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
作者:章尚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12期
摘 要: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近些年受到高度重视,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大多陈旧落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明显不足;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在职在编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以解决。
关键词: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是整体医学观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整个卫生系统中最先与人群接触的部分,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性,即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
二次大战以后,社区卫生服务在世界各国普遍得到重视。在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保健的重点经历了从基层(家庭)→医院→基层(社区)的转移过程。即在20世纪以前,以单家独户的个体医疗为主。20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模式。60年代起,医疗保健的重点又回到了基层。这次转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疾病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躯体不患病,还包括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第二是卫生费用急剧上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控制卫生费用、提高卫生服务效益的有效措施。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近些年受到高度重视,其主要服务内容有:一是预防。社区拥有丰富的居民健康信息预防为主,以健康为中心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全程管理。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二是医疗服务。除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外,重要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家庭治疗、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三是保健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四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实施预防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与重点保护人群、病人。
自2007年实施医改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在金华市金东区每年投入两千余万建设资金,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标准化建设顺利开展(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78站、村卫生室165个),基本健全了第三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改善了广大居民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宣传服务,特别是大大方便了居民就医,创造了小病在社区治疗的条件,医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作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基础节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存在问题较多,影响着居民的切身利益。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大多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当前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广大居民不愿到中心就医,发挥不了中心应有的功能。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存在着明显不足,制约着中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编。二是人员结构不太好。三是新招人员规模过小。
3、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目前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与群众需求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地处农村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本来就差;再加上待遇偏低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低,更不用说名医了;同时又由于医疗技术人员缺少,根本无法安排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这些现实状况导致整体医疗水平不高。
4、在职在编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现在实行的绩效工资存在“大锅饭”现象。员工干多干少差不多,业务骨干的收入与医改前相比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二是医疗是技术活,多接诊一个病人就意味着多一份风险,风险大、责任大,风险承担与收入倒挂,看病人多,承担风险大,收入却不增加,加上可选药品少,设备差,担心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出现了病情稍有疑难就往大医院推的现象,也未能实现小病在基层解决的初衷。
5、大医院专家坐诊制度形同虚设。虽然有强制性规定,大医院专家必须到社区坐诊,但专家的坐诊时间都是要由专家们挤出休息时间进社区,专家们在自己医院工作本来强度就高,现在额外增加工作时间,事实上无法真正落实专家进社区医院看病的状况。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症结
1、资金投入偏少且结构不合理。医改以来财政对卫生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投入还是偏少,中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没有多少改观。特别是原先基础薄弱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医疗、预防保健用房明显不足,医疗设备陈旧、简陋,达不到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要求。
2、人员配置少且不合理。如源东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应该达到29人,而实际在编人员只有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又明显偏低,存在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状况。
3、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偏低且结构不合理。现行的绩效工资,不仅存在干多干少差不多的“大锅饭”现象。甚至还出现倒挂现象,一些业务骨干承担同样的工作量,但收入与医改前相比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医疗是技术活,多接诊一个病人就意味着多一份风险,风险大、责任大,承担风险大,收入却不增加,加上可选药品少,设备差,担心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出现了病情稍有疑难就往大医院推的现象,无法实现小病在社区解决的初衷。
4、卫生行政部门既没有解决专家坐诊的时间问题,又没能解决待遇问题,以行政命令代替实实在在的工作,只能是“逼良为娼”,迫使专家走形式主义路线。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影响功能发挥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稳定、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按照上级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基础设施符合要求、医疗设备完善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强服务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中心应有的功能,承担起主要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建议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按照省卫生厅制订的标准,制订房屋改造、设备配备和更新计划,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分步实施到位。
要进一步重视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一方面,人劳、卫生等部门要制订基层医疗机构招考、进人规划,改革招考办法,近几年要增加医务人员招考人数,另一方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整体待遇。每年要安排适当名额用于在合同工中招考正式在编人员,以解决编外骨干人员的身份问题,安心工作。像源东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改善住宿环境和适当增加山区补贴,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2、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建议相关部门一是要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责,继续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二是要继续加大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根据卫生系统的特点,制订并适时出台实施科学、合理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制度,把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均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改变卫生行政机构工作方式,多一些调查,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号施令,推行真正能落实的专家坐诊制度。
全民健康需要全民动员,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扎实推进可行性方案,真正缓解健康难题。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
作者:章尚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12期
摘 要: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近些年受到高度重视,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大多陈旧落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明显不足;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在职在编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以解决。
关键词: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是整体医学观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整个卫生系统中最先与人群接触的部分,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性,即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
二次大战以后,社区卫生服务在世界各国普遍得到重视。在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保健的重点经历了从基层(家庭)→医院→基层(社区)的转移过程。即在20世纪以前,以单家独户的个体医疗为主。20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模式。60年代起,医疗保健的重点又回到了基层。这次转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疾病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躯体不患病,还包括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第二是卫生费用急剧上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控制卫生费用、提高卫生服务效益的有效措施。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近些年受到高度重视,其主要服务内容有:一是预防。社区拥有丰富的居民健康信息预防为主,以健康为中心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全程管理。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二是医疗服务。除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外,重要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家庭治疗、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三是保健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四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实施预防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与重点保护人群、病人。
自2007年实施医改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在金华市金东区每年投入两千余万建设资金,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标准化建设顺利开展(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78站、村卫生室165个),基本健全了第三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改善了广大居民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宣传服务,特别是大大方便了居民就医,创造了小病在社区治疗的条件,医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作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基础节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存在问题较多,影响着居民的切身利益。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大多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当前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广大居民不愿到中心就医,发挥不了中心应有的功能。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存在着明显不足,制约着中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编。二是人员结构不太好。三是新招人员规模过小。
3、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目前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与群众需求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地处农村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本来就差;再加上待遇偏低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低,更不用说名医了;同时又由于医疗技术人员缺少,根本无法安排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这些现实状况导致整体医疗水平不高。
4、在职在编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现在实行的绩效工资存在“大锅饭”现象。员工干多干少差不多,业务骨干的收入与医改前相比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二是医疗是技术活,多接诊一个病人就意味着多一份风险,风险大、责任大,风险承担与收入倒挂,看病人多,承担风险大,收入却不增加,加上可选药品少,设备差,担心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出现了病情稍有疑难就往大医院推的现象,也未能实现小病在基层解决的初衷。
5、大医院专家坐诊制度形同虚设。虽然有强制性规定,大医院专家必须到社区坐诊,但专家的坐诊时间都是要由专家们挤出休息时间进社区,专家们在自己医院工作本来强度就高,现在额外增加工作时间,事实上无法真正落实专家进社区医院看病的状况。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症结
1、资金投入偏少且结构不合理。医改以来财政对卫生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投入还是偏少,中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没有多少改观。特别是原先基础薄弱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医疗、预防保健用房明显不足,医疗设备陈旧、简陋,达不到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要求。
2、人员配置少且不合理。如源东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应该达到29人,而实际在编人员只有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又明显偏低,存在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状况。
3、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偏低且结构不合理。现行的绩效工资,不仅存在干多干少差不多的“大锅饭”现象。甚至还出现倒挂现象,一些业务骨干承担同样的工作量,但收入与医改前相比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医疗是技术活,多接诊一个病人就意味着多一份风险,风险大、责任大,承担风险大,收入却不增加,加上可选药品少,设备差,担心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出现了病情稍有疑难就往大医院推的现象,无法实现小病在社区解决的初衷。
4、卫生行政部门既没有解决专家坐诊的时间问题,又没能解决待遇问题,以行政命令代替实实在在的工作,只能是“逼良为娼”,迫使专家走形式主义路线。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影响功能发挥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稳定、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按照上级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基础设施符合要求、医疗设备完善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强服务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中心应有的功能,承担起主要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建议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按照省卫生厅制订的标准,制订房屋改造、设备配备和更新计划,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分步实施到位。
要进一步重视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一方面,人劳、卫生等部门要制订基层医疗机构招考、进人规划,改革招考办法,近几年要增加医务人员招考人数,另一方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整体待遇。每年要安排适当名额用于在合同工中招考正式在编人员,以解决编外骨干人员的身份问题,安心工作。像源东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改善住宿环境和适当增加山区补贴,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2、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建议相关部门一是要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责,继续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二是要继续加大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根据卫生系统的特点,制订并适时出台实施科学、合理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制度,把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均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改变卫生行政机构工作方式,多一些调查,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号施令,推行真正能落实的专家坐诊制度。
全民健康需要全民动员,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扎实推进可行性方案,真正缓解健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