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滨湖新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
刘翠红,朱上林
(合肥市规划信息中心,安徽合肥230001)
要:新区发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
者和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热点。文章对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做了介绍,并论述了滨湖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关键词: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发展;比较分析TU984.18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007-7359(2010)02-0044-03
文献标识码:A
色鲜明的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形象,促进安徽旅游的全
面提升。
2.3构建生态合肥
滨湖发展战略要与环巢湖发展联系起来,这种新的城市空间系统应是更好地利用和发展现有自然条件的城市化空间系统。水是城市的灵魂,有水城市才有灵气,营
滨湖城市,构建生态合肥。造滨水、
3合肥滨湖新区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3.1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必要性
3.1.1空间布局已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合肥市
“田园楔入式”的空间布局,虽然这种布局有利逐步形成
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但却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的产业、人口、建筑物分布的失衡,而城区单位面积的平均负载密度并不大,造成能源、土地等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也不高。3.1.2城市规模偏小
当前合肥建成区面积仅203km2,却容纳了224万人。造成合肥目前经济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合肥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导致消费需求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因而,合肥迫切要求进行第三代新区开发以解决原由城市空间不合理和规模太小带来的“弊病”。
3.1.3新的空间格局逐渐形成
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合肥向“141”布局(一主城、四副中心、一滨湖新区)扩展,即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区、在主城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组团),沿巢湖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全面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显著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3.2建设生态节能型的滨湖新城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空间布局总的来说是以极核方式向外扩展。这种极核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城市中心区容量过大,不但高楼林立,密度很高,且建筑形体、空间杂落,若不加以控制,原来的好规划将前功尽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造成各组团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大,使交通量明显上升。通过在城市外围开辟新区,形成城市的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对维护以护城河为中心的生态水系和园林景观也具重大意义。同时,今后将利用世界先进的能源再生技术,实现滨湖新城真正的生态化。
收稿日期:2010-03-10作者简介:刘翠红(1974-),女,安徽安庆人,毕业于同济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士,助理工程师。
PlanningandDevelopmentoftheNewLakefront
DistrictofHefei
LiuCuihongetal230001,China)
(HefeiUrbanPlanningInformationCenter,Hefei
建
筑与规划设计
ThereisasurgeindevelopingnewdistrictsinalmostallthemajorcitiesAbstract:
ofChina,whichhasgraduallybecomeafocusofattentionforacity'sdecisionmakerandtheurbanplanners.ThearticleintroducestheplanninganddevelopmentofthenewLakefrontDistrictofHefeiandalsopresentstherelationshipbetweenplanninganddevelopment.
Hefei;thenewLakefrontDistrict;planning;development;comparativeKeywords:
analysis
1滨湖新区概述
合肥市滨湖新区是指在合肥南部、巢湖西北的地带,结合生态
水系较多,规划总用地湿地打造的滨湖新城。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
面积约190km2,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27km2。滨湖新区作为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将是合肥未来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2建设合肥滨湖新城的意义
2.1滨湖通江
合肥的滨湖通江之梦期盼已久,所以在历次城市规划修编时均
“绿肺”功保留合肥东南引风口这一格局,不仅保证合肥城市中心区
能,也为合肥未来临湖发展预留空间。合肥向巢湖方向发展,将真正实现“引湖入城,打造滨湖城市”的目标,有助于加强合肥与省内沿江城市的合作,更快地融入长三角,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的影响力。
2.2树立旅游中心城市形象
合肥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观光、会议、商务等几个方面,产品结构不合理,需要补充度假旅游产品类型。合肥市应该充分利用靠近巢湖的滨水优势发展滨湖度假旅游。巢湖旅游开发将增强合肥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扭转合肥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不足的局面,促进合肥向旅游目的地城市与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转变,树立特
安徽建筑
44
3.3打造环湖经济带的迫切需要
在合肥市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中确定了滨湖新区的功能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东接巢湖市,西滨合肥市,山
定位: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
环水秀,风光迷人,素有
“南黄山,北巢湖”之称,加之优美的生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有居住综合新区等。
形象定位:滨湖新区是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古迹,打造环湖经济旅游带不仅能拉动合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
肥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成为合肥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因此,
新区形象应充分体现城的实际情况是,巢湖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相反由于不市礼仪界面的属性,反映地域风情和大城市风貌。合理的开发却造成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究其原因,一方
4.4滨湖新区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开发建设
面,环巢湖旅游资源隶属于省、
市、县、区等各部门及地方乡镇为让配套设施不拖滨湖新城建设的后腿,合肥市已经明确
多头管理,遇到实际问题难以顺利解决。导致该地区至今尚没要求,新城开发配套设施不许
“欠账”,学校、医院、道路、水、电、有形成一个上规模、上档次、能代表大巢湖旅游形象的旅游产
气等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必须同步进行。按照这一要求,
品;另一方面,
环巢湖地区的发展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区目前新城内即将分别动工建设可容纳3000人的小学、
3000人的规模开发,也影响到旅游产品的推介。
因此通过扩大新区,将的初中、
6000人的高中,同时还将开工建设医院和商业网点环巢湖地区纳入合肥市域范围,划清行政隶属关系,对解决巢等,重点是加快实施新区内路网建设工程,合理布置工业区和湖水体污染治理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增强合肥城市经济竞争产业区,避免重蹈老城区外迁污染工业的覆辙。
力都将大有裨益。
5滨湖新区的开发策划
4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建设
5.1开发现状
4.1滨湖新区规划内容
“滨湖新区”区域自然景观良好,水系较多,有城市重要的4.1.1建设现代化的滨湖新区
基础设施:骆岗机场、312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公
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快构筑一个主城、
四个副中心、一路)
、包河大道、巢湖防洪大堤和500kV、220kV高压线等,土地个滨湖新区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多为集体土地及自然村落。由于地势较为低洼加上机场净空限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由环城时代向滨湖、临江城市的方制的影响,该区域建设发展一直受到控制。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向演变,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活动已经越来越接近和侵入这一生态建设4.1.2滨湖新区规划
地区,使这一地区面临越来越大的开发压力。特别是去年合肥滨湖新区在新区规划中共分为启动区、核心区、拓展区。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使这一地区用地由原来的城郊接合部一跃照建设计划,启动区的率先启动建设肩负着奏响整个滨湖新区成为离市中心距离最近、适合城市建设的“风水宝地”,原有规建设号角以及引领、带动其它区域建设的重要使命。滨湖新区划已很难控制该地区的建设行为。迄今为止,这一地区已先
启动区规划以城市快速为交通主轴线,以城市生活性干道为连后建设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
住宅小区、工业区等,原有的村庄接纽带,形成“一心一街一廊三社区”加“中学片区”的规划结内部农民自建房也大量增加,乱搭乱建现象严重,不但影响了构。空间规划上采取规模化成片建设、高层底密度的模式,确保引风口的环境调节作用,也使城市面貌受到影响。以科学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的规划来引领这一地理要位,已是迫在眉睫。4.2滨湖新区规划目标建设
5.2滨湖新区启动区建设规划方案
滨湖新区的规划目标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开发好、滨湖新区启动区建设将注重首期的可实施性与总体建设建设好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新区。创造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的可持续性,展示启动区的标志性和辐射带动力。启动区规划楔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具人气的城市环境面貌。将设计与滨湖新区总体框架力求协调统一,总体布局采用“格网滨湖新区建成“人居环境特色最优,最具创新潜力的城市发展式道路+自然景观元素”的布局理念。工整的方格网道路,展现区”。规划目标力争5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展示形象,成为繁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自然的水系绿地及视线廊道,展示滨湖生荣兴旺、城湖辉映的城市新亮点。态城市的魅力。各方格网可分可合、自由组合,形成气势宏伟、4.3滨湖新区规划定位建设
肌理优美的城市构图。
建
筑与规划设计
安徽建
筑
45
交等公共服务设施。
5.3十二条干道搭起启动区框架
整个区域道路交通框架主要将由12条干道来构建,其中包括:南北向4条干道、东西向8条干道。据了解,这12条道路均按照高规格、高标准建设,道路红线与车道均在50m、6车道以上。
参考文献
[1]黄珍,段险峰.城市新区发展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2004(2).[2]徐明.对城市新区形象塑造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0(8).[3]门爱存,石海均.沈阳浑南新区规划[J].辽宁经济,2001(10).
[4]王用强.新区开发战略及太原南部新区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5]马文军.城市开发策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高
波,葛
扬,黄贤金.城市新区开发的对策与政策建议[J].南京社会科
学,2002(11).
[7]张沛.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J].城市问题,2000(1).
[8]陈永武.合肥新区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5(10).[9]邹德斌.城市建设中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10]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
启动区内功能分区明确清晰,将以“建设最宜人居
为宗旨,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场、公的生态滨湖城”
(上接第28页)
2001.版社,
[11]李燕.城市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作用[J].研究探讨,2005(5).
!!!!!!!!!!!!!!!!!!!!!!!!!!!!!!!!!!!!!!!!!!!!!!!
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以此促进社会稳定经
济发展。混合居住可以使得低收入者通过高收入者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个人交往范围,提高就业率,增加收入;受高收
生活习惯等影响,更加接近现代生活文明,规范约入者的观念、
束自身行为,社区治安好转,犯罪率下降;此外混居还可以改善贫困阶层居住环境和质量,享受和高收入者同样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公平。
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多渠道解放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重点发展面向广大购房者的普通商品房。对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者可以采用出售的办法,对低收入者采取出租的办法,增加政策的灵活性。减少投机和违规购买。2.3完善社区保障体制,提倡多样交往空间
社区保障方面,坚持把以人为本,真情为民作为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在社区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交往建设方面,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
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社区安定详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氛围,使得不同阶层的价值观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个阶层融合,弱化阶层分异观念,从思想上缩小高收入阶层对于低收入者的轻视。
建
筑与规划设计
给方式去满足差别化的住房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住房供给结构问题。
1.3.3居住个人选择机制
这个方面可以从主观来说,即居民个人对住房的偏好方面,居民个人对居住面积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空气环境质量的
夜生活好坏的需求各有不同。年轻人喜欢选择靠近购物中心、
丰富的地段,方便购物娱乐;中年人往往考虑孩子需要,选择学区房,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此外菜场日常购物方便也是重要因素;作为老年人,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喜欢选择靠近居住区公园绿地,方便晨练散步休闲,周边有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方便日常保健。在客观方面显著反映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结构大小不同,对于居住区位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区别。综上所述,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中经济是占主导因素的。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起,土地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住房商品化迅速发展。社会阶层化趋势扩大,不同阶层由于其支付能力的差异导致居住选择上的分异。此外从心理因素上说,城市中不同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家庭结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阶层间产生分离的意愿。
2住区规划的和谐对策
2.1规划多中心城市结构,合理配置居住区用地资源
单中心圈层似的结构在我国中小城市大多为单中心形式。
使得土地价格从中心向边缘地区递减。由于中心地区土地价格昂贵,开发商在进行建设时必然加大开发强度,增加楼盘密度,影响居住环境,导致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建造多中心城市结构,将那些不愿迁往郊区滞留在中心的人分流,缓解现有中心压力。合理进行各级居住用地资源配置,对于新建的居住区,应该提倡组团式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服设施配置水平和服务程度,节约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倡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郊和中心地区居民享受服务设施体现均质化,缩小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政策,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2.2提倡适度混合居住,推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
混合居住是改善居住分异隔离的有效手段。使得低收入者
参考文献
[1]叶迎君.居住空间分异初探[J].规划师,2001(3).
[2]邓晓莹.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
(增).
[3]王慧斌.浅议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J].科学之友,2007(9).
[4]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4.[5]万勇,王玲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J].城市
问题,2006(3).[6]李志刚,薛德升,魏立华.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J].
城市规划,2007(31).
安徽建筑
46
合肥市滨湖新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
刘翠红,朱上林
(合肥市规划信息中心,安徽合肥230001)
要:新区发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
者和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热点。文章对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做了介绍,并论述了滨湖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关键词: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发展;比较分析TU984.18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007-7359(2010)02-0044-03
文献标识码:A
色鲜明的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形象,促进安徽旅游的全
面提升。
2.3构建生态合肥
滨湖发展战略要与环巢湖发展联系起来,这种新的城市空间系统应是更好地利用和发展现有自然条件的城市化空间系统。水是城市的灵魂,有水城市才有灵气,营
滨湖城市,构建生态合肥。造滨水、
3合肥滨湖新区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3.1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必要性
3.1.1空间布局已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合肥市
“田园楔入式”的空间布局,虽然这种布局有利逐步形成
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但却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的产业、人口、建筑物分布的失衡,而城区单位面积的平均负载密度并不大,造成能源、土地等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也不高。3.1.2城市规模偏小
当前合肥建成区面积仅203km2,却容纳了224万人。造成合肥目前经济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合肥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导致消费需求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因而,合肥迫切要求进行第三代新区开发以解决原由城市空间不合理和规模太小带来的“弊病”。
3.1.3新的空间格局逐渐形成
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合肥向“141”布局(一主城、四副中心、一滨湖新区)扩展,即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区、在主城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组团),沿巢湖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全面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显著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3.2建设生态节能型的滨湖新城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空间布局总的来说是以极核方式向外扩展。这种极核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城市中心区容量过大,不但高楼林立,密度很高,且建筑形体、空间杂落,若不加以控制,原来的好规划将前功尽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造成各组团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大,使交通量明显上升。通过在城市外围开辟新区,形成城市的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对维护以护城河为中心的生态水系和园林景观也具重大意义。同时,今后将利用世界先进的能源再生技术,实现滨湖新城真正的生态化。
收稿日期:2010-03-10作者简介:刘翠红(1974-),女,安徽安庆人,毕业于同济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士,助理工程师。
PlanningandDevelopmentoftheNewLakefront
DistrictofHefei
LiuCuihongetal230001,China)
(HefeiUrbanPlanningInformationCenter,Hefei
建
筑与规划设计
ThereisasurgeindevelopingnewdistrictsinalmostallthemajorcitiesAbstract:
ofChina,whichhasgraduallybecomeafocusofattentionforacity'sdecisionmakerandtheurbanplanners.ThearticleintroducestheplanninganddevelopmentofthenewLakefrontDistrictofHefeiandalsopresentstherelationshipbetweenplanninganddevelopment.
Hefei;thenewLakefrontDistrict;planning;development;comparativeKeywords:
analysis
1滨湖新区概述
合肥市滨湖新区是指在合肥南部、巢湖西北的地带,结合生态
水系较多,规划总用地湿地打造的滨湖新城。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
面积约190km2,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27km2。滨湖新区作为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将是合肥未来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2建设合肥滨湖新城的意义
2.1滨湖通江
合肥的滨湖通江之梦期盼已久,所以在历次城市规划修编时均
“绿肺”功保留合肥东南引风口这一格局,不仅保证合肥城市中心区
能,也为合肥未来临湖发展预留空间。合肥向巢湖方向发展,将真正实现“引湖入城,打造滨湖城市”的目标,有助于加强合肥与省内沿江城市的合作,更快地融入长三角,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的影响力。
2.2树立旅游中心城市形象
合肥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观光、会议、商务等几个方面,产品结构不合理,需要补充度假旅游产品类型。合肥市应该充分利用靠近巢湖的滨水优势发展滨湖度假旅游。巢湖旅游开发将增强合肥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扭转合肥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不足的局面,促进合肥向旅游目的地城市与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转变,树立特
安徽建筑
44
3.3打造环湖经济带的迫切需要
在合肥市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中确定了滨湖新区的功能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东接巢湖市,西滨合肥市,山
定位: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
环水秀,风光迷人,素有
“南黄山,北巢湖”之称,加之优美的生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有居住综合新区等。
形象定位:滨湖新区是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古迹,打造环湖经济旅游带不仅能拉动合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
肥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成为合肥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因此,
新区形象应充分体现城的实际情况是,巢湖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相反由于不市礼仪界面的属性,反映地域风情和大城市风貌。合理的开发却造成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究其原因,一方
4.4滨湖新区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开发建设
面,环巢湖旅游资源隶属于省、
市、县、区等各部门及地方乡镇为让配套设施不拖滨湖新城建设的后腿,合肥市已经明确
多头管理,遇到实际问题难以顺利解决。导致该地区至今尚没要求,新城开发配套设施不许
“欠账”,学校、医院、道路、水、电、有形成一个上规模、上档次、能代表大巢湖旅游形象的旅游产
气等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必须同步进行。按照这一要求,
品;另一方面,
环巢湖地区的发展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区目前新城内即将分别动工建设可容纳3000人的小学、
3000人的规模开发,也影响到旅游产品的推介。
因此通过扩大新区,将的初中、
6000人的高中,同时还将开工建设医院和商业网点环巢湖地区纳入合肥市域范围,划清行政隶属关系,对解决巢等,重点是加快实施新区内路网建设工程,合理布置工业区和湖水体污染治理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增强合肥城市经济竞争产业区,避免重蹈老城区外迁污染工业的覆辙。
力都将大有裨益。
5滨湖新区的开发策划
4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建设
5.1开发现状
4.1滨湖新区规划内容
“滨湖新区”区域自然景观良好,水系较多,有城市重要的4.1.1建设现代化的滨湖新区
基础设施:骆岗机场、312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公
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快构筑一个主城、
四个副中心、一路)
、包河大道、巢湖防洪大堤和500kV、220kV高压线等,土地个滨湖新区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多为集体土地及自然村落。由于地势较为低洼加上机场净空限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由环城时代向滨湖、临江城市的方制的影响,该区域建设发展一直受到控制。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向演变,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活动已经越来越接近和侵入这一生态建设4.1.2滨湖新区规划
地区,使这一地区面临越来越大的开发压力。特别是去年合肥滨湖新区在新区规划中共分为启动区、核心区、拓展区。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使这一地区用地由原来的城郊接合部一跃照建设计划,启动区的率先启动建设肩负着奏响整个滨湖新区成为离市中心距离最近、适合城市建设的“风水宝地”,原有规建设号角以及引领、带动其它区域建设的重要使命。滨湖新区划已很难控制该地区的建设行为。迄今为止,这一地区已先
启动区规划以城市快速为交通主轴线,以城市生活性干道为连后建设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
住宅小区、工业区等,原有的村庄接纽带,形成“一心一街一廊三社区”加“中学片区”的规划结内部农民自建房也大量增加,乱搭乱建现象严重,不但影响了构。空间规划上采取规模化成片建设、高层底密度的模式,确保引风口的环境调节作用,也使城市面貌受到影响。以科学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的规划来引领这一地理要位,已是迫在眉睫。4.2滨湖新区规划目标建设
5.2滨湖新区启动区建设规划方案
滨湖新区的规划目标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开发好、滨湖新区启动区建设将注重首期的可实施性与总体建设建设好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新区。创造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的可持续性,展示启动区的标志性和辐射带动力。启动区规划楔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具人气的城市环境面貌。将设计与滨湖新区总体框架力求协调统一,总体布局采用“格网滨湖新区建成“人居环境特色最优,最具创新潜力的城市发展式道路+自然景观元素”的布局理念。工整的方格网道路,展现区”。规划目标力争5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展示形象,成为繁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自然的水系绿地及视线廊道,展示滨湖生荣兴旺、城湖辉映的城市新亮点。态城市的魅力。各方格网可分可合、自由组合,形成气势宏伟、4.3滨湖新区规划定位建设
肌理优美的城市构图。
建
筑与规划设计
安徽建
筑
45
交等公共服务设施。
5.3十二条干道搭起启动区框架
整个区域道路交通框架主要将由12条干道来构建,其中包括:南北向4条干道、东西向8条干道。据了解,这12条道路均按照高规格、高标准建设,道路红线与车道均在50m、6车道以上。
参考文献
[1]黄珍,段险峰.城市新区发展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2004(2).[2]徐明.对城市新区形象塑造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0(8).[3]门爱存,石海均.沈阳浑南新区规划[J].辽宁经济,2001(10).
[4]王用强.新区开发战略及太原南部新区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5]马文军.城市开发策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高
波,葛
扬,黄贤金.城市新区开发的对策与政策建议[J].南京社会科
学,2002(11).
[7]张沛.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J].城市问题,2000(1).
[8]陈永武.合肥新区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5(10).[9]邹德斌.城市建设中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10]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
启动区内功能分区明确清晰,将以“建设最宜人居
为宗旨,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场、公的生态滨湖城”
(上接第28页)
2001.版社,
[11]李燕.城市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作用[J].研究探讨,2005(5).
!!!!!!!!!!!!!!!!!!!!!!!!!!!!!!!!!!!!!!!!!!!!!!!
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以此促进社会稳定经
济发展。混合居住可以使得低收入者通过高收入者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个人交往范围,提高就业率,增加收入;受高收
生活习惯等影响,更加接近现代生活文明,规范约入者的观念、
束自身行为,社区治安好转,犯罪率下降;此外混居还可以改善贫困阶层居住环境和质量,享受和高收入者同样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公平。
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多渠道解放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重点发展面向广大购房者的普通商品房。对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者可以采用出售的办法,对低收入者采取出租的办法,增加政策的灵活性。减少投机和违规购买。2.3完善社区保障体制,提倡多样交往空间
社区保障方面,坚持把以人为本,真情为民作为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在社区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交往建设方面,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
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社区安定详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氛围,使得不同阶层的价值观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个阶层融合,弱化阶层分异观念,从思想上缩小高收入阶层对于低收入者的轻视。
建
筑与规划设计
给方式去满足差别化的住房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住房供给结构问题。
1.3.3居住个人选择机制
这个方面可以从主观来说,即居民个人对住房的偏好方面,居民个人对居住面积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空气环境质量的
夜生活好坏的需求各有不同。年轻人喜欢选择靠近购物中心、
丰富的地段,方便购物娱乐;中年人往往考虑孩子需要,选择学区房,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此外菜场日常购物方便也是重要因素;作为老年人,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喜欢选择靠近居住区公园绿地,方便晨练散步休闲,周边有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方便日常保健。在客观方面显著反映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结构大小不同,对于居住区位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区别。综上所述,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中经济是占主导因素的。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起,土地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住房商品化迅速发展。社会阶层化趋势扩大,不同阶层由于其支付能力的差异导致居住选择上的分异。此外从心理因素上说,城市中不同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家庭结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阶层间产生分离的意愿。
2住区规划的和谐对策
2.1规划多中心城市结构,合理配置居住区用地资源
单中心圈层似的结构在我国中小城市大多为单中心形式。
使得土地价格从中心向边缘地区递减。由于中心地区土地价格昂贵,开发商在进行建设时必然加大开发强度,增加楼盘密度,影响居住环境,导致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建造多中心城市结构,将那些不愿迁往郊区滞留在中心的人分流,缓解现有中心压力。合理进行各级居住用地资源配置,对于新建的居住区,应该提倡组团式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服设施配置水平和服务程度,节约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倡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郊和中心地区居民享受服务设施体现均质化,缩小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政策,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2.2提倡适度混合居住,推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
混合居住是改善居住分异隔离的有效手段。使得低收入者
参考文献
[1]叶迎君.居住空间分异初探[J].规划师,2001(3).
[2]邓晓莹.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
(增).
[3]王慧斌.浅议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J].科学之友,2007(9).
[4]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4.[5]万勇,王玲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J].城市
问题,2006(3).[6]李志刚,薛德升,魏立华.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J].
城市规划,2007(31).
安徽建筑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