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义

守 望 成 长

——儿童心理教育

如皋高师 范雪飞 2010-6-12

一、儿童其人——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古代,儿童被视作“缩小的大人”,儿童“无知无能”,仅仅是传宗接代、延续生命的工具。在近代“儿童的被发现”和“儿童期的确立”成为该时代的标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明确提出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同时,众多思想家、教育家也意识到儿童期在个体一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在现代,瑞典教育家爱伦•凯1899年捕捉到20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提出“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随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用其毕生来探索、发现和解答“童年的秘密”。在当代,从脑神经科学到心理学,从“摇篮里的科学家”到“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认识,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由此引发出一阵阵急迫的呼吁:要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

(一)儿童生命的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美国人,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该书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霍尔顿尚想探索和追求理想(包括爱情理想),因此他向往东方哲学,提出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每个生命,都是有意识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体。生命是坚强的,可是当一个父亲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竟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慨叹生命是多么脆弱!生命是有瑕疵和遗憾的。真正的完人也是不存在的。

每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生命的尊严可能就是活着。辩证的来看,生命的尊严,就是生命。生命是需要呵护,需要敬畏的。生命是伟大的,是幸福的,是严肃的,是崇高的,是不容易的。生命,是有尊严,所以才叫生命的。

(二)我们的儿童教育观

庄子在《马蹄》中说,伯乐的出现,是马的灾难,因为,他把马分成三六九等,制定了一套驯马的方法,而马本来是自由的存在。人何尝不是如此,原本意义上的人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有了人为的意义和价值,人便被打上的商品制造的烙印,中规中矩者合格,身上长刺者淘汰。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序言《蝴蝶结》中讲述的那个故事,回顾童年,作者亲历了一个幼小生命被摧残的事件,她恐惧,但也有了生命意识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面对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互动: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儿童的

二、儿童的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意识系统。学前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一)一般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一般的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儿童动作发展自上而下、自中心而边缘、由粗到细等规律。学前期是完整的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言语逐步发展的时期。3岁时,儿童已能掌握最基本的本族语音,6-7岁时能基本上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言语能力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学前儿童的言语的发育是先理解后表达,先学发音,然后能用词法和句法。3

岁儿童能通过口头表达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儿童情绪的发展最初主要是情绪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整个心理活动的发展,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儿童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了各人的独特性。

(二)影响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举例:当前危险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反映)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关键概念

1感觉寻求

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情境的人格倾向,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个体间具有感觉寻求水平高低的差异。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感觉寻求的人一般具有智商高、思维灵活、高创造性的特点,而低感觉寻求的人则总是躲避那些没把握的、新异和有风险性的事物,相对而言创造力较低,因而也很少出类拔萃。高感觉寻求者过于注重自己的内部感受,相对而言忽视了社会规范,因而也容易出现那些与法律背道而驰的犯罪或过激行为。

触觉学习不良

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指,个体将自己身体和与周遭环境接触的讯息,透过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受觉等,送达脑部作统合、分析,进而有所领悟、学习、或在命令运动系统做出反应,并感到满足。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感觉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与平衡统合系统、本体统合系统等。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严重影响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这些孩子在幼年时也许症状不明显,可是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在学习能力方面可能显得有些笨拙、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心理素质差,让家长和教师非常操心。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孕期失误,抚育不当,教育有误。

如何促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协调发展?

2亲社会行为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个月;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人如何识别情境因素、如何认知加工情境的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等,都必然制约个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3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感觉寻求既具有一定的遗传学特征,又与后天的环境有关。其中父母的影响与个体感觉寻求的方向(进行积极冒险还是消极冒险)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挑战与消极冒险行为有关,缺乏来自父母的挑战会导致个体倾向于出现犯罪和社会不接受行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基石。如果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地向

孩子发脾气,向孩子倾诉烦恼等,都属于人格不健全的“孩子气”行为。这种行为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身心不成熟的他们,根本没有“父母”的能量,只能产生巨大的焦虑和不安,或者过早承受“父母”角色,造成人格混乱。

早期师生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学生特点——问题行为 有混乱行为、攻击性强以及抗拒行为等内隐和外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与教师的社会接触比其他儿童少,他们尤其令教师头疼,也是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教师在与这样的儿童进行互动时更倾向于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惩罚,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幼儿早期在家庭中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质量与其在幼儿园中师生关系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幼儿与母亲之间如果充满了亲密性和积极的感情分享,那么其师生关系也倾向于是安全和非冲突性的;如果母子之间表现出控制问题(如争夺控制权或缺乏控制),那么师生关系也可能表现出不安全、冲突和依赖特征。还与幼儿的智力水平、性别、年龄和种族等相关。教师特点¬——教师对儿童的认识以及对儿童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特点会影响师生关系的质量。教师的压力感、教学效能感、教师本人幼年时的依恋史、受教育的水平、教龄以及和家长的关系。

儿童与其幼儿园教师的关系对于儿童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儿童以后的师生关系。

4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人的情绪从性质是看无非有两种。一是愉快情绪,二是不愉快情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情绪的发展表现在稳定性、深刻性、丰富性等方面,而不是一味追求快乐上。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的社会化

a.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b.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1)丰富

a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b.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2)深刻化

a.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b.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c.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d.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e.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5智力

布卢姆的发展速率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对千余名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多年观察追踪,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力发展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把人17岁时获得的全部智力用100%来表示,那么其中约有50%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30%是在4-8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8-17岁间获得。因此,人生最初的4年的智力发展,等于此后13年发展的总和。由此说明,婴幼儿时期是

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要不失时机地从零开始就对孩子加强教育。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分为一般智力(或称基础智力)和特殊智力。特殊智力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计数、说话、绘画、音乐,长大以后的数学、语文、物理,各种技能等。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包括推理能力、语词理解能力、空间能力、数字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等。我们主要关心的以下三个问题:

(1)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关注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还是主要关注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

(2)儿童智力发展的有它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如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也就是我们讲的智力开发)。

(3)为什么说有“关键期”教育。

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主要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的发展

在六岁前,应该完全是促进基础智力发展,特殊智力与一般智力相互包含。在六岁前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特殊的能力,也是以发展儿童一般智力因素为目的。

根据大脑的发育情况,三至六岁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加以适当的刺激(也就是学习),会使得智力得到提高,而且是终生有效的。所以早期教育确有必要,特别是语言学习,是孩子图像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智力培育,必须在这一阶段加强学习。

大脑的第二个关键期是八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不是说六至八岁不能学习字符,只是不能以书面和字符学习作为主流,而是作为视听学习方式的一种自然补充。

6个性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心理”,第一次发生在3岁左右,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 3岁左右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有自己独立做事的强烈愿望,他们不甘心处处听从成人的摆布和照料,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表现为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成人的干预,例如,吃饭时要自己吃,跟家长抢着扫地、抢着要拿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及自我控制较差,还不能真正将事情做好,力不从心反而弄得一塌糊涂,或是有头无尾,家长往往不愿让他们去做,孩子却表现出越不让做越要做的情景,在家长看来显得十分不听话,双方经常要发生冲突,生气的家长有时会打骂孩子,其结果是压制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但过分放纵也会使孩子发展为任性、执拗、过于自我中心。

7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广义上是关于心理的各种知识,狭义上是指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系统。狭义上是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儿童关于这些心理成分与知觉输入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是儿童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儿童是“常识心理学家”。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这种心理理论并对此作出解释,就可以适当地称之为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

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

(1)意外转移任务: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2)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 。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互动:举例说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儿童心理健康

(一)积极心理学

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成就,使心理学远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全部的人而只是部分有问题的人。其次,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问题的医治,用一种“快餐式”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人的问题。这种没有经过心灵反思的、即时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我们当代社会的人的需要,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再次,尽管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教育,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40年前大大增加了,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是心理学的“20世纪困惑”。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研究三个主题: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大多数人对积极理解有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赫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想到社会精英,如名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其实,这种积极不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而是外在积极,我们所说的积极是人的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

(二)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心理疾患

1.紧张 紧张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复杂的动力体系,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一般心理适应问题的儿童,明显多地经验了消极的生活变化事件,特别是他们更多地经验了紧张生活事件,诸如家庭成员死亡或者严重疾病、父母分居或离异、父亲或母亲重新婚配、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

2.问题行为 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在男女儿童中的发生率相接近,其预后相对较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的情绪障碍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品性障碍,睡眠障碍,饮食障碍,语言障碍,神经性习惯 ,吮吸手指,咬指甲,拔毛发,习惯性阴部摩擦,多动症等。

3.学前儿童心理疾患

(1)神经症性障碍 表现为中度适应不良,包括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等。

(2)精神发育不全 即智力落后

(3)儿童精神病 孤独症 痴呆 精神分裂症 躁郁症等。

4.案例

(1)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几个原因

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

在幼儿园总得不到重视

(2)分析:童年经历影响性格

(3)比较——美国幼儿园环境轻松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老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例行内容。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孩子们会学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老师会给孩子们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做手工。

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会从玩乐中接触生活,并提高基础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幼儿园也是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初级阶段。美国幼儿园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东西的好习惯,如不能独霸玩具、有好吃的要分给别人、说话要有礼貌等。

互动: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

四、儿童心理教育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国务院国办发[2003]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未来社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将是:

(一)教育理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素质。

(二)教育目标

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 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国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要求。

(三)教育模式

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这是因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

(四)教育内容

从补救性为主转到以发展性为主。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为此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幼儿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幼儿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

(五)教育队伍

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由兼职趋向专业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为了使幼儿通过教育,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需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六)教育规模

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立体化、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从纵向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出生开始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所依靠的基础和起点对开发人类潜能,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发挥着奠基性作用;从横向上看,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学校围墙之外的家庭、社区、社会大环境都属于教育的范围。

(七)比较——美国的幼儿园教师

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上岗需要两个条件:1)至少要有幼教专业大学本科学位,上世纪90年代美国50个州就全部提出了这个要求,有的州还要求有硕士学位;2)并参加教师培训,获得幼教执照。幼教执照是由美国教育委员会(The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或者是执照咨询委员会(Licensure Advisory Committee)颁发的。教师培训包括不同科目(数学,体育,社会科学,音乐,艺术,语言文字,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的教学培训以及实习,而所获得的执照只是一个临时执照,在上岗之后你要继续参加职后培训来获得正式的教师执照。截止2001 年年底美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率已超过60 %。

我们的幼儿园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从中专毕业的,17、18岁的小姑娘去带3-6岁的小朋友。而且对于教师资格的考核和提升控制也不是很严格,美国的任何一所学校只能聘任持有效资格证书的教师, 否则就要负法律责任。任何一个应聘的教师必须持有效资格证书才能任教, 否则也同样要负法律责任。教师资格证书成为聘任或应聘教师职业的必不可少的合法依据。

其次,在幼儿教师的职责上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教育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美国,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能够给孩子们提供的恰恰就是最丰富的早期经验。很多中国的家长送孩子到美国的幼儿园甚至是小学上学都感觉到:美国的教育就是两个“Y”字——一个是“Play(玩) ”, 另一个是“Happy(乐) ”。这恰恰是中国孩子最缺乏的,在国内的幼儿园小朋友不仅没有游戏的时间,甚至课外的时间还要被各种兴趣班占据。也许从第一天踏入幼儿园开始就再也尝不到玩乐的滋味了吧。

在教育上不仅要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要注重儿童品德教育和智能教育,将儿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美国幼儿教育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的教育,教师也把这教育目标列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美国比较提倡智能素质教育。他们强调几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学的多元化及个体差异。

再次,在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组成和分工上来看,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倒是不大。

(八)案例

幼儿园家长参与的活动中,教师要对家长的态度进行指导,让儿童邀请同伴。

(九)儿童游戏治疗

游戏对于我们不是可有可无的。学校(school)在拉丁文(schola)里就是闲暇、休息的意思。可是许多教师把教育和学校梳妆打扮成一张紧绷拉长的脸,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举手投足、字里行间,处处要讲微言大义,事事都与命运关联。

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它们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 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 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1.什么是游戏治疗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自发的行为,在游戏治疗室,玩具好比是儿童的词汇,而游戏好比是儿童的语言。透过游戏,儿童能表达许多他(她)尚未能清楚地用言语来沟通的感觉和经验。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戏治疗师陪伴下,儿童能自然而然地玩出他(她)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一旦这些经验被处理后,儿童的适应力会提升,因而更有能力来应对并解决心理的挫折和创伤。

2.哪些儿童需要游戏治疗

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儿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适应问题:有的是在学校(例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亲子冲突,父母婚姻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困扰),有些则经历了更大的创伤(例如: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在意外中失去亲人等)。

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凡是介于幼儿园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均适合(约3-12岁)。

3.游戏治疗的疗程

游戏治疗所需的疗程,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对轻微适应不良的儿童大约需4-6周;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则需8-16周或更长。

4.案例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游戏治疗法

●角色扮演游戏

●模仿游戏

●画画游戏

循序渐进地增加画画的难度。具体做法是:

①在画纸上画好框框,指导维维用画笔沾上颜色在框内画,不得画出界外。

②将画板竖起来放在架子上,让维维站在画架前面画。

③让儿童超越框框的限制在整个画板上随意画画。这种游戏活动重点不是激发和鼓励维维如何去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是帮助他通过画画活动学会控制自己。

●象征性游戏。

● 规范游戏

互动:举例说说游戏治疗与儿童的心理问题

守 望 成 长

——儿童心理教育

如皋高师 范雪飞 2010-6-12

一、儿童其人——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古代,儿童被视作“缩小的大人”,儿童“无知无能”,仅仅是传宗接代、延续生命的工具。在近代“儿童的被发现”和“儿童期的确立”成为该时代的标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明确提出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同时,众多思想家、教育家也意识到儿童期在个体一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在现代,瑞典教育家爱伦•凯1899年捕捉到20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提出“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随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用其毕生来探索、发现和解答“童年的秘密”。在当代,从脑神经科学到心理学,从“摇篮里的科学家”到“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认识,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由此引发出一阵阵急迫的呼吁:要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

(一)儿童生命的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美国人,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该书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霍尔顿尚想探索和追求理想(包括爱情理想),因此他向往东方哲学,提出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每个生命,都是有意识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体。生命是坚强的,可是当一个父亲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竟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慨叹生命是多么脆弱!生命是有瑕疵和遗憾的。真正的完人也是不存在的。

每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生命的尊严可能就是活着。辩证的来看,生命的尊严,就是生命。生命是需要呵护,需要敬畏的。生命是伟大的,是幸福的,是严肃的,是崇高的,是不容易的。生命,是有尊严,所以才叫生命的。

(二)我们的儿童教育观

庄子在《马蹄》中说,伯乐的出现,是马的灾难,因为,他把马分成三六九等,制定了一套驯马的方法,而马本来是自由的存在。人何尝不是如此,原本意义上的人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有了人为的意义和价值,人便被打上的商品制造的烙印,中规中矩者合格,身上长刺者淘汰。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序言《蝴蝶结》中讲述的那个故事,回顾童年,作者亲历了一个幼小生命被摧残的事件,她恐惧,但也有了生命意识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面对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互动: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儿童的

二、儿童的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意识系统。学前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一)一般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一般的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儿童动作发展自上而下、自中心而边缘、由粗到细等规律。学前期是完整的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言语逐步发展的时期。3岁时,儿童已能掌握最基本的本族语音,6-7岁时能基本上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言语能力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学前儿童的言语的发育是先理解后表达,先学发音,然后能用词法和句法。3

岁儿童能通过口头表达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儿童情绪的发展最初主要是情绪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整个心理活动的发展,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儿童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了各人的独特性。

(二)影响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举例:当前危险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反映)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关键概念

1感觉寻求

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情境的人格倾向,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个体间具有感觉寻求水平高低的差异。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感觉寻求的人一般具有智商高、思维灵活、高创造性的特点,而低感觉寻求的人则总是躲避那些没把握的、新异和有风险性的事物,相对而言创造力较低,因而也很少出类拔萃。高感觉寻求者过于注重自己的内部感受,相对而言忽视了社会规范,因而也容易出现那些与法律背道而驰的犯罪或过激行为。

触觉学习不良

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指,个体将自己身体和与周遭环境接触的讯息,透过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受觉等,送达脑部作统合、分析,进而有所领悟、学习、或在命令运动系统做出反应,并感到满足。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感觉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与平衡统合系统、本体统合系统等。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严重影响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这些孩子在幼年时也许症状不明显,可是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在学习能力方面可能显得有些笨拙、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心理素质差,让家长和教师非常操心。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孕期失误,抚育不当,教育有误。

如何促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协调发展?

2亲社会行为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个月;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人如何识别情境因素、如何认知加工情境的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等,都必然制约个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3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感觉寻求既具有一定的遗传学特征,又与后天的环境有关。其中父母的影响与个体感觉寻求的方向(进行积极冒险还是消极冒险)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挑战与消极冒险行为有关,缺乏来自父母的挑战会导致个体倾向于出现犯罪和社会不接受行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基石。如果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地向

孩子发脾气,向孩子倾诉烦恼等,都属于人格不健全的“孩子气”行为。这种行为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身心不成熟的他们,根本没有“父母”的能量,只能产生巨大的焦虑和不安,或者过早承受“父母”角色,造成人格混乱。

早期师生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学生特点——问题行为 有混乱行为、攻击性强以及抗拒行为等内隐和外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与教师的社会接触比其他儿童少,他们尤其令教师头疼,也是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教师在与这样的儿童进行互动时更倾向于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惩罚,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幼儿早期在家庭中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质量与其在幼儿园中师生关系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幼儿与母亲之间如果充满了亲密性和积极的感情分享,那么其师生关系也倾向于是安全和非冲突性的;如果母子之间表现出控制问题(如争夺控制权或缺乏控制),那么师生关系也可能表现出不安全、冲突和依赖特征。还与幼儿的智力水平、性别、年龄和种族等相关。教师特点¬——教师对儿童的认识以及对儿童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特点会影响师生关系的质量。教师的压力感、教学效能感、教师本人幼年时的依恋史、受教育的水平、教龄以及和家长的关系。

儿童与其幼儿园教师的关系对于儿童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儿童以后的师生关系。

4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人的情绪从性质是看无非有两种。一是愉快情绪,二是不愉快情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情绪的发展表现在稳定性、深刻性、丰富性等方面,而不是一味追求快乐上。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的社会化

a.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b.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1)丰富

a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b.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2)深刻化

a.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b.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c.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d.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e.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5智力

布卢姆的发展速率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对千余名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多年观察追踪,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力发展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把人17岁时获得的全部智力用100%来表示,那么其中约有50%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30%是在4-8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8-17岁间获得。因此,人生最初的4年的智力发展,等于此后13年发展的总和。由此说明,婴幼儿时期是

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要不失时机地从零开始就对孩子加强教育。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分为一般智力(或称基础智力)和特殊智力。特殊智力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计数、说话、绘画、音乐,长大以后的数学、语文、物理,各种技能等。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包括推理能力、语词理解能力、空间能力、数字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等。我们主要关心的以下三个问题:

(1)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关注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还是主要关注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

(2)儿童智力发展的有它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如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也就是我们讲的智力开发)。

(3)为什么说有“关键期”教育。

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主要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的发展

在六岁前,应该完全是促进基础智力发展,特殊智力与一般智力相互包含。在六岁前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特殊的能力,也是以发展儿童一般智力因素为目的。

根据大脑的发育情况,三至六岁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加以适当的刺激(也就是学习),会使得智力得到提高,而且是终生有效的。所以早期教育确有必要,特别是语言学习,是孩子图像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智力培育,必须在这一阶段加强学习。

大脑的第二个关键期是八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不是说六至八岁不能学习字符,只是不能以书面和字符学习作为主流,而是作为视听学习方式的一种自然补充。

6个性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心理”,第一次发生在3岁左右,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 3岁左右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有自己独立做事的强烈愿望,他们不甘心处处听从成人的摆布和照料,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表现为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成人的干预,例如,吃饭时要自己吃,跟家长抢着扫地、抢着要拿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及自我控制较差,还不能真正将事情做好,力不从心反而弄得一塌糊涂,或是有头无尾,家长往往不愿让他们去做,孩子却表现出越不让做越要做的情景,在家长看来显得十分不听话,双方经常要发生冲突,生气的家长有时会打骂孩子,其结果是压制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但过分放纵也会使孩子发展为任性、执拗、过于自我中心。

7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广义上是关于心理的各种知识,狭义上是指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系统。狭义上是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儿童关于这些心理成分与知觉输入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是儿童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儿童是“常识心理学家”。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这种心理理论并对此作出解释,就可以适当地称之为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

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

(1)意外转移任务: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2)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 。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互动:举例说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儿童心理健康

(一)积极心理学

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成就,使心理学远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全部的人而只是部分有问题的人。其次,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问题的医治,用一种“快餐式”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人的问题。这种没有经过心灵反思的、即时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我们当代社会的人的需要,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再次,尽管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教育,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40年前大大增加了,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是心理学的“20世纪困惑”。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研究三个主题: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大多数人对积极理解有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赫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想到社会精英,如名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其实,这种积极不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而是外在积极,我们所说的积极是人的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

(二)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心理疾患

1.紧张 紧张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复杂的动力体系,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一般心理适应问题的儿童,明显多地经验了消极的生活变化事件,特别是他们更多地经验了紧张生活事件,诸如家庭成员死亡或者严重疾病、父母分居或离异、父亲或母亲重新婚配、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

2.问题行为 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在男女儿童中的发生率相接近,其预后相对较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的情绪障碍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品性障碍,睡眠障碍,饮食障碍,语言障碍,神经性习惯 ,吮吸手指,咬指甲,拔毛发,习惯性阴部摩擦,多动症等。

3.学前儿童心理疾患

(1)神经症性障碍 表现为中度适应不良,包括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等。

(2)精神发育不全 即智力落后

(3)儿童精神病 孤独症 痴呆 精神分裂症 躁郁症等。

4.案例

(1)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几个原因

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

在幼儿园总得不到重视

(2)分析:童年经历影响性格

(3)比较——美国幼儿园环境轻松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老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例行内容。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孩子们会学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老师会给孩子们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做手工。

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会从玩乐中接触生活,并提高基础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幼儿园也是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初级阶段。美国幼儿园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东西的好习惯,如不能独霸玩具、有好吃的要分给别人、说话要有礼貌等。

互动: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

四、儿童心理教育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国务院国办发[2003]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未来社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将是:

(一)教育理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素质。

(二)教育目标

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 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国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要求。

(三)教育模式

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这是因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

(四)教育内容

从补救性为主转到以发展性为主。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为此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幼儿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幼儿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

(五)教育队伍

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由兼职趋向专业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为了使幼儿通过教育,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需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六)教育规模

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立体化、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从纵向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出生开始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所依靠的基础和起点对开发人类潜能,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发挥着奠基性作用;从横向上看,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学校围墙之外的家庭、社区、社会大环境都属于教育的范围。

(七)比较——美国的幼儿园教师

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上岗需要两个条件:1)至少要有幼教专业大学本科学位,上世纪90年代美国50个州就全部提出了这个要求,有的州还要求有硕士学位;2)并参加教师培训,获得幼教执照。幼教执照是由美国教育委员会(The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或者是执照咨询委员会(Licensure Advisory Committee)颁发的。教师培训包括不同科目(数学,体育,社会科学,音乐,艺术,语言文字,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的教学培训以及实习,而所获得的执照只是一个临时执照,在上岗之后你要继续参加职后培训来获得正式的教师执照。截止2001 年年底美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率已超过60 %。

我们的幼儿园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从中专毕业的,17、18岁的小姑娘去带3-6岁的小朋友。而且对于教师资格的考核和提升控制也不是很严格,美国的任何一所学校只能聘任持有效资格证书的教师, 否则就要负法律责任。任何一个应聘的教师必须持有效资格证书才能任教, 否则也同样要负法律责任。教师资格证书成为聘任或应聘教师职业的必不可少的合法依据。

其次,在幼儿教师的职责上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教育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美国,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能够给孩子们提供的恰恰就是最丰富的早期经验。很多中国的家长送孩子到美国的幼儿园甚至是小学上学都感觉到:美国的教育就是两个“Y”字——一个是“Play(玩) ”, 另一个是“Happy(乐) ”。这恰恰是中国孩子最缺乏的,在国内的幼儿园小朋友不仅没有游戏的时间,甚至课外的时间还要被各种兴趣班占据。也许从第一天踏入幼儿园开始就再也尝不到玩乐的滋味了吧。

在教育上不仅要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要注重儿童品德教育和智能教育,将儿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美国幼儿教育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的教育,教师也把这教育目标列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美国比较提倡智能素质教育。他们强调几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学的多元化及个体差异。

再次,在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组成和分工上来看,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倒是不大。

(八)案例

幼儿园家长参与的活动中,教师要对家长的态度进行指导,让儿童邀请同伴。

(九)儿童游戏治疗

游戏对于我们不是可有可无的。学校(school)在拉丁文(schola)里就是闲暇、休息的意思。可是许多教师把教育和学校梳妆打扮成一张紧绷拉长的脸,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举手投足、字里行间,处处要讲微言大义,事事都与命运关联。

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它们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 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 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1.什么是游戏治疗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自发的行为,在游戏治疗室,玩具好比是儿童的词汇,而游戏好比是儿童的语言。透过游戏,儿童能表达许多他(她)尚未能清楚地用言语来沟通的感觉和经验。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戏治疗师陪伴下,儿童能自然而然地玩出他(她)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一旦这些经验被处理后,儿童的适应力会提升,因而更有能力来应对并解决心理的挫折和创伤。

2.哪些儿童需要游戏治疗

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儿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适应问题:有的是在学校(例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亲子冲突,父母婚姻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困扰),有些则经历了更大的创伤(例如: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在意外中失去亲人等)。

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凡是介于幼儿园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均适合(约3-12岁)。

3.游戏治疗的疗程

游戏治疗所需的疗程,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对轻微适应不良的儿童大约需4-6周;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则需8-16周或更长。

4.案例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游戏治疗法

●角色扮演游戏

●模仿游戏

●画画游戏

循序渐进地增加画画的难度。具体做法是:

①在画纸上画好框框,指导维维用画笔沾上颜色在框内画,不得画出界外。

②将画板竖起来放在架子上,让维维站在画架前面画。

③让儿童超越框框的限制在整个画板上随意画画。这种游戏活动重点不是激发和鼓励维维如何去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是帮助他通过画画活动学会控制自己。

●象征性游戏。

● 规范游戏

互动:举例说说游戏治疗与儿童的心理问题


相关文章

  • 联合国--权利的制定
  • 本案例适合中学生 1.教学目标 •学生会定义何谓"权利". •使学生认识<世界人权宣言>及<儿童权利公约>. •藉由一些有关公约条款中所列权利之正反事例,帮助学生厘清个别权利的内涵. •教导学生和 ...查看


  • 2016年心理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
  •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博仁考研www.borenedu.cn 2016年心理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6年研究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很多学员反馈,博仁考研讲义对2016年心理学考研统考真题实现考点全面覆盖,自主命题院校考点覆盖率也达到90%以上 ...查看


  • [论语讲义]--子罕第九(8)
  •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gil4.html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音z ...查看


  • 偏执型人格障碍讲义
  • 偏执型人格障碍讲义 一. 临床表现: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①过敏多疑②固执己见③极易记恨 ①过敏多疑:其表现是恐惧遭受耻辱,尽量避免涉足团体集会,往往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有敌意,或者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别人对 ...查看


  • 乡镇卫生院妇女保健岗位工作目标
  • 乡镇卫生院妇女保健岗位任务目标 一.基本资料齐全,底数清楚,记录准确,无缺项,无漏登,无漏 报 (一)妇保资料: 1.育龄妇女花名册 2.新婚妇女花名册 3.孕产妇花名册 4.高危孕产妇花名册 5.育龄妇女死亡登记册 6.孕产妇死亡登记册 ...查看


  • 333教育综合考研主观性真题答案
  • 333教育综合考研主观性真题答案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二.辨析题. 4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参考答案要点] 正确.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 ...查看


  • 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讲义.pdf
  •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 学员专用讲义 <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中公教育学员内部资料 第一章 德育概述 [真题再现] 1.狭义的德育是指( ). A.社会德育 B.社区德育 C.学校德育 D.家庭德育 2.德育对青少年学 生的全面发展具有 ...查看


  •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
  •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在司法考试复习中,刑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法律教育网的小编为考生整理了刑法中的重要考点诬告陷害罪的名师讲义,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 司考刘 ...查看


  • 人力资源管理大全
  • 大类目录: 1.HR 管理工具(28M ,100个文件左右): 2.HR 管理技术(16M ,80个文件左右): 3.HR 管理教程(23M ,80个文件左右): 4.HR 管理漫画(0.9M ,) 5.HR 管理实例(4M ,20个文件左 ...查看


  • 张志勇老师普通心理学讲义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
  • 第1章 心理学的性质01.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02.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