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离开了李竟成墓之后,我们的下一站距此不远,来到了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街道通港路和宏成路交汇口东北隅到赵伯先故居。
寻访赵伯先故居,纯属因为顺路,另外看看展览中有无其弟赵驭六的更多资料。
哪知,来到故居门前,才发现吃了个闭门羹,而且没有开放时间的公示,而且是在最不应该闭馆的一天不开放。
市级文保碑背后的墙上,还友情提醒般地钉着个写有“禁止攀爬”的牌子。
赵伯先故居在2011年12月31日,由镇江市文保单位升格为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是故居前只见市级文保碑,未见省级文保碑,2007年落成不满四年的崭新的所谓故居,也能算文保?
由于刚从李竟成故居前来,民间故居的淳朴热情好客,和官方故居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绕着故居外侧的围墙转了一圈,算是对赵伯先将军行过注目礼,不再此地浪费时间,赶紧前往赵子禠墓。
赵子禠墓,即赵氏佳城,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街道北山行政村车碾口村北烟墩山东麓仙墓山,是大港的赵氏始祖赵子禠及其家族墓地。
导航及地图中均显示,从赵伯先故居出来,经兴港西路向南便可进入荞麦山路,但是兴港西路该路段正在修路,通往荞麦山路的北口,坑洼泥泞,我们来到路口向里张望了一番,不敢前行,决定还是绕行。
由此,经临江西路,向南拐到北山路,由荞麦山路的西口直接进入车碾口。
绕地这段路程,世界上兜了3/4个圈子,就是在转山,绕地就是闻名遐迩的烟墩山。
烟墩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1954年6月,福贵老和尚在此地村长聂长保家中打工时,翻土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就有一件国宝重器——宜侯夨簋。
后来,经过许多专家的推断,夨很有可能是商周时期吴国的第五任国君、仲雍的曾孙——周章。
而烟墩山上几座定位西周时期的土墩墓,很有可能便是夨的墓。
今天,我们在苏州市常熟市虞山镇虞山东麓,还能看见一座周章墓。
既然提到了宜侯夨簋,不免多说几句。
宜侯夨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国宝重器,在许多文物类的书籍中均有收录提及;但是,作为教学,却是在大学里开设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这门课程中,由李先登老师专程从北京前来讲授的。
回想李先登先生一个学期的教学,感慨颇多。
青铜器,由于年代非常久远,器身很多铭文难于辨识,即便考证有现代对应的汉字,大多也是晦涩难懂,不知如何读音,查字典甚至不知属于哪个偏旁部首,只能认,无法读。
万幸李先登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普通话发音非常精确,加上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及古文字造诣,课堂中的板书及讲课,让学生们聆听起来,赏心悦目,再多晦涩难懂的文字,在李先登先生的讲授下,自然是迎仍而解,且印象深刻。
然而,上周无意间才从三诸葛兄处得知,李先登先生已于2011年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了,享年71岁。
李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如今却已咫尺天涯,时间不等人啊。
还记得数年前,赵师兄在句容考古工地,向我透露的李先生生前的一则趣闻:
应该就是在李先生给我们授课的那段时间前后,李先生和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学生结为夫妻,有点杨振宁和翁帆的意思。
虽然夫妻年龄差距较大,但是情投意合缩小了年龄的差距。
李先生每天下班回到国博后的宿舍时,年轻的夫人都会在窗口张望,守候着李先生回家。
看到李先生临近时,李先生都会甜蜜地冲着楼上的夫人喊声:“小老虎。”
小夫人则会调皮地回一声:“小坏蛋。”
在此,通过造访宜侯夨簋的出土地——烟墩山,寻访赵氏佳城,同时算也是缅怀李先登老师。
由于地图上没有标注出“车碾口”,我们只能参照前人的寻访路线,估计出车碾口的大致方位。
由于修路导致我们的绕行,还居然绕对了,从荞麦山路的东段西入口进来,前行不远,就看到了一片异常破败的村庄,大多没有完整的房屋了,有的只是残垣断壁,荒废的田地,杂草丛生。
破落的房屋前,只有一些残砖剩瓦的堆积,甚至在一些房前屋后还瞅见了黑漆漆的棺材,十分吓人。
显然,村子正在进行拆迁,村里看不见什么人了,只有少数几处有拆迁人员还在顶着酷暑施工。
只在村西口一处大门紧闭的院子外墙上,看见了“车碾口”的大标牌以及“车碾口72号”的小门牌,提示我们没有找错地方。
这里位于烟墩山的南麓,当我们沿荞麦山路继续前行接近山东南麓时,山脚向上一座座的墓地显现出来。
它们的规格、形制、朝向各不相同,显然并非公墓,应该是当地的私坟。
后来,从大港街道办事处的官网上的一则《迁坟通告》以及当地近期新闻中了解到,烟墩山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当地已经意识到烟墩山文物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需要,要求烟墩山区域内的所有坟墓于2012年4月30日前迁葬于北山公墓。
但似乎实际操作时进展缓慢,迁坟速度比不上拆迁速度。
继续前行,荞麦山路由东转向北,当我们来到一处提供氧气、乙炔的“严彦气体”换气点门口时,立刻发现了路西山坡上有两根挺拔的望柱与一座牌坊,断定那就是赵氏佳城无疑。
荞麦山路将东面宜侯夨墓所在的烟墩山和西面赵氏佳城所在的仙墓山分隔开来。
原本,前些年赵氏佳城未改造出新之前,牌坊前地势低洼的地方,是一处水塘,以取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环境;
现在,已经看不见水塘了,原来的水塘已经不见池水,而被开垦成了耕地。
赵氏佳城,现为镇江市文保单位。
原本,这里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处文保单位,然而,太多的疑问依然笼罩在它的头上,且依旧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这一矛盾的爆发,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新立于墓前的文保碑惹的祸。
文保碑代表了官方的正式说法,可是文保碑上的文字却与牌坊、墓碑、家谱上的记载有如下诸多不相符之处:
1、墓地的名称
“赵氏‘佳’城”还是“赵氏‘隹’城”?
这是因为“佳”、“隹”两字形近而造成的误解。
文保碑上刻得很明确,赵氏“佳”城;
牌坊的正反两面书写的“赵氏佳城”,正面像“隹”,背面像“佳”,更是令人迷惑了,但这只可能是同一个字的两种不同写法,求得书法上不相雷同的美感。
通常我们所了解,“佳城”是指墓地,这是在字典里有解释的;
而“隹城”用得比较少,比如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记载明代万历朝著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宝,“葬于留都皇厂,林木森郁,巍峨隹城”。
从书法的角度看,我倾向于“佳”。
2、墓主人的名字
“赵子‘禠’”还是“赵子‘褫’”?
文保碑背面的介绍文字中,有一处涉及该字时是空格,其余作“褫”;
立在坟冢前的旧墓碑上很明确,就是“禠”。
单单从字意上的理解来看,示字旁的“褫”,是剥夺的意思;衣字旁的“禠”,则是福的意思。
起名字多会用好的意思,何况皇族后裔呢,因此,我倾向于“禠”。
3、墓主人的字
字“‘志’南”还是字“‘子’南”?
这两处不符之处,只体现在墓碑和文保碑上。
墓碑上很清楚,字“志南”;
文保碑上,前后文两次提及,却不相符,一次用的“志南”,一次用的“子南”。
综合看,文保碑上“子南”是错误,应按墓碑作“志南”。
4、墓主人是赵匡胤的几世孙
六世孙还是七世?
文保碑的介绍文字中,写为六世孙。
这是世袭家谱研究的问题了,本身不涉及该墓,但是无奈文保碑中又多此一举的提及了。
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历史上对赵子禠的记载不多,突破口恐怕只能在更多的赵氏族谱中比对了。
最遗憾的是,文保来得太晚,牌坊已经被套窃得差不多了,只剩四根立柱、“赵氏佳城”横额、一根柱头是原来的,其余在修复时,无奈只能用新的材料凑齐了。
一旁的田地里,还摆放着两件新的柱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新材料便宜,就多制作了几件,预备牌坊再被偷窃后,修补之用?
下一站,陈东墓。
2012年7月1日,离开了李竟成墓之后,我们的下一站距此不远,来到了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街道通港路和宏成路交汇口东北隅到赵伯先故居。
寻访赵伯先故居,纯属因为顺路,另外看看展览中有无其弟赵驭六的更多资料。
哪知,来到故居门前,才发现吃了个闭门羹,而且没有开放时间的公示,而且是在最不应该闭馆的一天不开放。
市级文保碑背后的墙上,还友情提醒般地钉着个写有“禁止攀爬”的牌子。
赵伯先故居在2011年12月31日,由镇江市文保单位升格为江苏省文保单位,但是故居前只见市级文保碑,未见省级文保碑,2007年落成不满四年的崭新的所谓故居,也能算文保?
由于刚从李竟成故居前来,民间故居的淳朴热情好客,和官方故居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绕着故居外侧的围墙转了一圈,算是对赵伯先将军行过注目礼,不再此地浪费时间,赶紧前往赵子禠墓。
赵子禠墓,即赵氏佳城,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街道北山行政村车碾口村北烟墩山东麓仙墓山,是大港的赵氏始祖赵子禠及其家族墓地。
导航及地图中均显示,从赵伯先故居出来,经兴港西路向南便可进入荞麦山路,但是兴港西路该路段正在修路,通往荞麦山路的北口,坑洼泥泞,我们来到路口向里张望了一番,不敢前行,决定还是绕行。
由此,经临江西路,向南拐到北山路,由荞麦山路的西口直接进入车碾口。
绕地这段路程,世界上兜了3/4个圈子,就是在转山,绕地就是闻名遐迩的烟墩山。
烟墩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1954年6月,福贵老和尚在此地村长聂长保家中打工时,翻土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就有一件国宝重器——宜侯夨簋。
后来,经过许多专家的推断,夨很有可能是商周时期吴国的第五任国君、仲雍的曾孙——周章。
而烟墩山上几座定位西周时期的土墩墓,很有可能便是夨的墓。
今天,我们在苏州市常熟市虞山镇虞山东麓,还能看见一座周章墓。
既然提到了宜侯夨簋,不免多说几句。
宜侯夨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国宝重器,在许多文物类的书籍中均有收录提及;但是,作为教学,却是在大学里开设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这门课程中,由李先登老师专程从北京前来讲授的。
回想李先登先生一个学期的教学,感慨颇多。
青铜器,由于年代非常久远,器身很多铭文难于辨识,即便考证有现代对应的汉字,大多也是晦涩难懂,不知如何读音,查字典甚至不知属于哪个偏旁部首,只能认,无法读。
万幸李先登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普通话发音非常精确,加上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及古文字造诣,课堂中的板书及讲课,让学生们聆听起来,赏心悦目,再多晦涩难懂的文字,在李先登先生的讲授下,自然是迎仍而解,且印象深刻。
然而,上周无意间才从三诸葛兄处得知,李先登先生已于2011年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了,享年71岁。
李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如今却已咫尺天涯,时间不等人啊。
还记得数年前,赵师兄在句容考古工地,向我透露的李先生生前的一则趣闻:
应该就是在李先生给我们授课的那段时间前后,李先生和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学生结为夫妻,有点杨振宁和翁帆的意思。
虽然夫妻年龄差距较大,但是情投意合缩小了年龄的差距。
李先生每天下班回到国博后的宿舍时,年轻的夫人都会在窗口张望,守候着李先生回家。
看到李先生临近时,李先生都会甜蜜地冲着楼上的夫人喊声:“小老虎。”
小夫人则会调皮地回一声:“小坏蛋。”
在此,通过造访宜侯夨簋的出土地——烟墩山,寻访赵氏佳城,同时算也是缅怀李先登老师。
由于地图上没有标注出“车碾口”,我们只能参照前人的寻访路线,估计出车碾口的大致方位。
由于修路导致我们的绕行,还居然绕对了,从荞麦山路的东段西入口进来,前行不远,就看到了一片异常破败的村庄,大多没有完整的房屋了,有的只是残垣断壁,荒废的田地,杂草丛生。
破落的房屋前,只有一些残砖剩瓦的堆积,甚至在一些房前屋后还瞅见了黑漆漆的棺材,十分吓人。
显然,村子正在进行拆迁,村里看不见什么人了,只有少数几处有拆迁人员还在顶着酷暑施工。
只在村西口一处大门紧闭的院子外墙上,看见了“车碾口”的大标牌以及“车碾口72号”的小门牌,提示我们没有找错地方。
这里位于烟墩山的南麓,当我们沿荞麦山路继续前行接近山东南麓时,山脚向上一座座的墓地显现出来。
它们的规格、形制、朝向各不相同,显然并非公墓,应该是当地的私坟。
后来,从大港街道办事处的官网上的一则《迁坟通告》以及当地近期新闻中了解到,烟墩山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当地已经意识到烟墩山文物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需要,要求烟墩山区域内的所有坟墓于2012年4月30日前迁葬于北山公墓。
但似乎实际操作时进展缓慢,迁坟速度比不上拆迁速度。
继续前行,荞麦山路由东转向北,当我们来到一处提供氧气、乙炔的“严彦气体”换气点门口时,立刻发现了路西山坡上有两根挺拔的望柱与一座牌坊,断定那就是赵氏佳城无疑。
荞麦山路将东面宜侯夨墓所在的烟墩山和西面赵氏佳城所在的仙墓山分隔开来。
原本,前些年赵氏佳城未改造出新之前,牌坊前地势低洼的地方,是一处水塘,以取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环境;
现在,已经看不见水塘了,原来的水塘已经不见池水,而被开垦成了耕地。
赵氏佳城,现为镇江市文保单位。
原本,这里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处文保单位,然而,太多的疑问依然笼罩在它的头上,且依旧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这一矛盾的爆发,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新立于墓前的文保碑惹的祸。
文保碑代表了官方的正式说法,可是文保碑上的文字却与牌坊、墓碑、家谱上的记载有如下诸多不相符之处:
1、墓地的名称
“赵氏‘佳’城”还是“赵氏‘隹’城”?
这是因为“佳”、“隹”两字形近而造成的误解。
文保碑上刻得很明确,赵氏“佳”城;
牌坊的正反两面书写的“赵氏佳城”,正面像“隹”,背面像“佳”,更是令人迷惑了,但这只可能是同一个字的两种不同写法,求得书法上不相雷同的美感。
通常我们所了解,“佳城”是指墓地,这是在字典里有解释的;
而“隹城”用得比较少,比如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记载明代万历朝著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宝,“葬于留都皇厂,林木森郁,巍峨隹城”。
从书法的角度看,我倾向于“佳”。
2、墓主人的名字
“赵子‘禠’”还是“赵子‘褫’”?
文保碑背面的介绍文字中,有一处涉及该字时是空格,其余作“褫”;
立在坟冢前的旧墓碑上很明确,就是“禠”。
单单从字意上的理解来看,示字旁的“褫”,是剥夺的意思;衣字旁的“禠”,则是福的意思。
起名字多会用好的意思,何况皇族后裔呢,因此,我倾向于“禠”。
3、墓主人的字
字“‘志’南”还是字“‘子’南”?
这两处不符之处,只体现在墓碑和文保碑上。
墓碑上很清楚,字“志南”;
文保碑上,前后文两次提及,却不相符,一次用的“志南”,一次用的“子南”。
综合看,文保碑上“子南”是错误,应按墓碑作“志南”。
4、墓主人是赵匡胤的几世孙
六世孙还是七世?
文保碑的介绍文字中,写为六世孙。
这是世袭家谱研究的问题了,本身不涉及该墓,但是无奈文保碑中又多此一举的提及了。
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历史上对赵子禠的记载不多,突破口恐怕只能在更多的赵氏族谱中比对了。
最遗憾的是,文保来得太晚,牌坊已经被套窃得差不多了,只剩四根立柱、“赵氏佳城”横额、一根柱头是原来的,其余在修复时,无奈只能用新的材料凑齐了。
一旁的田地里,还摆放着两件新的柱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新材料便宜,就多制作了几件,预备牌坊再被偷窃后,修补之用?
下一站,陈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