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 结 李 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数学意识,并且让思维与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相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学生初步掌握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先讲几道例题就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是教师不加指导就让学生训练,然后再进行辅导,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分析问题困难,而教师也感到解决问题难教。而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升数学技能,因此加大题海战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现状。我认为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不理想的现状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差,我在做练习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我给出题目后很久才能开始动笔,经过我深入调查之后,发现学生先是读几遍题目,才去理解题目的意思,不能在读一遍之后就去找到有用的信息,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中速度较慢。
其次,部分学生没有分析问题的意识。一些学生从开始学习解答问题的时候,就受到老师“计算要准确,结果是唯一的”观念影响,因此着重对计算过程费心,一拿到题目不认真分析题目,而是追求速度进行题目的运算,却忽视了解答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分析问题,思维逐渐机械化。
针对以上种种,我们学校在本学期蒋研究课题定为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通过集体备课、上课等形式
首先,捋清条理,引导学生感知题目。数学题目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与运算信息组成的。在我们解决的问题之前,需要对问题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学生必须要字句认真阅读,不能含糊不清。我们在让学生接触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感知问题中的文字描述与图形符号信息,了解已知条件和对解答问题有用的元素,然后进一步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快速将所知的条件与信息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养成学生能够概括与归纳信息的
审题习惯。
其次,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述。一般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在之前经历了复杂的思考过程。因此我们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能力的时候,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将自家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的同时能够将基础知识与思维相融合,侧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比如在应用题中“小鸡有22只,比小鸭子少10只,小鸭子有多少只?”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小鸡有22只,小鸡比小鸭子少10只,也就是小鸭子比小鸡多10只,小鸭子有多少只?”这就说明学生能够对问题完全理解了。在平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抓住主要词语,例如“比”“多”“少”等进行复述的训练。
第三,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些问题具有迷惑性与障碍性,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因此很容易在分析问题中迷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教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进一步透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我们在进行判断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列举反例来抓住关键。例如一道题是判断“一个数的倍数肯定比它的因数大。”类似这种题目判断的关键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来举一个反例就行,比如“3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3”即可。
第四,小组协作,教师点拨。一个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题之后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候,让学生分组进行共同探究与交流。比如在解决问题“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盒子,来装棱长为2厘米的小方块,可以装多少个?”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发现按照生活经验:高5厘米能装两层的小方块还能够剩下1厘米,那1厘米不够就只能空着。之后教师再进行启发与点拨,学生们就能够将问题解决。
3、结语
黑格尔说过,“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对小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直觉化与思考多样化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与沉着稳健的心理。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创新思维与数学意识同时提高的目的。
校本教研《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 结 李 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数学意识,并且让思维与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相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学生初步掌握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先讲几道例题就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是教师不加指导就让学生训练,然后再进行辅导,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分析问题困难,而教师也感到解决问题难教。而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升数学技能,因此加大题海战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现状。我认为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不理想的现状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差,我在做练习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我给出题目后很久才能开始动笔,经过我深入调查之后,发现学生先是读几遍题目,才去理解题目的意思,不能在读一遍之后就去找到有用的信息,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中速度较慢。
其次,部分学生没有分析问题的意识。一些学生从开始学习解答问题的时候,就受到老师“计算要准确,结果是唯一的”观念影响,因此着重对计算过程费心,一拿到题目不认真分析题目,而是追求速度进行题目的运算,却忽视了解答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分析问题,思维逐渐机械化。
针对以上种种,我们学校在本学期蒋研究课题定为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通过集体备课、上课等形式
首先,捋清条理,引导学生感知题目。数学题目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与运算信息组成的。在我们解决的问题之前,需要对问题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学生必须要字句认真阅读,不能含糊不清。我们在让学生接触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感知问题中的文字描述与图形符号信息,了解已知条件和对解答问题有用的元素,然后进一步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快速将所知的条件与信息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养成学生能够概括与归纳信息的
审题习惯。
其次,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述。一般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在之前经历了复杂的思考过程。因此我们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能力的时候,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将自家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的同时能够将基础知识与思维相融合,侧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比如在应用题中“小鸡有22只,比小鸭子少10只,小鸭子有多少只?”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小鸡有22只,小鸡比小鸭子少10只,也就是小鸭子比小鸡多10只,小鸭子有多少只?”这就说明学生能够对问题完全理解了。在平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抓住主要词语,例如“比”“多”“少”等进行复述的训练。
第三,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些问题具有迷惑性与障碍性,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因此很容易在分析问题中迷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教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进一步透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我们在进行判断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列举反例来抓住关键。例如一道题是判断“一个数的倍数肯定比它的因数大。”类似这种题目判断的关键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来举一个反例就行,比如“3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3”即可。
第四,小组协作,教师点拨。一个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题之后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候,让学生分组进行共同探究与交流。比如在解决问题“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盒子,来装棱长为2厘米的小方块,可以装多少个?”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发现按照生活经验:高5厘米能装两层的小方块还能够剩下1厘米,那1厘米不够就只能空着。之后教师再进行启发与点拨,学生们就能够将问题解决。
3、结语
黑格尔说过,“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对小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直觉化与思考多样化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与沉着稳健的心理。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创新思维与数学意识同时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