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心得体会 能有机会参加第六届CEAIE-AFS 项目全国志愿者大会,感到非常的开心和激动,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传递志愿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我虽然在学校任泰国班汉语老师已经一年的时间,之前了解一些有关于泰国及中西方的差异,但是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才知道这其中的知识、内涵竟如此的博大精深,这使我为曾经认为自己略知一二的心态感到惭愧,更加确定了中西方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化。
首先,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特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现如今的我们该如何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众多的对文化的定义中,我认为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E.B 泰勒的定义更能让我对文化一词又深入的了解,它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并不是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而是多个方面多个层面的综合,我们既不能片面的概括文化的内涵,也不能笼统的总结文化的概念。自人类产生文化就随即产生,随着人类的各种各样的发展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交流,文化不再是单方面的适应一个种群,而是更多的适应了全世界人类发展的需要。文化具有七大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多层次性、规范性、变迁性、民族性、区域性。这几大特征很有特色的概括了人们心目中文化的特点,在我看来,文化的特征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含义等待我们探究与学习。既然文化具有区域性,那么中国和西方也就自然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也就是差异。由于中西方的发展不同、理论不同、思想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便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自孔子以来主张含蓄、礼让,而西方更加追求的是真实和强有力的展示。这只是仅仅的一个各方面,在对于这些差异上,我们该如何适应和处理呢?在古代的中国,有郑和下西洋,加大了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同时传入了西方的文化。但也有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这不仅不能更大传扬本国的文化,也是西方的文化不能传入中国,就这一点上,中国尝到了苦头,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打开自己的国门,让文化相互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更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我们学习了宗教文化,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何为宗教?就我自身的理解,宗教是在当人们陷入困境,希望得以解脱时,灵魂所寄托的世界或者所寄托的某一个人,继而,这成为了人们的希望,成为了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的教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其中道教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将宗教立为国教,全国人民信仰相同的宗教,并成为政治文化的指引着。宗教对中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到现在,宗教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在文学、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等方面。我们更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看待宗教,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以更和谐的方式面对宗教。
说起饮食,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可即便如此熟悉,天天见面,也有很多文化内涵,学识文化不为人知。提起中国饮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全聚德烤鸭、便宜坊烤鸭、东来顺、满汉全席等等,数不胜数。而西方饮食,想到的便是牛排、意大利面、黄油、烤肉等等。中西方在吃的做法上不仅不一样,吃的工具也不一样,饭桌上的文化也不一样,礼仪也不一样。通过王老师的详细讲授,让我觉得自己虽为中国人,但很多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是很懂,吃饭座位的排序,刀叉摆放的要求,如何拿餐具等等。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虽然通过导游的书籍了解了很多中国饮食的派别和风格,但还有很多并不了解,王老师讲中西方饮食摆在一起,找到差异,找到共同点,并为调动班级气氛,让每一位同学阐述自己对中西方饮食的理解,这更让我加深了对饮食文化深入探究。试想,若我没有学习跨文化交流,在大四实习时去饭店工作,极简单的餐桌摆放都需要别人指导的话,那会使别人对我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至少现在不会了,从简单的饮食文化,我就可以感觉出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对我是有多么重要了。我不在是指了解事情的表面现象了,而是明白了其根源,更加会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礼仪的面是非常大的,它融汇贯通于各个领域,几乎无时无刻我们需要用适当的利益处理不同的关系,事务等。现如今,中西方的礼仪文化正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近年来中国孔子学院在外国开设了很多分院,力求将孔子的思想传播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传统礼仪传播开来。而西方的礼仪文化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慢慢的渗入进中国。在我看来,西方的礼仪更多的被国人用在社交公共场合。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学习中国礼仪。举两个我认为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第一,中西方的婚礼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印象里最不同的就是颜色,红色,中国人民里最最喜庆的颜色,用到婚礼里,恰到好处。而西方,白色,象征纯洁、圣洁、无私的爱,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了很多选择的方式,中西合璧式得更是常见。第二,在对数字的禁忌方面,西方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中国认为4音同“死”不吉利。随着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也认为13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吉利,而会更多的选择别的数字。西方,也注意到中国人对4的禁忌,在很多饭店房牌号的处理上,将4纳入了禁忌数字。这是中西方不同的礼仪,但是现在却在逐步融合。这就可见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有京剧,西方有歌剧。中国有春节,西方有圣诞节。中国有各种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西方也有各种各样名贵的金银制品。往往人们最喜好的就是各个国家的民俗,也是民俗更容吸引并让人接受。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以更积极的心态接受并了解西方的民俗。
通过这次会议,我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各位老师认真的讲解,我觉得我的教学的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并尽所能的应用到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去。也能更好的与国际友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得到提高,学有所成!
参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心得体会 能有机会参加第六届CEAIE-AFS 项目全国志愿者大会,感到非常的开心和激动,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传递志愿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我虽然在学校任泰国班汉语老师已经一年的时间,之前了解一些有关于泰国及中西方的差异,但是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才知道这其中的知识、内涵竟如此的博大精深,这使我为曾经认为自己略知一二的心态感到惭愧,更加确定了中西方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化。
首先,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特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现如今的我们该如何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众多的对文化的定义中,我认为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E.B 泰勒的定义更能让我对文化一词又深入的了解,它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并不是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而是多个方面多个层面的综合,我们既不能片面的概括文化的内涵,也不能笼统的总结文化的概念。自人类产生文化就随即产生,随着人类的各种各样的发展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交流,文化不再是单方面的适应一个种群,而是更多的适应了全世界人类发展的需要。文化具有七大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多层次性、规范性、变迁性、民族性、区域性。这几大特征很有特色的概括了人们心目中文化的特点,在我看来,文化的特征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含义等待我们探究与学习。既然文化具有区域性,那么中国和西方也就自然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也就是差异。由于中西方的发展不同、理论不同、思想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便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自孔子以来主张含蓄、礼让,而西方更加追求的是真实和强有力的展示。这只是仅仅的一个各方面,在对于这些差异上,我们该如何适应和处理呢?在古代的中国,有郑和下西洋,加大了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同时传入了西方的文化。但也有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这不仅不能更大传扬本国的文化,也是西方的文化不能传入中国,就这一点上,中国尝到了苦头,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打开自己的国门,让文化相互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更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我们学习了宗教文化,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何为宗教?就我自身的理解,宗教是在当人们陷入困境,希望得以解脱时,灵魂所寄托的世界或者所寄托的某一个人,继而,这成为了人们的希望,成为了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的教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其中道教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将宗教立为国教,全国人民信仰相同的宗教,并成为政治文化的指引着。宗教对中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到现在,宗教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在文学、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等方面。我们更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看待宗教,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以更和谐的方式面对宗教。
说起饮食,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可即便如此熟悉,天天见面,也有很多文化内涵,学识文化不为人知。提起中国饮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全聚德烤鸭、便宜坊烤鸭、东来顺、满汉全席等等,数不胜数。而西方饮食,想到的便是牛排、意大利面、黄油、烤肉等等。中西方在吃的做法上不仅不一样,吃的工具也不一样,饭桌上的文化也不一样,礼仪也不一样。通过王老师的详细讲授,让我觉得自己虽为中国人,但很多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是很懂,吃饭座位的排序,刀叉摆放的要求,如何拿餐具等等。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虽然通过导游的书籍了解了很多中国饮食的派别和风格,但还有很多并不了解,王老师讲中西方饮食摆在一起,找到差异,找到共同点,并为调动班级气氛,让每一位同学阐述自己对中西方饮食的理解,这更让我加深了对饮食文化深入探究。试想,若我没有学习跨文化交流,在大四实习时去饭店工作,极简单的餐桌摆放都需要别人指导的话,那会使别人对我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至少现在不会了,从简单的饮食文化,我就可以感觉出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对我是有多么重要了。我不在是指了解事情的表面现象了,而是明白了其根源,更加会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礼仪的面是非常大的,它融汇贯通于各个领域,几乎无时无刻我们需要用适当的利益处理不同的关系,事务等。现如今,中西方的礼仪文化正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近年来中国孔子学院在外国开设了很多分院,力求将孔子的思想传播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传统礼仪传播开来。而西方的礼仪文化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慢慢的渗入进中国。在我看来,西方的礼仪更多的被国人用在社交公共场合。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学习中国礼仪。举两个我认为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第一,中西方的婚礼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印象里最不同的就是颜色,红色,中国人民里最最喜庆的颜色,用到婚礼里,恰到好处。而西方,白色,象征纯洁、圣洁、无私的爱,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了很多选择的方式,中西合璧式得更是常见。第二,在对数字的禁忌方面,西方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中国认为4音同“死”不吉利。随着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也认为13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吉利,而会更多的选择别的数字。西方,也注意到中国人对4的禁忌,在很多饭店房牌号的处理上,将4纳入了禁忌数字。这是中西方不同的礼仪,但是现在却在逐步融合。这就可见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有京剧,西方有歌剧。中国有春节,西方有圣诞节。中国有各种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西方也有各种各样名贵的金银制品。往往人们最喜好的就是各个国家的民俗,也是民俗更容吸引并让人接受。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以更积极的心态接受并了解西方的民俗。
通过这次会议,我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各位老师认真的讲解,我觉得我的教学的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并尽所能的应用到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去。也能更好的与国际友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得到提高,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