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 1

题目:看《史记》中的虚词

摘要: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类。《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关键字:虚词、史记、代词、副词

正文:

一、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代词可分为五种:人称、指示、疑问、兼职、附着性代词。

《史记•平原君列传》有言:“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斥曰:‘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其中“客”、“尔”、“汝”是为第二人称,“吾”是第一人称。在人称代词中除此以外还有“之”、“其”、“彼”、“夫”、“厥”等可做第三人称,如:“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青列传》),“四人从太子,„„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史记•留侯世家》)有谦词“臣”、“愚”、“寡人”、“妾”等,和敬词“君”、“子”、“足下”等。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物、事,又可分近指代词、远指代词、虚指代词和无指代词等类。“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之中的“是”为“这”的意思,另有“此”、“斯”、“之”等在古汉语中可表达“这”、“这里”、“这个”的意思。与此相反的远指代词常用“其”、“彼”、“夫”等表示“那”、“那里”、“那个”等的意思,例如:“今欲举大事,则非其人不可。”(《史记·项羽本纪》)虚指代词含有不确定性,常用“或”来表达“有的人”、“有的事”等意。《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的“或”便是“有些人”之意。无指代词用来指代那些不存在的人或物,有“莫”、“无”常用,如:“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恶”、“焉”等。例如:“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中“孰”意为“哪一个人”。“焉”、“诸”它们同时兼有一个代词和一个介词的作用,我们把它们称为“兼职代词。”最后一种附着性代词“者”和“所”,它们只有附着在其他词先后时才具有指代性,如:“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史记·萧相国世家》),“者”与“追杀兽兔”组成“者”字结构,意为“(追杀兽兔)的”。

二、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可分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情态副词等类。

程度副词用来表达动作或状况所到达的不同程度,表程度深的有“最”、“颇”、“尤”等,如:“自殷以来,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三王世家》);表程度轻微的有“略”、“稍”、“少”等,如:“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还有一些表示比较,可随时间推移而加深程度的有“愈”、“益”、“弥”等,如:“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范围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中“毕”字有“都”、“全部”之意,另有同类词“皆”、“悉”、“尽”等。“汉定,付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史记·儒林列传》)中“独”可译为“只”、“仅仅”,同义的有“仅”、“惟”、“止”等。还有表共同的范围的副词“共”、“同”、“互”等,常作“共同”、“互相”之意,如:“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时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序等情况的。常用的时间副词比较多,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史记》里具体解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中“尝”是“曾经”之意,为过去的动作;“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会”是“正碰上”之意,表动作正在进行;“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中“行”表示将要进行的动作,可译为“快要”;“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终”为“终于”、“到底”之意,表示动作行为在最后发生;“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里“素”表示不定时,可译为“平常”;“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瑘,道上党入。”(《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旋”有时间短暂之意;“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辄”有“立即”的意思,表示时间的急促;“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渐”表时间的渐徐,意为“逐渐”。

否定副词表示对行为、性状的否定。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等。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天与弗取,反受其咎。”的“弗”与“不”同义,表一般的否定,做“没有”之意;“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中“毋”与“勿”同义,表禁止,做“不要”之意„„

情态动词用于说明动作进行的状态,如:“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固”表示本来如此或坚决如此;“尉果笞广。”(《史记·陈涉世家》)的“果”表示果然如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的“亦”表示情况同样如此;“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的“且”表示姑且如此。

三、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主要用来把名词、代词或词组引介给以动词、形容词充当的中心词。例如:“吴王曰:‘于周家,我为长。’”(《史记·吴世家》)的“于”译为“在„„中”;“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以”译为“用”,用以引进凭借的具体对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的“为”译为“因为”;“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的“因”可做“由于”之意。

四、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例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况于”可译为“何况”,是递进连词;“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记·高祖本纪》)的“由”意为“因为”,“故”意为“所以”,是因果连词;“使尔多财,我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的“使”可译为“假如”,是假设连词;“公子即合符,儿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的“即”可译为“即使”,是让步连词。

五、助词

在古代汉语中,助词是用来表示不同的结构关系或不同语气的词。例如:“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维”作用同“夫”,表示提起话题,引发下文的议论;“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记·楚世家》)的“者”用于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条件的分句,又表示语音停顿,提示下文;“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曰:‘将军怯邪?’”(《史记·袁盎列传》)的“邪”用在是非问句尾;“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的“耳”表示一般的肯定语气,不译。

结语:

古代汉语虚词虽说数目不多,但是使用却很经常。刘淇《助字辩略》(1711年)收入虚词470多个,王引之《经传释词》(1798年)收入虚词160个,杨树达《词诠》(1928年)收入虚词480多个。如果加上有关虚词的固定结构,大约就有七八百个了,但实际上只有四五百个是很经常使用的。虽说虚词的个数远远少于实词,但在实际语言中,很少有不用虚词的情况。掌握好虚词对学习好古代汉语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天津人们出版社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28年

题目:看《史记》中的虚词

摘要: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类。《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关键字:虚词、史记、代词、副词

正文:

一、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代词可分为五种:人称、指示、疑问、兼职、附着性代词。

《史记•平原君列传》有言:“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斥曰:‘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其中“客”、“尔”、“汝”是为第二人称,“吾”是第一人称。在人称代词中除此以外还有“之”、“其”、“彼”、“夫”、“厥”等可做第三人称,如:“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青列传》),“四人从太子,„„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史记•留侯世家》)有谦词“臣”、“愚”、“寡人”、“妾”等,和敬词“君”、“子”、“足下”等。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物、事,又可分近指代词、远指代词、虚指代词和无指代词等类。“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之中的“是”为“这”的意思,另有“此”、“斯”、“之”等在古汉语中可表达“这”、“这里”、“这个”的意思。与此相反的远指代词常用“其”、“彼”、“夫”等表示“那”、“那里”、“那个”等的意思,例如:“今欲举大事,则非其人不可。”(《史记·项羽本纪》)虚指代词含有不确定性,常用“或”来表达“有的人”、“有的事”等意。《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的“或”便是“有些人”之意。无指代词用来指代那些不存在的人或物,有“莫”、“无”常用,如:“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恶”、“焉”等。例如:“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中“孰”意为“哪一个人”。“焉”、“诸”它们同时兼有一个代词和一个介词的作用,我们把它们称为“兼职代词。”最后一种附着性代词“者”和“所”,它们只有附着在其他词先后时才具有指代性,如:“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史记·萧相国世家》),“者”与“追杀兽兔”组成“者”字结构,意为“(追杀兽兔)的”。

二、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可分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情态副词等类。

程度副词用来表达动作或状况所到达的不同程度,表程度深的有“最”、“颇”、“尤”等,如:“自殷以来,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三王世家》);表程度轻微的有“略”、“稍”、“少”等,如:“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还有一些表示比较,可随时间推移而加深程度的有“愈”、“益”、“弥”等,如:“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范围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中“毕”字有“都”、“全部”之意,另有同类词“皆”、“悉”、“尽”等。“汉定,付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史记·儒林列传》)中“独”可译为“只”、“仅仅”,同义的有“仅”、“惟”、“止”等。还有表共同的范围的副词“共”、“同”、“互”等,常作“共同”、“互相”之意,如:“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时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序等情况的。常用的时间副词比较多,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史记》里具体解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中“尝”是“曾经”之意,为过去的动作;“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会”是“正碰上”之意,表动作正在进行;“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中“行”表示将要进行的动作,可译为“快要”;“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终”为“终于”、“到底”之意,表示动作行为在最后发生;“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里“素”表示不定时,可译为“平常”;“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瑘,道上党入。”(《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旋”有时间短暂之意;“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辄”有“立即”的意思,表示时间的急促;“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渐”表时间的渐徐,意为“逐渐”。

否定副词表示对行为、性状的否定。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等。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天与弗取,反受其咎。”的“弗”与“不”同义,表一般的否定,做“没有”之意;“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中“毋”与“勿”同义,表禁止,做“不要”之意„„

情态动词用于说明动作进行的状态,如:“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固”表示本来如此或坚决如此;“尉果笞广。”(《史记·陈涉世家》)的“果”表示果然如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的“亦”表示情况同样如此;“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的“且”表示姑且如此。

三、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主要用来把名词、代词或词组引介给以动词、形容词充当的中心词。例如:“吴王曰:‘于周家,我为长。’”(《史记·吴世家》)的“于”译为“在„„中”;“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以”译为“用”,用以引进凭借的具体对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的“为”译为“因为”;“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的“因”可做“由于”之意。

四、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例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况于”可译为“何况”,是递进连词;“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记·高祖本纪》)的“由”意为“因为”,“故”意为“所以”,是因果连词;“使尔多财,我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的“使”可译为“假如”,是假设连词;“公子即合符,儿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的“即”可译为“即使”,是让步连词。

五、助词

在古代汉语中,助词是用来表示不同的结构关系或不同语气的词。例如:“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维”作用同“夫”,表示提起话题,引发下文的议论;“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记·楚世家》)的“者”用于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条件的分句,又表示语音停顿,提示下文;“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曰:‘将军怯邪?’”(《史记·袁盎列传》)的“邪”用在是非问句尾;“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的“耳”表示一般的肯定语气,不译。

结语:

古代汉语虚词虽说数目不多,但是使用却很经常。刘淇《助字辩略》(1711年)收入虚词470多个,王引之《经传释词》(1798年)收入虚词160个,杨树达《词诠》(1928年)收入虚词480多个。如果加上有关虚词的固定结构,大约就有七八百个了,但实际上只有四五百个是很经常使用的。虽说虚词的个数远远少于实词,但在实际语言中,很少有不用虚词的情况。掌握好虚词对学习好古代汉语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天津人们出版社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28年


相关文章

  • [古代汉语词汇学]缺陷[论文]
  • <古代汉语词汇学>的缺陷 摘 要:赵克勤先生的<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为我们铺展开了古汉语中诸多语言概念和语言现象的长卷,但在复音词.词义引申.同源字.同义词.古书的注疏部分颇有缺憾,让读者的期 ...查看


  • 古代汉语作业论文
  • <汉语大词典>义项排列层级研究 --以"哮"为例 <汉语大词典>中"哮"有5个义项:1.兽怒吼.2.引申指大声喊叫.3.风浪呼啸.4.哮喘.5.干性罗音的一种.其中一些义项的设 ...查看


  •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史述略
  • 话文学刊2010年第12期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史述略 0刘炜1 侯民吉2徐兴胜1 (1.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427000:2.吉首大学国交与公外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摘要]ix-/t-标点符号发展史可概括为在术语方面从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 ...查看


  • 文化词语_+与+_词语的文化意义
  • "文化词语"与"词语的文化意义" 王海平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依据先辈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文化词语"的不同定义,阐释了词语的文化意义,认 为:"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论成语对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保存
  • 论成语对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保存 摘要:成语作为古代汉语遗存的活化石,在对古代汉语词汇的保存这一方面,已日益凸显出其作用和影响.从语言发展的轨迹来看,双音节词的出现是古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成语的凝固作用下保存下来的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确实存在 ...查看


  •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 古代漢語連詞研究 摘要:对于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历来多从单本著作入手,详尽研究该本文献中有关连词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连词的定义入手,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接着再进行专书研究,从甲骨文中的连词开始,到<孟子>中的连词再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