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演播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8至40页的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及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它们是本课时学习的基础。同时,“体积和体积单位”又是小学阶段进一步学习容积,学习圆柱体、锥体等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是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知识保障,还是逐步发展学生关于客观事物、几何形体大小关系等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因此,“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数学内容,在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是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第一次出现的“空间”、“体积”概念,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但是,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让“体积”这一新知,建构在生活经验之上,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时教材的编排,正是体现了上述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反映了数学的抽象特点。教材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了,这说明石头占据空间。然后,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在此基础上,教材分别说明各体积单位是棱长多长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建立这些体积单位的表象。

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认识用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物体是否占据一定的空间?”,然后用实验来验证“物体占有空间”这一结论,进而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比较,感受抽象的“体积”概念,接着利用体积相近难以直观判断大小的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引出“体积单位”概念,进而让学生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几何形体的大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cm3,dm3,m3),感受1厘米3、1米3的实际意义”。根据《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cm3,dm3,m3),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感受1cm3、1dm3、1m3的实际大小,形成关于1cm3、1dm3、1m3正方体的比较正确的表象。

2、培养观察、判断和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类推、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利用寓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联系生活中实物体积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感受“体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知“体积”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小学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段。教学中,学生常会出现面、体不分,把1平方厘米与1立方厘米混淆的情况。如何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帮助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二维向三维提升呢?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拿出相应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大小。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再借助与这些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如认识1 cm3和1 dm3时,在看到了棱长是1 cm和1 dm的正方体模型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3和1 dm3有多大,初步建立这两个体积单位的表象。然后找出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帮助学生形成1 cm3和1 dm3的表象。

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可以结合“做一做”来区分,也可以让学生剪出1 cm长的线,用纸做出1 cm2的正方形和1 cm3的正方体来区别,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析及学情分析,我认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这样做。教学可以分两类物体从三个层次展开,两类物体就是规则物体

和不规则物体,我们眼中所见的物体更多的是不规则物体,因此可以从不规则物体引入。三个层次依次是让学生感知物体都占有各自一定的空间,感知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感知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判断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课一开始可以问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可以请学生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有过有条件,也可以播放一段乌鸦喝水的动画,这样能生动、形象、只直观的演示出乌鸦喝水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学生可能会说,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或者是由于石头太重,石头下沉了。水就上升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在教学时,请学生用手比划石子所占空间,强调采用围拢成一定空间的包含式比划手势,这个手势表明的意思是立体的,在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课桌等物体所占的空间,通过例举多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到不规则物体都是占有一些空间的,而且占有各自独特的,一定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进而对这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的兴趣,初步建立体积概念表象。

2. 实验证明。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可以引导学生做个实验验证一下,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第二个杯子里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的原因是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石头占据水的空间的道理。

3. 揭示体积。

在学生认识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之后,还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石头,提问学生这两个石头占的空间是否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实验证明哪个占的空间大些?通过学生的交流,想到把两个石头放入装有同样多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间大,上升少的占的空间小。在学生经历了以上两个实验之后,使学生认识到物体不光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大小两个不同的物体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接着可以出示下面的课件图,提问学生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因为这些物体的体积差异比较明显,所以学生能很容易得出电视机占的空间最大,手机占的空间最小。此时,揭示体积概念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体积概念,即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让学生结合实物去感受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在比较出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身边的物体来比一比物体体积的大小。至于

规则物体,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有时还要学会数,如比较图一和图二的物体谁占得空间大,图一是由8个小正方体堆成的,图二是由10个小正方体堆成的,因此图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比图一大。这样,不仅是学生体会到规则物体同不规则物体一样,也是占有一定空间的,所占空间也是有大有小的,是可以比较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出体积单位

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有两只乌鸦,第一只乌鸦嘴里有10粒大石子,第二只乌鸦嘴里有20粒小石子,他俩谁喝到的水多,从而引起争论,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意见,就是在进行比较时,要有一定的标准。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教师可以出示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出示课件: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这两个物体到底谁大谁小,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这时在引导学生观察,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为了体现出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出示1个由2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和1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通过观察,可以直接看出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反而大,是学生认识到,左右两个长方体比较体积时,不能单纯的去数基本正方体的个数,一定要在小正方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大小。所以,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生学习体积单位前,可以回顾一下,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

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大家阅读书本,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三、体验感知,认识体积单位

1、感受1立方厘米

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1 cm3是多大的正方体,接着请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1颗1立方里米的小正方体,摸一摸,感受它的大小。再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 cm3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1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后,可以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周围找出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学生可以找到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 cm3。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 cm3。之所以让学生找身边的1立方厘米,目的在于通过找到体积相似的物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这样,学生在估计一些像火柴盒的体积时,就可以借助于手指尖来进行估计。

2、感受1立方分米

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个鞋盒,提问学生,如果让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摆一摆,估计下这个鞋盒的体积,是学生觉得用1立方厘米来摆不合适,引导学生感受需要大一些的体积单位来估计?怎样的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呢?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请学生摸一摸,真实的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大概是多大。接着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呢,学生能找到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 dm3,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dm3。在学生建立起1立方分米的模型后,在你能估计这个鞋盒大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就能很快的进行估计了。

3、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

提出如果要估计教市的大小,用立方分米还合适吗?这是就需要更大的单位了。教师可以准备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

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可以请学生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接着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亲身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书本第40第1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与引例呼应,强化对体积单位意义与作用的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3、练习:完成课文第44页练习七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对于第一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原因是学生只看到了三个小正方体,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摆一百,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有一个小正方体看不见,但是却占有了空间,所以上面的小正方体才没有掉落。第三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完成,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可能不变的道理,是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和形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8至40页的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及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它们是本课时学习的基础。同时,“体积和体积单位”又是小学阶段进一步学习容积,学习圆柱体、锥体等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是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知识保障,还是逐步发展学生关于客观事物、几何形体大小关系等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因此,“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数学内容,在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是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第一次出现的“空间”、“体积”概念,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但是,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让“体积”这一新知,建构在生活经验之上,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时教材的编排,正是体现了上述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反映了数学的抽象特点。教材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了,这说明石头占据空间。然后,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在此基础上,教材分别说明各体积单位是棱长多长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建立这些体积单位的表象。

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认识用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物体是否占据一定的空间?”,然后用实验来验证“物体占有空间”这一结论,进而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比较,感受抽象的“体积”概念,接着利用体积相近难以直观判断大小的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引出“体积单位”概念,进而让学生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几何形体的大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cm3,dm3,m3),感受1厘米3、1米3的实际意义”。根据《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cm3,dm3,m3),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感受1cm3、1dm3、1m3的实际大小,形成关于1cm3、1dm3、1m3正方体的比较正确的表象。

2、培养观察、判断和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类推、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利用寓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联系生活中实物体积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感受“体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知“体积”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小学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段。教学中,学生常会出现面、体不分,把1平方厘米与1立方厘米混淆的情况。如何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帮助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二维向三维提升呢?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拿出相应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大小。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再借助与这些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如认识1 cm3和1 dm3时,在看到了棱长是1 cm和1 dm的正方体模型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3和1 dm3有多大,初步建立这两个体积单位的表象。然后找出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帮助学生形成1 cm3和1 dm3的表象。

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可以结合“做一做”来区分,也可以让学生剪出1 cm长的线,用纸做出1 cm2的正方形和1 cm3的正方体来区别,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析及学情分析,我认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这样做。教学可以分两类物体从三个层次展开,两类物体就是规则物体

和不规则物体,我们眼中所见的物体更多的是不规则物体,因此可以从不规则物体引入。三个层次依次是让学生感知物体都占有各自一定的空间,感知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感知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判断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课一开始可以问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可以请学生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有过有条件,也可以播放一段乌鸦喝水的动画,这样能生动、形象、只直观的演示出乌鸦喝水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学生可能会说,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或者是由于石头太重,石头下沉了。水就上升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在教学时,请学生用手比划石子所占空间,强调采用围拢成一定空间的包含式比划手势,这个手势表明的意思是立体的,在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课桌等物体所占的空间,通过例举多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到不规则物体都是占有一些空间的,而且占有各自独特的,一定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进而对这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的兴趣,初步建立体积概念表象。

2. 实验证明。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可以引导学生做个实验验证一下,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第二个杯子里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的原因是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石头占据水的空间的道理。

3. 揭示体积。

在学生认识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之后,还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石头,提问学生这两个石头占的空间是否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实验证明哪个占的空间大些?通过学生的交流,想到把两个石头放入装有同样多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间大,上升少的占的空间小。在学生经历了以上两个实验之后,使学生认识到物体不光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大小两个不同的物体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接着可以出示下面的课件图,提问学生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因为这些物体的体积差异比较明显,所以学生能很容易得出电视机占的空间最大,手机占的空间最小。此时,揭示体积概念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体积概念,即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让学生结合实物去感受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在比较出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身边的物体来比一比物体体积的大小。至于

规则物体,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有时还要学会数,如比较图一和图二的物体谁占得空间大,图一是由8个小正方体堆成的,图二是由10个小正方体堆成的,因此图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比图一大。这样,不仅是学生体会到规则物体同不规则物体一样,也是占有一定空间的,所占空间也是有大有小的,是可以比较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出体积单位

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有两只乌鸦,第一只乌鸦嘴里有10粒大石子,第二只乌鸦嘴里有20粒小石子,他俩谁喝到的水多,从而引起争论,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意见,就是在进行比较时,要有一定的标准。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教师可以出示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出示课件: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这两个物体到底谁大谁小,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这时在引导学生观察,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为了体现出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出示1个由2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和1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通过观察,可以直接看出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反而大,是学生认识到,左右两个长方体比较体积时,不能单纯的去数基本正方体的个数,一定要在小正方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大小。所以,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生学习体积单位前,可以回顾一下,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

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大家阅读书本,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三、体验感知,认识体积单位

1、感受1立方厘米

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1 cm3是多大的正方体,接着请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1颗1立方里米的小正方体,摸一摸,感受它的大小。再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 cm3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1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后,可以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周围找出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学生可以找到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 cm3。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 cm3。之所以让学生找身边的1立方厘米,目的在于通过找到体积相似的物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这样,学生在估计一些像火柴盒的体积时,就可以借助于手指尖来进行估计。

2、感受1立方分米

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个鞋盒,提问学生,如果让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摆一摆,估计下这个鞋盒的体积,是学生觉得用1立方厘米来摆不合适,引导学生感受需要大一些的体积单位来估计?怎样的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呢?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请学生摸一摸,真实的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大概是多大。接着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呢,学生能找到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 dm3,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dm3。在学生建立起1立方分米的模型后,在你能估计这个鞋盒大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就能很快的进行估计了。

3、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

提出如果要估计教市的大小,用立方分米还合适吗?这是就需要更大的单位了。教师可以准备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

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可以请学生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接着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亲身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书本第40第1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与引例呼应,强化对体积单位意义与作用的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3、练习:完成课文第44页练习七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对于第一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原因是学生只看到了三个小正方体,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摆一百,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有一个小正方体看不见,但是却占有了空间,所以上面的小正方体才没有掉落。第三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完成,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可能不变的道理,是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和形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关文章

  • 多功能厅设计方案 1
  • 多功能厅方案 在电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扩声系统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日新月异,新技术与新设备不断出现.在扩声系统设计的同时,其方案必须要有一定的远瞻性.近年来,为了使系统设计方案更加完善,音质效果更加完美,我们一直在努力.本系统的设计与配置我 ...查看


  • 演播室设计
  • 演播室设计 概述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不同节目的创意形式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演播室尽可能多方位的满足众多录制节目的使用要求, 设计师们在新建和改造演播室时跟随电视节目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通过技术设计和设备合理选择与布局, 为演播室 ...查看


  • (影视摄影造型)实验报告
  • 江 西 科 技 师 范 学 院 实 验 报 告 课 程 影视摄影造型 院 系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报 告 规 格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三.实验仪器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 录 1. ...查看


  • 安全播出自查报告
  • 安全播出自查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2012年全国安全播出自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立即组织局属各单位和六县播出机构对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各项实施细则进行自查,现将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查看


  • 2016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
  • 2016年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 物 理 A 卷(共90 分) 第I 卷(选择题,共28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阳春三月,柳絮纷飞是属于扩散现象 B.水结成冰时,水分子是处于静止状态 C . ...查看


  • 事故报告格式
  • 篇一:事故报告格式 南京"2000·10·25"重大伤亡事故调查报告 2000年10月25日上午10时10分,南京三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三建)承建的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裙楼工地发生一起重大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大演 ...查看


  • 校园电视台方案
  • 校园电视台 建 设 方 案 XX科技有限公司 2008年10月 目 录 前 言................................................................................. ...查看


  • 虚拟演播室系统方案
  • VS-VS-VSCENE SCENE 虚拟演播室系统方案建议书虚拟演播室系统方案建议书 方案建议书 北京华视恒通北京华视恒通系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有限公司华视恒通系统 北京华视恒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目 录 录 公司简公司简介....... ...查看


  • 2016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1)
  • 2016年温江区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 物 理 注意事项: 1. 全卷分A 卷和B 卷,A 卷满分90分,B 卷满分20分,全卷共11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 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