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成就
内容摘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厅·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以深遂的智慧、无畏的精神、不倦的探索、丰硕的成果将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顶峰,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人景仰的文学大师。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斯文文泰继《战争与和平》之后的又一部鸿篇巨制,是作者众多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也是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安娜一书是托尔斯泰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暴力革命与阶级调和、贵族与平民和命运、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民问题与农业的出路、婚姻与家庭、生与死以及教育、伦理、自我修养、宗教信仰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审视。《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从而描绘出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人深思的画卷。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色调是比较阴郁的,人物的矛盾斗争激烈,贵族与平民的思想观念,几位主人公矛盾与惶恐的心理,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朗斯基公爵……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全书的内容,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安娜 弗龙斯基 列文
一. 关于小说的结构
小说有三条情节线索,第一条是以安娜——卡列宁——弗龙斯基为主的与上流社会紧密联系的线索;第二条是以列文——吉娣为主的与农村和寒潮制农民紧密联系的线索,这两条平等线又是依靠奥布隆斯基——多丽为主的中间线引发并连接起来的。形成一座十分严谨的拱形结构。
第一条情节线索展示的是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第二条线索展示的是列
文复杂而紧张的精神活动。
关于小说中的几条平行的线索,当时的读书界说法不一,有人说它具有“建
筑术”(小说结构为拱型结构),也有人说它是“两部小说”(安娜与列文分别是两条不同的行文线索)。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评论。他说,该书结构之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缝——两条线索有内在的联系。“圆拱衔接”指的是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当时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带来的、作者所认为的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是贵族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在家庭、婚姻等道德伦理观念方面发生激烈变化,卷首“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一语有象征意义;另一方面是农业受资本主义破坏,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也就是列文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以安娜为中心的线索(包括奥布隆斯基、卡列宁、弗龙斯基以至谢尔巴茨基等家族)和列文的线索,分别表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部好的小说,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史诗性的长篇
巨制,开头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非常有哲理的语言总领全篇,为后文的几条线索作了良好的铺垫。什么是幸福?什么又是不幸?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主题?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推理空间。幸与不幸是千百年来人类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而小说中描写的幸福却是隐性的,比如列文和吉娣经历波折后的牵手;不幸却是明显的,比如安娜的为情所困和自杀,以及弗龙斯基对生命的自我放逐,还有卡列宁的自暴自弃,多丽苟延残喘的生活。这些都印证了作者对幸与不幸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幸福,每个人的见解各有不同,作者通过几个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这其中自然有作者个人的观点,有很多则是他跳出了单一的传统模式,用多角度权衡问题的结果,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主人公的表现手法
小说以《安娜·卡列尼娜》命名,安娜是托翁笔下精心塑造的俄罗斯上流社
会的妇女形象。安娜不仅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还有一
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她遇人不淑,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了年长自己二十岁的、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的“官僚机器”卡列宁。在婚后八年里,安娜曾努力学会适应丈夫,她以为自己做到了,可是后来的变化让安娜的生活有了转折式的变化。与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她渴望像个正常女人似的活着,渴望梦想中的爱情。小说中安娜的内心独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难道我没有尽力?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吗?当我没法去爱丈夫时,难道我没有尽力去爱过儿子吗?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为了恋爱和生活,安娜终于跨出了上流社会的樊篱,抛弃了丈夫和儿子,正式投入弗龙斯基的怀抱。作为已婚的端庄的妇女,要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然在当时的彼得堡上流社会里私通已司空见惯,但安娜的勇气主要在于她相信弗龙斯基的爱情,不愿一辈子当个活死人,不愿像其他女人那样长期用假感情欺骗自己、欺骗丈夫,安娜毅然把她和弗龙斯基的关系公开。安娜的举动不啻向上流社作出了挑战,而上流社会也不可能容下安娜的存在,“上流社会的女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砖头,随时要把它们抛向安娜”,这个时候的安娜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同时她还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应离婚,又不让安娜亲近爱子。安娜只有徒然挣扎,是为爱情而牺牲母爱,还是为母爱牺牲爱情?最终,安娜选择了爱情,可这爱情又成了镜花水月,使她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三.弗龙斯基的爱情观
弗龙斯基的仪表和风度是诱使安娜背叛丈夫的主要原因。安娜同弗龙斯基的
一见钟情,出于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自发的要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情感。弗龙斯基初时为了虚荣心而猎逐安娜,连他的母亲都觉得,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中的风流韵事更能给儿子增光添彩了。弗龙斯基一度也曾因安娜真挚的爱而变得严肃专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动而厌弃民安娜。而安娜却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要求弗龙斯基与她朝夕厮守一起,过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弗龙斯基并不愿意被安娜的爱情束缚自己的前程,百般地冷落安娜,导致安娜的精神世界渐渐失去了色彩。为了唤起弗龙斯基的爱,安娜竟不惜以姿色
的魅力编织爱情的罗网,并且逐渐习惯于虚伪和欺骗的爱情生活。最后,她的爱
变得越来越偏激,生活也偏离了她预想的轨迹,以至于因爱成恨,最终走向死亡。
如果说安娜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旧事物的压制,那么,她自
身的矛盾,则是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念的新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弗龙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牺牲品。
虽说造成安娜悲剧的是卡列宁和弗龙斯基,但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
是没有过错的。这位留里克王室的后裔,受时代的洗礼敢于为生活同社会抗争的女人,却未能完全摆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对上流社会的迷恋,因此以见逐于它而感到无地自容。
安娜的悲剧不是一般家庭的悲剧,而是俄国社会的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
义和时代意义。
四.关于列文的矛盾心理
列文在小说占的比重不亚于安娜,他几乎是作者的原型,也是一个有着深刻
矛盾的人物,文中多处表现了列文时时处在十字路口的彷徨心态:列文鄙视彼得堡的宫廷贵族,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却又以出身世袭贵族而自豪;他不满于上流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却认为奢侈是贵族的本分;他反对以农奴制,同情农民,却又向往于贵族的古风旧习;他厌恶资本主义并否定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自己的农业经营又沿袭着资本主义方式;他断定资产阶级的所得统统是不义之财,却和劳动者分斤拨两;他不赞成哥哥那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也不赞成另一个哥哥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他甚至对俄国城乡涌现的一些新事物如铁路、邮电、银行、通讯等都抱着敌视的态度。这些都是有道德感情的贵族在历史转折时期而背对历史发展所必然产生的思想波动。
与安娜不同的是,列文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和家庭的幸福。然而,内心的痛苦时时都在折磨他,在自己的富有同农民的贫困对比下,他常常会有负罪感。只是他不同于一般的贵族,他积极探索着农民接近的道路,并探索通过“不流血的革命”达到与农民的亲密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他转而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从社会经济的探索转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要在各种哲学和宗教中寻求答案,却毫无所获。内心的各种矛盾和悲观情绪,甚至使他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他不得不把绳子藏起来,随身不带手枪,以免自杀。最后作者如何让列文摆脱困境,获得家庭幸福的呢?一是让吉娣不过问列文的思想探索,二是让列文皈依宗教。最后从宗法制农民那里得到启示:要“为灵魂而活着”。列文不安的心灵得到了解脱,仿佛重又获得了生的幸福。
五. 《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手法
就艺术来说,《安娜·卡列尼娜》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它的融合无间、互相呼应的两条线索的结构,继《战争与和平》之后,又一次成为“背离欧洲形式”、找到“新的框架”的传世之作。
与这两位主人公相联系的、亦即在他们这两条线索上的一些次要的人物,是伴随着他们出场并围绕他们而活动的。与安娜—卡列宁和安娜—弗龙斯基相联系的,主要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三个圈子和军界的某些贵族;与列文相联系的,主要是外省贵族、地主、农民以及个别商人。一般说来,安娜这条线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道德伦理问题,列文这条线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社会经济问题。当然,两者间也有相互关联的地方。这些人物不仅是两位主人公的陪衬或参照物,而且常常居于其中,在情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们,作品才得以超出家庭关系的范畴,突破传统小说的框架,成为作者所说的“内容广泛的、自由的小说”,从而成为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史诗性杰作。
书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大都是典型性中见个性。不仅卡列宁、奥布隆斯基、弗龙斯基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呼之欲出,就连寥寥几笔绘成的“锥子式”人物,如一系列的军人、贵族、地主,彼得堡社交界的妇女们,无不各具特色,线条清晰;更不用说复杂、矛盾而又完整的安娜了。安娜这个形象在世界文学中,
即使不是无与伦比,恐怕也罕有匹敌。这些人物虽说是精雕细琢,但不像工笔画那样带有雕刻的痕迹。作者使用了巧妙的积累方法,并不是机械地、复叠式地叙述,而是通过旁观者的审视和感受来进行描写。例如安娜,她先后在列文、弗龙斯基、多丽、达里娅、吉娣、卡列宁、以及米哈伊罗夫等人心目中,分别表现出自己的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正是这些不同的侧面,积累成一个饱满的、以至多角度的、变化着的人物形象。同时,这些观察者由主观的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不同侧面,又都符合人物的真实性,由于作者没有对人物报以个人观点,而是将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必然产生的效果,合理地体现在情节中,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又给人物形象蒙上了一层时浓时淡的迷雾,客观上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小说的看点。托尔斯泰还运用了从进展中刻画性格的写作手法,奥布隆斯基和列文等是固有品质的逐渐展示,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性格则是发展和变化的,只有奥布隆斯基的性格是直接刻画。
《安娜·卡列尼娜》是完全意义上的心理小说。不仅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充分,即便人物间的冲突也大都是心理上的表达形式,或是通过心理来表现的行动,因此全书心理描写的密度非常大,也非常紧凑。虽然一般小说都习惯于使用传统手法,即作者间接叙述或由人物的语言、动作或表情等直接表现,但笔墨十分细腻。例如总是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显现出来。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其曲折反复也不是循环,而是螺旋形的进展,因此令人感到的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而在不少场合,人物心理还是前后截然相反的,借用俄国批评家巴赫金的术语来说,是“对话式”的。这种“对话式”有时表现于较长的心理过程的始与终,是逐渐变化的结果;有时则是突然转折。前者如达里娅去探望安娜的那一段,后者如科兹内舍夫向瓦莲卡的示爱。但无论是渐进或是突变,都符合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的规律。有时也进入半下意识的领域,如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车上的那种迷离茫然的心理动向。小说在一些属于传统手法的内心独白中也有一定的创新。奥布隆斯基在利季娅·伊万诺夫娜伯爵夫人晚会上的那段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人物头脑处于半睡眠的消极状态的凌乱的意识之间。特别是安娜在自杀前经过街上时的心理活动:街上瞬息变换的各种外在印象不断引起她的一些联想,她不断由一种感触或回忆蓦地跳到另一种感
触和回忆,她的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百感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闪现出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让人不得不去同情这个可怜女人,又不得不去谴责这个可怜的女人。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过多的赘述,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转换而又十分自然贴切,各种思绪起起伏伏、断断续续,互不连贯而又不凌乱拖沓,让读者的思路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跌宕万千,这种大师级的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意识流的神来之笔。
小说的叙述是多姿多彩的,有平稳的陈述,也有浓烈的抒情;有尖锐的对比,也有辛辣的讽刺。
小说中值得称道的还有许多经典的大场面,和多处描写生动的小段落,以及语言的自然、质朴和真实。
《安娜·卡列尼娜》迄今为止已问世百年有余,无论是内容的广泛性,还是艺术技巧的完美性,都不愧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南方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第二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成就
内容摘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厅·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以深遂的智慧、无畏的精神、不倦的探索、丰硕的成果将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顶峰,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人景仰的文学大师。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斯文文泰继《战争与和平》之后的又一部鸿篇巨制,是作者众多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也是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安娜一书是托尔斯泰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暴力革命与阶级调和、贵族与平民和命运、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民问题与农业的出路、婚姻与家庭、生与死以及教育、伦理、自我修养、宗教信仰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审视。《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从而描绘出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人深思的画卷。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色调是比较阴郁的,人物的矛盾斗争激烈,贵族与平民的思想观念,几位主人公矛盾与惶恐的心理,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朗斯基公爵……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全书的内容,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安娜 弗龙斯基 列文
一. 关于小说的结构
小说有三条情节线索,第一条是以安娜——卡列宁——弗龙斯基为主的与上流社会紧密联系的线索;第二条是以列文——吉娣为主的与农村和寒潮制农民紧密联系的线索,这两条平等线又是依靠奥布隆斯基——多丽为主的中间线引发并连接起来的。形成一座十分严谨的拱形结构。
第一条情节线索展示的是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第二条线索展示的是列
文复杂而紧张的精神活动。
关于小说中的几条平行的线索,当时的读书界说法不一,有人说它具有“建
筑术”(小说结构为拱型结构),也有人说它是“两部小说”(安娜与列文分别是两条不同的行文线索)。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评论。他说,该书结构之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缝——两条线索有内在的联系。“圆拱衔接”指的是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当时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带来的、作者所认为的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是贵族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在家庭、婚姻等道德伦理观念方面发生激烈变化,卷首“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一语有象征意义;另一方面是农业受资本主义破坏,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也就是列文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以安娜为中心的线索(包括奥布隆斯基、卡列宁、弗龙斯基以至谢尔巴茨基等家族)和列文的线索,分别表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部好的小说,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史诗性的长篇
巨制,开头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非常有哲理的语言总领全篇,为后文的几条线索作了良好的铺垫。什么是幸福?什么又是不幸?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主题?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推理空间。幸与不幸是千百年来人类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而小说中描写的幸福却是隐性的,比如列文和吉娣经历波折后的牵手;不幸却是明显的,比如安娜的为情所困和自杀,以及弗龙斯基对生命的自我放逐,还有卡列宁的自暴自弃,多丽苟延残喘的生活。这些都印证了作者对幸与不幸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幸福,每个人的见解各有不同,作者通过几个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这其中自然有作者个人的观点,有很多则是他跳出了单一的传统模式,用多角度权衡问题的结果,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主人公的表现手法
小说以《安娜·卡列尼娜》命名,安娜是托翁笔下精心塑造的俄罗斯上流社
会的妇女形象。安娜不仅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还有一
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她遇人不淑,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了年长自己二十岁的、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的“官僚机器”卡列宁。在婚后八年里,安娜曾努力学会适应丈夫,她以为自己做到了,可是后来的变化让安娜的生活有了转折式的变化。与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她渴望像个正常女人似的活着,渴望梦想中的爱情。小说中安娜的内心独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难道我没有尽力?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吗?当我没法去爱丈夫时,难道我没有尽力去爱过儿子吗?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为了恋爱和生活,安娜终于跨出了上流社会的樊篱,抛弃了丈夫和儿子,正式投入弗龙斯基的怀抱。作为已婚的端庄的妇女,要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然在当时的彼得堡上流社会里私通已司空见惯,但安娜的勇气主要在于她相信弗龙斯基的爱情,不愿一辈子当个活死人,不愿像其他女人那样长期用假感情欺骗自己、欺骗丈夫,安娜毅然把她和弗龙斯基的关系公开。安娜的举动不啻向上流社作出了挑战,而上流社会也不可能容下安娜的存在,“上流社会的女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砖头,随时要把它们抛向安娜”,这个时候的安娜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同时她还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应离婚,又不让安娜亲近爱子。安娜只有徒然挣扎,是为爱情而牺牲母爱,还是为母爱牺牲爱情?最终,安娜选择了爱情,可这爱情又成了镜花水月,使她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三.弗龙斯基的爱情观
弗龙斯基的仪表和风度是诱使安娜背叛丈夫的主要原因。安娜同弗龙斯基的
一见钟情,出于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自发的要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情感。弗龙斯基初时为了虚荣心而猎逐安娜,连他的母亲都觉得,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中的风流韵事更能给儿子增光添彩了。弗龙斯基一度也曾因安娜真挚的爱而变得严肃专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动而厌弃民安娜。而安娜却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要求弗龙斯基与她朝夕厮守一起,过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弗龙斯基并不愿意被安娜的爱情束缚自己的前程,百般地冷落安娜,导致安娜的精神世界渐渐失去了色彩。为了唤起弗龙斯基的爱,安娜竟不惜以姿色
的魅力编织爱情的罗网,并且逐渐习惯于虚伪和欺骗的爱情生活。最后,她的爱
变得越来越偏激,生活也偏离了她预想的轨迹,以至于因爱成恨,最终走向死亡。
如果说安娜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旧事物的压制,那么,她自
身的矛盾,则是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念的新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弗龙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牺牲品。
虽说造成安娜悲剧的是卡列宁和弗龙斯基,但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
是没有过错的。这位留里克王室的后裔,受时代的洗礼敢于为生活同社会抗争的女人,却未能完全摆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对上流社会的迷恋,因此以见逐于它而感到无地自容。
安娜的悲剧不是一般家庭的悲剧,而是俄国社会的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
义和时代意义。
四.关于列文的矛盾心理
列文在小说占的比重不亚于安娜,他几乎是作者的原型,也是一个有着深刻
矛盾的人物,文中多处表现了列文时时处在十字路口的彷徨心态:列文鄙视彼得堡的宫廷贵族,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却又以出身世袭贵族而自豪;他不满于上流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却认为奢侈是贵族的本分;他反对以农奴制,同情农民,却又向往于贵族的古风旧习;他厌恶资本主义并否定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自己的农业经营又沿袭着资本主义方式;他断定资产阶级的所得统统是不义之财,却和劳动者分斤拨两;他不赞成哥哥那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也不赞成另一个哥哥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他甚至对俄国城乡涌现的一些新事物如铁路、邮电、银行、通讯等都抱着敌视的态度。这些都是有道德感情的贵族在历史转折时期而背对历史发展所必然产生的思想波动。
与安娜不同的是,列文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和家庭的幸福。然而,内心的痛苦时时都在折磨他,在自己的富有同农民的贫困对比下,他常常会有负罪感。只是他不同于一般的贵族,他积极探索着农民接近的道路,并探索通过“不流血的革命”达到与农民的亲密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他转而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从社会经济的探索转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要在各种哲学和宗教中寻求答案,却毫无所获。内心的各种矛盾和悲观情绪,甚至使他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他不得不把绳子藏起来,随身不带手枪,以免自杀。最后作者如何让列文摆脱困境,获得家庭幸福的呢?一是让吉娣不过问列文的思想探索,二是让列文皈依宗教。最后从宗法制农民那里得到启示:要“为灵魂而活着”。列文不安的心灵得到了解脱,仿佛重又获得了生的幸福。
五. 《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手法
就艺术来说,《安娜·卡列尼娜》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它的融合无间、互相呼应的两条线索的结构,继《战争与和平》之后,又一次成为“背离欧洲形式”、找到“新的框架”的传世之作。
与这两位主人公相联系的、亦即在他们这两条线索上的一些次要的人物,是伴随着他们出场并围绕他们而活动的。与安娜—卡列宁和安娜—弗龙斯基相联系的,主要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三个圈子和军界的某些贵族;与列文相联系的,主要是外省贵族、地主、农民以及个别商人。一般说来,安娜这条线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道德伦理问题,列文这条线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社会经济问题。当然,两者间也有相互关联的地方。这些人物不仅是两位主人公的陪衬或参照物,而且常常居于其中,在情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们,作品才得以超出家庭关系的范畴,突破传统小说的框架,成为作者所说的“内容广泛的、自由的小说”,从而成为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史诗性杰作。
书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大都是典型性中见个性。不仅卡列宁、奥布隆斯基、弗龙斯基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呼之欲出,就连寥寥几笔绘成的“锥子式”人物,如一系列的军人、贵族、地主,彼得堡社交界的妇女们,无不各具特色,线条清晰;更不用说复杂、矛盾而又完整的安娜了。安娜这个形象在世界文学中,
即使不是无与伦比,恐怕也罕有匹敌。这些人物虽说是精雕细琢,但不像工笔画那样带有雕刻的痕迹。作者使用了巧妙的积累方法,并不是机械地、复叠式地叙述,而是通过旁观者的审视和感受来进行描写。例如安娜,她先后在列文、弗龙斯基、多丽、达里娅、吉娣、卡列宁、以及米哈伊罗夫等人心目中,分别表现出自己的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正是这些不同的侧面,积累成一个饱满的、以至多角度的、变化着的人物形象。同时,这些观察者由主观的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不同侧面,又都符合人物的真实性,由于作者没有对人物报以个人观点,而是将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必然产生的效果,合理地体现在情节中,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又给人物形象蒙上了一层时浓时淡的迷雾,客观上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小说的看点。托尔斯泰还运用了从进展中刻画性格的写作手法,奥布隆斯基和列文等是固有品质的逐渐展示,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性格则是发展和变化的,只有奥布隆斯基的性格是直接刻画。
《安娜·卡列尼娜》是完全意义上的心理小说。不仅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充分,即便人物间的冲突也大都是心理上的表达形式,或是通过心理来表现的行动,因此全书心理描写的密度非常大,也非常紧凑。虽然一般小说都习惯于使用传统手法,即作者间接叙述或由人物的语言、动作或表情等直接表现,但笔墨十分细腻。例如总是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显现出来。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其曲折反复也不是循环,而是螺旋形的进展,因此令人感到的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而在不少场合,人物心理还是前后截然相反的,借用俄国批评家巴赫金的术语来说,是“对话式”的。这种“对话式”有时表现于较长的心理过程的始与终,是逐渐变化的结果;有时则是突然转折。前者如达里娅去探望安娜的那一段,后者如科兹内舍夫向瓦莲卡的示爱。但无论是渐进或是突变,都符合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的规律。有时也进入半下意识的领域,如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车上的那种迷离茫然的心理动向。小说在一些属于传统手法的内心独白中也有一定的创新。奥布隆斯基在利季娅·伊万诺夫娜伯爵夫人晚会上的那段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人物头脑处于半睡眠的消极状态的凌乱的意识之间。特别是安娜在自杀前经过街上时的心理活动:街上瞬息变换的各种外在印象不断引起她的一些联想,她不断由一种感触或回忆蓦地跳到另一种感
触和回忆,她的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百感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闪现出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让人不得不去同情这个可怜女人,又不得不去谴责这个可怜的女人。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过多的赘述,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转换而又十分自然贴切,各种思绪起起伏伏、断断续续,互不连贯而又不凌乱拖沓,让读者的思路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跌宕万千,这种大师级的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意识流的神来之笔。
小说的叙述是多姿多彩的,有平稳的陈述,也有浓烈的抒情;有尖锐的对比,也有辛辣的讽刺。
小说中值得称道的还有许多经典的大场面,和多处描写生动的小段落,以及语言的自然、质朴和真实。
《安娜·卡列尼娜》迄今为止已问世百年有余,无论是内容的广泛性,还是艺术技巧的完美性,都不愧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南方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第二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