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领导文萃》
薛远耀
我喜欢阅读《领导文萃》,但我并不是领导只是位普通的医师,之所以六年来对贵刊情 有独钟并且每期通读,还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来订阅这本杂志,是因为它是一席智慧的大 餐,是我感知透视国内外政经风云的思维触角。不仅仅是身为领导的人可以从中自我教育, 提高自己的科学决策能力与领导水平,对于有志于在各自行业领导群伦出类拔萃的人而言, 它都犹如一束智慧之光,可以照亮他们通往自己理想的人生之路。例如对于平常人而言,它 有利于修身养性;对于白领阶层的人而言,能够读到办公室的处世艺术;对于青年学生而言, 则能够得到励志的启示;对于商人而言,则可以读到商战的谋略……可以以三个字来阐述贵 刊有很强的可读性,那就是:“高”、“博”、“新”。
首先是理论定位高,每期的主题阅读都能采编一些匠心独运观点犀利的文章,发人深省, 能够高瞻远瞩地透视攸关国家兴亡、攸关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使读者真正能够胸怀祖国放 眼世界,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例如贵刊就经常刊登一些探索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经济 体制改革的好文章。
其次是可以博古通今。不少文章从古今中外的成败得失的论述中,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论史则纵横古今,论人则捭阖中外,令人恍如走入人类权智的大观园。例如从苏联东欧政权 的跨台到我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以及中国如何在现代的国际格局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等,这方面内容的选稿都是颇具慧眼的。
说贵刊“新”,是指你们善于采编具有新闻时效性的文章,与时俱进,把握好时代的脉 搏与读者的阅读趣味。我最喜欢关注台湾问题,因为那是中华民族能否顺利复兴的最大挑战, 贵刊每期看台湾的组稿可读性很强,可以大致鸟瞰台湾即时的政治生态。不仅如此,对于国 际焦点问题,贵刊也能适时地予以关注。如美伊争端,贵刊今年第一期就有篇《新版海湾战 争怎么打?》的好文章,可以解除很多读者心中的悬念。
喜欢贵刊的读者大多是善于思索有独立见解的人,对贵刊而言有点众口难调,要做到面 面俱到吧,有点难!但你们已做得很好了,我相信你们一直在努力!当然贵刊也有不足之处, 嘿嘿,只是我还不知道你们的缺点在哪里?!但愿我一直不会发觉吧。
我与《领导文萃》
魏中平
刚刚走上基层领导岗位的我,经朋友、同事介绍,让我订一本《领导文萃》,作为工作学 习生活中的“帮手”。翻阅此书,让我感觉耳目一新。栏目内容丰富、领导艺术人生哲理涵 盖其中,让我这个身处大西北边缘的人仿佛一下拉近了东西的距离,思路豁然开阔。相信在 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抽出时间,多读贵刊,并把此书宣传介绍给我的朋友,使基层领导真正情 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感谢你《领导文萃》,更感谢《有一种努力让人充满期待》一文给我的启示,祝愿贵刊 越办越好,成为领导者们的帮手和朋友。
《领导文萃》为周总理纪念馆解难题
悟夫
《领导文萃》2003年第9期刊载的《经典的诞生》一文,为新疆石河子总场的周总 理纪念馆解了一道大难题。
为永久纪念周总理1965年7月5日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总场那一段感人 至深的历史,在周总理逝世的第二年(即1977年),石河子总场5万军垦儿女满怀深情, 在当年周总理亲切接见干部职工群众和上海支边青年的林带里,修建了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 周总理纪念碑,随后建成了周总理纪念馆。
在周总理纪念馆里有一幅周总理生前的侧身大幅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令游客驻足瞻仰 肃然起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纪念馆讲解员还是其他管理人员,多年来没有人知道 这幅照片的来历,有人说是法国摄影家某某拍摄的,也有人说是意大利某某摄影家拍摄的,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当许多参观者问及这幅照片的来历时,讲解员便含糊其辞,不 能说出一个所以然,令众多的参观者带着遗憾和疑问离去。
我本人作为周总理纪念馆参与多次布展的工作人员之一,多年来一直想把这幅照片的来 历搞清楚,以便让纪念馆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解时能更加生动感人,但苦于找不到相关的翔实 资料而成为我的一块心病。
十分感谢《领导文萃》刊发的《经典的诞生》这篇珍贵文章,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解决 了这一难题。我们相信,这幅经典照片的拍摄经历一定会带给千千万万的参观者以崭新的感 受。
我心中的《领导文萃》是什么
俞贤同
她是一座美丽动人的花园,设计精美,布局合理,内容丰富,融古今中外于一体,是我 闲暇时必定要去的地方,让我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她是秋天里一片金灿灿的田野,硕果累累,营养丰富,让我品味饱满的果实,吸取丰 富的营养。
她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在杂志的丛林里显得那么耀眼。东西南北中,只要人们说 起福建的杂志,我就会想到她,就像人们说到福州,我就会想到那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一样。
她是一位我尊敬的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传授的知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去拜访她,请教她,她也总会给我满意的答案。
她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善解人意,以诚相见,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倾心交谈, 平等地讨论和切磋。
她是我心中的太阳,即使在夜晚,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致《领导文萃》编辑部的一封信
刘召军
我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我之所以敢用
如何办好刊物,这几年贵刊一直在积极探索,渐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仅从内容编排上 看,我个人认为,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
一、贵刊的
二、贵刊有些文章似乎与
贵刊既然称为
贵刊既然是谈
读者需要的,不一定是本刊刊发的,但本刊刊发的,肯定是读者需要和喜爱的。不要 赶形势,不要大而全,不要轻易就社会热点问题推出纯理论性的多组合、大块头文章。这方 面的宣传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做这方面的文章不是贵刊的长处。
在繁多的领导读物中,贵刊是办得比较成功的,是被广大读者认可。出于对贵刊的钟爱、 出于对贵刊未来的发展,我冒昧地、毫无保留地提出了我的看法。这些看法纯粹是从办刊的 角度出发,而无其他目的。当然,我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辞不达意,见笑。
我与《领导文萃》的故事
沈百川
我是一名学生,也是《领导文萃》的一名忠实读者,现在就读于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新闻系。从高一年开始,我便与《领导文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爸爸是漳州市纪律检查委 员会监察局的一名干部,当时,他正准备参加中层领导职务的面试。经人事局的姑姑推荐, 爸爸从她那里借来了从1998年到2000年的二十多本的《领导文萃》。我就是在那时 认识《领导文萃》的。这《领导文萃》是不看则已,一看就难以割舍。当时,爸爸主要看
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干部。通过学习《领导文萃》,我懂得了如何去调解同学之间 的矛盾,如何同班级中、学校中的其他学生干部相处。在一次班干部的民意调查中,在全班 43人中,我得了37票的高票数。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领导文萃》,我懂得了如何处 理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爸爸妈妈都夸我长大了,懂事多了。
说起来惭愧,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内容经典、品味高雅的《领导文萃》是上海或是北 京出版的。后来才发现,原来我和《领导文萃》是老乡。既然是老乡,相见难免
读《领导文萃》
洪艺群
我是贵刊一位忠诚的读者,在基层镇政府工作,自认识贵刊几年来,我每期必读,从中 受益非浅。可以讲,贵刊是一份值得认真阅读和收藏的杂志,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是那样 的吸引人。《读者杂志是很有名的一份杂志,但我认为贵刊一点也不比她差。《领导文萃》各 个栏目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容深刻,每一篇文章都如一道特色菜,让人回味无穷,爱不 释手,很值得各级领导阅读和参考。感谢你们,用学者的认真,把这么好的精神粮食贡献给 广大读者。
我只是一名普通职工,阅读贵刊不是为了学习什么领导艺术,而是从贵刊学到如何做 人,感悟人性善恶,感受人生苦乐。真的,贵刊如一位智者,一位长者,一位朋友。
我不是一位领导,但我认为每一个当领导的,都应该把贵刊当作一个老师,或者一个 秘书,从中体会为官之道,为政之理。衷心祝愿贵刊在新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谈《领导文萃》
王凤斌
作为一个新读者,第一次翻开《领导文萃》,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索性从朋友那里借 来了前两年的全套书,挑灯夜读,彻夜不眠,一气呵成,在我心中,这真是最有可读性的刊 物之一。
在精心的阅读中,看到不少和我一样热心的读者就《领导文萃》办刊理念提出各种各 样的观点、建议,我认为这是好事,越多越好,同时忍不住要冒味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领导文萃》办刊理念应该突出大众性,创新性。
现在的读者,领导也好,百姓也罢,阅读的目的一是消遣,二是丰富知识,任何一本 刊物,即使再有权威性,如果不贴近大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么被淘汰,要么变成门 可罗雀。要做到大众性,就应该定位于一个普通公民(而不是一个特殊阶层)的角度对社会 改革、政治变革、官场反腐这类敏感而引人的话题施展你们办刊的胆识。
谈到创新性,我很佩服南方人办刊办报,如我久看不厌的《南风窗》、《南方周末》等, 他们体现出的自由开放性,对社会热点的强烈关注,这正是一本刊物的生命力所在。《领导 文萃》在这方面也做得很不错,如每一期的“主题阅读”都是有尖锐的探索性,很吸引人, 我更希望在思想上不要拘泥,利用文萃的优势,把各种不同的、新的、具有震撼力的见解摆 在同一平台,同场辩量,这样可读性会更强。
作为一个远在新疆的读者,衷心希望《领导文萃》能与时俱进,开创拓新,关注社会, 体察民生,刊出更多大众喜爱的好文章,成为越来越多读者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爱的就是你——《领导文萃》
秦向荣
我与《领导文萃》接触不足两年,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慨。每当收发员把《领导文萃》交 于我手,我总是爱不释手,如获至宝、细细品读,如今,《领导文萃》已融进了我的工作和 生活,一天不翻翻、看看内心就感到空虚和不安。
我爱她,有特色,内容丰富,紧跟形势,围绕
我爱她,有趣味,有快乐。她荟萃国内外的奇闻轶事,令人轻松阅读,每当浏览
我爱她,从我第一次拿到?邀领导文萃》的那天起,我就和《领导文萃》结下了不解之 缘,无论是出差还是在外学习都要随身带着,她已成为我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
一。还有许多理由,不能一一阐述。关键我是一名热心读者,是《领导文萃》的忠实朋友, 我关心《领导文萃》的发展。
我爱她,一年前让我选择了她一点不后悔。《领导文萃》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 了我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充实了自我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信心和决心。说来也 怪,每当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和难题时,我总是在《领导文萃》中找答案。同时,我从编辑等 人员的工作、生活中,看到了《领导文萃》的未来和希望。我为其呼,我为其鼓,衷心祝愿, 保持特色,创新求实,再现辉煌!
领导文萃伴我晋升
曹新章
初识《领导文萃》至今已八个年头了。
1996年年底,我刚从机关秘书的岗位调任某团一名基层主官,在一次理论学习会 上,偶尔发现团长在津津有味地翻阅着一本杂志,我好奇地借过来,从此就与《领导文萃》 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喜欢“主题阅读”是因为我所从事的部队政治工作的需要。每一期,我都要从这个 栏目中汲取诸多新观点、新理论。专家学者的专论,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思维开阔灵敏, 理论功底也从此渐渐厚实起来。我喜欢“历史借镜”,因为它在让我佩服“古人”智慧的同 时,也吸取了不少应该注意的“瑕疵”,更让我的政治授课具有生动的吸引力。我还喜欢“领 导艺术”中的每一篇文章,在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领导者的艺术和智慧,让我逐步成熟起 来,甚至是在现职岗位上得心应手。每当收到贵刊时,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和渴求。 就连“目录”中未注名的“豆腐块”也不放过,相反在这些“拾边地”里还得到了许多做人 做事的教诲和启迪,人品官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修正。
如今,我从一名军队基层干部,经历过部队的精简整编,多个工作单位的转换,走上 了团职领导岗位。随着职务的晋升,我不仅没有疏远它,反而更加珍惜它。每一期都在我的 圈圈摘摘之后,整理保存完好,并以借阅形式,推介贵刊,促使很多同事和战友对贵刊的青 睐。
《领导文萃》解了我心中三年的疑惑
薛开震
2001年,我看到鲁迅之子周海婴写的一本书《鲁迅与我七十年》,其中写道,19 57年正值反右时,罗稷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要是今天鲁迅 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不料毛泽东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 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该书371页)
2002年6月底,我在《报刊文摘》上看到谢泳发表在《文史精华》上一篇文章的 摘要,谢文针对周海婴书中“毛罗对话”一事发表评说,认为“毛泽东并未说过那段话”, 理由是“在1957年那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身份,说出罗稷南所讲的那样的 话,在逻辑上也不很合理。”谢文还引用了毛泽东1957年3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 宣传工作会议中国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赞扬鲁迅的内容,由此认为周海婴书中所写是误 传。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到底哪一个正确、真实呢?我当时作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认 为周海婴的说法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而谢泳的说法则是站不住脚的主观臆断。因为谢泳把毛 泽东1957年反右前与反右中间两次谈及鲁迅的讲话混为一谈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究竟谁是谁非,谁真谁假,应当有更权威的人士来予以证实,我期待着看到这样的文章。
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我出国探亲,这一年中很少看到国内报刊。回到 开封后,我仍没有看到有关“毛罗对话”这方面的文章。今年的一天,与一位文友谈及此事, 他说他订阅的《领导文萃》上好像有一篇相关的文章,第二天他便一下子拿了十多本《领导 文萃》借给我阅读。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从中读到不少好文章,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 感觉。逐本阅读中,我还真读到了2003年第2期上黄宗英写的那篇亲聆“毛罗对话”的 文章,顿时让我眼睛一亮,认真地读之再三并予以摘抄。黄文证实了周海婴书中所写是确有 其事。
感谢黄宗英对历史负责,对良心负责,秉笔直书,记录下历史的真实。否则,历史将 留下疑团,徒让后人猜测、考证、争议。也感谢《领导文萃》刊载这样的好文章,让我这个 爱较真的读者大有所获,解答了我悬在心中长达三年的疑惑。
我看《领导文萃》
薛远耀
我喜欢阅读《领导文萃》,但我并不是领导只是位普通的医师,之所以六年来对贵刊情 有独钟并且每期通读,还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来订阅这本杂志,是因为它是一席智慧的大 餐,是我感知透视国内外政经风云的思维触角。不仅仅是身为领导的人可以从中自我教育, 提高自己的科学决策能力与领导水平,对于有志于在各自行业领导群伦出类拔萃的人而言, 它都犹如一束智慧之光,可以照亮他们通往自己理想的人生之路。例如对于平常人而言,它 有利于修身养性;对于白领阶层的人而言,能够读到办公室的处世艺术;对于青年学生而言, 则能够得到励志的启示;对于商人而言,则可以读到商战的谋略……可以以三个字来阐述贵 刊有很强的可读性,那就是:“高”、“博”、“新”。
首先是理论定位高,每期的主题阅读都能采编一些匠心独运观点犀利的文章,发人深省, 能够高瞻远瞩地透视攸关国家兴亡、攸关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使读者真正能够胸怀祖国放 眼世界,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例如贵刊就经常刊登一些探索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经济 体制改革的好文章。
其次是可以博古通今。不少文章从古今中外的成败得失的论述中,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论史则纵横古今,论人则捭阖中外,令人恍如走入人类权智的大观园。例如从苏联东欧政权 的跨台到我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以及中国如何在现代的国际格局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等,这方面内容的选稿都是颇具慧眼的。
说贵刊“新”,是指你们善于采编具有新闻时效性的文章,与时俱进,把握好时代的脉 搏与读者的阅读趣味。我最喜欢关注台湾问题,因为那是中华民族能否顺利复兴的最大挑战, 贵刊每期看台湾的组稿可读性很强,可以大致鸟瞰台湾即时的政治生态。不仅如此,对于国 际焦点问题,贵刊也能适时地予以关注。如美伊争端,贵刊今年第一期就有篇《新版海湾战 争怎么打?》的好文章,可以解除很多读者心中的悬念。
喜欢贵刊的读者大多是善于思索有独立见解的人,对贵刊而言有点众口难调,要做到面 面俱到吧,有点难!但你们已做得很好了,我相信你们一直在努力!当然贵刊也有不足之处, 嘿嘿,只是我还不知道你们的缺点在哪里?!但愿我一直不会发觉吧。
我与《领导文萃》
魏中平
刚刚走上基层领导岗位的我,经朋友、同事介绍,让我订一本《领导文萃》,作为工作学 习生活中的“帮手”。翻阅此书,让我感觉耳目一新。栏目内容丰富、领导艺术人生哲理涵 盖其中,让我这个身处大西北边缘的人仿佛一下拉近了东西的距离,思路豁然开阔。相信在 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抽出时间,多读贵刊,并把此书宣传介绍给我的朋友,使基层领导真正情 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感谢你《领导文萃》,更感谢《有一种努力让人充满期待》一文给我的启示,祝愿贵刊 越办越好,成为领导者们的帮手和朋友。
《领导文萃》为周总理纪念馆解难题
悟夫
《领导文萃》2003年第9期刊载的《经典的诞生》一文,为新疆石河子总场的周总 理纪念馆解了一道大难题。
为永久纪念周总理1965年7月5日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总场那一段感人 至深的历史,在周总理逝世的第二年(即1977年),石河子总场5万军垦儿女满怀深情, 在当年周总理亲切接见干部职工群众和上海支边青年的林带里,修建了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 周总理纪念碑,随后建成了周总理纪念馆。
在周总理纪念馆里有一幅周总理生前的侧身大幅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令游客驻足瞻仰 肃然起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纪念馆讲解员还是其他管理人员,多年来没有人知道 这幅照片的来历,有人说是法国摄影家某某拍摄的,也有人说是意大利某某摄影家拍摄的,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当许多参观者问及这幅照片的来历时,讲解员便含糊其辞,不 能说出一个所以然,令众多的参观者带着遗憾和疑问离去。
我本人作为周总理纪念馆参与多次布展的工作人员之一,多年来一直想把这幅照片的来 历搞清楚,以便让纪念馆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解时能更加生动感人,但苦于找不到相关的翔实 资料而成为我的一块心病。
十分感谢《领导文萃》刊发的《经典的诞生》这篇珍贵文章,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解决 了这一难题。我们相信,这幅经典照片的拍摄经历一定会带给千千万万的参观者以崭新的感 受。
我心中的《领导文萃》是什么
俞贤同
她是一座美丽动人的花园,设计精美,布局合理,内容丰富,融古今中外于一体,是我 闲暇时必定要去的地方,让我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她是秋天里一片金灿灿的田野,硕果累累,营养丰富,让我品味饱满的果实,吸取丰 富的营养。
她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在杂志的丛林里显得那么耀眼。东西南北中,只要人们说 起福建的杂志,我就会想到她,就像人们说到福州,我就会想到那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一样。
她是一位我尊敬的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传授的知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去拜访她,请教她,她也总会给我满意的答案。
她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善解人意,以诚相见,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倾心交谈, 平等地讨论和切磋。
她是我心中的太阳,即使在夜晚,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致《领导文萃》编辑部的一封信
刘召军
我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我之所以敢用
如何办好刊物,这几年贵刊一直在积极探索,渐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仅从内容编排上 看,我个人认为,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
一、贵刊的
二、贵刊有些文章似乎与
贵刊既然称为
贵刊既然是谈
读者需要的,不一定是本刊刊发的,但本刊刊发的,肯定是读者需要和喜爱的。不要 赶形势,不要大而全,不要轻易就社会热点问题推出纯理论性的多组合、大块头文章。这方 面的宣传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做这方面的文章不是贵刊的长处。
在繁多的领导读物中,贵刊是办得比较成功的,是被广大读者认可。出于对贵刊的钟爱、 出于对贵刊未来的发展,我冒昧地、毫无保留地提出了我的看法。这些看法纯粹是从办刊的 角度出发,而无其他目的。当然,我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辞不达意,见笑。
我与《领导文萃》的故事
沈百川
我是一名学生,也是《领导文萃》的一名忠实读者,现在就读于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新闻系。从高一年开始,我便与《领导文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爸爸是漳州市纪律检查委 员会监察局的一名干部,当时,他正准备参加中层领导职务的面试。经人事局的姑姑推荐, 爸爸从她那里借来了从1998年到2000年的二十多本的《领导文萃》。我就是在那时 认识《领导文萃》的。这《领导文萃》是不看则已,一看就难以割舍。当时,爸爸主要看
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干部。通过学习《领导文萃》,我懂得了如何去调解同学之间 的矛盾,如何同班级中、学校中的其他学生干部相处。在一次班干部的民意调查中,在全班 43人中,我得了37票的高票数。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领导文萃》,我懂得了如何处 理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爸爸妈妈都夸我长大了,懂事多了。
说起来惭愧,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内容经典、品味高雅的《领导文萃》是上海或是北 京出版的。后来才发现,原来我和《领导文萃》是老乡。既然是老乡,相见难免
读《领导文萃》
洪艺群
我是贵刊一位忠诚的读者,在基层镇政府工作,自认识贵刊几年来,我每期必读,从中 受益非浅。可以讲,贵刊是一份值得认真阅读和收藏的杂志,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是那样 的吸引人。《读者杂志是很有名的一份杂志,但我认为贵刊一点也不比她差。《领导文萃》各 个栏目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容深刻,每一篇文章都如一道特色菜,让人回味无穷,爱不 释手,很值得各级领导阅读和参考。感谢你们,用学者的认真,把这么好的精神粮食贡献给 广大读者。
我只是一名普通职工,阅读贵刊不是为了学习什么领导艺术,而是从贵刊学到如何做 人,感悟人性善恶,感受人生苦乐。真的,贵刊如一位智者,一位长者,一位朋友。
我不是一位领导,但我认为每一个当领导的,都应该把贵刊当作一个老师,或者一个 秘书,从中体会为官之道,为政之理。衷心祝愿贵刊在新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谈《领导文萃》
王凤斌
作为一个新读者,第一次翻开《领导文萃》,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索性从朋友那里借 来了前两年的全套书,挑灯夜读,彻夜不眠,一气呵成,在我心中,这真是最有可读性的刊 物之一。
在精心的阅读中,看到不少和我一样热心的读者就《领导文萃》办刊理念提出各种各 样的观点、建议,我认为这是好事,越多越好,同时忍不住要冒味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领导文萃》办刊理念应该突出大众性,创新性。
现在的读者,领导也好,百姓也罢,阅读的目的一是消遣,二是丰富知识,任何一本 刊物,即使再有权威性,如果不贴近大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么被淘汰,要么变成门 可罗雀。要做到大众性,就应该定位于一个普通公民(而不是一个特殊阶层)的角度对社会 改革、政治变革、官场反腐这类敏感而引人的话题施展你们办刊的胆识。
谈到创新性,我很佩服南方人办刊办报,如我久看不厌的《南风窗》、《南方周末》等, 他们体现出的自由开放性,对社会热点的强烈关注,这正是一本刊物的生命力所在。《领导 文萃》在这方面也做得很不错,如每一期的“主题阅读”都是有尖锐的探索性,很吸引人, 我更希望在思想上不要拘泥,利用文萃的优势,把各种不同的、新的、具有震撼力的见解摆 在同一平台,同场辩量,这样可读性会更强。
作为一个远在新疆的读者,衷心希望《领导文萃》能与时俱进,开创拓新,关注社会, 体察民生,刊出更多大众喜爱的好文章,成为越来越多读者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爱的就是你——《领导文萃》
秦向荣
我与《领导文萃》接触不足两年,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慨。每当收发员把《领导文萃》交 于我手,我总是爱不释手,如获至宝、细细品读,如今,《领导文萃》已融进了我的工作和 生活,一天不翻翻、看看内心就感到空虚和不安。
我爱她,有特色,内容丰富,紧跟形势,围绕
我爱她,有趣味,有快乐。她荟萃国内外的奇闻轶事,令人轻松阅读,每当浏览
我爱她,从我第一次拿到?邀领导文萃》的那天起,我就和《领导文萃》结下了不解之 缘,无论是出差还是在外学习都要随身带着,她已成为我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
一。还有许多理由,不能一一阐述。关键我是一名热心读者,是《领导文萃》的忠实朋友, 我关心《领导文萃》的发展。
我爱她,一年前让我选择了她一点不后悔。《领导文萃》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 了我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充实了自我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信心和决心。说来也 怪,每当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和难题时,我总是在《领导文萃》中找答案。同时,我从编辑等 人员的工作、生活中,看到了《领导文萃》的未来和希望。我为其呼,我为其鼓,衷心祝愿, 保持特色,创新求实,再现辉煌!
领导文萃伴我晋升
曹新章
初识《领导文萃》至今已八个年头了。
1996年年底,我刚从机关秘书的岗位调任某团一名基层主官,在一次理论学习会 上,偶尔发现团长在津津有味地翻阅着一本杂志,我好奇地借过来,从此就与《领导文萃》 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喜欢“主题阅读”是因为我所从事的部队政治工作的需要。每一期,我都要从这个 栏目中汲取诸多新观点、新理论。专家学者的专论,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思维开阔灵敏, 理论功底也从此渐渐厚实起来。我喜欢“历史借镜”,因为它在让我佩服“古人”智慧的同 时,也吸取了不少应该注意的“瑕疵”,更让我的政治授课具有生动的吸引力。我还喜欢“领 导艺术”中的每一篇文章,在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领导者的艺术和智慧,让我逐步成熟起 来,甚至是在现职岗位上得心应手。每当收到贵刊时,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和渴求。 就连“目录”中未注名的“豆腐块”也不放过,相反在这些“拾边地”里还得到了许多做人 做事的教诲和启迪,人品官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修正。
如今,我从一名军队基层干部,经历过部队的精简整编,多个工作单位的转换,走上 了团职领导岗位。随着职务的晋升,我不仅没有疏远它,反而更加珍惜它。每一期都在我的 圈圈摘摘之后,整理保存完好,并以借阅形式,推介贵刊,促使很多同事和战友对贵刊的青 睐。
《领导文萃》解了我心中三年的疑惑
薛开震
2001年,我看到鲁迅之子周海婴写的一本书《鲁迅与我七十年》,其中写道,19 57年正值反右时,罗稷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要是今天鲁迅 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不料毛泽东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 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该书371页)
2002年6月底,我在《报刊文摘》上看到谢泳发表在《文史精华》上一篇文章的 摘要,谢文针对周海婴书中“毛罗对话”一事发表评说,认为“毛泽东并未说过那段话”, 理由是“在1957年那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身份,说出罗稷南所讲的那样的 话,在逻辑上也不很合理。”谢文还引用了毛泽东1957年3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 宣传工作会议中国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赞扬鲁迅的内容,由此认为周海婴书中所写是误 传。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到底哪一个正确、真实呢?我当时作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认 为周海婴的说法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而谢泳的说法则是站不住脚的主观臆断。因为谢泳把毛 泽东1957年反右前与反右中间两次谈及鲁迅的讲话混为一谈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究竟谁是谁非,谁真谁假,应当有更权威的人士来予以证实,我期待着看到这样的文章。
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我出国探亲,这一年中很少看到国内报刊。回到 开封后,我仍没有看到有关“毛罗对话”这方面的文章。今年的一天,与一位文友谈及此事, 他说他订阅的《领导文萃》上好像有一篇相关的文章,第二天他便一下子拿了十多本《领导 文萃》借给我阅读。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从中读到不少好文章,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 感觉。逐本阅读中,我还真读到了2003年第2期上黄宗英写的那篇亲聆“毛罗对话”的 文章,顿时让我眼睛一亮,认真地读之再三并予以摘抄。黄文证实了周海婴书中所写是确有 其事。
感谢黄宗英对历史负责,对良心负责,秉笔直书,记录下历史的真实。否则,历史将 留下疑团,徒让后人猜测、考证、争议。也感谢《领导文萃》刊载这样的好文章,让我这个 爱较真的读者大有所获,解答了我悬在心中长达三年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