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洞天话悬窑

  “景象繁荣,国泰民安。”这是人们对甘肃景泰县的美好赞誉。

  因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的景泰在秦汉时就是中原内陆的边陲之地,之后长时间成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前沿防线、沟通东西文明的重要通道。由此产生边塞气质及多元文化,形成独特的民居、语言、文化等重要地域特征,永泰龟城、西番窑等就是代表。

  西番窑现在的官方名称是“三合村”。1949年解放后,西番窑本属靖远县北山乡的自然村落,1955年,与附近的张家台、坪上三社合一,成为三合高级合作社,也因此而得名。1956年,甘肃省政府将靖远县北山乡的西番窑、曾家湾、尾泉等地划归景泰,成立建设乡,治所西番窑。1958年,撤销建设乡,并入中泉公社,三合由此隶属景泰县中泉管辖至今。

  新华网甘肃频道2014年12月5日报道,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局联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景泰县中泉乡三合村和寺滩乡宽沟村两处村落入选。

  传统村落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年代虽久远,但依然留存着许多历史沿革信息,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等,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

  三合村因完整保存着祖先居住过的大量石窑洞,而成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这一发现和命名,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历史古迹,让人们重新去了解古老的独特民居和离奇故事。

  尽管国务院公布的传统村落是三合村,但时至今日,包括当地人在内,人们习惯上仍然称这里为西番窑。甚至,对于许多研究丝绸之路或者古代历史之人来说,提到西番窑,或许都能说上一二,但对于三合村,却未必知道。

  西番窑最早由古代少数民族在村边砂岩上开凿窑洞居住而得名。2014年,文物工作者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这些近千年的神秘古窑洞,被历史文物专家称为21世纪甘肃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由此成功申报了中国传统村落。

  关于西番窑的命名,当地村名只能说个大概。村民们认为,宋代就有少数民族在这里居住过,那个时候便有窑洞。汉族人习惯上把居住在青海、甘肃的羌、藏等民族称为“番”,他们多为古羌族群后裔,因部落迁徙,在横断山脉及民族走廊地区多有分布。明代以后,习惯上把蒙元民族称为“鞑子”,但是,羌、藏、蒙等民族并无如此自称。而在元代,因为严重的民族歧视,一般没有“西番”这样的称谓。明代早期,景泰长期被蒙元势力所占,直到万历三十年(1602)大小松山之战后,先后筑永泰、镇虏、红水诸堡,隶属临洮府兰州卫,才算正式纳入大明版图。由此推断,西番窑的窑洞,最迟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后来居住的汉民族为其命名,就是根据曾经是所谓的西番族居住而定。

  为揭开西番窑的神秘面纱,笔者陪同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万全琳、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宋育红等一行四人踏上了探寻之路。

  车出白银,从省道217前往景泰,途中有路标指向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黄河石林。顺路前行,快到石林景区时拐向中泉乡方向,行至大约10公里处,就看到“三合村”的路牌。接着,一处布满石窑洞穴的崖壁出现在道路左侧,这就是著名的西番窑了。

  站在路边修筑的大坝上远远望去,只见高约20米、长约300米的悬壁石崖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石洞,断崖呈东西走向,洞口高低不齐,大致排列为三层,颇似古代的军事堡垒,又如现代的复式建筑一般。据陪同我们考察的当地村民张生文老人介绍,这些大小孔眼大概有112眼,人能进出者有12~13孔。这些石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而在空间布局以及采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仿佛是别具特色的世外桃源。

  打着手电,我们从一孔较大的窑口入洞,只见这些石窑全部用金属器具精心凿刻而成。内部并不像外部那样整齐,而是大窑套小窑,上下相连,像一幢幢独立的三层小楼,又似一座座迷宫。十几眼窑洞相对独立,却又有暗道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卧室、厨房、储藏间、厕所,甚至骡马牲畜的饲养间一应俱全,于复杂的结构中隐藏着合理的布局和齐全的功能,遇到天灾人祸,人和牲畜可以全部容纳,在里面居住一两个月不成问题。

  这些石窑,既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也是防御土匪抢掠之地。张生文老人带领我们穿行在一个个或高或低、或宽或窄、忽上忽下的石洞之间,进入一个个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石窑中,如同到达一个人间之外的梦幻之境,令人目不暇接,手忙脚乱。

  这些相连的石窑处处暗藏机关:或者建有密室,或者通道曲折,或者道设陷坑。张生文老人给我们演示了几处预防措施,真是高深莫测,神鬼难料。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就像钻入电影中的地道一样,没有知情人的带领,一时半会儿根本无法摸清前行后退的途径。

  西番窑早先在窑外还依势筑有一座城堡,护卫着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可惜城堡在1955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冲毁。那是8月的一个夜晚,一场罕见的洪灾突然而至,瞬间冲毁了城堡,整个村庄的老百姓危在旦夕。洪水肆虐时,城堡和房屋都被冲走了,村里人慌慌张张地撤到石窑里面。古老的窑洞再一次保护了西番窑人的生命安全。时至今日,当地村民仍对西番窑感念不已。

  西番窑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的功能和构造,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丝绸古道自汉代开始,在白银的景泰、靖远、平川等地的高山峡谷间穿行,留下了诸多遗址。从平川�r阴渡过黄河,穿西番窑、兴泉经宽沟入古浪,或经过正路堡入古浪,就是一条重要的通道。

  历史上,这里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无数商客来往于此,获得大量的利润,同时也为西番窑人传递信息,带来商机,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这里,驼队曾往来不绝,使节曾前后相连,一片繁华与富庶。

  丝绸古道从这里经过,战争往往也在此发生。史书记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扰内,大多在冬季踏冰过河,而西番窑东60多里处是古渡虎豹口,此为进入内地的一条捷径。因此,也有人认为西番窑遗窑上下数层,颇似军事堡垒,疑为西域少数民族驻兵之地,虽证据不足,但在冷兵器时代,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确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如此,西番窑还有一段辉煌的红色历史。当地老人说,1936年10月,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于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进入景泰县境,某部机关和医疗队曾在西番窑洞休整了一个多月,并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播撒下革命火种,促进老百姓觉醒。

  从历史的角度看,明代以前,作为各代沿边之属邑,战乱频繁、民族冲突的前沿地带,西番窑沦复无常,而其文化大多在民族冲突中遗失,加之生存压力,地域文化总体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且越往前追述,越难寻觅,越难还原当时的历史状况。

  如今,许多的远古场景早已离我们远去,好在还有作为历史见证的千年悬窑,默默地矗立,依旧诉说着中华民族在一个时代崛起时的自信与自强。

  作为传统村落,西番窑素有“文化盛地”和“文墨之乡”的美誉。

  丝绸古道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发达景象,西番窑人由此也向往走出山村。当时,科举考试是走出山村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耕读传家的重要依托。

  早在明末清初,西番窑的文化就已经比较发达。清道光年间,西番窑曾、张二姓不惜巨资,以32亩水地和为其娶妻为代价,重金聘请兰州府增广生员、榆中青城张克家来此担任本族私塾先生,长期在西番窑及附近讲学。张克家后来落户西番窑,倾其心血,成为西番窑周边几十里的景、靖、皋三县文化发展的拓荒引领者,先后培养了张兰、张蕙两个廪生秀才以及贡生曾葆英、张汝智,还有脑泉车贡、吴川狄贡、胡麻水芦贡、尾泉尚贡等名流。后张兰、张蕙又薪火相传,设塾馆讲学,清翰林学士(进士)六品工部正事戚维礼即张兰门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番窑堡子内又开设了小学堂。至民国元年(1912),小学堂更名为小学校。期间,西番窑的名人文士更是层出不穷。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兴起,西番窑名人文士在大沙河南岸倡导新建了初级小学。1939年,又将初级小学扩建为新式完全小学,此后,其教育质量闻名遐迩,至新中国成立前后,邻近几十里的景泰、靖远、皋兰三县学子皆慕名求学,并多以优异成绩升入靖远及省城兰州各类学校,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全国解放后,这里依旧人才辈出。据资料显示,西番窑小学建校百年来,有2000多学子走出校门,其中升入大中专学校者400多人;走出西番窑,走向四面八方者700多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人,县团级40多人,乡科级100多人,博士、博导、教授3人,硕士20余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近70人;还有在工商企业界佼佼者数十人。

  考察中,意外发现一块木刻的对联,上书:“品重轨璋克俭克勤垂遗训,艺精和缓仁心仁术济群生。”落款为“宁夏省政府参议陈国钧敬题并书”,是赠给当地一代名医张耀彩先生的。同时获赠的还有一匾额,上书“仁心仁术”四个大字,也是写给张耀彩的,可惜已经散失。

  一代代西番窑人在富含传统的文化巷子、学堂里生活;一代代西番窑人热心地方事业,他们有传说中的先人,也有当代社会的精英,包括后来在外做官的张啸炎、张灿炎、陈有贤等,当地人都引以为荣。

  西番窑虽“弹丸之地”,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友善厚道,重情重义,恰如带领我们考察的张生文老人,虽仅一面之缘,但他热情好客,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如今,经中国传统村落的命名,当地人已经有了“打传统牌,建文化村,创旅游区”的新发展思路,或许将打破西番窑发展经济的传统模式,但愿,西番窑能在不破坏传统文明的同时,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景象繁荣,国泰民安。”这是人们对甘肃景泰县的美好赞誉。

  因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的景泰在秦汉时就是中原内陆的边陲之地,之后长时间成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前沿防线、沟通东西文明的重要通道。由此产生边塞气质及多元文化,形成独特的民居、语言、文化等重要地域特征,永泰龟城、西番窑等就是代表。

  西番窑现在的官方名称是“三合村”。1949年解放后,西番窑本属靖远县北山乡的自然村落,1955年,与附近的张家台、坪上三社合一,成为三合高级合作社,也因此而得名。1956年,甘肃省政府将靖远县北山乡的西番窑、曾家湾、尾泉等地划归景泰,成立建设乡,治所西番窑。1958年,撤销建设乡,并入中泉公社,三合由此隶属景泰县中泉管辖至今。

  新华网甘肃频道2014年12月5日报道,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局联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景泰县中泉乡三合村和寺滩乡宽沟村两处村落入选。

  传统村落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年代虽久远,但依然留存着许多历史沿革信息,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等,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

  三合村因完整保存着祖先居住过的大量石窑洞,而成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这一发现和命名,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历史古迹,让人们重新去了解古老的独特民居和离奇故事。

  尽管国务院公布的传统村落是三合村,但时至今日,包括当地人在内,人们习惯上仍然称这里为西番窑。甚至,对于许多研究丝绸之路或者古代历史之人来说,提到西番窑,或许都能说上一二,但对于三合村,却未必知道。

  西番窑最早由古代少数民族在村边砂岩上开凿窑洞居住而得名。2014年,文物工作者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这些近千年的神秘古窑洞,被历史文物专家称为21世纪甘肃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由此成功申报了中国传统村落。

  关于西番窑的命名,当地村名只能说个大概。村民们认为,宋代就有少数民族在这里居住过,那个时候便有窑洞。汉族人习惯上把居住在青海、甘肃的羌、藏等民族称为“番”,他们多为古羌族群后裔,因部落迁徙,在横断山脉及民族走廊地区多有分布。明代以后,习惯上把蒙元民族称为“鞑子”,但是,羌、藏、蒙等民族并无如此自称。而在元代,因为严重的民族歧视,一般没有“西番”这样的称谓。明代早期,景泰长期被蒙元势力所占,直到万历三十年(1602)大小松山之战后,先后筑永泰、镇虏、红水诸堡,隶属临洮府兰州卫,才算正式纳入大明版图。由此推断,西番窑的窑洞,最迟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后来居住的汉民族为其命名,就是根据曾经是所谓的西番族居住而定。

  为揭开西番窑的神秘面纱,笔者陪同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万全琳、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宋育红等一行四人踏上了探寻之路。

  车出白银,从省道217前往景泰,途中有路标指向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黄河石林。顺路前行,快到石林景区时拐向中泉乡方向,行至大约10公里处,就看到“三合村”的路牌。接着,一处布满石窑洞穴的崖壁出现在道路左侧,这就是著名的西番窑了。

  站在路边修筑的大坝上远远望去,只见高约20米、长约300米的悬壁石崖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石洞,断崖呈东西走向,洞口高低不齐,大致排列为三层,颇似古代的军事堡垒,又如现代的复式建筑一般。据陪同我们考察的当地村民张生文老人介绍,这些大小孔眼大概有112眼,人能进出者有12~13孔。这些石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而在空间布局以及采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仿佛是别具特色的世外桃源。

  打着手电,我们从一孔较大的窑口入洞,只见这些石窑全部用金属器具精心凿刻而成。内部并不像外部那样整齐,而是大窑套小窑,上下相连,像一幢幢独立的三层小楼,又似一座座迷宫。十几眼窑洞相对独立,却又有暗道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卧室、厨房、储藏间、厕所,甚至骡马牲畜的饲养间一应俱全,于复杂的结构中隐藏着合理的布局和齐全的功能,遇到天灾人祸,人和牲畜可以全部容纳,在里面居住一两个月不成问题。

  这些石窑,既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也是防御土匪抢掠之地。张生文老人带领我们穿行在一个个或高或低、或宽或窄、忽上忽下的石洞之间,进入一个个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石窑中,如同到达一个人间之外的梦幻之境,令人目不暇接,手忙脚乱。

  这些相连的石窑处处暗藏机关:或者建有密室,或者通道曲折,或者道设陷坑。张生文老人给我们演示了几处预防措施,真是高深莫测,神鬼难料。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就像钻入电影中的地道一样,没有知情人的带领,一时半会儿根本无法摸清前行后退的途径。

  西番窑早先在窑外还依势筑有一座城堡,护卫着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可惜城堡在1955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冲毁。那是8月的一个夜晚,一场罕见的洪灾突然而至,瞬间冲毁了城堡,整个村庄的老百姓危在旦夕。洪水肆虐时,城堡和房屋都被冲走了,村里人慌慌张张地撤到石窑里面。古老的窑洞再一次保护了西番窑人的生命安全。时至今日,当地村民仍对西番窑感念不已。

  西番窑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的功能和构造,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丝绸古道自汉代开始,在白银的景泰、靖远、平川等地的高山峡谷间穿行,留下了诸多遗址。从平川�r阴渡过黄河,穿西番窑、兴泉经宽沟入古浪,或经过正路堡入古浪,就是一条重要的通道。

  历史上,这里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无数商客来往于此,获得大量的利润,同时也为西番窑人传递信息,带来商机,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这里,驼队曾往来不绝,使节曾前后相连,一片繁华与富庶。

  丝绸古道从这里经过,战争往往也在此发生。史书记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扰内,大多在冬季踏冰过河,而西番窑东60多里处是古渡虎豹口,此为进入内地的一条捷径。因此,也有人认为西番窑遗窑上下数层,颇似军事堡垒,疑为西域少数民族驻兵之地,虽证据不足,但在冷兵器时代,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确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如此,西番窑还有一段辉煌的红色历史。当地老人说,1936年10月,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于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进入景泰县境,某部机关和医疗队曾在西番窑洞休整了一个多月,并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播撒下革命火种,促进老百姓觉醒。

  从历史的角度看,明代以前,作为各代沿边之属邑,战乱频繁、民族冲突的前沿地带,西番窑沦复无常,而其文化大多在民族冲突中遗失,加之生存压力,地域文化总体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且越往前追述,越难寻觅,越难还原当时的历史状况。

  如今,许多的远古场景早已离我们远去,好在还有作为历史见证的千年悬窑,默默地矗立,依旧诉说着中华民族在一个时代崛起时的自信与自强。

  作为传统村落,西番窑素有“文化盛地”和“文墨之乡”的美誉。

  丝绸古道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发达景象,西番窑人由此也向往走出山村。当时,科举考试是走出山村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耕读传家的重要依托。

  早在明末清初,西番窑的文化就已经比较发达。清道光年间,西番窑曾、张二姓不惜巨资,以32亩水地和为其娶妻为代价,重金聘请兰州府增广生员、榆中青城张克家来此担任本族私塾先生,长期在西番窑及附近讲学。张克家后来落户西番窑,倾其心血,成为西番窑周边几十里的景、靖、皋三县文化发展的拓荒引领者,先后培养了张兰、张蕙两个廪生秀才以及贡生曾葆英、张汝智,还有脑泉车贡、吴川狄贡、胡麻水芦贡、尾泉尚贡等名流。后张兰、张蕙又薪火相传,设塾馆讲学,清翰林学士(进士)六品工部正事戚维礼即张兰门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番窑堡子内又开设了小学堂。至民国元年(1912),小学堂更名为小学校。期间,西番窑的名人文士更是层出不穷。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兴起,西番窑名人文士在大沙河南岸倡导新建了初级小学。1939年,又将初级小学扩建为新式完全小学,此后,其教育质量闻名遐迩,至新中国成立前后,邻近几十里的景泰、靖远、皋兰三县学子皆慕名求学,并多以优异成绩升入靖远及省城兰州各类学校,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全国解放后,这里依旧人才辈出。据资料显示,西番窑小学建校百年来,有2000多学子走出校门,其中升入大中专学校者400多人;走出西番窑,走向四面八方者700多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人,县团级40多人,乡科级100多人,博士、博导、教授3人,硕士20余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近70人;还有在工商企业界佼佼者数十人。

  考察中,意外发现一块木刻的对联,上书:“品重轨璋克俭克勤垂遗训,艺精和缓仁心仁术济群生。”落款为“宁夏省政府参议陈国钧敬题并书”,是赠给当地一代名医张耀彩先生的。同时获赠的还有一匾额,上书“仁心仁术”四个大字,也是写给张耀彩的,可惜已经散失。

  一代代西番窑人在富含传统的文化巷子、学堂里生活;一代代西番窑人热心地方事业,他们有传说中的先人,也有当代社会的精英,包括后来在外做官的张啸炎、张灿炎、陈有贤等,当地人都引以为荣。

  西番窑虽“弹丸之地”,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友善厚道,重情重义,恰如带领我们考察的张生文老人,虽仅一面之缘,但他热情好客,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如今,经中国传统村落的命名,当地人已经有了“打传统牌,建文化村,创旅游区”的新发展思路,或许将打破西番窑发展经济的传统模式,但愿,西番窑能在不破坏传统文明的同时,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关文章

  • 南山大小洞天中文导游词
  • 南山大小洞天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 各位亲爱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具有"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之称的--南山大小洞天. 南山大小洞天风景区,位于三亚市区以西40公里处的南 ...查看


  • 杭州15处高速公路桥下空间"别有洞天"·每日商报
  • 足球场.停车场.户外电影院-- 杭州15处高速公路桥下空间"别有洞天" 2016-12-20 商报讯 (通讯员 顾肖艳 罗文菁 傅林森 记者 潘婷婷) 在高速公路桥下,有不少空间都是被荒废的,如何把他们有效地利用起来呢? ...查看


  • 景物描写亦需别有洞天
  • 景物描写亦需别有洞天 [新题展示] 生命是一条前行的路.在这条路上,总会有些人.有些事与我们悄然相逢.他们或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或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或给我们无言的激励&& 请以与 悄然相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要求 ...查看


  • 图文古诗词里的冬日美景,别有洞天!
  • 壹号收藏 12-29 20:05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关于冬天的诗词,你还会背几首?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 ...查看


  • 横竖撇捺,别有洞天(横画的惊人之变)
  • 文 | 安祥 一.你可能未注意到的米芾横画惊人之变 上一篇文章(就凭这一"点",米芾已把我们甩出了多少条街!),归纳整理了米芾写点的一些特色.今天着重分析和整理米芾横画的特征. 横画的写法,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勒 ...查看


  •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进茶业快速发展
  • 贵州茶叶 2010,38(2) :47-48 Guiz hou Tea 经营文化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茶业快速发展 聂宗顺 毕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州省大方县九洞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元月成立, 位于大方县西部55公里的喀斯特 ...查看


  • 腊八蒜的腌制方法蒜香浓烈别有风味的冬天养生美食
  • 腊八蒜的腌制方法蒜香浓烈别有风味的冬天养生美食 腊八蒜的腌制方法 蒜香浓烈别有风味的冬天养生美食 腊八蒜的腌制方法 腊八蒜的做法 腊八蒜的功效 腊八蒜怎样做 到了冬天,是不是就想吃腊八蒜了?虽然说腊八蒜是冬天美食,但其实可以提前夏天制作好, ...查看


  • 又见桃源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又见桃源 马卡丹 一片桃林,一条小溪,粉红的花瓣顺流浮沉,似乎还泛着几丝清香.小溪的尽头是窄窄的洞口,山洞的尽头是淡淡的人烟,鸡鸣.犬吠,三五间屋.十数亩田,一个农人蓑衣箬笠吆牛把犁,犁开丝丝春雨-- 这样的意 ...查看


  • 别有幽愁暗恨生
  • 别有幽愁暗恨生 一曲<琵琶行>,千年意未尽.的确,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被人千古传诵,不知激起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趣. 想当年,我们也读<琵琶行>,背那些佳词丽句,但那时我们功名在心,诗词之美,只在形式上流淌而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