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时间、经过和结果。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分析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来了解日军侵略东北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

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的学习,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学生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描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可以利用小字作叙述,也可以利用影像资料进行介绍,还可以布置学生在事前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讲述。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为什么制造柳条湖事件?” 等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讲述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教材引用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概括得出。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当时日本侵略军与东北军的兵力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东三省沧亡之快,根源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从而激起学生对蒋介石卖国政策的义愤,并为讲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3.关于东三省的沦亡,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松花江

上》的歌词得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整个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同蕴藏的宝藏全部落于敌手,三千万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亡国惨痛之中。

4.讲述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时,教师应注意介绍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民不甘作亡国奴,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关于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教材介绍了抗日义勇军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教师应注意两者的异同。抗日义勇军主要是指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的总称。其斗争揭开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序幕,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叙述的“嫩江大桥之战” 突出抗日义勇军面对强敌,奋勇抵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东北抗日游击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随着队伍的壮大,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讲述或者利用影像资料介绍杨靖宇或赵一曼的故事。注意突出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解放顽强奋战、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最后,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概括东北义勇军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共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

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为险恶的环境里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西安事变;

1,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渠道已有所了解,比较有兴趣。教

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在讲授此目时,教师可以引用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提问“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学习西安事变的背景时,教师可以提问“张学良、杨虎

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 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分析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作为伟大的爱国者能够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这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关于西安事变的经过,教师可以请学生朗读教材中的相

关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讲述,还可以通过影像资料交待。通过联系背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西安事变是“兵谏”,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

4.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师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

究” 引导学生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

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适当补充西安事变的爆发引发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从而突出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5.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中国时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理解江泽民主席称张学良将军为“中华民族千古功臣”的原因。

《三》、问题探究1,动脑筋

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

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2,练一练

3,活动与探索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

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三)课堂练习;

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是: A 、1927年 B 、 1931年 C 、 1928年 D 、 1936年

2、张学良由于执行了蒋介石的何种命令而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美名”?

A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

B 、《剿匪》手令 C 、攘外必先安内 D 、新生活运动

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A 、以牙还牙,处死蒋介石B 、逼蒋介石下台,长期寓居海外

C 、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 D 、长期关押蒋介石

4、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又将魔爪伸向中国的何方

A 、华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东北三省 D 、西南地区

5、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A. 逼蒋抗日 B. 联蒋抗日 C. 反蒋抗日 D. 杀蒋抗日

6、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

朋友”.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 A. 第一次国共合作 B.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C. 九一八事变 D. 西安事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回答:

(1)材料一是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前后?

(2)材料一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二说明采取材料一中态度的真实意图。

(4)此态度造成了怎样严重的恶果?

(四) 小结;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不抵抗 中共和人民奋勇抵抗

西安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附;板书设计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二,西安事变 1,时间 1,时间

2,地点 2,人物

3,简要经过 3,简要经过 4,后果 4,结果

5,意义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4课

班级;八 (1) 班

主办;赵 柳 初 中政史地教研组

执教;龚 英 俊

时间;2014,11,21下午第一节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时间、经过和结果。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分析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来了解日军侵略东北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

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的学习,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学生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描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可以利用小字作叙述,也可以利用影像资料进行介绍,还可以布置学生在事前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讲述。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为什么制造柳条湖事件?” 等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讲述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教材引用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概括得出。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当时日本侵略军与东北军的兵力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东三省沧亡之快,根源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从而激起学生对蒋介石卖国政策的义愤,并为讲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3.关于东三省的沦亡,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松花江

上》的歌词得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整个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同蕴藏的宝藏全部落于敌手,三千万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亡国惨痛之中。

4.讲述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时,教师应注意介绍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民不甘作亡国奴,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关于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教材介绍了抗日义勇军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教师应注意两者的异同。抗日义勇军主要是指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的总称。其斗争揭开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序幕,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叙述的“嫩江大桥之战” 突出抗日义勇军面对强敌,奋勇抵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东北抗日游击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随着队伍的壮大,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讲述或者利用影像资料介绍杨靖宇或赵一曼的故事。注意突出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解放顽强奋战、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最后,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概括东北义勇军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共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

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为险恶的环境里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西安事变;

1,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渠道已有所了解,比较有兴趣。教

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在讲授此目时,教师可以引用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提问“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学习西安事变的背景时,教师可以提问“张学良、杨虎

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 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分析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作为伟大的爱国者能够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这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关于西安事变的经过,教师可以请学生朗读教材中的相

关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讲述,还可以通过影像资料交待。通过联系背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西安事变是“兵谏”,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

4.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师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

究” 引导学生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

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适当补充西安事变的爆发引发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从而突出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5.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中国时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理解江泽民主席称张学良将军为“中华民族千古功臣”的原因。

《三》、问题探究1,动脑筋

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

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2,练一练

3,活动与探索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

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三)课堂练习;

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是: A 、1927年 B 、 1931年 C 、 1928年 D 、 1936年

2、张学良由于执行了蒋介石的何种命令而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美名”?

A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

B 、《剿匪》手令 C 、攘外必先安内 D 、新生活运动

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A 、以牙还牙,处死蒋介石B 、逼蒋介石下台,长期寓居海外

C 、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 D 、长期关押蒋介石

4、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又将魔爪伸向中国的何方

A 、华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东北三省 D 、西南地区

5、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A. 逼蒋抗日 B. 联蒋抗日 C. 反蒋抗日 D. 杀蒋抗日

6、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

朋友”.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 A. 第一次国共合作 B.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C. 九一八事变 D. 西安事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回答:

(1)材料一是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前后?

(2)材料一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二说明采取材料一中态度的真实意图。

(4)此态度造成了怎样严重的恶果?

(四) 小结;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不抵抗 中共和人民奋勇抵抗

西安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附;板书设计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二,西安事变 1,时间 1,时间

2,地点 2,人物

3,简要经过 3,简要经过 4,后果 4,结果

5,意义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4课

班级;八 (1) 班

主办;赵 柳 初 中政史地教研组

执教;龚 英 俊

时间;2014,11,21下午第一节


相关文章

  •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人教版]
  • 7.桂花雨 一.学习目标 ①学会"箩.杭"2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①按要求语 ...查看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八> 教案 2.doc <语文园地八> 教案 1.doc <语文园地七> 教案 .doc <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教案 3.doc <语文园地六& ...查看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习作四](梁亮)
  •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 课 题 口语交际 梁亮 能按要求进行习作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 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能把一件事的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7
  • 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 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q ...查看


  • 五年级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难忘童年> 一.教材简析 <难忘童年>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训练的话题,它秉承了本单元的主题与课文结合得十分紧密.因刚刚学习了有关童年的诗和故事,学生还沉在其中,转而让学生讲讲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分教案及说课稿
  • 人教版课标初中美术九年级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欣赏•评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在本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照片等教材内容进行欣赏,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会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文化,帮助学 ...查看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山中访友教案2
  • 13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二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查看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 5 古诗词三首 郝连玲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 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 ...查看


  • 2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案
  • 三年级"认识年.月.日"导学案 辛店镇同源小学 郭小杰 [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教材76---78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