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学(读一本书有感)

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有感

魏书生老师说:“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我一开始觉得很惊讶,很奇怪,当一个老师只要教得好,受学生欢迎就够了,何必一定要当班主任呢?而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觉得他们会很难管理,所以,对于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是有点敬畏。可今年上《班级管理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关于班主任的书,并写观后感,于是我挑选了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我花了几天细细品读,在书中,我看到了一段段辛酸而幸福的经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鲜活的成长经验和感人的成长故事,40篇精心写作的文字,就是40个精彩的故事,40首教育的诗歌。我看到了刚刚上岗的班主任如何“摸着五颜六色的石头过河”;看到了工作6年到10年的班主任,如何“褪尽青涩,走向成熟”;看到了担任班主任11—15年的班主任,如何“毛虫破茧”化蝶飞;看到了担任16-19年的班主任,如何进行“智慧的教育”;看到了经过二十几年磨练的班主任,怎样体会“生命绽放的美丽”。他们把自己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感受,特殊的痛苦,特殊的快乐,特殊的经验,特殊的方法一一展现出来,如此生动,如此形象„„

看过老师们的故事,我才知道:大家都是从年轻、幼稚、不成熟走过来的,每位老师初当班主任时,都带着美好的憧憬走上工作岗位,踌躇满志,心中萌生着一个又一个的设想,心想,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及爱心,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但是,实际工作远非想象中那样顺利。他们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班级中,每天在校园里面“练竞走”——每天紧跟着学生早读,做操,卫生,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安全,作业情况,自习……直至学生回家了,都还得待在办公室忙。可是这样的蛮干,付出很多,收效却甚微。有人迟到,有人上课思想开小差,有人作业以抄袭为主,有人考试作弊……一件一件,使老师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有的反而被学生误解,甚至记恨。朱一花老师讲到她在带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学习习惯,天天盯着他们,让他们在她设置的规矩中学习,游戏。她戏称“她自己简直成了会念咒语的巫婆”。孩子们爱打报告,她有求必应;他们不会值日,她陪着扫了一个学期;学校举行班容布

置比赛,她却成了主角……她就像一台被榨干了油的机器,每天昏昏沉沉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她的,又是充满劳累的明天……这样日复一日,消磨了班主任的激情,使他们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班主任工作之苦,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深有体会,不少人得出的感受是“苦海无边”;班主任工作之累,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 与学生交往,无异于天天上考场:考验的是一个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啊!然而,越是和学生斗智斗勇,班级管理却越是让人头痛。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成了老鼠和猫之间的游戏,互不信任,互相抵触甚至敌对。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感到迷茫时,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反思,思索着班级管理失败的原因,思索着为什么自己对学生很好而他们还要和自己作对!

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而区别就在于你能否快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快速成长。万玮老师说:“每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回过头看,都会发现自己必经这些过程:失败,反思,再失败,再反思。。。如此几个回合,终于有一天猛然大悟,茅塞顿开。”这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惊人的相似,从开始充满激情、满怀抱负的认真负责,到矛盾重重、打击自信,到后来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不了解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他们的需要,改变刚开始时一味的严格、严厉的风格,学着柔和的处理事情,学着遇到班级事务时认真思考,最后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回看他们的故事,这些优秀的老师的做法极为一致:遇到失败、挫折时,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退缩放弃,而是理智的选择了反思、总结、学习。深刻的反思、切实的总结、深入的学习,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用心。这个过程就好像闭关修炼,潜心提升自身的素质,加上一些与生俱来的激情、热情、才气,再加上最重要的“爱”----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爱”! 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是不适合做班主任的。我想起以前看过老师体罚学生的各种招数:打手掌,原地转圈,扇耳光……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意料之中而又棘手的事情,乏爱而麻木的老师往往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教育问题。老师一旦不能把学生当人来尊重,当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师生关系肯定就会对立起来,所谓的“教育”都仅仅是说教罢了。我想起周彬老师在他的《叩问课堂》中的一段精彩的表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唤回学生对

教师的爱的比率。”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精神关怀。后进生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受到的批评也更多,他们体会不到哪怕一点点的成就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陆雯英老师在文中提到她班里的一位特别生——张奇:小时患过脑膜炎,故智力低下,说话口齿不清。以前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把她纳入“被遗忘的角落”。但陆老师与她的多次接触,发现了张奇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心思细腻,文章写得很真实……看到这,我想起了大一的时候和系里的同学一起去潮州的启智小学义教,这所学校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或许曾经因为智障而被歧视、鄙薄过,因此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对我们心存戒备,恶狠狠地看着我们。但是与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很真诚,他们的眼睛会微笑,他们会拉着你的手告诉你他刚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们会送你他认为做得最好的折纸……是谁说过“智障儿童就是孤僻的、仇视外界的”呢?而我觉得,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会更爱你;只要你懂他们,他们会更懂你!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当其他老师都快要对那些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绝望了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心灵出发,用自己的“爱”教育他们、转化他们。毛春铧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好孩子推定”原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事情会有多么严重,都要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不过不小心犯了错误,正是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当我们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看起来是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也许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们爱玩,爱捣乱,不做作业,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狂风暴雨”而“善待”作业,不会因为老师的斥责而上交优秀的答卷……但是如果老师能坚持这个“好孩子推定”原则,降低

对孩子的要求,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使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加上耐心,一定能感化孩子!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倘若没有“爱心”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也许很多孩子就会被耽误了,而事实证明,在博大的爱心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李微老师班里有一名全校最出名的“双差生”,经过观察,李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最缺少的是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因此她从这名学生进班那时起,就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做到不冲动,不指责,不训斥,坚持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爱。日复一日,这名学生和李老师亲近多了,有什么话都找她说,把她当成知心人,李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对他说:“你能行。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一定大有作为。”这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性越来越高,真的变了一个人:在支援甘肃灾区的募捐活动中,他中午没吃饭,跑着到北仓村挨家挨户去买棉衣服,往返三次抱着送回学校,累得满头大汗。他捐献了41件棉衣,是学校捐得最多的。让学生拥有犯错的机会,让他们的成长变得精彩。经历、感知、体验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一笔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经历错误才能汲取成长的营养,才能学会经受挫折并最终走向成功。

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处处留心皆学问。他会从学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读懂学生的需求,并且深处热情的双手去帮助孩子;会从学生似举非举的小手中,读懂学生的忐忑和缺乏自信,从而鼓励孩子勇敢地举起手;会从学生含泪的双目中,读懂孩子的困惑和疑问,并且带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

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培育学生心灵。老师要对学生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眼前走入老师的心里。老师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才能想为学生想,急为学生急,做为学生做,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关心、多帮助……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力量。

书中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通过书寻找答案,以书为友,与大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应该给学生什

么样的爱,让我们明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可以让他们有彻头彻尾的改变;张万祥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让我们明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着一腔热情蛮干、苦干,是需要运用智慧出效果的工作;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让我们懂得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爱心和勤奋,更需要教育智慧……老师教书,不能仅仅把视野限制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也要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比如企业管理学,借鉴其他学科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这些对班主任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一些乡村教师,因为环境落后封闭,教学资源有限,所以连读书看报都会遇到困难。比如段惠民老师为了借书,经常把家乡土特产、“用不着”的福利副食券,“送给”图书馆管理员,既谋得优惠的借书条件,还可以时不时“另拎”回《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一捆捆、一本本破旧报刊。三更灯火五更鸡,半床明月半床书,认认真真地读,一丝不苟地记,翻来覆去地悟。就是这样的辛勤耕耘、艰难付出,才使他多次荣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方成大家。张万祥先生语云:每个班主任心中要装有100个故事,100句格言,逢境育人,逢情开导。

文中的这40位老师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张万祥老师的网络弟子。他们很多人正是在师傅的教导和“教育在线”论坛的引领下,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认真阅读张万祥先生的书籍,写心得笔记;拜张先生为师,聆听他的亲自教诲。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彼此鼓励,相互温暖;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每天细心记录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写教育随笔,撰写德育小论文,在记录的过程中,并加以梳理、剖析、研究和提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做班主任的智慧,一步步地实现自我提高与突破。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前辈的指引下,在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反思下,使自己欢快地驰骋在教育的原野上。

老师爱学生,就会用心去教学;就会发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是值得去琢磨,去研究的课题;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反思、去总结,去拥有教育智慧;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就能把普通的小事做细做精;就必然会收获爱的成长!

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为之修炼。作为一名准教师,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只有对学生的爱是最真实最强烈的!四十位优秀的老师演绎的不同的故事带来的是震撼与感动,是快乐与欢欣。展望未来的班主任之路,我又多了些许信心。我会努力追求把班主任工作变成幸福之旅,让学生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也让我因为学生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有感

魏书生老师说:“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我一开始觉得很惊讶,很奇怪,当一个老师只要教得好,受学生欢迎就够了,何必一定要当班主任呢?而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觉得他们会很难管理,所以,对于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是有点敬畏。可今年上《班级管理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关于班主任的书,并写观后感,于是我挑选了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我花了几天细细品读,在书中,我看到了一段段辛酸而幸福的经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鲜活的成长经验和感人的成长故事,40篇精心写作的文字,就是40个精彩的故事,40首教育的诗歌。我看到了刚刚上岗的班主任如何“摸着五颜六色的石头过河”;看到了工作6年到10年的班主任,如何“褪尽青涩,走向成熟”;看到了担任班主任11—15年的班主任,如何“毛虫破茧”化蝶飞;看到了担任16-19年的班主任,如何进行“智慧的教育”;看到了经过二十几年磨练的班主任,怎样体会“生命绽放的美丽”。他们把自己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感受,特殊的痛苦,特殊的快乐,特殊的经验,特殊的方法一一展现出来,如此生动,如此形象„„

看过老师们的故事,我才知道:大家都是从年轻、幼稚、不成熟走过来的,每位老师初当班主任时,都带着美好的憧憬走上工作岗位,踌躇满志,心中萌生着一个又一个的设想,心想,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及爱心,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但是,实际工作远非想象中那样顺利。他们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班级中,每天在校园里面“练竞走”——每天紧跟着学生早读,做操,卫生,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安全,作业情况,自习……直至学生回家了,都还得待在办公室忙。可是这样的蛮干,付出很多,收效却甚微。有人迟到,有人上课思想开小差,有人作业以抄袭为主,有人考试作弊……一件一件,使老师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有的反而被学生误解,甚至记恨。朱一花老师讲到她在带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学习习惯,天天盯着他们,让他们在她设置的规矩中学习,游戏。她戏称“她自己简直成了会念咒语的巫婆”。孩子们爱打报告,她有求必应;他们不会值日,她陪着扫了一个学期;学校举行班容布

置比赛,她却成了主角……她就像一台被榨干了油的机器,每天昏昏沉沉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她的,又是充满劳累的明天……这样日复一日,消磨了班主任的激情,使他们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班主任工作之苦,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深有体会,不少人得出的感受是“苦海无边”;班主任工作之累,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 与学生交往,无异于天天上考场:考验的是一个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啊!然而,越是和学生斗智斗勇,班级管理却越是让人头痛。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成了老鼠和猫之间的游戏,互不信任,互相抵触甚至敌对。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感到迷茫时,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反思,思索着班级管理失败的原因,思索着为什么自己对学生很好而他们还要和自己作对!

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而区别就在于你能否快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快速成长。万玮老师说:“每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回过头看,都会发现自己必经这些过程:失败,反思,再失败,再反思。。。如此几个回合,终于有一天猛然大悟,茅塞顿开。”这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惊人的相似,从开始充满激情、满怀抱负的认真负责,到矛盾重重、打击自信,到后来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不了解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他们的需要,改变刚开始时一味的严格、严厉的风格,学着柔和的处理事情,学着遇到班级事务时认真思考,最后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回看他们的故事,这些优秀的老师的做法极为一致:遇到失败、挫折时,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退缩放弃,而是理智的选择了反思、总结、学习。深刻的反思、切实的总结、深入的学习,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用心。这个过程就好像闭关修炼,潜心提升自身的素质,加上一些与生俱来的激情、热情、才气,再加上最重要的“爱”----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爱”! 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是不适合做班主任的。我想起以前看过老师体罚学生的各种招数:打手掌,原地转圈,扇耳光……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意料之中而又棘手的事情,乏爱而麻木的老师往往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教育问题。老师一旦不能把学生当人来尊重,当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师生关系肯定就会对立起来,所谓的“教育”都仅仅是说教罢了。我想起周彬老师在他的《叩问课堂》中的一段精彩的表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唤回学生对

教师的爱的比率。”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精神关怀。后进生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受到的批评也更多,他们体会不到哪怕一点点的成就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陆雯英老师在文中提到她班里的一位特别生——张奇:小时患过脑膜炎,故智力低下,说话口齿不清。以前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把她纳入“被遗忘的角落”。但陆老师与她的多次接触,发现了张奇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心思细腻,文章写得很真实……看到这,我想起了大一的时候和系里的同学一起去潮州的启智小学义教,这所学校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或许曾经因为智障而被歧视、鄙薄过,因此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对我们心存戒备,恶狠狠地看着我们。但是与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很真诚,他们的眼睛会微笑,他们会拉着你的手告诉你他刚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们会送你他认为做得最好的折纸……是谁说过“智障儿童就是孤僻的、仇视外界的”呢?而我觉得,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会更爱你;只要你懂他们,他们会更懂你!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当其他老师都快要对那些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绝望了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心灵出发,用自己的“爱”教育他们、转化他们。毛春铧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好孩子推定”原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事情会有多么严重,都要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不过不小心犯了错误,正是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当我们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看起来是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也许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们爱玩,爱捣乱,不做作业,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狂风暴雨”而“善待”作业,不会因为老师的斥责而上交优秀的答卷……但是如果老师能坚持这个“好孩子推定”原则,降低

对孩子的要求,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使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加上耐心,一定能感化孩子!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倘若没有“爱心”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也许很多孩子就会被耽误了,而事实证明,在博大的爱心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李微老师班里有一名全校最出名的“双差生”,经过观察,李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最缺少的是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因此她从这名学生进班那时起,就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做到不冲动,不指责,不训斥,坚持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爱。日复一日,这名学生和李老师亲近多了,有什么话都找她说,把她当成知心人,李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对他说:“你能行。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一定大有作为。”这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性越来越高,真的变了一个人:在支援甘肃灾区的募捐活动中,他中午没吃饭,跑着到北仓村挨家挨户去买棉衣服,往返三次抱着送回学校,累得满头大汗。他捐献了41件棉衣,是学校捐得最多的。让学生拥有犯错的机会,让他们的成长变得精彩。经历、感知、体验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一笔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经历错误才能汲取成长的营养,才能学会经受挫折并最终走向成功。

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处处留心皆学问。他会从学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读懂学生的需求,并且深处热情的双手去帮助孩子;会从学生似举非举的小手中,读懂学生的忐忑和缺乏自信,从而鼓励孩子勇敢地举起手;会从学生含泪的双目中,读懂孩子的困惑和疑问,并且带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

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培育学生心灵。老师要对学生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眼前走入老师的心里。老师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才能想为学生想,急为学生急,做为学生做,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关心、多帮助……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力量。

书中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通过书寻找答案,以书为友,与大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应该给学生什

么样的爱,让我们明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可以让他们有彻头彻尾的改变;张万祥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让我们明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着一腔热情蛮干、苦干,是需要运用智慧出效果的工作;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让我们懂得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爱心和勤奋,更需要教育智慧……老师教书,不能仅仅把视野限制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也要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比如企业管理学,借鉴其他学科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这些对班主任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一些乡村教师,因为环境落后封闭,教学资源有限,所以连读书看报都会遇到困难。比如段惠民老师为了借书,经常把家乡土特产、“用不着”的福利副食券,“送给”图书馆管理员,既谋得优惠的借书条件,还可以时不时“另拎”回《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一捆捆、一本本破旧报刊。三更灯火五更鸡,半床明月半床书,认认真真地读,一丝不苟地记,翻来覆去地悟。就是这样的辛勤耕耘、艰难付出,才使他多次荣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方成大家。张万祥先生语云:每个班主任心中要装有100个故事,100句格言,逢境育人,逢情开导。

文中的这40位老师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张万祥老师的网络弟子。他们很多人正是在师傅的教导和“教育在线”论坛的引领下,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认真阅读张万祥先生的书籍,写心得笔记;拜张先生为师,聆听他的亲自教诲。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彼此鼓励,相互温暖;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每天细心记录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写教育随笔,撰写德育小论文,在记录的过程中,并加以梳理、剖析、研究和提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做班主任的智慧,一步步地实现自我提高与突破。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前辈的指引下,在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反思下,使自己欢快地驰骋在教育的原野上。

老师爱学生,就会用心去教学;就会发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是值得去琢磨,去研究的课题;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反思、去总结,去拥有教育智慧;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就能把普通的小事做细做精;就必然会收获爱的成长!

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为之修炼。作为一名准教师,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只有对学生的爱是最真实最强烈的!四十位优秀的老师演绎的不同的故事带来的是震撼与感动,是快乐与欢欣。展望未来的班主任之路,我又多了些许信心。我会努力追求把班主任工作变成幸福之旅,让学生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也让我因为学生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相关文章

  • 最新初中学生读书活动方案
  •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把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引到读书的正路上来,让有读书习惯的学生更有文学底蕴,使同学们养成自觉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查看


  • 读班主任兵法有感
  • 读班主任兵法有感 读班主任兵法有感 攻 心 为 上--读<班主任兵法>有感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实践篇 ...查看


  • 小学三年级阅读计划
  • 小学三年级阅读计划(2013-2014-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70人,男生28人,女生42人.经过两年读书活动的开展,我班同学已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为了进一步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我班将继续开展 "读书&qu ...查看


  • 特色中队创建[书香,美的极至]
  • 书香,美的极致 ----宁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三(2)文韵书香中队创建总结 "让读书成为习惯,使书香充满班级."是我接受这个班级时就作好的打算.三年来,我班有组织的读书活动一直在悄然无声中进行着.一年级学拼音时我就 ...查看


  • 诵中外经典 创书香班级读书计划
  • 诵中外经典 创书香班级 --401中队读书特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班级根据学校要求,开展了读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好书伴我成长!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查看


  • 3走遍天下书为侣导学案1
  • 执笔人:王红丽 年级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 难 点 知识 链接 五 学科 五年级语文<走遍天下书为侣>导学案 备课组长: 审核人: 班级: 语文 教师 课型 预习课 授课时间 学生姓名: 课时 1 3.走遍天下书为侣 1.会读. ...查看


  • 今天我是升旗手有感
  • 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的前三章,我十分受感动.文中的肖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想象力丰富,机智勇敢.崇尚英雄,视荣誉为生命的肖晓. 当肖晓意外捡到一个钱包时,他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包里装的会不会是 ...查看


  • 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事迹有感
  • 爱心化作甘露水 沥血已成艳阳天 --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事迹有感 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程兆弟 春节长假期间,我反复研读<爱注幼儿,情洒事业>这 篇关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的事迹材料,倍受感动.吴邵萍作为 ...查看


  •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魏书生写给众多青年教师的一本书,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是在闲来无事,睡觉之前看个几小段,起初不觉得这本书有多么好,看的有点马虎,有点不耐烦,但是越往后看越觉得有点意思,于是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