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阻容耦合放大器
1.实验目的
了解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原理,联系设计放大器电路,掌握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的测量方法。
2.实验器材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电路模板,直流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模拟示波器,导线若干。
3.实验原理
3.1三极管
半导体三极管也称为晶体三极管,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电流放大和开关作用。三极管具有三个电极,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构成的,而三极管由两个PN结构成,共用的一个电极成为三极管的基极(用字母b表示)。其他的两个电极成为集电极(用字母c表示)和发射极(用字母e表示)。由于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种是NPN型的三极管,另一种是PNP型的三极管。 三极管的电路符号有两种:有一个箭头的电极是发射极,箭头朝外的是NPN型三极管,而箭头朝内的是PNP型。
图表 1PN结
三极管3个电极的电流IE、IB、IC之间的关系为:
IE=IB+IC 公式 1
三极管的结构使IC远大于IB,令: β=
IC
公式 2 IB
Β称为三极管的直流电流放大倍数,当三极管的基极上加一个微小的电流时,在集电极上可以得到一个是注入电流β倍的电流,即集电极电流。
集电极电流随基
极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基极电流很小的变化可以引起集电极电流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三极管的放大作用。
2.2电路原理
+
-
图表 2实验电路图
(1)如图表2所示,本实验中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采用电容耦合方式,电路 中电容的作用是隔离放大器的直流电源对信号源与负载的影响,并将输入的交流信号引入放大器,将输出的交流信号输送到负载上。
输入信号为零时,三极管所处的状态称为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由IB、IC、ICE可以确定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用符号IBQ、ICQ、ICEQ来表示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根据电容阻直流、通交流的特点和节点电位法,可得放大器静态时输出端的电压为:
V-0.7IBQ=CC
Rb IBQ=βIBQ
VCEQ=VCC-ICQRc
公式 3
根据叠加原理可得放大器输入端的信号为:
υBE=VBEQ+υi 公式 4
即在静态工作点电压上叠加输入的交流信号。
集电极电阻RC的作用是用集电极电流的变化,实现对直流电源VCC能量转化的控制,达到用输入电压Vi的变化来控制输出电压V0变化的目的,实现小信号输入、大信号输出的电压放大作用。
(2)当放大器接有负载RL时,RL和RC是并联的关系,并联后总电阻为:
'
RL=
RCRL
公式 5
RC+RL
并联后电阻将小于RC,则输出信号的幅度比不带负载时要小。 (3)定义Av=
∙
VO
∙
∙
为电压放大倍数,则通过测量输入的交流电压和输出电压即
Vi
可得到电压放大倍数。
4.实验内容
按照图表2连接电路,用模拟示波器测量输出电压。电路参数为:EC=6V,信号发生器及交流电源设置为Vi=0.5mv/Rms,fv=1000Hz,负载RL=100Ω。 (1)设置IC=1.2mA,改变RC的值,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表格 1 Rc的变化与输出电压测量值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RC电阻的增大,电压放大倍数随之增大。 (2)设置RC=2KΩ,改变IC的值,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由实验中可得到,当电流超过2.0mA后,产生波形失真。这种失真是由于工作点取得太高,输入正半周信号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而产生的失真,称为饱和失真。
将所加电流与输出电压进行线性拟合如下:
图表 3 输出电压随Rc的变化
图表 4输出电压随Ic的变化 从拟合情况可以看出,输出电压与IC成正相关。
5.实验总结
实验中利用单级阻容耦合放大器学习、验证了三极管的放大特性,得到了输出电压在加负载和不加负载条件下随RC或IC的变化的测量值,可以看出电压放大倍数在加负载后变小,并随RC或IC的增大而增大。
单级阻容耦合放大器
1.实验目的
了解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原理,联系设计放大器电路,掌握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的测量方法。
2.实验器材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电路模板,直流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模拟示波器,导线若干。
3.实验原理
3.1三极管
半导体三极管也称为晶体三极管,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电流放大和开关作用。三极管具有三个电极,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构成的,而三极管由两个PN结构成,共用的一个电极成为三极管的基极(用字母b表示)。其他的两个电极成为集电极(用字母c表示)和发射极(用字母e表示)。由于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种是NPN型的三极管,另一种是PNP型的三极管。 三极管的电路符号有两种:有一个箭头的电极是发射极,箭头朝外的是NPN型三极管,而箭头朝内的是PNP型。
图表 1PN结
三极管3个电极的电流IE、IB、IC之间的关系为:
IE=IB+IC 公式 1
三极管的结构使IC远大于IB,令: β=
IC
公式 2 IB
Β称为三极管的直流电流放大倍数,当三极管的基极上加一个微小的电流时,在集电极上可以得到一个是注入电流β倍的电流,即集电极电流。
集电极电流随基
极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基极电流很小的变化可以引起集电极电流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三极管的放大作用。
2.2电路原理
+
-
图表 2实验电路图
(1)如图表2所示,本实验中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采用电容耦合方式,电路 中电容的作用是隔离放大器的直流电源对信号源与负载的影响,并将输入的交流信号引入放大器,将输出的交流信号输送到负载上。
输入信号为零时,三极管所处的状态称为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由IB、IC、ICE可以确定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用符号IBQ、ICQ、ICEQ来表示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根据电容阻直流、通交流的特点和节点电位法,可得放大器静态时输出端的电压为:
V-0.7IBQ=CC
Rb IBQ=βIBQ
VCEQ=VCC-ICQRc
公式 3
根据叠加原理可得放大器输入端的信号为:
υBE=VBEQ+υi 公式 4
即在静态工作点电压上叠加输入的交流信号。
集电极电阻RC的作用是用集电极电流的变化,实现对直流电源VCC能量转化的控制,达到用输入电压Vi的变化来控制输出电压V0变化的目的,实现小信号输入、大信号输出的电压放大作用。
(2)当放大器接有负载RL时,RL和RC是并联的关系,并联后总电阻为:
'
RL=
RCRL
公式 5
RC+RL
并联后电阻将小于RC,则输出信号的幅度比不带负载时要小。 (3)定义Av=
∙
VO
∙
∙
为电压放大倍数,则通过测量输入的交流电压和输出电压即
Vi
可得到电压放大倍数。
4.实验内容
按照图表2连接电路,用模拟示波器测量输出电压。电路参数为:EC=6V,信号发生器及交流电源设置为Vi=0.5mv/Rms,fv=1000Hz,负载RL=100Ω。 (1)设置IC=1.2mA,改变RC的值,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表格 1 Rc的变化与输出电压测量值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RC电阻的增大,电压放大倍数随之增大。 (2)设置RC=2KΩ,改变IC的值,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由实验中可得到,当电流超过2.0mA后,产生波形失真。这种失真是由于工作点取得太高,输入正半周信号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而产生的失真,称为饱和失真。
将所加电流与输出电压进行线性拟合如下:
图表 3 输出电压随Rc的变化
图表 4输出电压随Ic的变化 从拟合情况可以看出,输出电压与IC成正相关。
5.实验总结
实验中利用单级阻容耦合放大器学习、验证了三极管的放大特性,得到了输出电压在加负载和不加负载条件下随RC或IC的变化的测量值,可以看出电压放大倍数在加负载后变小,并随RC或IC的增大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