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
课堂管理中的惩罚是指当学生表现出某一令人不满的反应之后,
为及时给予奖励,结果发现,到了"! 天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戏剧性地下降了,而师生间的合作上升了
〔! 〕
。由此可见,过度惩罚会助长课堂问题行为。%二&滋生逃避行为
惩罚措施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长期来说并
课
堂管理中的惩罚策略
教师呈现学生所不喜欢的事物,或者撤走学生所喜欢的事物,其目的是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 〕
没有作用,因为它们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学生在受到惩罚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矛盾,如何处理失败以及遵守规则和惯例。有时,它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学生如何进行逃避,因而并不是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惩罚滋生逃避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鼓励学生集体参加课堂活动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贝克尔认为,学校和社会上的大多数不良行为%作弊、逃学、告密、撒谎&正是学生们为了躲避学校或家里的惩罚而学会的逃避行为
〔*〕
在我国中小
李介
学课堂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多于奖励,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从而导致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我们理应分析惩罚的负面影响,关注惩罚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使用惩罚的负面影响
奖惩是促
。过
多的惩罚使学校成了儿童的“失乐园”,而不是“乐园”,学生逐渐厌恶学习、学校,甚至厌恶社会和人生。假如学校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受了教育之后再也不愿接受教育,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而且也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三&不利于建立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
使用惩罚不利于建立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这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惩罚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惩罚容易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挫折教育固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挫折教育过度,将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 &惩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课堂中充斥惩罚,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终日提心吊胆、胆战心惊、诚惶诚恐,必将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惩罚容易破坏师生关系。惩罚往往伴随着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它使得学生不能理性、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过失行为,而是简单地迁怒于惩罚他们的人,容易恶化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气氛压抑、紧张,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运用惩罚的策略
帕克%+,-./0"’1$&认为,尽管奖励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要遏制学生的破坏性、危险性行为,必须依靠惩罚。如果教师仅仅寄希望于奖励,排斥惩罚,那只是天真的人道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在实际中是站不住脚的。2$3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恰当地使用惩罚,把惩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抓住时机,灵活处理
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时,一般有“热处理”与“冷处理”两种方法。对有些不良行为刚刚发生
!" !##$・""
进学习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课堂管理的有效手段。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想到利用惩罚,把惩罚作为首选方法,这是不恰当的。求成避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总是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喜欢奖励,害怕惩罚。教师不恰当地使用惩罚,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助长课堂问题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于"’((年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照管)) 个纪律散漫的儿童,要求教师对儿童的违纪行为紧追不放,处处抱怨,每每训斥,时时苛责。结果发现,(天后儿童的问题有增无减,每个儿童都有")#次左右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很多行为是指向教师的,造成师生间的冲突。之后,他对一切攻击行为不予理会,而对每一次良好行
基础教育研究
时,教师要采用“热处理”,迅速作出反应,这样能够遏制不良行为对其他同学的负面影响,能够使学生迅速地恢复常态。在有些情况下,教师要延时惩罚,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例如:当性格内向、情感细腻、内心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惩罚,因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把惩罚延迟到课后,在课后私下指出其错误,帮助其改进,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督促学生改正错误。
%二&了解情境,合理惩罚
使用惩罚,较为复杂,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惩罚。例如,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将排球踢出场外,向同学们炫耀,教师可以让他坐在露天看台上反思$"分钟。如果这个学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打排球,那么,将他请出场外就是一种惩罚。如果他想重新加入大家的活动,可能会考虑所犯错误并努力改正。有时教师实施某种惩罚,学生并不以为是惩罚。对于某些学生,不让他们上体育课,让他们待在教室,这是一种幸福而不是惩罚。再如,在教学课上,让一个搞破坏的学生站在走廊上,每个路过的师生都可能看到他,如果他不喜欢数学的话,这对他是一种奖励而不是惩罚。总之,使用惩罚要了解学生,相同的惩罚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效果是不同
%三&对待“差生”,慎用惩罚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差生”严重地影响着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气氛、班风。“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高的一根木条,而是取决于木桶上最低的一根木条。然而,在实际的课堂管理中教师对“差生”惩罚多,奖励少,“差生”丧失信心,很难体验成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待差生”的“闪“差生”应注意两个问题:%$&寻找“
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上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就是第三类“差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
基础教育研究
来。”’() 了解“差生”,寻找“差生”的“闪光点”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 &公平地对待“差生”。教师对所有学生应该公平对待,不能采用“双重标准”。有的教师偏袒、迁就成绩好的学生,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百般刁难,无端指责。同样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发生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师则听之任之,视而不见;而发生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教师就无限上纲,严加惩罚。这样,不利于差生的成长,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四&惩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
按照康尼的解释,微波效应指教师惩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惩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教师应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禁止使用有损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语言。这类语言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教师的形象,恶化师生关系,产生对抗性行为。%! &惩罚应该具体。具体的惩罚能够使被惩罚的学生心服口服,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立即加以改进,其他学生也能引以为戒,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惩罚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惩罚的对象是他错误的行为,而非他个人。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翻旧账,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力戒体罚。体罚会对学生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移情性响。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的理解”。罗杰斯常用“移情性的理解”一词,它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框套”学生。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后,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会避免微波效应。
%作者单位:甘肃陇东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 /0123456789:;8?.384@257=96?A5B:A84C=;D670; $EFF0*#0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 施方良、崔允淳0教学理论——
略与研究’G ) 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EEE0
*H865>B/0I4-97J:=56J;H2K845=10L5962456B M9N M0G2C75>3;教学行为指导’G ) 0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
—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G ) 0#肖锋0学会教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0
(苏霍姆林斯基0给教师的建议’G ) 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EEE0
!! !""#・$$
学校管理
课堂管理中的惩罚是指当学生表现出某一令人不满的反应之后,
为及时给予奖励,结果发现,到了"! 天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戏剧性地下降了,而师生间的合作上升了
〔! 〕
。由此可见,过度惩罚会助长课堂问题行为。%二&滋生逃避行为
惩罚措施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长期来说并
课
堂管理中的惩罚策略
教师呈现学生所不喜欢的事物,或者撤走学生所喜欢的事物,其目的是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 〕
没有作用,因为它们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学生在受到惩罚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矛盾,如何处理失败以及遵守规则和惯例。有时,它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学生如何进行逃避,因而并不是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惩罚滋生逃避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鼓励学生集体参加课堂活动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贝克尔认为,学校和社会上的大多数不良行为%作弊、逃学、告密、撒谎&正是学生们为了躲避学校或家里的惩罚而学会的逃避行为
〔*〕
在我国中小
李介
学课堂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多于奖励,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从而导致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我们理应分析惩罚的负面影响,关注惩罚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使用惩罚的负面影响
奖惩是促
。过
多的惩罚使学校成了儿童的“失乐园”,而不是“乐园”,学生逐渐厌恶学习、学校,甚至厌恶社会和人生。假如学校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受了教育之后再也不愿接受教育,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而且也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三&不利于建立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
使用惩罚不利于建立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这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惩罚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惩罚容易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挫折教育固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挫折教育过度,将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 &惩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课堂中充斥惩罚,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终日提心吊胆、胆战心惊、诚惶诚恐,必将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惩罚容易破坏师生关系。惩罚往往伴随着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它使得学生不能理性、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过失行为,而是简单地迁怒于惩罚他们的人,容易恶化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气氛压抑、紧张,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运用惩罚的策略
帕克%+,-./0"’1$&认为,尽管奖励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要遏制学生的破坏性、危险性行为,必须依靠惩罚。如果教师仅仅寄希望于奖励,排斥惩罚,那只是天真的人道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在实际中是站不住脚的。2$3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恰当地使用惩罚,把惩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抓住时机,灵活处理
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时,一般有“热处理”与“冷处理”两种方法。对有些不良行为刚刚发生
!" !##$・""
进学习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课堂管理的有效手段。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想到利用惩罚,把惩罚作为首选方法,这是不恰当的。求成避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总是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喜欢奖励,害怕惩罚。教师不恰当地使用惩罚,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助长课堂问题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于"’((年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照管)) 个纪律散漫的儿童,要求教师对儿童的违纪行为紧追不放,处处抱怨,每每训斥,时时苛责。结果发现,(天后儿童的问题有增无减,每个儿童都有")#次左右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很多行为是指向教师的,造成师生间的冲突。之后,他对一切攻击行为不予理会,而对每一次良好行
基础教育研究
时,教师要采用“热处理”,迅速作出反应,这样能够遏制不良行为对其他同学的负面影响,能够使学生迅速地恢复常态。在有些情况下,教师要延时惩罚,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例如:当性格内向、情感细腻、内心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惩罚,因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把惩罚延迟到课后,在课后私下指出其错误,帮助其改进,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督促学生改正错误。
%二&了解情境,合理惩罚
使用惩罚,较为复杂,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惩罚。例如,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将排球踢出场外,向同学们炫耀,教师可以让他坐在露天看台上反思$"分钟。如果这个学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打排球,那么,将他请出场外就是一种惩罚。如果他想重新加入大家的活动,可能会考虑所犯错误并努力改正。有时教师实施某种惩罚,学生并不以为是惩罚。对于某些学生,不让他们上体育课,让他们待在教室,这是一种幸福而不是惩罚。再如,在教学课上,让一个搞破坏的学生站在走廊上,每个路过的师生都可能看到他,如果他不喜欢数学的话,这对他是一种奖励而不是惩罚。总之,使用惩罚要了解学生,相同的惩罚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效果是不同
%三&对待“差生”,慎用惩罚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差生”严重地影响着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气氛、班风。“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高的一根木条,而是取决于木桶上最低的一根木条。然而,在实际的课堂管理中教师对“差生”惩罚多,奖励少,“差生”丧失信心,很难体验成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待差生”的“闪“差生”应注意两个问题:%$&寻找“
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上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就是第三类“差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
基础教育研究
来。”’() 了解“差生”,寻找“差生”的“闪光点”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 &公平地对待“差生”。教师对所有学生应该公平对待,不能采用“双重标准”。有的教师偏袒、迁就成绩好的学生,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百般刁难,无端指责。同样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发生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师则听之任之,视而不见;而发生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教师就无限上纲,严加惩罚。这样,不利于差生的成长,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四&惩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
按照康尼的解释,微波效应指教师惩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惩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教师应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禁止使用有损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语言。这类语言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教师的形象,恶化师生关系,产生对抗性行为。%! &惩罚应该具体。具体的惩罚能够使被惩罚的学生心服口服,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立即加以改进,其他学生也能引以为戒,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惩罚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惩罚的对象是他错误的行为,而非他个人。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翻旧账,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力戒体罚。体罚会对学生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移情性响。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的理解”。罗杰斯常用“移情性的理解”一词,它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框套”学生。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后,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会避免微波效应。
%作者单位:甘肃陇东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 /0123456789:;8?.384@257=96?A5B:A84C=;D670; $EFF0*#0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 施方良、崔允淳0教学理论——
略与研究’G ) 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EEE0
*H865>B/0I4-97J:=56J;H2K845=10L5962456B M9N M0G2C75>3;教学行为指导’G ) 0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
—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G ) 0#肖锋0学会教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0
(苏霍姆林斯基0给教师的建议’G ) 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EEE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