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PRAcTIcE・经济工作■●—l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由于
地补偿政策调整的重点应当置于长期的存储和管理的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王
就业补偿和社会保障补偿,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货币补偿、就业培训
与安置、创业扶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斌(2004)认为,要分开设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前
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保险金的发放等,并保证监督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独立性和科学性。
土地被征用,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随
之丧失,要使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
到损害,理应在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失地农民相应的补偿,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问题就显得
尤为紧迫和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和
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关于基金筹集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政府应该承担筹集社保基金的任务,即每年年度财政列支一块为专项基金,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所得的
鲍海君、吴次芳(2002)认为可以结合我
国国情,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
归纳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成
果,以期明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
营管理,并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
保值增值。
3.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粱坚(2001)、鲍海君、吴次芳
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趋势进
行初步探析。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
土地有偿使用费留一块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周琳琅,2004);“三个一点”,即
政府、土地开发中增值效益、农民各出一部分(唐启国,2004);“四个一点”,即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各出一部分(于维军、曹桂华,2004)。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基金筹集方案。张时飞(2004)提出从政府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不少于10%的资金;在行政划拨土地和有偿出让土地时,按照每平方
樊小钢(2004)认为,必须构建一种
以放弃承包土地来换取全面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利益的机制,为失地农民完
(2002)等学者认为,可设立由各级政府
组建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和由缴费人、受益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组成的非官方监督机构;为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最低法定准备金和相应责任,建立财务公开、信用和绩效评级制度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必须建立指数化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制度,规定投资的方向、项目和所占比例等。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作为现行征地安置方式的货币安
全市民化提供制度渠道。鲍海君、吴次芳(2002)指出,以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张时飞和唐钧(2004)
则提出了“以土地换保障”,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
朱明芬(2003)认为,对于土地被全部或大部分征用的失地农民,应建立、健
米30元的标准提取资金;从土地储备增值收益中提取10%的收益。宋斌文和荆
玮(2004)则认为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可先从土地出让金收入等政府性资金中列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承担70%,其中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40%。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机制。陈信勇、蓝邓俊(2004)建议设立一个专门从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全养老保障制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为社区失地农民购买大病医疗保险,同
置,补偿标准过低,没有考虑失地农民的
居住安顿、重新就业等问题(吴次芳、鲍
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徐琴(2003)认为,征
海君,2003),补偿费用支配缺乏规范(梁坚,2001),欠发达地区集体和个人
2∞6・18经济论坛115
万方数据
■—■■一经济工作・EcoNoMIc
PRAcTIcE
的承受力不够,年轻农民参保积极性不过定性分析讨论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同
高,失地农民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
时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定量和实证分析。系,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隅健,2004)。
其一般步骤,首先选取那些能体现失地2.农民对于土地转让后产生的巨额
农民共性特征的个体作为研究个案,采增值收益几乎一无所得,政府出资部分
用主观抽样和区分类型相结合的办法来没有规定到位,资金到位率低,基金的筹选择样本;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少数农
集面临巨大问题(关宏超、祝锡萍,户进行深度访谈,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2004)。与此同时,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式获取资料,问卷调查内容一般是关于受益率也经常处于负增长状态,社会保
失地农民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年龄、职
障基金的支付能力问题突显(陈信勇、蓝
业)、土地征用、劳动就业、收入及生活、
邓骏,2004)。
政策要求及建议等方面;最后根据数据3.缺乏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监管体系
分析,得出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不健全,监管手段和力度不够,各地政府
六、述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都是根据当地的情况自行设计执行,制总的来说,国内外文献对失地农民度不稳定、不统一,普遍缺乏法律效力,
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制度设计、基金筹集政策的衔接和标准的统一比较难(浙江
运营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省政府研究课题组,2003)。
究,政府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四、国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践探形成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失地农民社索
会保障安置模式,这都为妥善解决失地
安置和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出现的失地农民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
1.对各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面对的一个难题,安置和保障的效果直
评述。目前备受学者和各地政府推崇的
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土地换保障”比较好的解决了土地社
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在鼓励理
会保障功能的延续问题,为失地农民向
论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实践的探索。比城市居民的转变,提供了启动资金和培较典型的有浙江的“浙江模式”、上海的
训费用,并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小城镇保险模式”、广东“南海模式”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
以及湖南“咸嘉模式”。“浙江模式”(傅
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
白水,2004)主要有土地换保险和基本保
但是,“土地换保障”在制度安排上障;转农为工,进行就业培训;成立社区
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比如对
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平整置换。上海的
于征地时未满16周岁的农民或在校学“小城镇保险模式”(常进雄,2004)本生,仅仅办理“农转非”,没有给予一次
质就是“土地换保障”。广东“南海模性补偿,这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显然是式”(蒋省三、刘守英,2003)其核心内容不公平的。政府的指导思想仍停留在解是农民以土地权利获取工业化利益。湖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没有考虑失地农
南“咸嘉模式”(陆福兴,2004)可以概民自身权利的发展,导致失地农民领到括为“留地集中安置、综合开发建设”。的保险金偏低。没有考虑失地农民医疗
四种模式各有特点,为我国其他地区顺保障、失业保险以及教育、就业等方面的
利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提供了有益的需求。在运行过程中,“土地换保障”首
经验和借鉴。
先要面临就是各地政府的负担问题。目
五、主要研究方法
前一次性缴纳15年养老保险费平均达
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规范研究,通到3万元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
116经济论坛20∞・18
万
方数据展,养老保险交费额每年还要递增,从政府的角度说,的确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同时对于由于非永久性征地而失地的农民来说,“土地换保障”制度就不一定可行。否则,一旦经济萧条,大量的民工滞留在城市,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海“小城镇保险模式”为失地农民~次性缴纳不低于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年老后的生活及大病医疗问题,合理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基本利益,把安置原则调整为“落实保障,市场就业”,转变了失地农民的保障观念,促进失地农民的市场就业。
但是“小城镇保险模式”将来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17%的失地农民缴费比
例将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
缺乏对失地农民转岗培训以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成本的考虑。即使城市存在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非农部门时也未必能获得这些就业岗
位,因为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不能适应城市就业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在“镇保模式”及配套办法中,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同样,该模式也未考虑到失地农民享
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成本,这样就低
估了征地的成本。
“南海模式”延伸了农地承包制下
农民对承包土地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
利,也使他们的土地承包权益因为制度
创新而得到加强。将土地的级差收益和
增值留在集体内部,并且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这与目前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制度有很大差异,但就保护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保障其基本生活来源讲,“农民变股民”的“南海模式”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性,基本上实现了政府、集体、农民和用地单位多方面共赢局面。
但是“南海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适
EcoNoMIc
PRAcTIcE・经济工作——■_
(2)目前已有的研究和各市已制定或实施的细则,普遍将重心定位在养老风险的防范与保障上,对医疗和失业风险的保障与管理问题涉及较少。如何在当前普遍资金供给短缺的形势下,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医疗和失业风险保障,应该引起学者们和各方的关注。
(3)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涉及的是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整构建的居少,因此,有必要增加实证研究。
(4)现有研究成果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的引进与参考还寥寥无几。
用条件,只有土地集中使用后的经济价值高于分户经营的经济价值,才能保证
也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条件,即必须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是留地集中开发成功的前提。
“咸嘉模式”也同样存在着不足,比如留地集中起来的财产部分产权不够明晰,可能造成监督力量不到位,隐藏着潜在的集体财产道德风险;市场化程度较差,制约集体财产流动增值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也可能由于公共利益目的而导致行政干预,影响集体财产增值;存在潜在的资产风险,一旦兴办的各种企业在市场失利,集体经济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
2.未来研究的趋势。
(1)国内文献对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较少。由于工业化梯度转移,欠发达地区农地征用压力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加,比较发达地区而言,探
集体和农民的双赢。因此,在经济比较发
达,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实行得比较好,而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就比较难以推行。同时,“南海模式”还存在一
些问题,比如说集体资产封闭性比较强,
从集体资产作价评估到收益分配都严格限制在社区范围之内,弱化了股权的资本性功能;股权不能转让、继承、赠送、抵押,福利性很明显,农民退出社区利益得
不到补偿,使社区股权不具有流动眭,为
股权社会化流转和社区劳动力对外流动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土地股份制过程中透明度比较差,农民参与度不高,股东也不能选择退股并保留农地。
“咸嘉模式”的成功在于以人为本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理念,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就业安置。以社区文化改造和锻炼农民,全方位的社区管理工作,用文化彻底完成失地农民市民化。它
国外在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教训。我们
应该拓宽视野,充分合理地借鉴他国经
验教训,使我国失地农民问题能够更加顺利地得以解决。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讨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就
显得尤为紧迫和非常重要。
欢迎订阅
2007年
——t一
干IJ
月
.=.I.£
国怠独孵修,管壤僖怠镌专-臻.杂蠢全国中文攘心期{糍
上半月・会计版
下半月・综合版
邮发代号12—176
主要栏
目
邮发代号12一175
会计研究、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审计研究、审计信息化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化、财政管理、税务研究、证券与保险
主要栏
目
会计版和综合版全年各12期,合计24期。本刊国际16K本,每期80版,定价7元。
2∞6・18经济论坛
117
万方数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毛志忠, 曾国华
毛志忠(郑州铁路局), 曾国华(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论坛
ECONOMIC TRIBUNE2006(18)2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杨涛. 施国庆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求实2006(9)
2. 蒋翠珍. JIANG CUI-zhen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3)3. 王珊珊. 郝勇. 张现同. WANG Shanshan. HAO Yong. ZHANG Xiantong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社会保障研究2010(2)
4. 廖藏宜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式比较[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5. 王其顺. 杜伟. Wang Qishun. Du Wei 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期刊论文]-新疆财经2008(5)
6. 邸艳英. 付宇泽 论吉林省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期刊论文]-前沿2010(8)
7. 王昊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11)
8. 谈玉坤. 周云华. 邓桂兰 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湖湘论坛2007,20(6)9. 蔡高强. CAI Gao-qiang 论农民工的适当生活水准权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期刊论文]-学术探索2005(6)10. 柳青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5)
引证文献(2条)
1. 秋实. 杨一帆. 林冰 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实践与经验[期刊论文]-甘肃农业 2008(6)
2. 张静 土地流转与失地农民收益保障--基于江苏省、陕西省的调研[期刊论文]-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lt200618046.aspx
EcoNoMIc
PRAcTIcE・经济工作■●—l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由于
地补偿政策调整的重点应当置于长期的存储和管理的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王
就业补偿和社会保障补偿,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货币补偿、就业培训
与安置、创业扶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斌(2004)认为,要分开设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前
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保险金的发放等,并保证监督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独立性和科学性。
土地被征用,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随
之丧失,要使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
到损害,理应在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失地农民相应的补偿,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问题就显得
尤为紧迫和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和
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关于基金筹集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政府应该承担筹集社保基金的任务,即每年年度财政列支一块为专项基金,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所得的
鲍海君、吴次芳(2002)认为可以结合我
国国情,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
归纳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成
果,以期明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
营管理,并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
保值增值。
3.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粱坚(2001)、鲍海君、吴次芳
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趋势进
行初步探析。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
土地有偿使用费留一块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周琳琅,2004);“三个一点”,即
政府、土地开发中增值效益、农民各出一部分(唐启国,2004);“四个一点”,即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各出一部分(于维军、曹桂华,2004)。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基金筹集方案。张时飞(2004)提出从政府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不少于10%的资金;在行政划拨土地和有偿出让土地时,按照每平方
樊小钢(2004)认为,必须构建一种
以放弃承包土地来换取全面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利益的机制,为失地农民完
(2002)等学者认为,可设立由各级政府
组建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和由缴费人、受益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组成的非官方监督机构;为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最低法定准备金和相应责任,建立财务公开、信用和绩效评级制度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必须建立指数化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制度,规定投资的方向、项目和所占比例等。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作为现行征地安置方式的货币安
全市民化提供制度渠道。鲍海君、吴次芳(2002)指出,以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张时飞和唐钧(2004)
则提出了“以土地换保障”,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
朱明芬(2003)认为,对于土地被全部或大部分征用的失地农民,应建立、健
米30元的标准提取资金;从土地储备增值收益中提取10%的收益。宋斌文和荆
玮(2004)则认为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可先从土地出让金收入等政府性资金中列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承担70%,其中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40%。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机制。陈信勇、蓝邓俊(2004)建议设立一个专门从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全养老保障制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为社区失地农民购买大病医疗保险,同
置,补偿标准过低,没有考虑失地农民的
居住安顿、重新就业等问题(吴次芳、鲍
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徐琴(2003)认为,征
海君,2003),补偿费用支配缺乏规范(梁坚,2001),欠发达地区集体和个人
2∞6・18经济论坛115
万方数据
■—■■一经济工作・EcoNoMIc
PRAcTIcE
的承受力不够,年轻农民参保积极性不过定性分析讨论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同
高,失地农民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
时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定量和实证分析。系,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隅健,2004)。
其一般步骤,首先选取那些能体现失地2.农民对于土地转让后产生的巨额
农民共性特征的个体作为研究个案,采增值收益几乎一无所得,政府出资部分
用主观抽样和区分类型相结合的办法来没有规定到位,资金到位率低,基金的筹选择样本;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少数农
集面临巨大问题(关宏超、祝锡萍,户进行深度访谈,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2004)。与此同时,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式获取资料,问卷调查内容一般是关于受益率也经常处于负增长状态,社会保
失地农民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年龄、职
障基金的支付能力问题突显(陈信勇、蓝
业)、土地征用、劳动就业、收入及生活、
邓骏,2004)。
政策要求及建议等方面;最后根据数据3.缺乏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监管体系
分析,得出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不健全,监管手段和力度不够,各地政府
六、述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都是根据当地的情况自行设计执行,制总的来说,国内外文献对失地农民度不稳定、不统一,普遍缺乏法律效力,
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制度设计、基金筹集政策的衔接和标准的统一比较难(浙江
运营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省政府研究课题组,2003)。
究,政府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四、国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践探形成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失地农民社索
会保障安置模式,这都为妥善解决失地
安置和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出现的失地农民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
1.对各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面对的一个难题,安置和保障的效果直
评述。目前备受学者和各地政府推崇的
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土地换保障”比较好的解决了土地社
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在鼓励理
会保障功能的延续问题,为失地农民向
论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实践的探索。比城市居民的转变,提供了启动资金和培较典型的有浙江的“浙江模式”、上海的
训费用,并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小城镇保险模式”、广东“南海模式”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
以及湖南“咸嘉模式”。“浙江模式”(傅
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
白水,2004)主要有土地换保险和基本保
但是,“土地换保障”在制度安排上障;转农为工,进行就业培训;成立社区
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比如对
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平整置换。上海的
于征地时未满16周岁的农民或在校学“小城镇保险模式”(常进雄,2004)本生,仅仅办理“农转非”,没有给予一次
质就是“土地换保障”。广东“南海模性补偿,这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显然是式”(蒋省三、刘守英,2003)其核心内容不公平的。政府的指导思想仍停留在解是农民以土地权利获取工业化利益。湖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没有考虑失地农
南“咸嘉模式”(陆福兴,2004)可以概民自身权利的发展,导致失地农民领到括为“留地集中安置、综合开发建设”。的保险金偏低。没有考虑失地农民医疗
四种模式各有特点,为我国其他地区顺保障、失业保险以及教育、就业等方面的
利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提供了有益的需求。在运行过程中,“土地换保障”首
经验和借鉴。
先要面临就是各地政府的负担问题。目
五、主要研究方法
前一次性缴纳15年养老保险费平均达
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规范研究,通到3万元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
116经济论坛20∞・18
万
方数据展,养老保险交费额每年还要递增,从政府的角度说,的确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同时对于由于非永久性征地而失地的农民来说,“土地换保障”制度就不一定可行。否则,一旦经济萧条,大量的民工滞留在城市,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海“小城镇保险模式”为失地农民~次性缴纳不低于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年老后的生活及大病医疗问题,合理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基本利益,把安置原则调整为“落实保障,市场就业”,转变了失地农民的保障观念,促进失地农民的市场就业。
但是“小城镇保险模式”将来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17%的失地农民缴费比
例将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
缺乏对失地农民转岗培训以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成本的考虑。即使城市存在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非农部门时也未必能获得这些就业岗
位,因为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不能适应城市就业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在“镇保模式”及配套办法中,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同样,该模式也未考虑到失地农民享
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成本,这样就低
估了征地的成本。
“南海模式”延伸了农地承包制下
农民对承包土地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
利,也使他们的土地承包权益因为制度
创新而得到加强。将土地的级差收益和
增值留在集体内部,并且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这与目前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制度有很大差异,但就保护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保障其基本生活来源讲,“农民变股民”的“南海模式”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性,基本上实现了政府、集体、农民和用地单位多方面共赢局面。
但是“南海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适
EcoNoMIc
PRAcTIcE・经济工作——■_
(2)目前已有的研究和各市已制定或实施的细则,普遍将重心定位在养老风险的防范与保障上,对医疗和失业风险的保障与管理问题涉及较少。如何在当前普遍资金供给短缺的形势下,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医疗和失业风险保障,应该引起学者们和各方的关注。
(3)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涉及的是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整构建的居少,因此,有必要增加实证研究。
(4)现有研究成果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的引进与参考还寥寥无几。
用条件,只有土地集中使用后的经济价值高于分户经营的经济价值,才能保证
也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条件,即必须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是留地集中开发成功的前提。
“咸嘉模式”也同样存在着不足,比如留地集中起来的财产部分产权不够明晰,可能造成监督力量不到位,隐藏着潜在的集体财产道德风险;市场化程度较差,制约集体财产流动增值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也可能由于公共利益目的而导致行政干预,影响集体财产增值;存在潜在的资产风险,一旦兴办的各种企业在市场失利,集体经济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
2.未来研究的趋势。
(1)国内文献对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较少。由于工业化梯度转移,欠发达地区农地征用压力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加,比较发达地区而言,探
集体和农民的双赢。因此,在经济比较发
达,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实行得比较好,而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就比较难以推行。同时,“南海模式”还存在一
些问题,比如说集体资产封闭性比较强,
从集体资产作价评估到收益分配都严格限制在社区范围之内,弱化了股权的资本性功能;股权不能转让、继承、赠送、抵押,福利性很明显,农民退出社区利益得
不到补偿,使社区股权不具有流动眭,为
股权社会化流转和社区劳动力对外流动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土地股份制过程中透明度比较差,农民参与度不高,股东也不能选择退股并保留农地。
“咸嘉模式”的成功在于以人为本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理念,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就业安置。以社区文化改造和锻炼农民,全方位的社区管理工作,用文化彻底完成失地农民市民化。它
国外在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教训。我们
应该拓宽视野,充分合理地借鉴他国经
验教训,使我国失地农民问题能够更加顺利地得以解决。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讨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就
显得尤为紧迫和非常重要。
欢迎订阅
2007年
——t一
干IJ
月
.=.I.£
国怠独孵修,管壤僖怠镌专-臻.杂蠢全国中文攘心期{糍
上半月・会计版
下半月・综合版
邮发代号12—176
主要栏
目
邮发代号12一175
会计研究、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审计研究、审计信息化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化、财政管理、税务研究、证券与保险
主要栏
目
会计版和综合版全年各12期,合计24期。本刊国际16K本,每期80版,定价7元。
2∞6・18经济论坛
117
万方数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毛志忠, 曾国华
毛志忠(郑州铁路局), 曾国华(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论坛
ECONOMIC TRIBUNE2006(18)2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杨涛. 施国庆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求实2006(9)
2. 蒋翠珍. JIANG CUI-zhen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3)3. 王珊珊. 郝勇. 张现同. WANG Shanshan. HAO Yong. ZHANG Xiantong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社会保障研究2010(2)
4. 廖藏宜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式比较[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5. 王其顺. 杜伟. Wang Qishun. Du Wei 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期刊论文]-新疆财经2008(5)
6. 邸艳英. 付宇泽 论吉林省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期刊论文]-前沿2010(8)
7. 王昊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11)
8. 谈玉坤. 周云华. 邓桂兰 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湖湘论坛2007,20(6)9. 蔡高强. CAI Gao-qiang 论农民工的适当生活水准权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期刊论文]-学术探索2005(6)10. 柳青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5)
引证文献(2条)
1. 秋实. 杨一帆. 林冰 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实践与经验[期刊论文]-甘肃农业 2008(6)
2. 张静 土地流转与失地农民收益保障--基于江苏省、陕西省的调研[期刊论文]-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lt20061804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