎么说,史书怎么记,后世怎么评论?再说了你陈世美年纪轻轻的爬到我的头上了,平时就心里不高兴,这下总算抓住个机会,绝对不能失去,一定得把陈世美除掉。第三个是自己的同僚。有陈世美的老乡、同年,还有其他同僚,早就对陈世美如日中天的气焰不满意,这下陈世美终于有了问题让抓住了,一定得把他搞臭。小字报、花边小报、电视、广播、网络,特别是博客、微博、手机短信这些方法,一定得利用好,绝对不能让陈世美翻身,“我们得不到,让他也不能得到”。

所以说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就是喜厌旧,至少不完全是这样。这一历史迷案,需要一些历史学家们进行研究。

陈世美为什么不认秦香莲

早上起来,收音机里正在唱豫剧《秦香莲》。听了一会儿,忽然对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是不是因为喜新厌旧产生了怀疑,萌生了一些新的猜测。

一是秦香莲不孝。戏中唱道,郓州三年大旱,遭受灾荒,饿死双亲。试想为什么会饿死的正好是双亲,而不是秦香莲,也不是一双儿女?也可能有人会说,老人身体素质差,经不起灾荒,秦香莲正值壮年,身体好,吃同样东西的情况下,可能老人会饿死,壮年人不会饿死。那儿童呢,儿童的身体应该很弱,为什么没有饿死。有人会说可能是老人心疼孙子,把吃的东西给了孙子,把生的机会让给了下一代。这一点倒也说得过去。但在宋朝封建伦理道德盛行的时代,一般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抢老人的东西吃的。那样的话,就是不孝,哪怕是老人同意也不行。如果把老人饿死了,而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却安然无恙话,在那个时代是会受社会舆论遣责的。

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大家可能听说过《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又叫埋儿奉母,为母埋儿。东晋《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都有记载。

说得是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郭巨,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 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 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为了母亲埋掉自己亲生儿子,虽然不多见,但在古代因为饥荒而卖儿卖女的情况却是较普遍的。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出戏《卖苗郞》。

《卖苗郞》又叫《背公公》、《孝妇泪》。故事情节大概是:柳迎春之夫周文选进京赶考,多年不归。河南太康天旱绝收,柳之婆母饿死,公爹病重,迎春忍痛卖子苗郎奉养公爹周云太。老人不见孙儿,杖责迎春,迎春哭诉原委, 周甚感动,自此,翁媳相依为命。期间,文选得中,招赘相府。其新岳奸相明里差人赴太康报喜,暗中命人截杀柳氏。柳氏背负公爹逃命,万般无奈之际,恰遇苗郎得官出巡,拦道喊冤,苗郎认亲,带二老回京,并请周文选过府。父、妻痛斥文选,苗郎代父求情,故事以和睦而终。

柳迎春和秦香莲的情况基本相同,同样是丈夫进京赶考,丢下公婆子女;同样是遭遇灾荒,生活难民维持;同样是丈夫得中后攀附权贵不认自己。而不同的是,柳迎春采取了卖儿养翁的办法,最后公爹得以活命,儿子也得活命并当了大官,最后家人团聚。秦香莲采取的什么办法不知道,但结果却清楚,双亲是饿死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母子,最后被包拯铡死。

把秦香莲和郭巨、柳迎春的情况相比较,放在那个时代,分析儿女保全、公婆饿死的结果,会使人认为首先秦香莲在遇到饥荒的时候,没有把孝敬老人放到首位,很可能是把保全儿女放在了首位,虽然这可能是老人的意思表示,但这样做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和正常行为模式的。很容易使人产生秦香莲对老人不孝的猜测。因此,在进京见到陈世美后,说到二老都饿死了,只把儿女保全了,恐

怕即使没有宫院招亲和公主阻拦的情节,陈世美也不会认下这个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孝的坏名声的妻子。

二秦香莲不善表达。戏中有几句戏文是在陈世美犹豫是认还是不认时,秦香莲唱的,“咱回到家去种田地,共患难才是好夫妻。为妻我不怕苦来不怕累„„”这几句话一唱,本来还在犹豫不决的陈世美马上下了决心,坚决不能认。为什么呢?

第一功名来之不易。陈世美离家三年进京赶考,好不容易取得了的功名。陈世美不是什么富家子弟,进京赶考还带着仆人,银子随便花,即使赶考也很舒服。一定是把家中仅有的一些家产变卖一下凑了点盘缠才进的京,那日子不用说多困窘了。进京以后首先是礼部主持的会试,经过三关九天的冲杀,在全国几千人中,以几十比一、几百比一的比例得以杀出重围,得中贡士。然后再进行殿试。殿试是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在金殿上进行了考试。对于一些农家子弟来说,肯定从来没有进过皇宫,更别说见皇帝了。殿试时,一二百个贡士跪在金殿上,按照皇帝出的题目,用工笔小楷写出一篇讨皇帝老儿喜欢的文章,确实是不容易的。可以说一点不比现在大学生考公务员简单。得中一个进士就很不容易,更别说中前三甲,中第一名—状元了,那更是祖坟上冒青烟,多少辈子的荣耀。况且又被皇帝看上,做了皇帝的乘龙快婿,东床驸马,那更是多少个士人君子梦中渴望的事,是难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因为你虽然学习好,可以考个状元,但不一定长得漂亮,不一是帅哥,皇帝不一定能看上你。即使考了状元,长得又帅,可偏偏皇帝没有女儿或女儿已老、尚幼,那你也做不成驸马。

现在陈世美中了状元,又做了驸马,那真是比中上亿元的彩票还不容易。按你秦香莲说的,和你相认后回家种地,虽然你肯吃苦受累,可我陈世美多年的奋斗白搭了,等于一下子到了出发点,岂不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一下回到解放前”。穷日子过怕了的陈世美肯定不乐意再吃二遍苦、遭二遍罪。 第二后果不堪设想。做为农村出来的一个苦孩子,经过自己十年寒窗,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场场杀过来,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驸马一次次竞争下来,如今终于得以锦衣玉食,吃喝不愁,呼风唤雨,并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贡献了,可以说前途是光明的,将来出将入相是很正常的。毕竟是皇帝—大老板的关系,谁不高看一眼,谁又能竞争过他。论学历,人家是状元;论关系,最高领导人是人家岳父,怎么和人家比。现在网上热炒的那些什么30多岁当市长的那些人,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更何况还有如花似玉的公主时刻陪伴。

而认下秦香莲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如花似玉的公主肯定不干,“找你的黄脸去吧,想让我做二奶,没门。本公主如此年轻,追我的小白脸粉丝多着呢。”公主老婆没有了,只能整天面对已经人老珠黄、打扮粗俗,不会唱歌、跳舞、撒娇,比宫中的仆人还不如的一个中老年妇人,落差太大,不可想象。

其次皇帝老官肯定不干。你陈世美假造简历,骗取领导和组织的信任,在现在来说,大不了被媒体曝光,职务撤了。那个时代可不那么简单,陈世美不但假造了简历,还骗取了公主的处女之身,那还了得,那是欺君大罪,十恶不赦。“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但自己要杀头,吃饭的家伙不保,还可能要满门抄斩,甚至要诛九族的。你说认了秦香莲有什么用,今天认了,还没等出京城呢,更别说回到家了各地了,说不定明天马上就被杀了,连个儿女后代也没留下。不但对自己不利,实际上对秦香莲、对子女都不利。“不如给你秦香莲点钱,给你们办个移民,去享清福吧。有机会我还可以借因公出差的机会和你们见个面。”象这种情况,恐怕就是陈世美的父母在世也不会同意让儿子认秦香莲的。因为如果一认,不仅他们夫妇得死,孙子孙女得死,还连累的父母也性命不保。如果硬挺不认,皇帝、公主出面说说情,很可能没事,自己倒可能乐享晚年。

再次其他群臣也不干。你陈世美太红了,令多少朝中大臣眼馋。第一个就是丞相王延龄。年龄大了本不想管那么多闲事了,可在自己接班人问题上,本来自己有了目标人选,近期就想交班。突然杀出个黑马,出了个陈世美,想接二把手的班,并且又是一把手的意思,你说自己选定的人怎么办呢,何况礼已经收了、愿也许了,让我这三朝老臣的面子往哪搁呀。再说了你陈世美和我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以后我退休了,有什么事你不听招呼,我也没有什么办法。最现实的,想让你照顾一下孙子在哪个路、哪个军先弄副职锻炼一下也许都弄不成,更别说将来入阁当丞相了。因此,你陈世美别管认还是不认,都得借机找个错把你扳倒。第二个就是包拯。包拯一向以清官著称,出了这么大的事,他能不管嘛。不然别人怎么说,史书怎么记,后世怎么评论?再说了你陈世美年纪轻轻的爬到我的头上了,平时就心里不高兴,这下总算抓住个机会,绝对不能失去,一定得把陈世美除掉。第三个是自己的同僚。有陈世美的老乡、同年,还有其他同僚,早就对陈世美如日中天的气焰不满意,这下陈世美终于有了问题让抓住了,一定得把他搞臭。小字报、花边小报、电视、广播、网络,特别是博客、微博、手机短信这些方法,一定得利用好,绝对不能让陈世美翻身,“我们得不到,让他也不能得到”。

所以说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就是喜厌旧,至少不完全是这样。这一历史迷案,需要一些历史学家们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 秦腔剧本[铡美案]
  • 秦腔剧本<铡美案> (全本) 剧中主要人物 秦香莲--正旦 包 拯--大净 陈世美--须生 韩 琦--须生 公 主--小旦 国 太--老旦 王 朝--毛净 马 汉--毛净 门 官--丑角 常 随--丑角 英 哥--幼生 冬 妹- ...查看


  • 陈世美的几个克星
  • 陈世美这个人据考是真有的,前几年还出过一本戏,叫<陈世美喊冤>,据说那是"经过历史考证"以后的翻案之作.意思是说陈世美因才学过人,金榜题名后,太讲组织原则,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完全不照顾当初一起进京赶考的落榜同 ...查看


  • 武大郎与陈世美
  • 那一天看了一篇文章,说武大郎相貌堂堂,还是一个清官,中年考中进士后,做了县令.他为官清廉,与妻子潘氏夫妻恩爱,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一九九二年,在清河县武家庄发现了一个古墓.古墓的主人便是武大郎.生于明朝的武植,比武松年轻了二百多岁,这对跨世纪 ...查看


  • [铡美案]故事属虚构陈世美原是清官
  • 铡美案>说的是陈世美的故事,家喻户晓.戏剧中的陈世美是个不折不扣的坏男人,但现实生活中的陈世美不仅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只因为官期间得罪了人,才被恶意丑化.所以,<铡美案>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人物原型:明 ...查看


  • 糟糠之妻不下堂
  • "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不知为什么?这两天老是反复的咀嚼着一句话"糟糠之妻不下堂",前几天,回店里时碰巧听到一朋友问正在打电话的我的他,你又在给哪个打电话嘛?听得他回答:"我给 ...查看


  • 陈世美属什么
  • 陈世美属什么? 说到陈世美,便是在戏剧中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恶人,即使到了现代也仍然是负心人的代名词,可是却不知其实在历史上真有陈世美一人,且此人心地善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那么陈世美属什么的呢?为何历史上如此正义之人在小说中却沦为恶人, ...查看


  • 自由与意义
  • 自由与意义 韩德强2008-12-10 时代不同,生活的意义不同. 过去,人们大多为光宗耀祖活着.光前裕后:追思先人,泽被后人:光耀祖先,富裕后人,这是一种生活意义.这种意义可以鼓励人有长远目光,不走歪门邪道的致富捷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查看


  • 当你把自己的男人捧红
  • 又一个男人成功被自己的老婆捧红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从那一刻起,他不再只是"蔡少芬的丈夫",他终于成为他自己. 对,他是张晋,曾经连十八线都够不上的末流小演员,甚至,蔡少芬嫁给他的时候,他连演员都算不上,只是个小武打替 ...查看


  • 脸谱简笔画:喜爱京剧
  • 现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 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