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视 论 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

轻 视 论

曾奇峰

在一次心理治疗培训班上,主持人请每个学员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有人提议是否也连同介绍一下自己来自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机构工作等等,主持人没有同意。她说:介绍姓名就足够了。

那是一次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培训班,办得很成功。很多参训的人感到,他们不仅学会了一些交流的技巧,而且还在心中增加了几分爱心。

事后有人问主持人,为什么当初只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呢?

主持人回答说:介绍的内容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轻视与被轻视,比如我们中间有人来自大城市,有人来自小城镇,前者也许会不知不觉地轻视后者,这显然对学员间的交流不利。

原来是这样!这位主持人对人心的揣摩真是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了。

凭心而论,不管我们是多么崇尚众生平等,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些高与低、贵与贱的评判,都会在一生之中因为某些原因轻视过他人或者被他人轻视过。这些原因,可以是我们理智层面不在乎、但非理智层面却很在乎的东西。

轻视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城里人对乡下人、劳心者对劳力者、开汽车的对踩三轮的、有钱的对贫穷的、世袭贵族对暴发户等等。任何人和任何与人有关的物事都可能是轻视链中的一环。

没有人愿意被人轻视,也没有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愿意轻视他人。但问题是我们可能已经轻视了他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轻视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才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只鹰的生命,所以他的信奉者才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的坦然和勇气。

众生平等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还应该是一种持久的情感和终身的实践。

一个人哪怕有一点轻视之心,那他若不是被泥潭所淹没,就会变成淹没他人的泥潭本身。

引用: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657

不可轻视生命,要善待生命

自杀是一种最为独特的死亡方式

人不宜把生看得太重,但更不可轻生。人若不把生活看得太重,什么事不可为?人若不把生活看得太轻,自然不轻于为恶。如果天下普事皆待我而举,我何为死?如果天下恶事,我皆与有责,死也无益。

固然,求生乃人类本能。但还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生命采取毁灭行为,其极端行为就是自杀。“自杀是一种暴力行为”。(善罗提诺)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结果就是“自己杀死自己”。一般认为自杀是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有的学者将它作为一种病态社会现象来看待。“在当代,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理性、价值观念日臻变革的时期,人们发现,自杀现象不是单纯的物质生存的问题,不是单个的个体的心理现象,也不是精神病患者的独家之作,它是作为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而出现于群体之中……”。的确,自杀现象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自杀的心理过程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2~3岁的幼儿通常把死亡与睡眠混为一谈。6~8岁儿童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确切意义,但仍很难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大多数人从8~10岁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普遍存在,并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也会死亡。可见,自杀这种人类意识也是后天习得的,只有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会形成,而且人类意义上的自杀在动物界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动物没有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产物意识。动物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动物的行为只有两种:不是为了逃生就是为了生存,而逃生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恩格斯指出:“如果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因此,自杀是在自觉意识参与下的人类意志行动。

意志总是和行为紧密联系着,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既不同于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不同于反映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的情感过程,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心理见之于物质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的一面。”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自杀这一意志行动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自杀心理过程与意志行动过程是一致的,可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的阶段和执行决定的阶段。

自杀的开始阶段是采取决定的阶段,该阶段决定自杀行动的方向和部署。首先解决动机斗争的问题,然后是确定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和计划。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杀动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对当事者来说极为重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人想获得某需要而正在行为中受到阻碍或中断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挫折。经长期的或严厉的挫折,当人的耐受力无法承受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在一定的的诱因引发下,就有可能促使人逃避现实而选择自杀作为解脱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自杀是个体在心理处在无助状态中在特定诱因驱使下故意采取对生命自我毁灭的意志行为。

自杀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很无聊而自杀;有的人对自己做错的事表示“谢罪”而自杀;也有的人作为报复的手段,以死来谴责对方;还有的人是为了对抗他们所反对的恶势力;更有人把自杀作为唤起当权者或民众觉醒的手段,如此等等,枚不胜举。但不论何种自杀动机,一旦产生便会陷入矛盾斗争之中。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Miller)等人研究认为,人的动机斗争有四种冲突,即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人类在自杀动机斗争中这四种冲突都有可能经历。例如,强烈的生存欲望与自杀的意念会导致接近、回避冲突;想解脱现实生活的痛苦与避免自杀行为可能产生的痛苦之间的犹疑徘徊会产生回避冲突;当二择一之后便产生接近、回避冲突;当权衡利弊,举棋不定时便构成双重接近、回避冲突。米勒等人的研究表明:“只要接近梯度高于回避梯度,个人就会接近目标;回避梯度高于接近梯度,个人就会回避目标。一般地说,当个体远离目标时,接近梯度就会提高,产生强烈的接近趋向。当个人接近目标时,回避梯度就会提高,产生强烈的回避趋向。如果个体在两个梯度的交叉点上就会出现犹豫不决或优柔寡断的心理而难以抉择。”在矛盾冲突阶段,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问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如果此阶段能及时得到别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一旦自杀者坚定了自杀动机,便进入自杀方案的预谋准备工作,需要分析比较,周密思考,权衡利弊加以抉择。作出决定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的阶段。从作出决定到执行决定;过渡时间长短有所不同。理智型自杀要比情绪型(冲动型)自杀时间长。在自杀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冲动型自杀的情况,自杀者有时会产生对自己行为极度后悔的心理。这可能是人在临近死亡时,出于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的一种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往往促使自杀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从而可能避免死亡。

(二)自杀的心理动因

曾有文章报道过号称中国诗坛鬼才的八十年代初名噪一时的“朦胧诗人”顾城于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威赫克岛自家门口,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妻子(上海散文作家)谢烨,然后在门前的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7岁。经研究分析,心理专家认为顾城自杀的原因与其年少时患有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神经症中常见的一种)有关,后来在德国生活几年中因不懂外语,无法与人沟通,有孤独、失落感,患有“移民综合症”。这样的人神经极为脆弱,稍有挫折,便易产生消极念头,即以自杀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

许多伟人、名人当他们不堪忍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压时,便容易选择速死自杀。尼采、梵高、马雅可夫斯基、杰克-伦敦、海明威等,都是著名的例证。亚里斯多德说:“大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半疯。”大多数走上自杀绝路的伟人们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神经病或精神病)并伴有诸如抑郁、自卑、焦虑、孤独、恐惧等情绪障碍,而最关键和根本的,是存在自我意识的混乱与偏移。

有学者将自杀分为常态心理的自杀与变态心理的自杀。前者取决于客观环境因素的诱因强度和主观对心理冲突的耐受能力;后者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轻度的心理障碍有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变态、酒精或药物依赖、适应障碍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即重性精神病、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严重的反应性精神病等。多数企图自杀的人,多半处于神经症或忧郁症状态,即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情感上的悲观、孤独和抑郁,意志薄弱和失控的以及认识上的固执与狭隘。有关自杀的原因和动机,“据统计学校问题占27.8%,两性关系问题占16.2%,精神障碍占13.2%,家庭问题占10.9%。学校问题以男的居多,两性关系则以女的居多,尤其在青年期,家庭问题、考试问题、两性问题以及对人生的怀疑、厌世、孤独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主要动机。”

(三)自杀的心理干预

自杀行为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个体适应不良的产物。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生态的和社会文化诸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无疑,不健康的个体心理会降低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则会妨碍人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式。但不论怎样,社会环境因素对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来说,都只能是促成自杀的外在的可能性诱因,而真正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来自个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观、目标追求、价值崇尚、个人的生活选择倾向、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因而,除了加强自杀的社会干预,诸如应该尽量减少渲染自杀情绪、气氛的大众媒介的传播,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破除封建迷信等等以外,更应重视和加强自杀的心理干预工作,提高预防自杀现象发生的水平。

(1)通过观察法、谈心法、调查访问法等了解和鉴别自杀高危人群,达到防范目的。

(2)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测量仪器、心理量表等)对自杀高危人群或自杀未遂者进行心理测量。例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Beck对384例自杀未遂者的期望量表心理测量发现他们的失望分数很高,因而Beck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为重要。

(3)开设危机干预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备,及时解救处于危机而企图自杀的人。例如国外许多大城市都建立了自杀预防中心,称之为“生命线”。我国上海团市委于1992年6月中旬开辟了全国第一个24小时危机干预电话“太阳热线”以后,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开设“希望热线”、中国青年报在北京设立“青春热线”等。全国热线电话相续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导和缓解的作用,但热线电话只适应于那些能主动打电话求救的人,有很大的局限性。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心理疾病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帮助健康挖掘个体潜力,提高心理素质。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至今也只有几年,缺乏经验积累,为此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因此,开展更大范围的更丰富更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仍迫在眉捷。

没有直面死亡、直面人生的勇气和信心,便没有真正的人。这使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就是奋斗》,第83~84页)的那句话:“只有象我这样发疯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设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透了和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于是乎,我们不难理解藏克家那句名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善待生命,就应该永怀真诚。它是生命中常青的不败风景。

遇到不顺或者被人说了,就鄙视自己轻视自己,觉得自己没用,而且闷在心里不和人说,然后独自沉浸其中,并有种快感。这种算什么心理?

(1)自轻自贱因为获得安慰而强化。小的时候,我们常常通过自我伤害或者自轻自贱,来作为反抗和伤害爱我们的人(主要是父母)的工具。当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会说我就是这么笨,我就是这么没出息。父母通常会难过,说这孩子怎么这样,你也不是这么笨等等之类,进而安慰你。你获得了安慰,而你自轻自贱的心理或举动却因此得到了强化,并不时在成年时候表现出来。

(2)增强自我控制感。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的控制感。控制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力量,踏实和安全。权力、金钱、人际圈都能给我们带来控制感,但即使你没有这些,有一件事你仍然可以做:攻击自己。如果你预测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而不好的事情真的如期发生了,你仍然会觉得这个世界可控。“好吧,这个世界很糟糕,我自己很糟糕,但至少是我预想的样子,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至少还很熟悉。”这真是一种悲哀的安全感。

(3)自我认同。自我概念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奇怪在于,当你对自己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以后,无论这个看法是好的还是坏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符合自我预期的行为都可能激发你的存在感。而存在感和上面所说的控制感类似。所以你如果认定了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批评所激发你的存在感就类似于“我就是这么个人”,“你看我猜的没错吧”,“我独一无二”。但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通常会带来大量的负面情绪。因此如果是这个原因,你平时应该有很多抑郁的时候。

(4)防御性悲观。有些人就是从消极的自我预期中获得行动的动力。他们喜欢把自己估计得很低,但潜意识里却相信,“我其实没那么差”。糟糕的自我预期是为了逃避失望。不抱太大希望也就不会失望了。这事是好是坏取决于你是否仍然有动力,如果有,可以算好事。

(5)防御导致的情绪扭曲。我们并不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对自己的情绪有清醒的认识。有些人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隔离开来,甚至故意扭曲。但这没法长久。

轻视物质和欲望并非高尚

小王酷爱瑜伽、修禅,因为在瑜伽班上大讲玄学,而日益感到孤立。这点不难想象,因为现实中的瑜伽课程大部分已健身而不是追求玄幻为主。因为日益痴迷这类内容,在家人的一再要求下,他终于来到心理咨询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

心理医生在听取了小王的经历后,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如果你每时每刻都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在这个博大的物质空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物质和精神上占有一席之地,充分意识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你便会惊讶地发现,是心理障碍妨碍了你对现实生活的注重。通过了解现在,可以通过体察,感知自我的存在与占有,现在一词可以使你始终处于现实之中,而不是生活在明天的梦中,过去的阴影里,并使你明确地认识到,除了现实之外,你别无所有。你必须从思想上消除无益的来世,用现实来增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物质欲。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逃避现实,是一种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消极惰性的思维方式:

未来可以懂憬,人人都在追求,计划可以一步步实现,但期望值要收敛,长度要适宜。由于对未来的过分主观臆想,束缚了你对现实生活含义的真正理解和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与占有的价值,生命的重要性。你用超长度的对未来的妄想来麻醉自己,放弃了对现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享用,值得吗?再重复一遍,吃肉很香是一种享受,基本上人人天天都可以实现,穿一件新衣服是一种实现,可在别人面前,包括自己面前得意一番;听音乐,看电影很舒服过瘾;开自家车自由自在,住漂亮房子很舒服……这些东西,都不是妄想,只要你努力,都可以实现,原本都属于你,而你为什么要拒绝排斥它呢?也许你常常抱怨说它们不属于我。那不属于你,属于谁呢?难道现实生活中可以享受到的东西,是别人的专利吗?难道你看到别人幸福愉快的生活,而没有感触吗?只是一天到晚地生活在梦中,用无休止地无谓运动来折磨自己的人生。问题很明显,要么你是一个修行者,苦行僧;要么你就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把自己的心身与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享用割裂开来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物质和精神享受外,还有爱欲。实际上,除工作事业之外,生活是由许多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串联而成的?聪明的人,即会工作,也会享受,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挣钱去享受。干什么吆喝什么,于什么就干好什么。他们更注重轻松愉快,物质丰富的生活氛围,以洗刷自己因压力而造成的沉重心灵。释放内外应力,成功的人会享受,他们从一点小事情做起,把干扰自己享受的不利因素,排斥在外,搁置到一边去,充分体味人生,去理解生活赋予人类的真实涵意,消除无穷无尽的烦恼。从一件小事情上的成功,来分享胜利的快乐,认识生活究竟是什么。其实,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玩,爱,温暖加上饱,这是任何人都必须的需要目的。简单的生活,家长里短,针头线脑,柴米油盐酱醋茶糖就是生活。通过对这些物质的有益的接触,去感晤生活的特性,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感觉,从现实中升华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那么,你就达到,一种现实而高尚的境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经过了几个小时关于价值观和宇宙、人生的讨论,小王牢固的信仰终于被心理咨询师耐心的交流所动摇。当然,由于一个人的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是能够轻易地发生改变。在以后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师又结合世界与人生的现实教会了小王辩证的思维方式。至此,小王的心结终于基本解决,家人也不再担心了。

你不知道的自己

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聪明易,厚道难,既聪明又厚道更难。对一个已经很聪明的人来说,努力做一个厚道的聪明人,应该是一种更加聪明的聪明。

心理品质:

要做一个绝顶高手,心理状态可能比武功本身更重要。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聪明易,厚道难,既聪明又厚道更难。对一个已经很聪明的人来说,努力做一个厚道的聪明人,应该是一种更加聪明的聪明。如果我们感觉到受了伤害,那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一个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多指责的人,或者说被别人过多地“支招”的人,容易变成一个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的人。如果不停地、一根一根的往一头牛身上放稻草,那最后总有一根草会把牛压死。

只要你不跟胆小的人一起去冒险,不和小气的人谈钱,不在好嫉妒的人面前自我表现,不和偏执的人发生争论,不跟老板比谁说了算,那就是很好地避开了别人的不美好了。

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什么痛苦的经历,只要他打败了曾经控制了他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或者说命运的力量,那他的未来也会是一部讲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诗。

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志是:全面发展的智力;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与自己的能力相符的生活目标。

潜意识心理:

从深层的动机上看,过度热衷于减肥或者患了神经性厌食症,可以是下意识地拒绝成长的表现。一个女孩如果不希望自己“丰满”,可以被理解为拒绝在自己身上出现第二性征,也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不愿意成为母亲。

规则本来是应该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的,但遗憾的是,人类经常会把规则看得比人类自己都重要。点评:日本、德国是最遵守规则的,二战却是他们挑起的。遵守了某种规则,往往意味着其他规则会遭到破坏。遵守了做事的规则,就可能破坏做人的规则;遵守了做人的规则,不定就破坏了做事的规则。兼顾不容易。

一个人内心的纷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有很多愿望同时要求被满足,相互之间产生冲突,宁静就被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设置一个顺序。 一个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规则的压制越厉害,她的需要越没有得到满足,那她表达激情的程度可能就越强烈。

看来我们需要的既不是永恒的快乐,更不是永恒的痛苦,而是一种变化的、流动的、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的体验与情感。

情感关系:

一个人心里能够装着另一个人和已经装了另一个人,那以后的路就要好走多了。

双方对忠诚的理解越接近,关系维持的时间就可能越长久。

人是群居的动物。如果没有那些可以吸引很多人注意力的事件,那么群居生活肯定是非常乏味的。

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也许并非是生和死,而是男和女。生死是上帝独玩的游戏,人类在其中只是被操纵的对象;而男女之间发生的故事,人类自己是主角。

你“隐身”成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老婆之后,他找不到老婆了,也就只好发脾气了。谁愿意自己的老婆仅仅是一个道德楷模呢?真诚从来就不是一个是否愿意真诚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有能力真诚的问题。

理解是在你疼痛的时候给你一粒止痛药,体会是陪着你一起疼痛,一起流泪。

我们理解了一个人,就为操纵这个人提供了前提,而我们体会了一个人,就会与这个人融为一体。

你如果是某个人的好朋友,那就意味着在他遭受不幸的时候,你应该挺身而出。你就是你的朋友的后院,这个后院可以让他在危难的时候栖身避难。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关键是个度。过度接近必然导致过度排斥,这可从很多家庭成员的关系看出来:爱,爱得死去活来;恨,恨得死去活来。两者病态地纠缠在一起。(文章来自:腾讯空间,文/曾奇峰)

文章来源,苏州万知心理咨询:http://www.wanzhixinli.com/newsShow.asp?dataID=163,转载请保留链接。

我们往往把自尊心和人生价值建立在两个错误之上:一是他人的缺点,二是他人的肯定。

轻视弱者、尊重强者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怎么去除青少年的虚荣心?

众所周知,虚荣对人是有害的,而青少年则是虚荣心的高发时期,青少年如果有了爱慕虚荣之心克服它。那么,如何才能矫正青少年的虚荣心理呢?

一、愉纳自己。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由于不接受自己,我们往往把自尊心和人生价值建立在两个错误之上:一是他人的缺点,二是他人的肯定。当发现自己比别人好,或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就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好,或失去他人的肯定时,就觉得自己毫无用处。而悦纳自己意味着把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建立在自身的优点之上,这是一种自我肯定。

二、客观认识自己。我们要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要无视自己的短处。优点并不一定是自己比别人好的地方,缺点也不一定是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并且,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即使自己不如他人,或者被人轻视,也能自我诽逞,获得心理平衡,不至于用夸张或逃避纳方式来保护自尊。

三、正确地对待社会差别。社会有等级性,我们学生也有等级观念。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我们的理想,但轻视弱者、尊重强者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一个贫贱纳家庭背景确实台遭到他人的轻视,如果在乎这种轻视,他人可能会更加轻视我们。

相反,如果不计较,也就少了几分烦恼,就不会作出伤害自己亲人或自己的事情。

四、把握攀比度。人是生活在比较之中的,要完全摆脱比较是不现实的。但过分比较往往是虚荣的起点,如比酷、比规、比疯、比吃、比穿、比用、比分数、比荣誉、比父母、比亲戚、比外表、比鼓力、比能力、比水平等,不管什么内容,比过了头,就可能走火入魔,追求虚名。

五、加强自身修养,不追求虚幻的满足。大到老谋深算的科学谎言,小到学校里的考试作弊,虚荣的背后便是修养和情操问题。屈原说:“善不由外来今,名不可虚作。”良好的内心修养和高尚情操是遏制虚荣的磐石。有了这块磐石,我们就有底气托起父亲的尊严——不管他是贫是宣是卑是尊。

编后语:成长中的青少年,要明白这个道理:虚荣是一把双刃剑,它会伤宫别人,也能伤害自己。要想摆脱烦恼,永摈快乐就要据奔虚荣的藏疾,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轻 视 论

曾奇峰

在一次心理治疗培训班上,主持人请每个学员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有人提议是否也连同介绍一下自己来自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机构工作等等,主持人没有同意。她说:介绍姓名就足够了。

那是一次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培训班,办得很成功。很多参训的人感到,他们不仅学会了一些交流的技巧,而且还在心中增加了几分爱心。

事后有人问主持人,为什么当初只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呢?

主持人回答说:介绍的内容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轻视与被轻视,比如我们中间有人来自大城市,有人来自小城镇,前者也许会不知不觉地轻视后者,这显然对学员间的交流不利。

原来是这样!这位主持人对人心的揣摩真是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了。

凭心而论,不管我们是多么崇尚众生平等,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些高与低、贵与贱的评判,都会在一生之中因为某些原因轻视过他人或者被他人轻视过。这些原因,可以是我们理智层面不在乎、但非理智层面却很在乎的东西。

轻视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城里人对乡下人、劳心者对劳力者、开汽车的对踩三轮的、有钱的对贫穷的、世袭贵族对暴发户等等。任何人和任何与人有关的物事都可能是轻视链中的一环。

没有人愿意被人轻视,也没有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愿意轻视他人。但问题是我们可能已经轻视了他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轻视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才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只鹰的生命,所以他的信奉者才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的坦然和勇气。

众生平等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还应该是一种持久的情感和终身的实践。

一个人哪怕有一点轻视之心,那他若不是被泥潭所淹没,就会变成淹没他人的泥潭本身。

引用: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657

不可轻视生命,要善待生命

自杀是一种最为独特的死亡方式

人不宜把生看得太重,但更不可轻生。人若不把生活看得太重,什么事不可为?人若不把生活看得太轻,自然不轻于为恶。如果天下普事皆待我而举,我何为死?如果天下恶事,我皆与有责,死也无益。

固然,求生乃人类本能。但还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生命采取毁灭行为,其极端行为就是自杀。“自杀是一种暴力行为”。(善罗提诺)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结果就是“自己杀死自己”。一般认为自杀是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有的学者将它作为一种病态社会现象来看待。“在当代,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理性、价值观念日臻变革的时期,人们发现,自杀现象不是单纯的物质生存的问题,不是单个的个体的心理现象,也不是精神病患者的独家之作,它是作为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而出现于群体之中……”。的确,自杀现象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自杀的心理过程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2~3岁的幼儿通常把死亡与睡眠混为一谈。6~8岁儿童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确切意义,但仍很难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大多数人从8~10岁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普遍存在,并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也会死亡。可见,自杀这种人类意识也是后天习得的,只有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会形成,而且人类意义上的自杀在动物界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动物没有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产物意识。动物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动物的行为只有两种:不是为了逃生就是为了生存,而逃生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恩格斯指出:“如果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因此,自杀是在自觉意识参与下的人类意志行动。

意志总是和行为紧密联系着,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既不同于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不同于反映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的情感过程,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心理见之于物质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的一面。”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自杀这一意志行动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自杀心理过程与意志行动过程是一致的,可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的阶段和执行决定的阶段。

自杀的开始阶段是采取决定的阶段,该阶段决定自杀行动的方向和部署。首先解决动机斗争的问题,然后是确定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和计划。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杀动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对当事者来说极为重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人想获得某需要而正在行为中受到阻碍或中断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挫折。经长期的或严厉的挫折,当人的耐受力无法承受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在一定的的诱因引发下,就有可能促使人逃避现实而选择自杀作为解脱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自杀是个体在心理处在无助状态中在特定诱因驱使下故意采取对生命自我毁灭的意志行为。

自杀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很无聊而自杀;有的人对自己做错的事表示“谢罪”而自杀;也有的人作为报复的手段,以死来谴责对方;还有的人是为了对抗他们所反对的恶势力;更有人把自杀作为唤起当权者或民众觉醒的手段,如此等等,枚不胜举。但不论何种自杀动机,一旦产生便会陷入矛盾斗争之中。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Miller)等人研究认为,人的动机斗争有四种冲突,即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人类在自杀动机斗争中这四种冲突都有可能经历。例如,强烈的生存欲望与自杀的意念会导致接近、回避冲突;想解脱现实生活的痛苦与避免自杀行为可能产生的痛苦之间的犹疑徘徊会产生回避冲突;当二择一之后便产生接近、回避冲突;当权衡利弊,举棋不定时便构成双重接近、回避冲突。米勒等人的研究表明:“只要接近梯度高于回避梯度,个人就会接近目标;回避梯度高于接近梯度,个人就会回避目标。一般地说,当个体远离目标时,接近梯度就会提高,产生强烈的接近趋向。当个人接近目标时,回避梯度就会提高,产生强烈的回避趋向。如果个体在两个梯度的交叉点上就会出现犹豫不决或优柔寡断的心理而难以抉择。”在矛盾冲突阶段,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问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如果此阶段能及时得到别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一旦自杀者坚定了自杀动机,便进入自杀方案的预谋准备工作,需要分析比较,周密思考,权衡利弊加以抉择。作出决定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的阶段。从作出决定到执行决定;过渡时间长短有所不同。理智型自杀要比情绪型(冲动型)自杀时间长。在自杀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冲动型自杀的情况,自杀者有时会产生对自己行为极度后悔的心理。这可能是人在临近死亡时,出于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的一种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往往促使自杀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从而可能避免死亡。

(二)自杀的心理动因

曾有文章报道过号称中国诗坛鬼才的八十年代初名噪一时的“朦胧诗人”顾城于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威赫克岛自家门口,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妻子(上海散文作家)谢烨,然后在门前的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7岁。经研究分析,心理专家认为顾城自杀的原因与其年少时患有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神经症中常见的一种)有关,后来在德国生活几年中因不懂外语,无法与人沟通,有孤独、失落感,患有“移民综合症”。这样的人神经极为脆弱,稍有挫折,便易产生消极念头,即以自杀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

许多伟人、名人当他们不堪忍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压时,便容易选择速死自杀。尼采、梵高、马雅可夫斯基、杰克-伦敦、海明威等,都是著名的例证。亚里斯多德说:“大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半疯。”大多数走上自杀绝路的伟人们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神经病或精神病)并伴有诸如抑郁、自卑、焦虑、孤独、恐惧等情绪障碍,而最关键和根本的,是存在自我意识的混乱与偏移。

有学者将自杀分为常态心理的自杀与变态心理的自杀。前者取决于客观环境因素的诱因强度和主观对心理冲突的耐受能力;后者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轻度的心理障碍有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变态、酒精或药物依赖、适应障碍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即重性精神病、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严重的反应性精神病等。多数企图自杀的人,多半处于神经症或忧郁症状态,即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情感上的悲观、孤独和抑郁,意志薄弱和失控的以及认识上的固执与狭隘。有关自杀的原因和动机,“据统计学校问题占27.8%,两性关系问题占16.2%,精神障碍占13.2%,家庭问题占10.9%。学校问题以男的居多,两性关系则以女的居多,尤其在青年期,家庭问题、考试问题、两性问题以及对人生的怀疑、厌世、孤独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主要动机。”

(三)自杀的心理干预

自杀行为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个体适应不良的产物。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生态的和社会文化诸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无疑,不健康的个体心理会降低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则会妨碍人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式。但不论怎样,社会环境因素对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来说,都只能是促成自杀的外在的可能性诱因,而真正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来自个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观、目标追求、价值崇尚、个人的生活选择倾向、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因而,除了加强自杀的社会干预,诸如应该尽量减少渲染自杀情绪、气氛的大众媒介的传播,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破除封建迷信等等以外,更应重视和加强自杀的心理干预工作,提高预防自杀现象发生的水平。

(1)通过观察法、谈心法、调查访问法等了解和鉴别自杀高危人群,达到防范目的。

(2)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测量仪器、心理量表等)对自杀高危人群或自杀未遂者进行心理测量。例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Beck对384例自杀未遂者的期望量表心理测量发现他们的失望分数很高,因而Beck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为重要。

(3)开设危机干预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备,及时解救处于危机而企图自杀的人。例如国外许多大城市都建立了自杀预防中心,称之为“生命线”。我国上海团市委于1992年6月中旬开辟了全国第一个24小时危机干预电话“太阳热线”以后,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开设“希望热线”、中国青年报在北京设立“青春热线”等。全国热线电话相续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导和缓解的作用,但热线电话只适应于那些能主动打电话求救的人,有很大的局限性。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心理疾病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帮助健康挖掘个体潜力,提高心理素质。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至今也只有几年,缺乏经验积累,为此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因此,开展更大范围的更丰富更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仍迫在眉捷。

没有直面死亡、直面人生的勇气和信心,便没有真正的人。这使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就是奋斗》,第83~84页)的那句话:“只有象我这样发疯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设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透了和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于是乎,我们不难理解藏克家那句名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善待生命,就应该永怀真诚。它是生命中常青的不败风景。

遇到不顺或者被人说了,就鄙视自己轻视自己,觉得自己没用,而且闷在心里不和人说,然后独自沉浸其中,并有种快感。这种算什么心理?

(1)自轻自贱因为获得安慰而强化。小的时候,我们常常通过自我伤害或者自轻自贱,来作为反抗和伤害爱我们的人(主要是父母)的工具。当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会说我就是这么笨,我就是这么没出息。父母通常会难过,说这孩子怎么这样,你也不是这么笨等等之类,进而安慰你。你获得了安慰,而你自轻自贱的心理或举动却因此得到了强化,并不时在成年时候表现出来。

(2)增强自我控制感。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的控制感。控制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力量,踏实和安全。权力、金钱、人际圈都能给我们带来控制感,但即使你没有这些,有一件事你仍然可以做:攻击自己。如果你预测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而不好的事情真的如期发生了,你仍然会觉得这个世界可控。“好吧,这个世界很糟糕,我自己很糟糕,但至少是我预想的样子,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至少还很熟悉。”这真是一种悲哀的安全感。

(3)自我认同。自我概念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奇怪在于,当你对自己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以后,无论这个看法是好的还是坏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符合自我预期的行为都可能激发你的存在感。而存在感和上面所说的控制感类似。所以你如果认定了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批评所激发你的存在感就类似于“我就是这么个人”,“你看我猜的没错吧”,“我独一无二”。但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通常会带来大量的负面情绪。因此如果是这个原因,你平时应该有很多抑郁的时候。

(4)防御性悲观。有些人就是从消极的自我预期中获得行动的动力。他们喜欢把自己估计得很低,但潜意识里却相信,“我其实没那么差”。糟糕的自我预期是为了逃避失望。不抱太大希望也就不会失望了。这事是好是坏取决于你是否仍然有动力,如果有,可以算好事。

(5)防御导致的情绪扭曲。我们并不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对自己的情绪有清醒的认识。有些人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隔离开来,甚至故意扭曲。但这没法长久。

轻视物质和欲望并非高尚

小王酷爱瑜伽、修禅,因为在瑜伽班上大讲玄学,而日益感到孤立。这点不难想象,因为现实中的瑜伽课程大部分已健身而不是追求玄幻为主。因为日益痴迷这类内容,在家人的一再要求下,他终于来到心理咨询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

心理医生在听取了小王的经历后,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如果你每时每刻都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在这个博大的物质空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物质和精神上占有一席之地,充分意识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你便会惊讶地发现,是心理障碍妨碍了你对现实生活的注重。通过了解现在,可以通过体察,感知自我的存在与占有,现在一词可以使你始终处于现实之中,而不是生活在明天的梦中,过去的阴影里,并使你明确地认识到,除了现实之外,你别无所有。你必须从思想上消除无益的来世,用现实来增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物质欲。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逃避现实,是一种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消极惰性的思维方式:

未来可以懂憬,人人都在追求,计划可以一步步实现,但期望值要收敛,长度要适宜。由于对未来的过分主观臆想,束缚了你对现实生活含义的真正理解和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与占有的价值,生命的重要性。你用超长度的对未来的妄想来麻醉自己,放弃了对现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享用,值得吗?再重复一遍,吃肉很香是一种享受,基本上人人天天都可以实现,穿一件新衣服是一种实现,可在别人面前,包括自己面前得意一番;听音乐,看电影很舒服过瘾;开自家车自由自在,住漂亮房子很舒服……这些东西,都不是妄想,只要你努力,都可以实现,原本都属于你,而你为什么要拒绝排斥它呢?也许你常常抱怨说它们不属于我。那不属于你,属于谁呢?难道现实生活中可以享受到的东西,是别人的专利吗?难道你看到别人幸福愉快的生活,而没有感触吗?只是一天到晚地生活在梦中,用无休止地无谓运动来折磨自己的人生。问题很明显,要么你是一个修行者,苦行僧;要么你就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把自己的心身与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享用割裂开来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物质和精神享受外,还有爱欲。实际上,除工作事业之外,生活是由许多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串联而成的?聪明的人,即会工作,也会享受,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挣钱去享受。干什么吆喝什么,于什么就干好什么。他们更注重轻松愉快,物质丰富的生活氛围,以洗刷自己因压力而造成的沉重心灵。释放内外应力,成功的人会享受,他们从一点小事情做起,把干扰自己享受的不利因素,排斥在外,搁置到一边去,充分体味人生,去理解生活赋予人类的真实涵意,消除无穷无尽的烦恼。从一件小事情上的成功,来分享胜利的快乐,认识生活究竟是什么。其实,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玩,爱,温暖加上饱,这是任何人都必须的需要目的。简单的生活,家长里短,针头线脑,柴米油盐酱醋茶糖就是生活。通过对这些物质的有益的接触,去感晤生活的特性,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感觉,从现实中升华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那么,你就达到,一种现实而高尚的境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经过了几个小时关于价值观和宇宙、人生的讨论,小王牢固的信仰终于被心理咨询师耐心的交流所动摇。当然,由于一个人的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是能够轻易地发生改变。在以后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师又结合世界与人生的现实教会了小王辩证的思维方式。至此,小王的心结终于基本解决,家人也不再担心了。

你不知道的自己

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聪明易,厚道难,既聪明又厚道更难。对一个已经很聪明的人来说,努力做一个厚道的聪明人,应该是一种更加聪明的聪明。

心理品质:

要做一个绝顶高手,心理状态可能比武功本身更重要。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聪明易,厚道难,既聪明又厚道更难。对一个已经很聪明的人来说,努力做一个厚道的聪明人,应该是一种更加聪明的聪明。如果我们感觉到受了伤害,那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一个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多指责的人,或者说被别人过多地“支招”的人,容易变成一个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的人。如果不停地、一根一根的往一头牛身上放稻草,那最后总有一根草会把牛压死。

只要你不跟胆小的人一起去冒险,不和小气的人谈钱,不在好嫉妒的人面前自我表现,不和偏执的人发生争论,不跟老板比谁说了算,那就是很好地避开了别人的不美好了。

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什么痛苦的经历,只要他打败了曾经控制了他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或者说命运的力量,那他的未来也会是一部讲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诗。

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志是:全面发展的智力;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与自己的能力相符的生活目标。

潜意识心理:

从深层的动机上看,过度热衷于减肥或者患了神经性厌食症,可以是下意识地拒绝成长的表现。一个女孩如果不希望自己“丰满”,可以被理解为拒绝在自己身上出现第二性征,也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不愿意成为母亲。

规则本来是应该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的,但遗憾的是,人类经常会把规则看得比人类自己都重要。点评:日本、德国是最遵守规则的,二战却是他们挑起的。遵守了某种规则,往往意味着其他规则会遭到破坏。遵守了做事的规则,就可能破坏做人的规则;遵守了做人的规则,不定就破坏了做事的规则。兼顾不容易。

一个人内心的纷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有很多愿望同时要求被满足,相互之间产生冲突,宁静就被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设置一个顺序。 一个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规则的压制越厉害,她的需要越没有得到满足,那她表达激情的程度可能就越强烈。

看来我们需要的既不是永恒的快乐,更不是永恒的痛苦,而是一种变化的、流动的、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的体验与情感。

情感关系:

一个人心里能够装着另一个人和已经装了另一个人,那以后的路就要好走多了。

双方对忠诚的理解越接近,关系维持的时间就可能越长久。

人是群居的动物。如果没有那些可以吸引很多人注意力的事件,那么群居生活肯定是非常乏味的。

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也许并非是生和死,而是男和女。生死是上帝独玩的游戏,人类在其中只是被操纵的对象;而男女之间发生的故事,人类自己是主角。

你“隐身”成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老婆之后,他找不到老婆了,也就只好发脾气了。谁愿意自己的老婆仅仅是一个道德楷模呢?真诚从来就不是一个是否愿意真诚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有能力真诚的问题。

理解是在你疼痛的时候给你一粒止痛药,体会是陪着你一起疼痛,一起流泪。

我们理解了一个人,就为操纵这个人提供了前提,而我们体会了一个人,就会与这个人融为一体。

你如果是某个人的好朋友,那就意味着在他遭受不幸的时候,你应该挺身而出。你就是你的朋友的后院,这个后院可以让他在危难的时候栖身避难。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关键是个度。过度接近必然导致过度排斥,这可从很多家庭成员的关系看出来:爱,爱得死去活来;恨,恨得死去活来。两者病态地纠缠在一起。(文章来自:腾讯空间,文/曾奇峰)

文章来源,苏州万知心理咨询:http://www.wanzhixinli.com/newsShow.asp?dataID=163,转载请保留链接。

我们往往把自尊心和人生价值建立在两个错误之上:一是他人的缺点,二是他人的肯定。

轻视弱者、尊重强者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怎么去除青少年的虚荣心?

众所周知,虚荣对人是有害的,而青少年则是虚荣心的高发时期,青少年如果有了爱慕虚荣之心克服它。那么,如何才能矫正青少年的虚荣心理呢?

一、愉纳自己。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由于不接受自己,我们往往把自尊心和人生价值建立在两个错误之上:一是他人的缺点,二是他人的肯定。当发现自己比别人好,或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就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好,或失去他人的肯定时,就觉得自己毫无用处。而悦纳自己意味着把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建立在自身的优点之上,这是一种自我肯定。

二、客观认识自己。我们要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要无视自己的短处。优点并不一定是自己比别人好的地方,缺点也不一定是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并且,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即使自己不如他人,或者被人轻视,也能自我诽逞,获得心理平衡,不至于用夸张或逃避纳方式来保护自尊。

三、正确地对待社会差别。社会有等级性,我们学生也有等级观念。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我们的理想,但轻视弱者、尊重强者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一个贫贱纳家庭背景确实台遭到他人的轻视,如果在乎这种轻视,他人可能会更加轻视我们。

相反,如果不计较,也就少了几分烦恼,就不会作出伤害自己亲人或自己的事情。

四、把握攀比度。人是生活在比较之中的,要完全摆脱比较是不现实的。但过分比较往往是虚荣的起点,如比酷、比规、比疯、比吃、比穿、比用、比分数、比荣誉、比父母、比亲戚、比外表、比鼓力、比能力、比水平等,不管什么内容,比过了头,就可能走火入魔,追求虚名。

五、加强自身修养,不追求虚幻的满足。大到老谋深算的科学谎言,小到学校里的考试作弊,虚荣的背后便是修养和情操问题。屈原说:“善不由外来今,名不可虚作。”良好的内心修养和高尚情操是遏制虚荣的磐石。有了这块磐石,我们就有底气托起父亲的尊严——不管他是贫是宣是卑是尊。

编后语:成长中的青少年,要明白这个道理:虚荣是一把双刃剑,它会伤宫别人,也能伤害自己。要想摆脱烦恼,永摈快乐就要据奔虚荣的藏疾,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相关文章

  • 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
  • - 01 - 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时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 那种奇妙 暧昧的感觉 仿佛此时此刻触摸着他的脸庞 感受着他的心跳 回应着他的喜怒哀乐 体会着他内心的变化 细腻而又温暖 我和Sunshine先生在泰国过情人节 直到晚上他被家 ...查看


  • 偏执型人格障碍讲义
  • 偏执型人格障碍讲义 一. 临床表现: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①过敏多疑②固执己见③极易记恨 ①过敏多疑:其表现是恐惧遭受耻辱,尽量避免涉足团体集会,往往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有敌意,或者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别人对 ...查看


  • 房树人分析
  • .房子 房子是个体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反映出个体对家庭.家族关系的看法.通过对屋顶.窗户.门.地面线等构成部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个体在家庭中德自我形象,空想与现实的关系,家庭亲子关系,安全感,家庭与环境的关系等. 现代化房子(高楼大厦):多中 ...查看


  • 止学及译文
  • <止学>及译文 隋朝 文中子(王通)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查看


  • 行为心理学解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 ·比手划脚,喋喋不休的人: 1.性格明爽快 2.好谈 3.有人缘好的面孔 4.言而不尽不愿休 5.有自己知道的事情急着要在对方未言前,先说出来的个性 6.探知他人秘密的意识特别旺盛 ·以手遮口说话的人: 1.有双重性格人比较多瘾癖 2.警戒 ...查看


  • 拥有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钝感力]渡边淳一
  •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敏感的人,精神世界都非常丰富.对于外界的人与事,会敏锐地捕捉到很多信息.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是一个话头,敏感的人就会产生快速反应,他为什么这样?她为什么那样?这是什么情况?那是什么意思?接着敏感的人就会思考,浮想联 ...查看


  • 职场礼仪--介绍他人的礼仪
  • 职场礼仪--介绍他人的礼仪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经常需要在他人之间架起人际关系的桥梁.他人介绍,又称第三者介绍,是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交际方式.他人介绍,通常是双向的,即对被介绍的双方各自作一番介绍.有时,也会进行单向的他人介绍 ...查看


  • 作文备考:材料作文"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写作导引
  • 材料作文"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写作导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高考分数线公布后,一位名人在微博写下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如果 ...查看


  • 十二生肖详解
  • 子鼠 性格能力 鼠年生的人性格的魔力就像沃尔.迪斯尼笔下的米老鼠一样为人们普遍喜爱和了解.他可能很坦率,并很诚实,可是他的友好举动往往使你感到很拘谨. 属鼠的人容易相处,工作努力,生活节俭,除非他非常喜欢的人,他是不会慷慨解囊的.所以,假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