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观:“个体本位”与“群体本位”的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群本位”的道德观,认为“承认自我”、“张扬个性”的“个人本位”是不能接受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国光同志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反映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观。这是需要讨论的。
我认为,“个体本位”,肯定自我,发扬个性,是西方文明;“群体本位”,超越自我,利于他人,是东方文明。东西方文明的这两种价值观,反映了作为个体人与社会人的人性要求,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新道德观,应将东西方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要承认自我,即自我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寻求实现的途径。这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社会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选择的权利和实现的努力。西方文明强调 “个体本位”是有道理的。应尊重个人生命、个人利益、个人成就、个人追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个人独立性、个人选择性、个人创造力、个人想象力、个人责任感、个人隐私权等等。相反,不承认自我,要求民众的行为时时处处都要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出发,是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对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随意侵犯和剥夺更是不容许的。一个作为生物体的人,一个作为社会的人,要保障生命的存在,获得生活的权利,首先考虑的是自我利益、自我需要,比如念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什么单位工作、迁什么地方居住……都是一种自我选择。我们不能要求“大公无私”,也做不到“大公无私”。
我国的传统文明中,缺乏对自我、个人的尊重。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盛行的是家本位的价值观,没有独立的个人,做儿子的要绝对服从父亲,做女人的要绝对服从丈夫,做臣子的要绝对服从皇帝,甚至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夫要妇亡,妇不得不亡;皇帝更可随意处死臣子,所谓伴君如伴虎也。建国以后,我们倡导的是群本位价值观,也不承认独立的个人,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党的领导。个人是没有保障的。即使是党的高级干部,也随时有可能被加上反党的罪名被惩处。政治事件接连发生,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发展到*****,随意以革命的名义、群众的名义,剥夺一个人自由、残害一个人的生命,连国家主席刘少奇都逃脱不了这个厄运。对个人的忽视,是我们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深刻根源。我们把人民看作是神圣的,而不是把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看作是神圣的,因此就往往会发生以革命的名义、国家的名义、人民的名义,以至查案的名义、治安的名义等等随意侵犯个人。我们需要从观念上、制度上、法制上提升对个人的保障。这就是“以人为本”。因为,离开了对一个个个人的负责,怎么谈得上对人民负责;不重视对一个个个人的服务,怎么落实为人民服务。
在承认自我的问题上,一方面存在忽视的倾向,缺乏保障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存在自我的恶性膨胀,到了无法无天、无规无矩的地步。这都需要在承认自我的前提下加以规范、引导,西方文明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西方的承认自我,偏差在于承认自我的物质需要,忽视自我对情感的需要。西方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一味地纵容人对物的追求,把物的占有误当作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固然需要物,然而对人来说,最需要的还是人。来自他人的信任、友谊、关怀、尊重、爱戴,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一个人成功的条件。既重视自我对物质的需要,又重视自我对情感的需要,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幸福的人。
其次,承认他人,即承认他人对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以及寻求实现的途径。对他人自我的尊重,东西方文明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生动表述。不过我国传统文化表达的对他人的尊重偏重于情感,对他人物的追求不予重视。西方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也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自由、平等、博爱”,“人生而平等”,就是表述每个人都有平等追求自我的权利。不过西方文明对他人的尊重偏重于物质,私有财产是神圣的,不得侵犯。他人的情感属于个人隐私,不加干涉。不提倡对他人情感的关怀,不倡导与他人情感的交流。东方文明对他人偏重于情感,忽视物,使社会进步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西方文明对他人偏重于物,忽视情感,使社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国民众重他人情感偏于家人、朋友、熟人的小圈子,在“自家人”、“自家兄弟”这个小圈子里,什么话都好说,什么事都好办,讲义气、讲交情、讲客气、讲礼让。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五伦”涉及的是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关系,讲的都是“私德”。中国是个农耕社会,走出家门,遇见都的是乡里乡亲。中国人从小受教育要讲礼貌、懂规矩,都是对家人、亲戚或乡邻而言的。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公众场合,对于陌生的他人,中国人没有受过任何这方面的训练和教育,表现得“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对他人不尊重、不讲礼貌、不守规矩。而西方人受过人道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对家人、朋友、熟人没有中国人那么有人情味,但对陌生人却很讲礼貌、礼让。在超市里,人们总是自觉地不挡住别人的路,如果有人要从你身边走过的话,他几乎必定要说“对不起”。不说任何话而硬从他人身边走过会被视为极不文明的举动。地铁、超市的自动扶梯,人们总是自觉地站在一边,让出另一边,让急于办事的人走。凡是需排队等候的地方,都会自动排成一行,不会挤前抢先。
在尊重他人上,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道德水准上存在很大差距,问题是怎么缩小这个差距,让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真正名实相符。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对个人、个体尊重的教育,我们误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强调个人、个体就是资本主义。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从权力部门到广大民众都忽视个人、个体,对关系户、熟人另眼看待,对不认识的他人,则不放在眼里。对个人、个体不尊重,导致我国道德水准、服务水平的下降。这不是强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所能改变的。恰恰相反,应以个人为本位,强调尊重个人、尊重他人,反对打着集体利益的旗号侵犯个人利益;防止以为人民服务为借口不为个人服务;提倡对陌生人与认识人、无关系和有关系的人一样对待、一样尊重、一样服务。要使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深入人心,才能改变目前我国道德建设领域虚幻、空白的状况。而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道理浅显易懂、符合情理,具有神圣性和正义性,讲起来实在、听起来服人,容易为民众所接受。
第三,无他人即无自我。当今世界最最缺少的是人类之爱。那么,为什么要爱他人呢?爱他人的动力源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怎么才能唤起人之爱呢?这就需要让每个人知晓“无他人即无自我”的道理。
我是他人所生,即父母所生,没有父母就没有我。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对父母要知恩、记恩、感恩、报恩。敬养父母是人一辈子的义务和责任。敬养父母不仅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崇敬。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提倡的“孝”。对父母“孝”,就应该“养中有敬”,不应该“养而不敬”,更不能“不养不敬”。对父母“孝”,一直是中国人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为父母增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成为中国人刻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孝”是一种人类之爱。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忘恩,不忘记有恩于自己的人;报答恩,奉献有恩于自己的人。这就是体现爱的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个不知恩、不记恩、不感恩、不报恩的人是不会爱人的。因此,“孝”,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走向博爱的起点。
“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在西方文明中没有“孝”的概念,西方人倡导人的独立、平等,子女成年后就离开父母独立,子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因而子女既不需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也不在精神上崇敬父母。但西方人忘了在长大成人之前是父母养育了你,父母在物质上供养你,在精神上抚慰你,没有父母就没有你,怎么能在长大成人后忘了父母之恩,如同陌生路人般,不记恩、也不报恩呢?西方人感恩上帝,感谢上帝赐予丰饶的食品、幸福的生活,但恰恰不感恩自己的父母。这是没有道理的。动物长大、离开父母后就再也不认父母,人与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西方赡养老人的责任,是由社会负担的,有养老保险提供生活保障,也可进养老院度过晚年。但老人最缺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在他们年老孤独、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却被儿女们遗弃了。这是不符人性的。在中国大陆,对父母的不孝也有所蔓延。在口头上,中国人还不敢说不孝,但在行动上不敬养父母的事大量存在。“孝”一直是中国人的道德观,今天更应该大力倡导和宏扬。
自我求于他人,即自我是他人所造就,没有他人即没有自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配偶、亲属、老师、同学、朋友、同事、上级以及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是自己的恩人,没有他人的支持、帮助,没有我今天。因此,“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这里,知恩、记恩、感恩、报恩是必要的。“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中国人重人情有一定的合理性。知恩图报,人要有良心,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一个知恩图报、看重良心的社会,就多一些正气和温暖,少一些势利和冷漠。知恩图报、讲良心是人对他人一种情感,也是对他人的一种爱。推而广之,自己有今天,生我养我的家乡有恩于我,培养我教育我的学校有恩于我,为我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有恩于我,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哺育了我。所以,我应该爱家乡,爱母校,爱集体,爱祖国,爱中华民族。
自我实现于他人,即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向他人、向社会提供自己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从这个意义讲,没有他人也即没有自我。一个人的价值怎么衡量?不是看一个人吃了多少、穿了多少、消费了多少,即他人满足了我多少,而是看一个人向他人满足了多少,向他人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马克思的伟大在于写了《资本论》,爱因斯坦受人爱戴是提出了《相对论》,牛顿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万有引力,李嘉诚了不起是因为他向社会创造了众多的物质财富。那么,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一个人的价值在哪里呢?也在于向他人的付出。敬业,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好工人、好农民、好医生、好教师、好公务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人提供好服务,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一个卖糖的售货员叫张秉贵,他练就了“一把抓”的绝技,称一斤糖,只要“一把抓”,不会多一粒、也不会少一粒。他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赞舆,为他的绝技和蕴含的敬业精神所折服。张秉贵实现了自我价值。淘粪工人时传祥,“臭了我一个,香了千万家”,从被人最看不起的苦力活中挖掘出了人生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成为当时的美谈。诚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无疑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做好工作,是为了取得报酬,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敬业精神是一种超越,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通过服务他人,获得精神的乐趣、情感的满足,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人生的意义。其实,任何人都可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只要你愿向他人真诚的付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人与人关系的三原则:承认自我、承认他人、无他人即无自我。这是由爱我及爱他、由爱他及爱人,逐步提升、逐步升华的过程。这些道理浅显易懂,每个人都可从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这里虽没有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但已经融化其中。新道德观应避免政治化,没有必要强调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们应该吸收人类一切进步的道德文明。西方文明对个人的尊重、中国传统文明对“孝”的提倡,都是十分宝贵的贡献,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承认自我、承认他人,较多的吸取了西方文明;无他人即无自我,较多的吸取了东方文明。
新道德观:“个体本位”与“群体本位”的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群本位”的道德观,认为“承认自我”、“张扬个性”的“个人本位”是不能接受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国光同志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反映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观。这是需要讨论的。
我认为,“个体本位”,肯定自我,发扬个性,是西方文明;“群体本位”,超越自我,利于他人,是东方文明。东西方文明的这两种价值观,反映了作为个体人与社会人的人性要求,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新道德观,应将东西方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要承认自我,即自我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寻求实现的途径。这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社会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选择的权利和实现的努力。西方文明强调 “个体本位”是有道理的。应尊重个人生命、个人利益、个人成就、个人追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个人独立性、个人选择性、个人创造力、个人想象力、个人责任感、个人隐私权等等。相反,不承认自我,要求民众的行为时时处处都要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出发,是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对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随意侵犯和剥夺更是不容许的。一个作为生物体的人,一个作为社会的人,要保障生命的存在,获得生活的权利,首先考虑的是自我利益、自我需要,比如念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什么单位工作、迁什么地方居住……都是一种自我选择。我们不能要求“大公无私”,也做不到“大公无私”。
我国的传统文明中,缺乏对自我、个人的尊重。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盛行的是家本位的价值观,没有独立的个人,做儿子的要绝对服从父亲,做女人的要绝对服从丈夫,做臣子的要绝对服从皇帝,甚至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夫要妇亡,妇不得不亡;皇帝更可随意处死臣子,所谓伴君如伴虎也。建国以后,我们倡导的是群本位价值观,也不承认独立的个人,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党的领导。个人是没有保障的。即使是党的高级干部,也随时有可能被加上反党的罪名被惩处。政治事件接连发生,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发展到*****,随意以革命的名义、群众的名义,剥夺一个人自由、残害一个人的生命,连国家主席刘少奇都逃脱不了这个厄运。对个人的忽视,是我们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深刻根源。我们把人民看作是神圣的,而不是把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看作是神圣的,因此就往往会发生以革命的名义、国家的名义、人民的名义,以至查案的名义、治安的名义等等随意侵犯个人。我们需要从观念上、制度上、法制上提升对个人的保障。这就是“以人为本”。因为,离开了对一个个个人的负责,怎么谈得上对人民负责;不重视对一个个个人的服务,怎么落实为人民服务。
在承认自我的问题上,一方面存在忽视的倾向,缺乏保障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存在自我的恶性膨胀,到了无法无天、无规无矩的地步。这都需要在承认自我的前提下加以规范、引导,西方文明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西方的承认自我,偏差在于承认自我的物质需要,忽视自我对情感的需要。西方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一味地纵容人对物的追求,把物的占有误当作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固然需要物,然而对人来说,最需要的还是人。来自他人的信任、友谊、关怀、尊重、爱戴,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一个人成功的条件。既重视自我对物质的需要,又重视自我对情感的需要,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幸福的人。
其次,承认他人,即承认他人对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以及寻求实现的途径。对他人自我的尊重,东西方文明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生动表述。不过我国传统文化表达的对他人的尊重偏重于情感,对他人物的追求不予重视。西方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也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自由、平等、博爱”,“人生而平等”,就是表述每个人都有平等追求自我的权利。不过西方文明对他人的尊重偏重于物质,私有财产是神圣的,不得侵犯。他人的情感属于个人隐私,不加干涉。不提倡对他人情感的关怀,不倡导与他人情感的交流。东方文明对他人偏重于情感,忽视物,使社会进步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西方文明对他人偏重于物,忽视情感,使社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国民众重他人情感偏于家人、朋友、熟人的小圈子,在“自家人”、“自家兄弟”这个小圈子里,什么话都好说,什么事都好办,讲义气、讲交情、讲客气、讲礼让。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五伦”涉及的是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关系,讲的都是“私德”。中国是个农耕社会,走出家门,遇见都的是乡里乡亲。中国人从小受教育要讲礼貌、懂规矩,都是对家人、亲戚或乡邻而言的。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公众场合,对于陌生的他人,中国人没有受过任何这方面的训练和教育,表现得“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对他人不尊重、不讲礼貌、不守规矩。而西方人受过人道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对家人、朋友、熟人没有中国人那么有人情味,但对陌生人却很讲礼貌、礼让。在超市里,人们总是自觉地不挡住别人的路,如果有人要从你身边走过的话,他几乎必定要说“对不起”。不说任何话而硬从他人身边走过会被视为极不文明的举动。地铁、超市的自动扶梯,人们总是自觉地站在一边,让出另一边,让急于办事的人走。凡是需排队等候的地方,都会自动排成一行,不会挤前抢先。
在尊重他人上,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道德水准上存在很大差距,问题是怎么缩小这个差距,让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真正名实相符。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对个人、个体尊重的教育,我们误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强调个人、个体就是资本主义。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从权力部门到广大民众都忽视个人、个体,对关系户、熟人另眼看待,对不认识的他人,则不放在眼里。对个人、个体不尊重,导致我国道德水准、服务水平的下降。这不是强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所能改变的。恰恰相反,应以个人为本位,强调尊重个人、尊重他人,反对打着集体利益的旗号侵犯个人利益;防止以为人民服务为借口不为个人服务;提倡对陌生人与认识人、无关系和有关系的人一样对待、一样尊重、一样服务。要使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深入人心,才能改变目前我国道德建设领域虚幻、空白的状况。而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道理浅显易懂、符合情理,具有神圣性和正义性,讲起来实在、听起来服人,容易为民众所接受。
第三,无他人即无自我。当今世界最最缺少的是人类之爱。那么,为什么要爱他人呢?爱他人的动力源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怎么才能唤起人之爱呢?这就需要让每个人知晓“无他人即无自我”的道理。
我是他人所生,即父母所生,没有父母就没有我。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对父母要知恩、记恩、感恩、报恩。敬养父母是人一辈子的义务和责任。敬养父母不仅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崇敬。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提倡的“孝”。对父母“孝”,就应该“养中有敬”,不应该“养而不敬”,更不能“不养不敬”。对父母“孝”,一直是中国人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为父母增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成为中国人刻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孝”是一种人类之爱。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忘恩,不忘记有恩于自己的人;报答恩,奉献有恩于自己的人。这就是体现爱的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个不知恩、不记恩、不感恩、不报恩的人是不会爱人的。因此,“孝”,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走向博爱的起点。
“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在西方文明中没有“孝”的概念,西方人倡导人的独立、平等,子女成年后就离开父母独立,子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因而子女既不需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也不在精神上崇敬父母。但西方人忘了在长大成人之前是父母养育了你,父母在物质上供养你,在精神上抚慰你,没有父母就没有你,怎么能在长大成人后忘了父母之恩,如同陌生路人般,不记恩、也不报恩呢?西方人感恩上帝,感谢上帝赐予丰饶的食品、幸福的生活,但恰恰不感恩自己的父母。这是没有道理的。动物长大、离开父母后就再也不认父母,人与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西方赡养老人的责任,是由社会负担的,有养老保险提供生活保障,也可进养老院度过晚年。但老人最缺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在他们年老孤独、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却被儿女们遗弃了。这是不符人性的。在中国大陆,对父母的不孝也有所蔓延。在口头上,中国人还不敢说不孝,但在行动上不敬养父母的事大量存在。“孝”一直是中国人的道德观,今天更应该大力倡导和宏扬。
自我求于他人,即自我是他人所造就,没有他人即没有自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配偶、亲属、老师、同学、朋友、同事、上级以及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是自己的恩人,没有他人的支持、帮助,没有我今天。因此,“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这里,知恩、记恩、感恩、报恩是必要的。“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中国人重人情有一定的合理性。知恩图报,人要有良心,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一个知恩图报、看重良心的社会,就多一些正气和温暖,少一些势利和冷漠。知恩图报、讲良心是人对他人一种情感,也是对他人的一种爱。推而广之,自己有今天,生我养我的家乡有恩于我,培养我教育我的学校有恩于我,为我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有恩于我,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哺育了我。所以,我应该爱家乡,爱母校,爱集体,爱祖国,爱中华民族。
自我实现于他人,即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向他人、向社会提供自己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从这个意义讲,没有他人也即没有自我。一个人的价值怎么衡量?不是看一个人吃了多少、穿了多少、消费了多少,即他人满足了我多少,而是看一个人向他人满足了多少,向他人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马克思的伟大在于写了《资本论》,爱因斯坦受人爱戴是提出了《相对论》,牛顿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万有引力,李嘉诚了不起是因为他向社会创造了众多的物质财富。那么,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一个人的价值在哪里呢?也在于向他人的付出。敬业,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好工人、好农民、好医生、好教师、好公务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人提供好服务,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一个卖糖的售货员叫张秉贵,他练就了“一把抓”的绝技,称一斤糖,只要“一把抓”,不会多一粒、也不会少一粒。他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赞舆,为他的绝技和蕴含的敬业精神所折服。张秉贵实现了自我价值。淘粪工人时传祥,“臭了我一个,香了千万家”,从被人最看不起的苦力活中挖掘出了人生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成为当时的美谈。诚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无疑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做好工作,是为了取得报酬,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敬业精神是一种超越,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通过服务他人,获得精神的乐趣、情感的满足,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人生的意义。其实,任何人都可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只要你愿向他人真诚的付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人与人关系的三原则:承认自我、承认他人、无他人即无自我。这是由爱我及爱他、由爱他及爱人,逐步提升、逐步升华的过程。这些道理浅显易懂,每个人都可从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这里虽没有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但已经融化其中。新道德观应避免政治化,没有必要强调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们应该吸收人类一切进步的道德文明。西方文明对个人的尊重、中国传统文明对“孝”的提倡,都是十分宝贵的贡献,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承认自我、承认他人,较多的吸取了西方文明;无他人即无自我,较多的吸取了东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