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学的定义?P5(重点)
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何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起点为中等教育以上,性质为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地位?P16
①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②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5.学习或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①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②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③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6. 1862 年创建京师同文馆,当为近代中国高等专科学校之雏形,1895年,设立北洋大学,1898 年设京师大学堂,当为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始。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国
第二章 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宏观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微观结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
2.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分为:①教师的学历结构;②教师的职务结构;③教师的年龄结构。
3.高等教育功能定义?P31
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4.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①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②提高个人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③培养完整人格④加强个人素质。
5.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政治功能:1.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2.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3.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二)经济功能。1.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2.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6.高等教育社会功能中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2.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3.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7.高等学校职能?(简答p40)
①培养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技术③开展社会服务
8.现代大学如何走进社会的中心?(重点论述)
从三个角度:
①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
②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③高等教育的职能。
9.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4级。我国高等教育分为12个门类。法国分为7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P53)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P54)①社会需要②个体内在需要。
4.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①培养学
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答: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6.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答:基本的思想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P65)(重点)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重点章)
1.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高等学校的教师地位?
①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②中华民族历来有尊重知识从而尊重传授知识的教师的良好传统,同时也显示出教师在古代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明显提高。④从教师个人方面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
3.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78)
①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念传授给青少年;②高级人才的培养者:高校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他们成为高级专门人才;③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递者,同时也是科学文化的创新者;④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教师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4.教师的任务?(p80)
①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②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③服务社会,促
进社会发展。
5.教师的基本修养?(81页)
(一)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①坚定的政治方向。②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合理的知识结构。④优秀的教学能力。⑤出色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高校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①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②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勤奋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6.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7.高校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P83)
①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②科学研究的能力;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⑤教育指导能力;⑥终身学习的能力。
8.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一、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②教育关系;③心理关系;④道德关系;⑤法律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①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④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学校方面:①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②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③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④完善扶贫帮困制度。2.教师方面: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②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④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3.学生方面:①尊重教师;②以学为本;③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 高等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体制: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有关基本要素的组织结构形态,包括学校管理活动的分工结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隶属关系和有关的制度规范等。(P101)
2.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
3.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得总称。
4.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i、功能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办学机制等。
5.高等学校的外部管理体制:①中央集权型:指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法国为典型)②地方分权型:指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力和管理责任主要是地方政府而非集中在中央政府,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在权限内的事项不加干涉(美国为典型)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复合型):是介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型中间的一种管理体制。其决策和管理权力部分在中央政府方面,部分在其他组织或利益集团。
6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管理体制存在两个问题:(不知是不是重点,看看) ①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条”即中央各部门系统所办的高校,“块”即地方省、市所办的学校。高校所隶属的主管部门,不仅是该高校的举办者,也充当该高校单一的投资者和监管者角色。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分割”。弊端是各自封闭办学,“小而全”自成体系,同一地区办学及专业设置重复,不可能有合理结构,难以形成优势和办学特色,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7.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几种决策模式?①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②学术团体模式: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学术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③双重组织模式:许多高等学校,力求学校决策权力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强调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分享权威”。
8.我国高校的内部领导体制:①1950~1956年:校长负责制;②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③1961年~1966年: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责任制;④1966年~1978年党委“一元化”领导⑤1978年~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⑥1985年~1989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⑦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9.高等学校管理内容: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②科研管理③人力资源管理④财力和物力管理。
10.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11.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重点)
第六章 高等学校制度
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种类、主办和管理者、学校的性质任务、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等。(重点)
2.学位制度:是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3.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型大学——柏林大学。传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哲学科也设立了博士学位,并取名为哲学博士,这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4.1979年2月开始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月人代会通过,1981年1月1日起实施。
5.我国从1999年起实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计划”。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重点章)
1.学科的基本内涵:①“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②高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对知识从总体上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教学及其他学术活动的领域。
2.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3.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的专业是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实体。(重点)
4.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①学科自身的发展;②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③社会因素。
5.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重点)
6.高等学校课程特点:①具有明显的专业性;②具有前沿性;③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7.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①课程的综合化;②课程的多样化;③课程的职业化;④课程的国际化;⑤课程的人文化。
8.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①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②高等学校的教学是连接人类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饿桥梁,是人类知识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其二,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重点)
9.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
①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②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
③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10.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11.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①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③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
④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1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超级重点!!!!)
答: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②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②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③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①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②寓科研于教学中③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五、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①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②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对学生严格要求。
13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依据。
14.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16.高等学校新教师如何顺利走上讲台的策略?(p170)(论述,超重点!)
一、学校方面:(一)举办岗前培训;(二)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①学校应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爱护新教师。②学校应重视对新教师的思想教育。
二、教师方面:(一)心中要充满爱: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②对学生的热爱;③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①政治素质;②业务素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三)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①心理上要进行角色转变②顽强的毅力。(四)要有良好的性格:①活泼开朗而不轻浮;②热情大方而不做作;③善良和蔼而不怯懦。④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想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究。
2.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
3.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活动。
4.1810年,德国的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9世纪后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该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1994年8月,清华大学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②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③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科学起着重要作用;④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6.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一般采用的程序:(重点论述P179)
(一)科研的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二)实施阶段:
1.搜集、获取事实材料;2.分析处理事实材料;(三)总结阶段:1。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成果推广。
第九章 高等教育全球化
1.高等教育全球化: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重点)
2.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家化的异同?
答:①教育国际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是立足与国家观念,强调从自身国家教育开放的角度阐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注重民族文化的越国界发展;②教育全球化与此相反,强调各国对某一种教育模式的统一认同感,注重的是同而不是异,认为应该在地球村里建立统一准则。③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先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然后才会出现高等教育全球化。
第十章 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1.人文教育的内涵:
①以人为本的教育观;②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③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④遵循自然的教育法规。
2.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实践?
①教学方法的改进;②师生关系的改善;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④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⑤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⑥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目前我国怎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地发展?(重点论述P234)
答: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生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怎样做:①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②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③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4.人文教育:是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一种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过程。(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学的定义?P5(重点)
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何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起点为中等教育以上,性质为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地位?P16
①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②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5.学习或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①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②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③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6. 1862 年创建京师同文馆,当为近代中国高等专科学校之雏形,1895年,设立北洋大学,1898 年设京师大学堂,当为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始。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国
第二章 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宏观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微观结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
2.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分为:①教师的学历结构;②教师的职务结构;③教师的年龄结构。
3.高等教育功能定义?P31
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4.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①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②提高个人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③培养完整人格④加强个人素质。
5.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政治功能:1.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2.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3.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二)经济功能。1.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2.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6.高等教育社会功能中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2.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3.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7.高等学校职能?(简答p40)
①培养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技术③开展社会服务
8.现代大学如何走进社会的中心?(重点论述)
从三个角度:
①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
②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③高等教育的职能。
9.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4级。我国高等教育分为12个门类。法国分为7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P53)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P54)①社会需要②个体内在需要。
4.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①培养学
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答: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6.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答:基本的思想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P65)(重点)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重点章)
1.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高等学校的教师地位?
①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②中华民族历来有尊重知识从而尊重传授知识的教师的良好传统,同时也显示出教师在古代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明显提高。④从教师个人方面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
3.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78)
①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念传授给青少年;②高级人才的培养者:高校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他们成为高级专门人才;③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递者,同时也是科学文化的创新者;④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教师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4.教师的任务?(p80)
①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②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③服务社会,促
进社会发展。
5.教师的基本修养?(81页)
(一)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①坚定的政治方向。②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合理的知识结构。④优秀的教学能力。⑤出色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高校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①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②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勤奋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6.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7.高校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P83)
①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②科学研究的能力;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⑤教育指导能力;⑥终身学习的能力。
8.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一、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②教育关系;③心理关系;④道德关系;⑤法律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①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④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学校方面:①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②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③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④完善扶贫帮困制度。2.教师方面: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②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④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3.学生方面:①尊重教师;②以学为本;③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 高等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体制: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有关基本要素的组织结构形态,包括学校管理活动的分工结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隶属关系和有关的制度规范等。(P101)
2.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
3.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得总称。
4.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i、功能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办学机制等。
5.高等学校的外部管理体制:①中央集权型:指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法国为典型)②地方分权型:指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力和管理责任主要是地方政府而非集中在中央政府,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在权限内的事项不加干涉(美国为典型)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复合型):是介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型中间的一种管理体制。其决策和管理权力部分在中央政府方面,部分在其他组织或利益集团。
6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管理体制存在两个问题:(不知是不是重点,看看) ①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条”即中央各部门系统所办的高校,“块”即地方省、市所办的学校。高校所隶属的主管部门,不仅是该高校的举办者,也充当该高校单一的投资者和监管者角色。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分割”。弊端是各自封闭办学,“小而全”自成体系,同一地区办学及专业设置重复,不可能有合理结构,难以形成优势和办学特色,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7.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几种决策模式?①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②学术团体模式: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学术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③双重组织模式:许多高等学校,力求学校决策权力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强调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分享权威”。
8.我国高校的内部领导体制:①1950~1956年:校长负责制;②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③1961年~1966年: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责任制;④1966年~1978年党委“一元化”领导⑤1978年~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⑥1985年~1989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⑦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9.高等学校管理内容: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②科研管理③人力资源管理④财力和物力管理。
10.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11.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重点)
第六章 高等学校制度
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种类、主办和管理者、学校的性质任务、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等。(重点)
2.学位制度:是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3.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型大学——柏林大学。传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哲学科也设立了博士学位,并取名为哲学博士,这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4.1979年2月开始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月人代会通过,1981年1月1日起实施。
5.我国从1999年起实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计划”。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重点章)
1.学科的基本内涵:①“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②高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对知识从总体上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教学及其他学术活动的领域。
2.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3.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的专业是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实体。(重点)
4.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①学科自身的发展;②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③社会因素。
5.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重点)
6.高等学校课程特点:①具有明显的专业性;②具有前沿性;③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7.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①课程的综合化;②课程的多样化;③课程的职业化;④课程的国际化;⑤课程的人文化。
8.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①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②高等学校的教学是连接人类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饿桥梁,是人类知识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其二,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重点)
9.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
①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②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
③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10.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11.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①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③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
④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1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超级重点!!!!)
答: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②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②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③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①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②寓科研于教学中③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五、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①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②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对学生严格要求。
13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依据。
14.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16.高等学校新教师如何顺利走上讲台的策略?(p170)(论述,超重点!)
一、学校方面:(一)举办岗前培训;(二)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①学校应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爱护新教师。②学校应重视对新教师的思想教育。
二、教师方面:(一)心中要充满爱: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②对学生的热爱;③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①政治素质;②业务素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三)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①心理上要进行角色转变②顽强的毅力。(四)要有良好的性格:①活泼开朗而不轻浮;②热情大方而不做作;③善良和蔼而不怯懦。④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想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究。
2.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
3.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活动。
4.1810年,德国的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9世纪后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该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1994年8月,清华大学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②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③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科学起着重要作用;④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6.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一般采用的程序:(重点论述P179)
(一)科研的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二)实施阶段:
1.搜集、获取事实材料;2.分析处理事实材料;(三)总结阶段:1。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成果推广。
第九章 高等教育全球化
1.高等教育全球化: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重点)
2.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家化的异同?
答:①教育国际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是立足与国家观念,强调从自身国家教育开放的角度阐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注重民族文化的越国界发展;②教育全球化与此相反,强调各国对某一种教育模式的统一认同感,注重的是同而不是异,认为应该在地球村里建立统一准则。③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先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然后才会出现高等教育全球化。
第十章 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1.人文教育的内涵:
①以人为本的教育观;②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③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④遵循自然的教育法规。
2.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实践?
①教学方法的改进;②师生关系的改善;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④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⑤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⑥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目前我国怎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地发展?(重点论述P234)
答: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生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怎样做:①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②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③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4.人文教育:是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一种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过程。(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