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国中,而且还在向更多更重的方向发展,这些过多过重的责任有的是由于社会和家长的逃避与推卸而来的,有的是学校自不量力或与祖代庖而搅来的。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导、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功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这样把青少年一切教育与责任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教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三者如何和谐统一呢?

一、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成才,整个家庭的兴衰,而且也影响到全社会的安定团结,民族的健康发展,古时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进行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单位,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容易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担任着重要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学生进

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但家庭教育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到家庭环境,父母知识、学历、个人阅历、社会地位、道德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的,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二、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

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般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国中,而且还在向更多更重的方向发展,这些过多过重的责任有的是由于社会和家长的逃避与推卸而来的,有的是学校自不量力或与祖代庖而搅来的。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导、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功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这样把青少年一切教育与责任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教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三者如何和谐统一呢?

一、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成才,整个家庭的兴衰,而且也影响到全社会的安定团结,民族的健康发展,古时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进行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单位,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容易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担任着重要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学生进

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但家庭教育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到家庭环境,父母知识、学历、个人阅历、社会地位、道德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的,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二、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

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般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相关文章

  •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二)
  •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 ...查看


  • 军事理论报告
  •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姓名 曹恒源 学院 商学院 学号 [1**********]1 班级 2013级工商管理1班 课程名称 军事理论 报告题目 维护民族团结 创建和谐校园 指导教师 牛军强 成绩 评语: 维护民族团结 创建和谐校园指导教师签字 ...查看


  • 学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动员阶段总结
  • 学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动员阶段总结 在全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讲理想重品行作表率促和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州委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我 ...查看


  • 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 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系 姓名:李琛玮 学号:01124064 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摘要]:]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民 ...查看


  • 社区党员全年学习会议活动记录
  • 社区党员学习记录 会议时间:2012年3月9 日 地 点:社区会议室 主 持 人: 记 录 人: 参加人员:两委成员.全体党员 会议内容: 1.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查看


  •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摘 要: 师生关 系是教 育过程 中最基 本的人际关 系.师生关 系不论是 强调 民主平等. 还是 强调真诚理解, 最终都 落脚 于人际 关系的和谐.教师和 学生通过相 互间的信任与尊重. ...查看


  •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查看


  • 马原-和谐社会与对立统一论文
  • 和谐社会与事物的对立统一 摘要:不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关系复杂多变,对立和统一表现在多方面表现为多种方式,因而解决矛盾.协调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和谐不仅表现为矛盾的统一性,同时也表现为矛盾 ...查看


  • 十六大以来党对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 [摘要]不断完善创新民族理论政策是搞好当今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当今民族现实相结合,创造性地完善发展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发展的原则.各民族相处的关系,并付诸实践,卓有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