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召父兴修六门堰 "万古粮仓"自此始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是“父母官”的源头,也是召信臣、杜诗再造南阳,让南阳成为万古粮仓的历史写照。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期间,主持兴建了数十处水利工程,终使南阳渐富,“郡内比室殷足”。

这些水利工程中,召父渠支流纵横交错,可灌溉上百万亩良田,但它仍不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召信臣于同一时期修建的六门堰,其干渠全长50多公里,灌溉面积曾达300多万亩,是当时南阳境内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可以说,一处六门堰,成就了南阳“万古粮仓”、“中原粮仓”的美誉。

正因为如此,六门堰和都江堰、漳水十二渠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灌溉工程,《中国水利史稿》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媲美,实不为过。”昨日,记者前往邓州探访六门堰……

六门堰遗址(资料照片)→

历经千年剥蚀,犹见当年雄姿

邓州城西,湍河大桥下,湍河流水淙淙,南阳境内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六门堰就位于这里。

六门堰早已废弃,但沿河行走,其遗迹的宏伟随处可见。韩洼村村南现仍有约60米宽的引水口(即堰口),引水渠居高临下蜿蜒向南。引水口东西两侧有长堤,西堤长约500米,东堤长约200米,分别向东西延伸,当地百姓称之为“大堤头”。“大堤头”历经千年雨水剥蚀,顶宽犹有41米,底宽64米,垂直高度6至10米。西堤中段,有当地百姓取土留下的断面,其夯土层有7层之多,每层厚约30厘米,基本规整,甚为密实。西堤尽头抵今邓州至内乡的公路边,堤尾原有清代邓州人庞振坤墓葬。

“以引水口为中心向东西延伸的长堤,当时处于湍河主流弯道顶冲处,水势大盛时由于下游有石碣拦水而致湍河主流改道。”随行的邓州市水利局原局长赵龙章说,现今的湍河位于韩洼村村北,召信臣修堤建堰时的主河槽已淤成一片扇形的千亩良田。

赵龙章说,2003年有农民无意间在元庄乡曾庄村肖湾组赵河边的废弃漫滩地里发现了近百块刻有文字的石块,后经相关部门认定这些石刻和六门堰有关,应是水利用石。“发现石刻的位置位于六门堰遗址范围内,其中数十块字迹可识,分别被邓州市花洲书院、南阳师院汉文化中心、南阳汉画馆收藏保存。”

韩洼村村民说,在六门堰遗址范围内还发现有汉砖。

媲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

《晋书·杜预传》载:“又修召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宋书·谢绛传》载:“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卢陂,溉田至三万顷(约300万亩)”;明代万历年间邓州陂堰被作为钦赐皇庄分封福王府,以后陂堰又被土豪占据兼并,“涝则决水病邻,旱则潴水利己,闸口淤塞,尽成旱田,崇祯八年,陂堰遂废……”

“六门堰的兴利史长达1650年,这个工程和都江堰、漳水十二渠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灌区。”赵龙章说,《中国水利史稿》对六门堰给予了高度评价:“南阳水利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媲美,实不为过。”

六门堰虽早已废弃,但由于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它在早些年就被申报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水利部门的专家们正在奔走呼吁,力争将六门堰遗址申报为“省保”,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保护……③4

“打开六门堰,鸡狗不吃白米饭”

召信臣最初修六门堰时,先修堤,“筑三石门,壅遏湍水,引水灌田”。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乃“更开三石门为六石门”,称为“六门堤”,又以其可引水灌田而称之为“六门堰”。六门堰在汉末时由于战争而被毁,之后曾多次复修。

南阳学者逵富太介绍,从六门堰引水,开一条总干渠(即运粮河,又名三里河),经邓州城郊、刁河、腰店、桑庄、构林、杨营、刘集等乡镇至新野县上港乡入白河,全长50多公里,下设母渠等诸多支渠,除灌溉农田外,还兼有航运和排洪作用,湍河发生洪水可分洪入白河。“六门堰引水渠下结有29个陂堰,即今谓之‘长藤结瓜’模式,可向29个水库、堰灌区供水灌田。”

钳卢陂是六门堰下结二十九陂中最大的一座蓄水工程,张衡《南都赋》称其“于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中国水利史稿》评价其为“鸣卿诸陂,具有声于历史,惟钳卢玉池为最大”。“声于历史”且“最大”的钳卢陂,水利部门曾勘察过,初步确定位于刘集乡陈桥村王堤组,向西南延伸至构林镇岗岔楼村一带,南北堤长约4.2公里,东西堤坝距1.5公里,占地约6.3平方公里(已夷为平地),至少可蓄水上千万立方米。

正是由于六门堰强大的蓄水和灌溉能力,位于六门堰灌溉范围的农田常年丰收,坊间也流传着“打开六门堰,鸡狗不吃白米饭”的民谚。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是“父母官”的源头,也是召信臣、杜诗再造南阳,让南阳成为万古粮仓的历史写照。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期间,主持兴建了数十处水利工程,终使南阳渐富,“郡内比室殷足”。

这些水利工程中,召父渠支流纵横交错,可灌溉上百万亩良田,但它仍不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召信臣于同一时期修建的六门堰,其干渠全长50多公里,灌溉面积曾达300多万亩,是当时南阳境内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可以说,一处六门堰,成就了南阳“万古粮仓”、“中原粮仓”的美誉。

正因为如此,六门堰和都江堰、漳水十二渠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灌溉工程,《中国水利史稿》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媲美,实不为过。”昨日,记者前往邓州探访六门堰……

六门堰遗址(资料照片)→

历经千年剥蚀,犹见当年雄姿

邓州城西,湍河大桥下,湍河流水淙淙,南阳境内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六门堰就位于这里。

六门堰早已废弃,但沿河行走,其遗迹的宏伟随处可见。韩洼村村南现仍有约60米宽的引水口(即堰口),引水渠居高临下蜿蜒向南。引水口东西两侧有长堤,西堤长约500米,东堤长约200米,分别向东西延伸,当地百姓称之为“大堤头”。“大堤头”历经千年雨水剥蚀,顶宽犹有41米,底宽64米,垂直高度6至10米。西堤中段,有当地百姓取土留下的断面,其夯土层有7层之多,每层厚约30厘米,基本规整,甚为密实。西堤尽头抵今邓州至内乡的公路边,堤尾原有清代邓州人庞振坤墓葬。

“以引水口为中心向东西延伸的长堤,当时处于湍河主流弯道顶冲处,水势大盛时由于下游有石碣拦水而致湍河主流改道。”随行的邓州市水利局原局长赵龙章说,现今的湍河位于韩洼村村北,召信臣修堤建堰时的主河槽已淤成一片扇形的千亩良田。

赵龙章说,2003年有农民无意间在元庄乡曾庄村肖湾组赵河边的废弃漫滩地里发现了近百块刻有文字的石块,后经相关部门认定这些石刻和六门堰有关,应是水利用石。“发现石刻的位置位于六门堰遗址范围内,其中数十块字迹可识,分别被邓州市花洲书院、南阳师院汉文化中心、南阳汉画馆收藏保存。”

韩洼村村民说,在六门堰遗址范围内还发现有汉砖。

媲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

《晋书·杜预传》载:“又修召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宋书·谢绛传》载:“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卢陂,溉田至三万顷(约300万亩)”;明代万历年间邓州陂堰被作为钦赐皇庄分封福王府,以后陂堰又被土豪占据兼并,“涝则决水病邻,旱则潴水利己,闸口淤塞,尽成旱田,崇祯八年,陂堰遂废……”

“六门堰的兴利史长达1650年,这个工程和都江堰、漳水十二渠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灌区。”赵龙章说,《中国水利史稿》对六门堰给予了高度评价:“南阳水利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媲美,实不为过。”

六门堰虽早已废弃,但由于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它在早些年就被申报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水利部门的专家们正在奔走呼吁,力争将六门堰遗址申报为“省保”,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保护……③4

“打开六门堰,鸡狗不吃白米饭”

召信臣最初修六门堰时,先修堤,“筑三石门,壅遏湍水,引水灌田”。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乃“更开三石门为六石门”,称为“六门堤”,又以其可引水灌田而称之为“六门堰”。六门堰在汉末时由于战争而被毁,之后曾多次复修。

南阳学者逵富太介绍,从六门堰引水,开一条总干渠(即运粮河,又名三里河),经邓州城郊、刁河、腰店、桑庄、构林、杨营、刘集等乡镇至新野县上港乡入白河,全长50多公里,下设母渠等诸多支渠,除灌溉农田外,还兼有航运和排洪作用,湍河发生洪水可分洪入白河。“六门堰引水渠下结有29个陂堰,即今谓之‘长藤结瓜’模式,可向29个水库、堰灌区供水灌田。”

钳卢陂是六门堰下结二十九陂中最大的一座蓄水工程,张衡《南都赋》称其“于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中国水利史稿》评价其为“鸣卿诸陂,具有声于历史,惟钳卢玉池为最大”。“声于历史”且“最大”的钳卢陂,水利部门曾勘察过,初步确定位于刘集乡陈桥村王堤组,向西南延伸至构林镇岗岔楼村一带,南北堤长约4.2公里,东西堤坝距1.5公里,占地约6.3平方公里(已夷为平地),至少可蓄水上千万立方米。

正是由于六门堰强大的蓄水和灌溉能力,位于六门堰灌溉范围的农田常年丰收,坊间也流传着“打开六门堰,鸡狗不吃白米饭”的民谚。


相关文章

  •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隋唐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加强了中央 ...查看


  • 世界至德传承文化
  • 构建和谐社会传播东方文化 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是世界性的华人联宗组织,1976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基本成员是由世界各地的"三堂"姓氏之宗亲组成."三堂",即"至德堂"五姓:吴.周.蔡.曹 ...查看


  • 经济重心的转移
  • 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 ...查看


  • 浅谈杨善洲
  • 从<杨善洲>看"一辈子"精神及启示 看完电视剧<杨善洲>,我感慨颇多.杨善洲同志是一个大公无私.因公忘私的人,是一个好党员和好官,更是一个好人.但是,他或许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尽管如此,我认 ...查看


  • [诗词名篇][醉时歌]原文和译文 作者:杜甫:
  • 原文: 诸公衮衮登台省(2),广文先生官独冷(3).甲第纷纷厌梁肉(4),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5),先生有才过屈宋(6).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7),被褐短窄鬓如丝(8).日籴太仓五升米(9),时赴 ...查看


  • 同为长江沿岸城市,为什么南京建都频繁而武汉几无建都历史呢?
  • 同为长江沿岸城市,南京与武汉这两座城市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两座城市都是长江穿城而过,都建有长江大桥,而且很有名气.无论是饮食还是文化都充满了浓郁的江城气息.然而,抛开相同点,我们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很多不同.比如,历史上南京建都频繁,而武汉几乎 ...查看


  • 隋文帝杨坚是明主,还是庸君?
  • 1977年,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推出了一部通俗历史读物<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哈特以"影响"大小为尺度,评出了他眼中的100位历史名人.令人颇感不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并不是很响亮的隋文帝杨坚不仅 ...查看


  •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出游
  • <端午出游>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端午出游>原文 三山缥缈蔼蓬莱,一望青天十里平. 千骑临流搴翠帷,万人拥道出重城. 参差螮蝀横波澜,飞跃鲸鲵斗楫轻. 且醉 ...查看


  • 端午节的诗:端午出游
  • <端午出游>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端午出游>原文 三山缥缈蔼蓬莱,一望青天十里平. 千骑临流搴翠帷,万人拥道出重城. 参差螮蝀横波澜,飞跃鲸鲵斗楫轻. 且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