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主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主,注重儿童的感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 内容如下:
一、走进科学:1、小小科学家。让孩子了解科学家是干什么的?科学家都分有哪些? 并结合身边看到的、听到的、去真正了解科学家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萌发将来当科学家的愿望,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2、小小工程师。通过学习,了解工程师的工作,试着动手制作简单的作品。3、上好科学课。通过走进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之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喜欢思考,喜欢提问题。
二、用感官观察:4、认识感官。结合身体的特点,亲身运用感官,知道每一个器官都有它的作用,学会保护感官。5、感官总动员。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利用感官来分辨,未知的东西决不能随便尝试。6、借助工具观察。知道对于分辨不了的事物可以借助工具,这样以便于更加准确的判断。简单知道各种工具的用途。
三、用大难思考:7、做个小侦探。能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喜欢提出问题,并能自己亲身试验,得到答案。对于身边发生的现象可以做简单的解释。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推测,从而进行下一步的研究。8、暗箱里的秘密。结合书中的图片推断分析,从而了解暗箱的秘密。能举事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暗箱都在什么地方。9、树叶变黄了。学会观察身边的树叶,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树叶变黄的简单过程,学会收集校园树叶变黄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用双手创造:10、衣食住行的变化。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知道大自然中哪些是人工开发建设的,那些是自然地,并能举实例说一说。知道人工与自然和我们的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11、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初步的知道古代人与现代人的生活的不同。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人类的不断发明。12、轮子的故事。在实验中了解轮子的作用,知道圆形的物体比其他形状的物体滚的快,初步知道从古到今轮子发生的改变。
教学安排:
1单元 走进科学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的种类。
2、学会做滚小球的试验。
3、完成活动手册。
教学准备:
图片,小圆球,一块棉布,一个斜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家吗?(指名回答)谁来说一说你们知道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你们想不想成为科学家?
板书课题: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 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 大胆的想象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
2、 设计绘图,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画图能力。
3、 上台解说,对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好处。
4、 通过看课件,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工程师。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们大胆想象,但在上台解说是出现害羞,胆怯。但在老师们的鼓励下还是成功解说。
活动准备
1、 铅笔,画图纸若干
2、 课件‚工程师‛一份
3、 儿歌:‚我是小小工程师‛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同学们,快来,快来。
2.教师带同学们观看课件,同学们讨论。
A .工程师(老师扮):同学们好!(老师好) 我要考考同学们,工程师是什么工作的呢?
B .教师指导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说说工程师是做什么的。(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先加以小结)
你看到了什么,能把所见所想说出来吗?
教学意图: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为美术教学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同学们联想,唤起同学们以往的生活积累。
二、尝试活动,老师布置作业,给同学们一周时间让他们画出自己未来家园。
A .老师帮助能力差的同学们共同制作。
B .对制作好的同学们进行再引导再创作使画面更丰富。
己的作品讲给同伴听。
2.同学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参与指导,并有意识的指导个别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
3.教师带领同学依次参观作品。
师:这是谁的作品?(同学回答) 真好,可我不知道这是用什么画的,画了什么,请这位小工程师为我们讲一下。
四、伴随‚我是小工程师‛歌声本次活动结束。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科学教室,实验室说出于普通教室有什么区别。
2、小组合作做比较‚水‛的多少的试验,初步的感知试验的必要性,在试验中明白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
教学准备:三种量杯、水、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
二、参观科学教室,实验室。
1、组织学生参观科学教室,提问: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认识实验室,选择物品进行试验。
教师选择好测量水的多少的三种量杯,把学生分组带到试验台上,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3、教师讲解实验物品的注意的事项,教给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试验完指一名学汇报。
三、小结内容:上好科学课,是需要试验来证明的,今天我们参观的科学室、实验室都是为了我们上好科学课而准备的。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2、初步了解视觉、听觉、触觉形成的原理,能用语言正确表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亲历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重要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每组三色三形物体,酒精、白醋、花露水各一瓶,鼓膜模拟实
验器一套、牙签一根
2、演示实验器材:耳朵解剖模型、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鲜艳的色彩、诱人的飘香、悦耳的旋律,这些是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感觉到的?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探究
1、认识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活动一:出示下面物体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物体中有红、黄、绿三种颜色。
生:这些物体中有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三种形状。
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
生:眼睛
师:我们把眼睛称为视觉器官。
活动二:分组实验——闻气味
师:下面我们开展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打开瓶盖,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闻气味的方法。(示范闻气味)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气体对我们鼻子的伤害。
生:闻到酒味
生:闻到醋味
生:闻到花露水味
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
生:鼻子
师:我们把鼻子称为嗅觉器官。
活动三:分组实验——尝白糖水
师:请同学们拿出烧杯装的液体,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什么味道?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尝的方法。(示范尝味道)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液体对我们的伤害。
生:尝到甜味。
师:用到了什么器官?
生:舌头
师:我们把舌头称为味觉器官。
活动四:分组实验——亲历皮肤产生痛觉
师:请同学们拿出牙签,刺你的手,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疼痛
师:是什么感觉出来的?
生:手
生:皮肤。
师:我们把皮肤称为触觉器官
活动五:课件播放音乐
师:这段音乐好听吗?你的什么器官听到的?
生:好听,耳朵听到的。
师:我们把耳朵称为听觉器官。
教学小结
师:我们人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眼睛称为视觉器官,鼻子称为嗅觉器官,耳朵称为听觉器官,舌头称为味觉器官,皮肤称为知觉器官。
能够感觉到色彩、气味、声音、香甜苦辣、疼痛等。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感官的作用,学会保护感官。
2、知道一些事物可以用感官来判断。
教学过程:
一、探究人的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
活动一:认识耳朵为什么能产生听觉
师:出示耳朵解剖模型结合课件图,介绍耳朵的结构,耳朵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组成。
师:鼓膜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结构)
(学生做鼓膜振动模拟实验)
师:播放鼓膜振动模拟视频。
生:薄膜随喂喂的声音而振动。
生:鼓膜有振动传声的作用。
师:鼓膜就是一个感受器。正因为有了这个感受器,所以我们的耳朵才能够感觉到声音。 活动二:认识其他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原因
师:依次出示其他感觉器官图,学生找出各自的感受器。
生:眼睛的感受器是眼球。
生:鼻子的感受器是嗅觉细胞和嗅觉神经。
生:皮肤的感受器是痛觉神经末梢。
生:还有触觉小体。
生:还有热敏小体、冷敏小体。
生:舌头的感受器是味蕾。
小结:
师:刚才的研究发现:感觉器官之所以能够产生感觉,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结构。如鼓膜是听觉感受器、眼球是视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就是嗅觉感受器、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痛觉神经末梢和冷觉小体等是知觉感受器。
所以我们人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
3、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
师:刚才我们的研究表明:感觉器官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那么你知道各种感觉器官可能会出现哪些毛病呢?出现了毛病,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哪些影响呢?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生:眼睛失明,就什么都看不见。
生:耳朵失聪,就不能享受美妙的声音世界。
生:味觉出现问题,就会食不知味。
。。。。。。
生:保护眼睛的方法:
、不在光线过强、过暗的环境下看书; 、不在晃动的车船上看书; 、不能直视光线过强的发光体; 、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持与书本一尺的距离; 、不能过久的接触视屏(电脑、电视),做到劳逸结合
生:保护耳朵的方法:
防噪声、防进水、防揪打、不挖耳。。。。。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
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2、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借助工具观察)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认识工具
三、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与扩散性。
教学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 画面八幅。(见附图)
3、教师侦探卡(大),学生侦探卡人手一张,笔。(见附图)
4、侦探奖章若干。
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案件中提供的三条线索,调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记忆、判断,分别找出三条线索的答案。
教学难点:
在得出的三条线索的基础上,运用推理等手段,找出真正嫌疑人,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 画面一:鸡大婶开商店。
师: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
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鸡大婶经过仔细的计算,算出店里应该还剩下这些商品。
2、点击ppt 画面二:商品清单。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 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白天店里还拍摄到了一段录像,一起去看看吧!
3、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怎么办呢?想想警察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找线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三、观察书中图画,找出原因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现象,指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平时的生活中现象来解释,要说的有所依据。
四、看书猜猜猜。
五、小结内容:今天我们做了小侦探,学会了推断,找证据,得到答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你的小发现。
8、 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学会讲述故事。
2、结合身边的事例说出自己的发现。
3、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也存在暗箱,对于暗箱的作用有所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听诊器、空盒子,圆珠子。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1、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合作看图讲故事。
2、指名来讲故事。
3、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指名来回答)
二、学习新知
教师讲解: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开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这就是暗箱。
1、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暗箱。
2、动手做实验,猜猜小珠子的位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理由是什么?
3、教师指导看图27页,并进行相关的讲解。
三、玩游戏‚我是小医生‛
小组成员之间用听诊器来分别听听同伴的心跳,感受当医生的乐趣。
四、小结课堂。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
②掌握叶形书签的基本特征,进行装饰。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讨论中,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
②研讨书签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路。
③在创作表示中,提高审美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秋天的落叶自然现象发生兴趣,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 教学要点: 了解树叶变黄的过程,通过收集,观察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落叶图‛。
2、创设问题: ①这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②秋天的落叶为什么会飘落下来?为什么会变黄和红呢?
3、渗透科学知识,解释叶子变黄,变红和落下来的原因。
(二)、探究活动。(把收集的树叶进行排序,把变黄的过程贴在白纸上)。
1、落叶可以用来干什么?
展示同学作品,在欣赏讨论中研讨贴的对不对。
(三)、发明表示。(设计制作书签)
1、作业:设计一枚实用的、美观的叶形书签,图案要适合外形。 2、同学分组制作书签。(播放音乐)
3、教师辅导同学完成。
四、小结课堂。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
1、区分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工物。
2、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人造物。
3、交流更多的用自然物搭建人造物的事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自然和野外娱乐场景的不同的。
出示游乐场游玩图片,交流游玩的心情与体会。
提问:游乐场哪些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如:滑梯、摩天轮、各种玩具,建筑。
2、在野外你看到的景物与游乐场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自然景物。
二、揭示自然物与人工物的概念
自然物: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如:山脉、河流、树木、等。
人工物:是人类开采、创造,运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三、找一找,区分自然物与人工物。
1、看书33页,找一找,说一说。
2、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四、动手搭建一自然物
1、小组合作完成。
2、上台交流展示。
3、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自然物,人工物,说来说你都知道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看看图片,说说你都在哪见过这些物品,它们可以干什么?、
三、初步了解自然物与人工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树木:可以净化我们的空气,美化我们的环境。也可搭建房屋、制作桌椅等。
羊毛; 制作毛线、毛衣、衣服等
铁矿石:冶炼钢铁、制造汽车。
1、举实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
2、看图片了解还有哪些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产物。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用书。
四、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自然物与人工物结合的产物,这都要感谢我们的社会,社会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便捷。以后你们长大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 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提高的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 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学生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小组探究法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已经将学生分为衣食住行四组,并让每组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过渡:我们之前已经让大家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现在请每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各自收集的结果,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衣的变迁
第一组学生展示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后的服饰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那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从款式到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以前的生活水平低下,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提高,这都表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布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当时20世纪5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为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对紧俏物资采用发票证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二、食的变迁
【过渡】‚民以食为天‛,‚吃‛的变化也很大。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后,教师继续提问: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三、住的变迁
【过渡】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四、行的变迁
【过渡】安居才能乐业,人们穿的好,吃的好,住的更好,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生活也就更加有滋有味了。闲暇之日呼朋唤友出去走走。节假日你们外出时,都乘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现代生活的交通工具,之后请第四组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改革开放前的交通工具图片。通过对比,学生直观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城市交通堵塞的图片,请学生为改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等。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健康生活,并且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团结。
12、 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自制轮胎车。
[教学过程]
一、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学生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同学们,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同学们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同学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学生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学生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 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 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 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尽情发言。
引导学生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学生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 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 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学生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延伸活动]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学生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主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主,注重儿童的感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 内容如下:
一、走进科学:1、小小科学家。让孩子了解科学家是干什么的?科学家都分有哪些? 并结合身边看到的、听到的、去真正了解科学家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萌发将来当科学家的愿望,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2、小小工程师。通过学习,了解工程师的工作,试着动手制作简单的作品。3、上好科学课。通过走进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之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喜欢思考,喜欢提问题。
二、用感官观察:4、认识感官。结合身体的特点,亲身运用感官,知道每一个器官都有它的作用,学会保护感官。5、感官总动员。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利用感官来分辨,未知的东西决不能随便尝试。6、借助工具观察。知道对于分辨不了的事物可以借助工具,这样以便于更加准确的判断。简单知道各种工具的用途。
三、用大难思考:7、做个小侦探。能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喜欢提出问题,并能自己亲身试验,得到答案。对于身边发生的现象可以做简单的解释。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推测,从而进行下一步的研究。8、暗箱里的秘密。结合书中的图片推断分析,从而了解暗箱的秘密。能举事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暗箱都在什么地方。9、树叶变黄了。学会观察身边的树叶,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树叶变黄的简单过程,学会收集校园树叶变黄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用双手创造:10、衣食住行的变化。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知道大自然中哪些是人工开发建设的,那些是自然地,并能举实例说一说。知道人工与自然和我们的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11、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初步的知道古代人与现代人的生活的不同。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人类的不断发明。12、轮子的故事。在实验中了解轮子的作用,知道圆形的物体比其他形状的物体滚的快,初步知道从古到今轮子发生的改变。
教学安排:
1单元 走进科学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的种类。
2、学会做滚小球的试验。
3、完成活动手册。
教学准备:
图片,小圆球,一块棉布,一个斜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家吗?(指名回答)谁来说一说你们知道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你们想不想成为科学家?
板书课题: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 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 大胆的想象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
2、 设计绘图,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画图能力。
3、 上台解说,对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好处。
4、 通过看课件,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工程师。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们大胆想象,但在上台解说是出现害羞,胆怯。但在老师们的鼓励下还是成功解说。
活动准备
1、 铅笔,画图纸若干
2、 课件‚工程师‛一份
3、 儿歌:‚我是小小工程师‛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同学们,快来,快来。
2.教师带同学们观看课件,同学们讨论。
A .工程师(老师扮):同学们好!(老师好) 我要考考同学们,工程师是什么工作的呢?
B .教师指导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说说工程师是做什么的。(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先加以小结)
你看到了什么,能把所见所想说出来吗?
教学意图: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为美术教学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同学们联想,唤起同学们以往的生活积累。
二、尝试活动,老师布置作业,给同学们一周时间让他们画出自己未来家园。
A .老师帮助能力差的同学们共同制作。
B .对制作好的同学们进行再引导再创作使画面更丰富。
己的作品讲给同伴听。
2.同学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参与指导,并有意识的指导个别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
3.教师带领同学依次参观作品。
师:这是谁的作品?(同学回答) 真好,可我不知道这是用什么画的,画了什么,请这位小工程师为我们讲一下。
四、伴随‚我是小工程师‛歌声本次活动结束。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科学教室,实验室说出于普通教室有什么区别。
2、小组合作做比较‚水‛的多少的试验,初步的感知试验的必要性,在试验中明白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
教学准备:三种量杯、水、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
二、参观科学教室,实验室。
1、组织学生参观科学教室,提问: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认识实验室,选择物品进行试验。
教师选择好测量水的多少的三种量杯,把学生分组带到试验台上,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3、教师讲解实验物品的注意的事项,教给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试验完指一名学汇报。
三、小结内容:上好科学课,是需要试验来证明的,今天我们参观的科学室、实验室都是为了我们上好科学课而准备的。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2、初步了解视觉、听觉、触觉形成的原理,能用语言正确表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亲历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重要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每组三色三形物体,酒精、白醋、花露水各一瓶,鼓膜模拟实
验器一套、牙签一根
2、演示实验器材:耳朵解剖模型、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鲜艳的色彩、诱人的飘香、悦耳的旋律,这些是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感觉到的?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探究
1、认识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活动一:出示下面物体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物体中有红、黄、绿三种颜色。
生:这些物体中有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三种形状。
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
生:眼睛
师:我们把眼睛称为视觉器官。
活动二:分组实验——闻气味
师:下面我们开展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打开瓶盖,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闻气味的方法。(示范闻气味)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气体对我们鼻子的伤害。
生:闻到酒味
生:闻到醋味
生:闻到花露水味
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
生:鼻子
师:我们把鼻子称为嗅觉器官。
活动三:分组实验——尝白糖水
师:请同学们拿出烧杯装的液体,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什么味道?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尝的方法。(示范尝味道)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液体对我们的伤害。
生:尝到甜味。
师:用到了什么器官?
生:舌头
师:我们把舌头称为味觉器官。
活动四:分组实验——亲历皮肤产生痛觉
师:请同学们拿出牙签,刺你的手,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疼痛
师:是什么感觉出来的?
生:手
生:皮肤。
师:我们把皮肤称为触觉器官
活动五:课件播放音乐
师:这段音乐好听吗?你的什么器官听到的?
生:好听,耳朵听到的。
师:我们把耳朵称为听觉器官。
教学小结
师:我们人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眼睛称为视觉器官,鼻子称为嗅觉器官,耳朵称为听觉器官,舌头称为味觉器官,皮肤称为知觉器官。
能够感觉到色彩、气味、声音、香甜苦辣、疼痛等。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感官的作用,学会保护感官。
2、知道一些事物可以用感官来判断。
教学过程:
一、探究人的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
活动一:认识耳朵为什么能产生听觉
师:出示耳朵解剖模型结合课件图,介绍耳朵的结构,耳朵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组成。
师:鼓膜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结构)
(学生做鼓膜振动模拟实验)
师:播放鼓膜振动模拟视频。
生:薄膜随喂喂的声音而振动。
生:鼓膜有振动传声的作用。
师:鼓膜就是一个感受器。正因为有了这个感受器,所以我们的耳朵才能够感觉到声音。 活动二:认识其他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原因
师:依次出示其他感觉器官图,学生找出各自的感受器。
生:眼睛的感受器是眼球。
生:鼻子的感受器是嗅觉细胞和嗅觉神经。
生:皮肤的感受器是痛觉神经末梢。
生:还有触觉小体。
生:还有热敏小体、冷敏小体。
生:舌头的感受器是味蕾。
小结:
师:刚才的研究发现:感觉器官之所以能够产生感觉,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结构。如鼓膜是听觉感受器、眼球是视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就是嗅觉感受器、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痛觉神经末梢和冷觉小体等是知觉感受器。
所以我们人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
3、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
师:刚才我们的研究表明:感觉器官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那么你知道各种感觉器官可能会出现哪些毛病呢?出现了毛病,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哪些影响呢?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生:眼睛失明,就什么都看不见。
生:耳朵失聪,就不能享受美妙的声音世界。
生:味觉出现问题,就会食不知味。
。。。。。。
生:保护眼睛的方法:
、不在光线过强、过暗的环境下看书; 、不在晃动的车船上看书; 、不能直视光线过强的发光体; 、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持与书本一尺的距离; 、不能过久的接触视屏(电脑、电视),做到劳逸结合
生:保护耳朵的方法:
防噪声、防进水、防揪打、不挖耳。。。。。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
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2、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借助工具观察)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认识工具
三、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与扩散性。
教学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 画面八幅。(见附图)
3、教师侦探卡(大),学生侦探卡人手一张,笔。(见附图)
4、侦探奖章若干。
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案件中提供的三条线索,调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记忆、判断,分别找出三条线索的答案。
教学难点:
在得出的三条线索的基础上,运用推理等手段,找出真正嫌疑人,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 画面一:鸡大婶开商店。
师: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
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鸡大婶经过仔细的计算,算出店里应该还剩下这些商品。
2、点击ppt 画面二:商品清单。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 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白天店里还拍摄到了一段录像,一起去看看吧!
3、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怎么办呢?想想警察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找线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三、观察书中图画,找出原因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现象,指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平时的生活中现象来解释,要说的有所依据。
四、看书猜猜猜。
五、小结内容:今天我们做了小侦探,学会了推断,找证据,得到答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你的小发现。
8、 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学会讲述故事。
2、结合身边的事例说出自己的发现。
3、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也存在暗箱,对于暗箱的作用有所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听诊器、空盒子,圆珠子。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1、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合作看图讲故事。
2、指名来讲故事。
3、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指名来回答)
二、学习新知
教师讲解: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开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这就是暗箱。
1、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暗箱。
2、动手做实验,猜猜小珠子的位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理由是什么?
3、教师指导看图27页,并进行相关的讲解。
三、玩游戏‚我是小医生‛
小组成员之间用听诊器来分别听听同伴的心跳,感受当医生的乐趣。
四、小结课堂。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
②掌握叶形书签的基本特征,进行装饰。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讨论中,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
②研讨书签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路。
③在创作表示中,提高审美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秋天的落叶自然现象发生兴趣,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 教学要点: 了解树叶变黄的过程,通过收集,观察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落叶图‛。
2、创设问题: ①这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②秋天的落叶为什么会飘落下来?为什么会变黄和红呢?
3、渗透科学知识,解释叶子变黄,变红和落下来的原因。
(二)、探究活动。(把收集的树叶进行排序,把变黄的过程贴在白纸上)。
1、落叶可以用来干什么?
展示同学作品,在欣赏讨论中研讨贴的对不对。
(三)、发明表示。(设计制作书签)
1、作业:设计一枚实用的、美观的叶形书签,图案要适合外形。 2、同学分组制作书签。(播放音乐)
3、教师辅导同学完成。
四、小结课堂。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
1、区分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工物。
2、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人造物。
3、交流更多的用自然物搭建人造物的事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自然和野外娱乐场景的不同的。
出示游乐场游玩图片,交流游玩的心情与体会。
提问:游乐场哪些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如:滑梯、摩天轮、各种玩具,建筑。
2、在野外你看到的景物与游乐场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自然景物。
二、揭示自然物与人工物的概念
自然物: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如:山脉、河流、树木、等。
人工物:是人类开采、创造,运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三、找一找,区分自然物与人工物。
1、看书33页,找一找,说一说。
2、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四、动手搭建一自然物
1、小组合作完成。
2、上台交流展示。
3、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自然物,人工物,说来说你都知道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看看图片,说说你都在哪见过这些物品,它们可以干什么?、
三、初步了解自然物与人工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树木:可以净化我们的空气,美化我们的环境。也可搭建房屋、制作桌椅等。
羊毛; 制作毛线、毛衣、衣服等
铁矿石:冶炼钢铁、制造汽车。
1、举实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
2、看图片了解还有哪些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产物。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用书。
四、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自然物与人工物结合的产物,这都要感谢我们的社会,社会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便捷。以后你们长大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 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提高的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 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学生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小组探究法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已经将学生分为衣食住行四组,并让每组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过渡:我们之前已经让大家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现在请每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各自收集的结果,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衣的变迁
第一组学生展示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后的服饰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那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从款式到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以前的生活水平低下,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提高,这都表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布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当时20世纪5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为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对紧俏物资采用发票证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二、食的变迁
【过渡】‚民以食为天‛,‚吃‛的变化也很大。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后,教师继续提问: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三、住的变迁
【过渡】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四、行的变迁
【过渡】安居才能乐业,人们穿的好,吃的好,住的更好,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生活也就更加有滋有味了。闲暇之日呼朋唤友出去走走。节假日你们外出时,都乘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现代生活的交通工具,之后请第四组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改革开放前的交通工具图片。通过对比,学生直观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城市交通堵塞的图片,请学生为改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等。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健康生活,并且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团结。
12、 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自制轮胎车。
[教学过程]
一、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学生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同学们,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同学们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同学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学生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学生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 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 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 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尽情发言。
引导学生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学生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 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 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学生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延伸活动]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学生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