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微博里的自我表达、信息定位、自我价值体现和竞争机会争取,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认为他们能够运用网络优势,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并与他人互动、分享。虽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会散播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图片,或者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但是,相信通过对媒体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常识的积累,大学生们终将学会善用媒介,使自身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与完善。
【关键词】 网络时代;大学生;微博;媒介素养
当下的文化多元性以及传播手段的多样性给受众接收信息及表达自我观点与情感等提供了比以往更加便利的渠道。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用网络中的一些平台来接收、传播和制造信息已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1]微博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高效和便利。他们在微博中表达观点,交流意见,关注时事,感悟生活,从这些传播内容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焦点,发映出他们的媒介素养。
一、生产:微博里的自我表达
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在传播实践中,受众的媒介素养体现为面对媒介传播和扩散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时所具有的这些能力。[2]
当下大学生俨然已能够充分认识和利用网络大信息量和超强互动性的优势来生产信息,表达自我,他们常常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跟帖、评论,表达观点和意见。例如“药家鑫”案,由于当事人是一名大学生,这就更加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很多大学生在对药家鑫将会如何判决的问题上利用微博讨论、争辩。就药家鑫案中被害人要求索赔的事情,一个微博名叫hilow_summer的北京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微博上说道:“药家鑫案中原告代理人、受害人张妙的亲属张显在舆论的风口完全违背了代理人的最基本道德,强行给药家鑫贴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利用法律结束一个最不至死的年轻生命。真的痛心,在此告诫自己要当理智的民众,要当个有道德的lawyer。”[3]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对于药家鑫案件有自己的见解,独立的意见,并不唯媒体的报道为依赖,他们有质疑的勇气,思辨的头脑,敢于利用大众传播工具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使自己的意见被他人所了解、关注,使他们在微博的互动中找到表达自我和参与社会的渠道,形成大学生们的舆论圈和交流场所。
二、选择:微博中的信息定位
早期,在对于受众的媒介选择上,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了一个“媒介选择或然率”的公式,即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这个公式虽然应用于媒介的选择上,但随着今日网络的发展,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这个公式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的选择上,尤其是对于特定需求的信息搜索。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喜欢利用网络搜索信息,找寻答案,但网络上的信息真伪难辨,鱼龙混杂,这就需要考验大学生们对信息的筛选和利用的能力。微博的出现,使大学生能够对特定需求的信息得到准确定位,将所需的的信息从庞杂的信息堆里捡出来。比如现在很多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不再像以往通过网络或者广告单筛选、搜索自己所找寻的信息,而是直接定位于微博,在微博的平台上准确的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他们关注相关学校的官方微博,从微博上搜索与研究生有关的信息比如参考书目、招生计划等,而这些学校官方微博更新的高速性、全面性、权威性为大学生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于2011年10月24日发了一条2012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信息,内容如下:学术类硕士(新闻学和传播学)共招生25人,科目:政治、英语、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业务。书目:《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教程》 《广告学概论》《当代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想考西北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就可以参考此微博来购买书目、准备考试。选择这样针对性强,效率高的官方微博,既避免了大学生们从庞杂的信息量中挑选准确信息的时间、精力,同时又使大学生们获得了权威、可靠的消息。[4]很多博友当年都转发了此微博。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微博,并从中关注自己所喜爱的对象,准确定位自己所找寻的目标,正如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报偿的最大化与费力程度的最小化,大学生们已然选择了从微博中定位信息,直击目标的搜索方式。
三、追寻:微博里的自我价值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微博作为新生事物,不但符合了大学生的青春心理趋向——他们勇于利用新工具,挖掘新工具,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的超越。
微博已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很多大学生都用微博来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趣事、新鲜事,或者一些心情、思绪,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感恩和期望,还有的大学生利用微博来表达诉求与渴望,以实现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愿望。网上一篇名为《90后大学生微博卖画支教,感动国内外网友》的文章,介绍了一位名叫“隔壁的小伙儿”的博友,他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大二的免费师范生席海建,他表示因为自己享受国家免费师范生的好政策,所以希望自己能在2011年7月去云南的贫困地区支教,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但因为他的家庭也比较贫困,路费很成问题,于是他就在微博上拍卖自己的油画,希望筹得支教的路费。结果微博一发出,立刻吸引不少网友,大家被他的行为所打动,纷纷转发了他的微博,最后他在微博上的10幅油画全部被买走,赚得了2950元,他表示除了需要的路费外,其余的都会作为支教费用。[5]大学生通过微博这样一个传播迅速的渠道来表述自己的诉求,获得社会各界的帮助,是一个很智慧的选择,在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多地是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怀乡村儿童,这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久远的,不可估量的。 四、创造:微博里的竞争机会
微博,140字的信息表达,在网络快速、高效、便捷的平台下,已成为一种潮流元素。大学生对微博的热爱和使用的广泛性,成就了市场新的应聘方式与招聘模式。当下很多企业、公司推出的“微博招聘”以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点,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目光。
有一场汇聚了150家企业、近万名求职者的网上招聘会,网友只需提供140字以内的“微简历”,就有望获得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微博,成就了140字内的竞争。而大学生们较之对微博的熟悉和使用,也能够快速、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来为自己创造机会、争取就业。参加了在线面试的网友OBOB就表示,微博面试的内容和传统面试区别不大,但不同的是,因为无法见面,被面试者会更加坦然,不会太紧张。[6]很多大学生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活动范围、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他们非常愿意并乐意将媒介作为他们与社会接轨、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渠道,不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招聘,利用并通过微博争取就业机会,显示了大学生对于媒介使用的适应能力及应用能力。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了凸显自己的个性,或者是由于缺乏辨识能力而去相信并且传播一些不良的信息。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容易冲动、急于展示自我、对信息分析能力不完善的阶段,比较容易受人蛊惑、被居心不良的人煽动利用,从而去散播一些虚假性言论。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受众接受或者传播的内容多少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受众会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选择一些信息,进而传播自己的观点。所以大学生们在面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时,还要学会利用一些现有的科学理论、生活常识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去分析它的可信程度,并自觉地杜绝一些虚假的、黄色的、暴力的信息。在实践中,不去传播这些污染社会的信息,摒弃负面影响也是良好媒介素养的一种体现。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是具有较好媒介素养的。他们能够运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优势,来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并与他人互动、分享,虽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会散播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图片,或者在没弄清实事的情况下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但是,相信通过对媒体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常识的积累,大学生们终将学会善用媒介,拥有自主意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自身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调查显示: 微博渐成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http://www.chinanews.com/edu/ 2011.09.13.
[2]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1.74.
[3]微博热议药家鑫案. http://news.163.com/special/yaojiaxinan.
[4]新浪微博.http://weibo.com/.
[5]山东商报.90后大学生微博卖画支教,感动国内外网友. http://news.99.com/a/20110619/000049.htm .2011.6.19.
[6]黄安琪.求职季:微博上阵[J] .半月谈,2011.22.64.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微博里的自我表达、信息定位、自我价值体现和竞争机会争取,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认为他们能够运用网络优势,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并与他人互动、分享。虽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会散播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图片,或者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但是,相信通过对媒体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常识的积累,大学生们终将学会善用媒介,使自身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与完善。
【关键词】 网络时代;大学生;微博;媒介素养
当下的文化多元性以及传播手段的多样性给受众接收信息及表达自我观点与情感等提供了比以往更加便利的渠道。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用网络中的一些平台来接收、传播和制造信息已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1]微博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高效和便利。他们在微博中表达观点,交流意见,关注时事,感悟生活,从这些传播内容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焦点,发映出他们的媒介素养。
一、生产:微博里的自我表达
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在传播实践中,受众的媒介素养体现为面对媒介传播和扩散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时所具有的这些能力。[2]
当下大学生俨然已能够充分认识和利用网络大信息量和超强互动性的优势来生产信息,表达自我,他们常常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跟帖、评论,表达观点和意见。例如“药家鑫”案,由于当事人是一名大学生,这就更加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很多大学生在对药家鑫将会如何判决的问题上利用微博讨论、争辩。就药家鑫案中被害人要求索赔的事情,一个微博名叫hilow_summer的北京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微博上说道:“药家鑫案中原告代理人、受害人张妙的亲属张显在舆论的风口完全违背了代理人的最基本道德,强行给药家鑫贴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利用法律结束一个最不至死的年轻生命。真的痛心,在此告诫自己要当理智的民众,要当个有道德的lawyer。”[3]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对于药家鑫案件有自己的见解,独立的意见,并不唯媒体的报道为依赖,他们有质疑的勇气,思辨的头脑,敢于利用大众传播工具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使自己的意见被他人所了解、关注,使他们在微博的互动中找到表达自我和参与社会的渠道,形成大学生们的舆论圈和交流场所。
二、选择:微博中的信息定位
早期,在对于受众的媒介选择上,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了一个“媒介选择或然率”的公式,即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这个公式虽然应用于媒介的选择上,但随着今日网络的发展,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这个公式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的选择上,尤其是对于特定需求的信息搜索。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喜欢利用网络搜索信息,找寻答案,但网络上的信息真伪难辨,鱼龙混杂,这就需要考验大学生们对信息的筛选和利用的能力。微博的出现,使大学生能够对特定需求的信息得到准确定位,将所需的的信息从庞杂的信息堆里捡出来。比如现在很多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不再像以往通过网络或者广告单筛选、搜索自己所找寻的信息,而是直接定位于微博,在微博的平台上准确的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他们关注相关学校的官方微博,从微博上搜索与研究生有关的信息比如参考书目、招生计划等,而这些学校官方微博更新的高速性、全面性、权威性为大学生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于2011年10月24日发了一条2012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信息,内容如下:学术类硕士(新闻学和传播学)共招生25人,科目:政治、英语、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业务。书目:《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教程》 《广告学概论》《当代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想考西北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就可以参考此微博来购买书目、准备考试。选择这样针对性强,效率高的官方微博,既避免了大学生们从庞杂的信息量中挑选准确信息的时间、精力,同时又使大学生们获得了权威、可靠的消息。[4]很多博友当年都转发了此微博。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微博,并从中关注自己所喜爱的对象,准确定位自己所找寻的目标,正如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报偿的最大化与费力程度的最小化,大学生们已然选择了从微博中定位信息,直击目标的搜索方式。
三、追寻:微博里的自我价值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微博作为新生事物,不但符合了大学生的青春心理趋向——他们勇于利用新工具,挖掘新工具,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的超越。
微博已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很多大学生都用微博来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趣事、新鲜事,或者一些心情、思绪,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感恩和期望,还有的大学生利用微博来表达诉求与渴望,以实现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愿望。网上一篇名为《90后大学生微博卖画支教,感动国内外网友》的文章,介绍了一位名叫“隔壁的小伙儿”的博友,他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大二的免费师范生席海建,他表示因为自己享受国家免费师范生的好政策,所以希望自己能在2011年7月去云南的贫困地区支教,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但因为他的家庭也比较贫困,路费很成问题,于是他就在微博上拍卖自己的油画,希望筹得支教的路费。结果微博一发出,立刻吸引不少网友,大家被他的行为所打动,纷纷转发了他的微博,最后他在微博上的10幅油画全部被买走,赚得了2950元,他表示除了需要的路费外,其余的都会作为支教费用。[5]大学生通过微博这样一个传播迅速的渠道来表述自己的诉求,获得社会各界的帮助,是一个很智慧的选择,在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多地是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怀乡村儿童,这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久远的,不可估量的。 四、创造:微博里的竞争机会
微博,140字的信息表达,在网络快速、高效、便捷的平台下,已成为一种潮流元素。大学生对微博的热爱和使用的广泛性,成就了市场新的应聘方式与招聘模式。当下很多企业、公司推出的“微博招聘”以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点,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目光。
有一场汇聚了150家企业、近万名求职者的网上招聘会,网友只需提供140字以内的“微简历”,就有望获得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微博,成就了140字内的竞争。而大学生们较之对微博的熟悉和使用,也能够快速、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来为自己创造机会、争取就业。参加了在线面试的网友OBOB就表示,微博面试的内容和传统面试区别不大,但不同的是,因为无法见面,被面试者会更加坦然,不会太紧张。[6]很多大学生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活动范围、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他们非常愿意并乐意将媒介作为他们与社会接轨、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渠道,不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招聘,利用并通过微博争取就业机会,显示了大学生对于媒介使用的适应能力及应用能力。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了凸显自己的个性,或者是由于缺乏辨识能力而去相信并且传播一些不良的信息。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容易冲动、急于展示自我、对信息分析能力不完善的阶段,比较容易受人蛊惑、被居心不良的人煽动利用,从而去散播一些虚假性言论。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受众接受或者传播的内容多少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受众会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选择一些信息,进而传播自己的观点。所以大学生们在面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时,还要学会利用一些现有的科学理论、生活常识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去分析它的可信程度,并自觉地杜绝一些虚假的、黄色的、暴力的信息。在实践中,不去传播这些污染社会的信息,摒弃负面影响也是良好媒介素养的一种体现。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是具有较好媒介素养的。他们能够运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优势,来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并与他人互动、分享,虽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会散播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图片,或者在没弄清实事的情况下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但是,相信通过对媒体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常识的积累,大学生们终将学会善用媒介,拥有自主意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自身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调查显示: 微博渐成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http://www.chinanews.com/edu/ 2011.09.13.
[2]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1.74.
[3]微博热议药家鑫案. http://news.163.com/special/yaojiaxinan.
[4]新浪微博.http://weibo.com/.
[5]山东商报.90后大学生微博卖画支教,感动国内外网友. http://news.99.com/a/20110619/000049.htm .2011.6.19.
[6]黄安琪.求职季:微博上阵[J] .半月谈,2011.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