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人民不忘长征途中在这里牺牲的红军将士,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了77位红军烈士坟墓,1953年,市政府确定在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将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山上,同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从桑木桠也移到小龙山。从此,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经过40年来的维修整理,现已建成颇具规模的红军烈士陵园。 走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预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该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贺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这一胜利是千千万万烈士鲜血换来的,他们虽死犹荣,他们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大圆环还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
“红军烈士纪念碑”是1984年为纪念会议50周年建造的,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纪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邓萍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时任国防部长,长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关怀下,经党政军民和各界人士的调查研究,在老城干田坝找到的。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萍墓,次年初建成。墓地在陵园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石雕花圈组成。墓身均用红砂石料扣左,通宽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1959年清明时节举行了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放在正墓室中。1984年,为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墓移至碑的北面。 1979年10月,当年和邓萍一起在前沿阵地察看玫路线的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为邓萍撰写了墓志铭: 邓萍同志四川富顺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早期毕业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与黄公略同志一起党派到国民党第三十五军第一师第一团作兵运工作,该军第一团在彭德怀同志领导下于一九二八年平江起义改编为工农红军,邓萍同志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光荣牺牲,邓萍同志对人民革命事业、对党忠心耿耿,艰苦奋斗,深谋远虑,风华正兴,任劳任怨,平易近人,英勇善战,为党献身。邓萍同志永垂不朽! 张爱萍 一九七九年十月写寄自北京 如今邓萍墓地,四周松柏挺拔,墓后凤凰山一片苍翠墓前湘江水长流。
距邓萍墓西面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为红军坟。几十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它已成了一个继承红军优良传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遵义的时候,驻在桑木桠的一个连队,有一位年轻的卫生员,他有一手高明的医术,更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当战友们忙着给老百姓诊病、送药,由于他热情、耐心、周到围几十里的农民,都找他看病,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找他,总是有求必应,一天忙得饭也吃不上,觉也睡不好。 一天傍晚,有个小
孩子找卫生员,说他爸爸病了,一身烫得火烧一样,请卫生员快去给他爸爸诊病。卫生员一听病人高烧,立即随来人爬山越岭跑了几十里路,才到了病人的家。他看病人是患伤寒,病情非常严重,立即给病人打针、服药,并一直坐在病人身边观察病情变化,一夜未归。 就在这天夜里,他所在连队突然按上级命令,在拂晓前出发,但卫生员没有回来,几处查问也无结果,出发时间到了,连首长只好留下一张字条,请房主人刘大伯转交给卫生员,叫他沿着部队出发的路追赶队伍。 天亮后,还不见卫生员转来,老百姓都替他担心,红军已出发这么久了,他再不来怎能赶得上呢?红军一走,反动派军队就要来了,刘大伯和几个老乡站在高坡上焦急地望着,等了半天才看到卫生员急匆匆地走来,刘大伯急忙把连长留下的字条交给他。看了字条他大吃一惊,遂向刘大伯等道别,急速地去追赶部队。 卫生员走了以后,几们老农怕出什么意外,仍然站在高坡上观察。突然,就在卫生员去的方向,靠尹家屋基后面传达室来枪响,几伴老乡的心情突然紧张起来,猜疑发生了不幸的事情。不久,国民党保董家的几个狗腿子背着枪从尹家屋基那面走过来,等他们走后,刘大伯和几个老乡在桑木垭场口,看见卫生员躺在血泊里。刘大伯等见此情景,都伤心地落下了眼泪。大家都说:卫生员给这里的许多贫苦百姓医好了病,这次又是因为给老百姓治病,未能和部队一道转移,才遭到这班伤天害理的禽兽的毒手。红军为了群众,我们也得对得起红军,卫生员被杀害了,他的遗体可不能再遭蹂躏。于是在刘大伯等当即把卫生员安葬了。 红军虽然走了,但是红军对穷人的好处,却深深地印在老百姓的心里。红军撤离以后,老百姓更加怀念红军,特别是经红军限于生员看过病的穷苦人对红军的怀念更为深切。在那黑暗的年代,人们盼望红军,便反希望寄托在红军坟上了,他们热爱红军,也热爱这座红军坟。 不久,遵义国民党专员高文伯路过桑木桠,看到这座红军坟,他又惊又气立即把保长张建秋找来,命令把坟挖掉。桑木桠附近的老百姓,听到张建秋喊大家挖坟,又气又恨,在他的威逼下,大家徒手往坟边走。张建秋一看大家没带锄头,也没带撮箕,跺脚捶胸,大发脾气,保西和狗脚子找来了锄头,老百姓都不肯动手。张建秋气急了,拿起锄头亲自动手挖,刚把面前的一块石头撬动,上边的泥土、碎石轰隆一声坍下来,一块石头正砸在他的脚上,鲜血直流。老百姓趁机哄起来:“红军显灵了!”纷纷向四面散开。张保长众人跑散,心里更慌,顾不得脚疼,匆忙逃回家去了,红军坟便得以保存下来。老百姓本来就盼望红军坟显圣,自此以的,大家也就真把红军坟当作神灵来看待了。谁家有人出门未归,家里就到红军坟求“红军菩萨”保佑平平无事,谁家人病了,也到红军坟来许愿,甚至谁家没有生儿育女,他们就说红军坟有“灵难”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远近几十里经常有人来烧香、烧纸。红军坟在老百姓的心里真的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他们更加爱护红军坟,凡来烧香许愿的人,都要给细军坟添土、栽树、种花,于是红军坟越来越大,越来越状观。 专员高文伯,一次又从红军坟旁边经过,他见坟比以前更大了,而且坟前还有香火,这使他更加吃惊,他觉得张建秋不会办事,于是又命令保董肖炳文去监督挖坟。刘大伯和桑 木伯和桑木桠的秀多老百姓再也忍不住了,他们拿着锄头、镰刀,愤怒地质问肖炳文:“们们为什么要和这个坟作对,红军坟能替我们免灾除病,你们要挖它,就是和老百九作对。”肖炳文见群众不动,于是督促他带来的保丁动手挖坟,那些保丁也听说红军坟“灵验”心里本来就怕,一保丁不小心,锄头脱落在脚上,打得鲜血直流,以为红军坟真的有“灵”,心里更加恐慌,刘大伯和老百性乘机大喊:“红军又显圣了,红军坟动不得!”,吓得保丁浑身发抖,跪在坟前,磕头认罪。 肖炳文见群情激愤,甚为,连心向专员电话请派兵前来助威。兵来了,肖炳文的狗胆也壮
了起来,耀武扬威地叫兵丁、狗腿子挖坟。 红军坟被挖了,然而老百姓仍对红军卫生员念念不忘。刘大伯对村里老百姓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样样为的是我们穷人,卫生员也是为了老百姓牺牲的!我们不能眼看着红军坟被挖掉不管,要把坟再堆起来也不难,我们每个人抓一把土,垒 一志石头就行了。”大家都同意,并且很快地传遍了附近各个村落。从此不管是下田做活还是赶场、走亲戚,只要他们从坟边过,。都要带着泥土和石头往红军坟上放。这样,日积月累 ,红军坟又堆起来了,而且以以前更大更坚固。
遵义解放后,为了使人们便于瞻仰红军坟;悼念为百姓牺牲的红军卫生员,1954年3月,人民政府将桑木桠红军坟迁入遵义市烈士陵园里。红军卫生员遗骸虽然移葬,但当地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原墓址处立一石碑,不论是每年清明节还是平时,群众自发地将“清”挂在墓地或化纸敬香。几十年来,桑木桠红军坟和红军烈士陵园内的红军坟前,依然香烟缭绕不断。
红军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处约3米,坟前2米处竖立着一块青石墓碑,碑座正方形,长宽各为1。1米,高62厘米,上立石碑,碑高2。03米,宽83厘米,厚19厘米,正面阴刻仿毛泽东手体的“红军坟”三个大字,背面阴刻着红军坟的简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红军卫生牺牲前未留下姓名,而群众的印象是一位年龄小的红军卫生院员,就习惯称他为“小红军”,简称红军“小红”,这样,红军坟的墓主是“小红”,就一直流传下来。长征路上牺牲品的年青战士成百上千,绝大部分都未留下姓名,要求证红军坟里卫生员的真实姓名,那是非常困难的。 1965年,风吹草动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政委钟有煌(后任该大学校长),带领学员到遵义野营,当地仔细看了“红军区”的简介后,联想到当年他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医生,当部队撤离遵义郊区驻地时,确有十三团三营卫生员龙恩泉因外出给老百姓看病未能归队一事。钟有煌怀着对战友的真挚感情,离休后,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多方反复调查合适,最后确认“红军坟”里长眠的就是他的战友龙恩泉,钟有煌写了《红军坟传奇》一文,发表在1993年9月出版的《纵横》双月刊上。文章详细介绍了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广西人,他父亲是位土郎中,龙思泉从小在父亲身边学会了用草药治伤治病,1929年参加了著名百色起义,加入了红军部队,不久在连、营当卫生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牺牲时任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 钟有煌是龙思泉的直接上级,又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他文认定的红军卫生员名为龙思泉的史实,在未发现新的材料之前,应该是可信的。 红军坟下边,一座高4.5米的红军卫生员正在给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于1990年7月建成。 邓萍墓东边,是一座表现邓萍中弹倒在张爱萍身旁的半身雕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士牺牲的情景,塑像基座上刻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16位无名烈士的骨灰盒,而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大多数烈士的遗骸已经无法找到。“青松堂”三字,是李鹏总理1991年2月为陵园题写的。 与“青松堂”邻的“”里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钟伟剑,1907年出生在湖南省陵县桃花乡的一个农民家里。1922年,考入湖南长中学读书,在这里受到了革命思想, 积极组织学生运动。1925年5月被国党逮捕,被其叔父保出应医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参加了国民革
命军出师北伐,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很快由连长升为副团长。 1928年3月参加了贺龙、周逸群领导的桑植武装起义。此后,钟伟剑日本留学,先在史馆学校学军事,后又转入学习期间他与旅日的革命同志举行反帝示威游行,被日本当局出境。 1932年,钟伟剑回到国内后,来到江西苏区瑞金,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担任战术教员,不久升任训练部部长兼第二团团张934年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教育长。10月,长征开始时,钟伟剑被任命为第一野战对参谋长,12月部队整编后,任中央军委对参谋长。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参谋长,2月,部队第二次攻占遵义后,在老鸦山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红军烈士陵园”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人民接受教育和吸取力量的一个源泉。 为进一步提升革命历史纪念地的整体形象,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完善景区功能,以表达遵义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崇敬之情,中共中遵义市委、市政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2月竣工,现在红军烈士陵园更加雄伟壮观了,全国各地都有到此的观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人民不忘长征途中在这里牺牲的红军将士,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了77位红军烈士坟墓,1953年,市政府确定在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将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山上,同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从桑木桠也移到小龙山。从此,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经过40年来的维修整理,现已建成颇具规模的红军烈士陵园。 走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预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该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贺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这一胜利是千千万万烈士鲜血换来的,他们虽死犹荣,他们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大圆环还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
“红军烈士纪念碑”是1984年为纪念会议50周年建造的,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纪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邓萍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时任国防部长,长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关怀下,经党政军民和各界人士的调查研究,在老城干田坝找到的。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萍墓,次年初建成。墓地在陵园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石雕花圈组成。墓身均用红砂石料扣左,通宽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1959年清明时节举行了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放在正墓室中。1984年,为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墓移至碑的北面。 1979年10月,当年和邓萍一起在前沿阵地察看玫路线的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为邓萍撰写了墓志铭: 邓萍同志四川富顺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早期毕业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与黄公略同志一起党派到国民党第三十五军第一师第一团作兵运工作,该军第一团在彭德怀同志领导下于一九二八年平江起义改编为工农红军,邓萍同志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光荣牺牲,邓萍同志对人民革命事业、对党忠心耿耿,艰苦奋斗,深谋远虑,风华正兴,任劳任怨,平易近人,英勇善战,为党献身。邓萍同志永垂不朽! 张爱萍 一九七九年十月写寄自北京 如今邓萍墓地,四周松柏挺拔,墓后凤凰山一片苍翠墓前湘江水长流。
距邓萍墓西面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为红军坟。几十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它已成了一个继承红军优良传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遵义的时候,驻在桑木桠的一个连队,有一位年轻的卫生员,他有一手高明的医术,更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当战友们忙着给老百姓诊病、送药,由于他热情、耐心、周到围几十里的农民,都找他看病,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找他,总是有求必应,一天忙得饭也吃不上,觉也睡不好。 一天傍晚,有个小
孩子找卫生员,说他爸爸病了,一身烫得火烧一样,请卫生员快去给他爸爸诊病。卫生员一听病人高烧,立即随来人爬山越岭跑了几十里路,才到了病人的家。他看病人是患伤寒,病情非常严重,立即给病人打针、服药,并一直坐在病人身边观察病情变化,一夜未归。 就在这天夜里,他所在连队突然按上级命令,在拂晓前出发,但卫生员没有回来,几处查问也无结果,出发时间到了,连首长只好留下一张字条,请房主人刘大伯转交给卫生员,叫他沿着部队出发的路追赶队伍。 天亮后,还不见卫生员转来,老百姓都替他担心,红军已出发这么久了,他再不来怎能赶得上呢?红军一走,反动派军队就要来了,刘大伯和几个老乡站在高坡上焦急地望着,等了半天才看到卫生员急匆匆地走来,刘大伯急忙把连长留下的字条交给他。看了字条他大吃一惊,遂向刘大伯等道别,急速地去追赶部队。 卫生员走了以后,几们老农怕出什么意外,仍然站在高坡上观察。突然,就在卫生员去的方向,靠尹家屋基后面传达室来枪响,几伴老乡的心情突然紧张起来,猜疑发生了不幸的事情。不久,国民党保董家的几个狗腿子背着枪从尹家屋基那面走过来,等他们走后,刘大伯和几个老乡在桑木垭场口,看见卫生员躺在血泊里。刘大伯等见此情景,都伤心地落下了眼泪。大家都说:卫生员给这里的许多贫苦百姓医好了病,这次又是因为给老百姓治病,未能和部队一道转移,才遭到这班伤天害理的禽兽的毒手。红军为了群众,我们也得对得起红军,卫生员被杀害了,他的遗体可不能再遭蹂躏。于是在刘大伯等当即把卫生员安葬了。 红军虽然走了,但是红军对穷人的好处,却深深地印在老百姓的心里。红军撤离以后,老百姓更加怀念红军,特别是经红军限于生员看过病的穷苦人对红军的怀念更为深切。在那黑暗的年代,人们盼望红军,便反希望寄托在红军坟上了,他们热爱红军,也热爱这座红军坟。 不久,遵义国民党专员高文伯路过桑木桠,看到这座红军坟,他又惊又气立即把保长张建秋找来,命令把坟挖掉。桑木桠附近的老百姓,听到张建秋喊大家挖坟,又气又恨,在他的威逼下,大家徒手往坟边走。张建秋一看大家没带锄头,也没带撮箕,跺脚捶胸,大发脾气,保西和狗脚子找来了锄头,老百姓都不肯动手。张建秋气急了,拿起锄头亲自动手挖,刚把面前的一块石头撬动,上边的泥土、碎石轰隆一声坍下来,一块石头正砸在他的脚上,鲜血直流。老百姓趁机哄起来:“红军显灵了!”纷纷向四面散开。张保长众人跑散,心里更慌,顾不得脚疼,匆忙逃回家去了,红军坟便得以保存下来。老百姓本来就盼望红军坟显圣,自此以的,大家也就真把红军坟当作神灵来看待了。谁家有人出门未归,家里就到红军坟求“红军菩萨”保佑平平无事,谁家人病了,也到红军坟来许愿,甚至谁家没有生儿育女,他们就说红军坟有“灵难”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远近几十里经常有人来烧香、烧纸。红军坟在老百姓的心里真的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他们更加爱护红军坟,凡来烧香许愿的人,都要给细军坟添土、栽树、种花,于是红军坟越来越大,越来越状观。 专员高文伯,一次又从红军坟旁边经过,他见坟比以前更大了,而且坟前还有香火,这使他更加吃惊,他觉得张建秋不会办事,于是又命令保董肖炳文去监督挖坟。刘大伯和桑 木伯和桑木桠的秀多老百姓再也忍不住了,他们拿着锄头、镰刀,愤怒地质问肖炳文:“们们为什么要和这个坟作对,红军坟能替我们免灾除病,你们要挖它,就是和老百九作对。”肖炳文见群众不动,于是督促他带来的保丁动手挖坟,那些保丁也听说红军坟“灵验”心里本来就怕,一保丁不小心,锄头脱落在脚上,打得鲜血直流,以为红军坟真的有“灵”,心里更加恐慌,刘大伯和老百性乘机大喊:“红军又显圣了,红军坟动不得!”,吓得保丁浑身发抖,跪在坟前,磕头认罪。 肖炳文见群情激愤,甚为,连心向专员电话请派兵前来助威。兵来了,肖炳文的狗胆也壮
了起来,耀武扬威地叫兵丁、狗腿子挖坟。 红军坟被挖了,然而老百姓仍对红军卫生员念念不忘。刘大伯对村里老百姓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样样为的是我们穷人,卫生员也是为了老百姓牺牲的!我们不能眼看着红军坟被挖掉不管,要把坟再堆起来也不难,我们每个人抓一把土,垒 一志石头就行了。”大家都同意,并且很快地传遍了附近各个村落。从此不管是下田做活还是赶场、走亲戚,只要他们从坟边过,。都要带着泥土和石头往红军坟上放。这样,日积月累 ,红军坟又堆起来了,而且以以前更大更坚固。
遵义解放后,为了使人们便于瞻仰红军坟;悼念为百姓牺牲的红军卫生员,1954年3月,人民政府将桑木桠红军坟迁入遵义市烈士陵园里。红军卫生员遗骸虽然移葬,但当地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原墓址处立一石碑,不论是每年清明节还是平时,群众自发地将“清”挂在墓地或化纸敬香。几十年来,桑木桠红军坟和红军烈士陵园内的红军坟前,依然香烟缭绕不断。
红军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处约3米,坟前2米处竖立着一块青石墓碑,碑座正方形,长宽各为1。1米,高62厘米,上立石碑,碑高2。03米,宽83厘米,厚19厘米,正面阴刻仿毛泽东手体的“红军坟”三个大字,背面阴刻着红军坟的简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红军卫生牺牲前未留下姓名,而群众的印象是一位年龄小的红军卫生院员,就习惯称他为“小红军”,简称红军“小红”,这样,红军坟的墓主是“小红”,就一直流传下来。长征路上牺牲品的年青战士成百上千,绝大部分都未留下姓名,要求证红军坟里卫生员的真实姓名,那是非常困难的。 1965年,风吹草动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政委钟有煌(后任该大学校长),带领学员到遵义野营,当地仔细看了“红军区”的简介后,联想到当年他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医生,当部队撤离遵义郊区驻地时,确有十三团三营卫生员龙恩泉因外出给老百姓看病未能归队一事。钟有煌怀着对战友的真挚感情,离休后,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多方反复调查合适,最后确认“红军坟”里长眠的就是他的战友龙恩泉,钟有煌写了《红军坟传奇》一文,发表在1993年9月出版的《纵横》双月刊上。文章详细介绍了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广西人,他父亲是位土郎中,龙思泉从小在父亲身边学会了用草药治伤治病,1929年参加了著名百色起义,加入了红军部队,不久在连、营当卫生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牺牲时任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 钟有煌是龙思泉的直接上级,又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他文认定的红军卫生员名为龙思泉的史实,在未发现新的材料之前,应该是可信的。 红军坟下边,一座高4.5米的红军卫生员正在给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于1990年7月建成。 邓萍墓东边,是一座表现邓萍中弹倒在张爱萍身旁的半身雕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士牺牲的情景,塑像基座上刻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16位无名烈士的骨灰盒,而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大多数烈士的遗骸已经无法找到。“青松堂”三字,是李鹏总理1991年2月为陵园题写的。 与“青松堂”邻的“”里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钟伟剑,1907年出生在湖南省陵县桃花乡的一个农民家里。1922年,考入湖南长中学读书,在这里受到了革命思想, 积极组织学生运动。1925年5月被国党逮捕,被其叔父保出应医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参加了国民革
命军出师北伐,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很快由连长升为副团长。 1928年3月参加了贺龙、周逸群领导的桑植武装起义。此后,钟伟剑日本留学,先在史馆学校学军事,后又转入学习期间他与旅日的革命同志举行反帝示威游行,被日本当局出境。 1932年,钟伟剑回到国内后,来到江西苏区瑞金,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担任战术教员,不久升任训练部部长兼第二团团张934年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教育长。10月,长征开始时,钟伟剑被任命为第一野战对参谋长,12月部队整编后,任中央军委对参谋长。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参谋长,2月,部队第二次攻占遵义后,在老鸦山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红军烈士陵园”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人民接受教育和吸取力量的一个源泉。 为进一步提升革命历史纪念地的整体形象,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完善景区功能,以表达遵义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崇敬之情,中共中遵义市委、市政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2月竣工,现在红军烈士陵园更加雄伟壮观了,全国各地都有到此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