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据载,某市182中学一位女教师的自行车胎总被人扎破,学校发现这是一位新入学的女生所为。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师通过调查才明白,这个学生正经历着一场感情危机。因父母离异,她长期生活在缺少母爱的家庭里,入学的第一天,一位女教师和蔼可亲的谈话,给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可是她没分在这位老师当班主任的班里,心里十分苦闷。为了引起女老师的注意,她竟想出如此下策。当学校教育她不能用损害他人来满足自已的要求后,她又采取了另一种办法:一遇到这位老师她就用小针扎自己,以期引起女老师对她的特别关心。
这则关于在校生心理偏执的报导,着实给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学校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心理教育,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学校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里,那颗好奇的心总是时刻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冷暖。“亲其师、信其道”,说明情感教学自有独特的魅力。教师接近孩子、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当代青少年对良师益友的渴望,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归属、爱及尊重的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对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一定的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也证实,一个没有爱心(爱人和被爱)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人成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一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 (赞可夫语)。做好孩子心灵的导师,注重情感教育,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培养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教育部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情感教育、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得到加强和改进。陶行之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削弱了对人的情感、心理教育,中小学生的
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这一切都呼唤着教育的改革,而改革的重要一面就是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乐章。
愿182中的女生事件不再重演。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据载,某市182中学一位女教师的自行车胎总被人扎破,学校发现这是一位新入学的女生所为。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师通过调查才明白,这个学生正经历着一场感情危机。因父母离异,她长期生活在缺少母爱的家庭里,入学的第一天,一位女教师和蔼可亲的谈话,给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可是她没分在这位老师当班主任的班里,心里十分苦闷。为了引起女老师的注意,她竟想出如此下策。当学校教育她不能用损害他人来满足自已的要求后,她又采取了另一种办法:一遇到这位老师她就用小针扎自己,以期引起女老师对她的特别关心。
这则关于在校生心理偏执的报导,着实给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学校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心理教育,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学校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里,那颗好奇的心总是时刻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冷暖。“亲其师、信其道”,说明情感教学自有独特的魅力。教师接近孩子、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当代青少年对良师益友的渴望,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归属、爱及尊重的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对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一定的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也证实,一个没有爱心(爱人和被爱)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人成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一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 (赞可夫语)。做好孩子心灵的导师,注重情感教育,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培养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教育部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情感教育、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得到加强和改进。陶行之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削弱了对人的情感、心理教育,中小学生的
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这一切都呼唤着教育的改革,而改革的重要一面就是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乐章。
愿182中的女生事件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