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5期
2006年9月
毛泽东思想研究
MaozedongThoughtStudy
V01.23
l
No.5
Sep..2006
对为人民服务的哲学思考
田蜀华
(宜宾学院,四JlI宜宾644007)
(摘要]中国共产党唯一的、根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宗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关键词)
为人民服务;哲学;思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6)05-0155一03
(中图分类号]A841
一、在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上,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论告诉我们:在一种矛盾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影响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方面或因素,其中只有一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是推动矛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同一矛盾中,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哲学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国目前的为人民服务现实状况就是一个多面体,需要全面评估和多角度审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为人民服务这一新型的道德得到发扬光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上出
[收稿日期]2006—06—06
现了一股企图否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错误倾向。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而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空话,导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为此,我们一方面不要被当前一些现象吓住,惊慌失措,失去信心,而应看到当前为人民服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对处于次要、支流地位为人民服务的消极方面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要防微杜渐,大力加强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现阶段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关键是要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核心
[作者简介]田蜀华(1963一),男,宜宾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
155
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要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的世界观在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阶段,这种价值观的核心仍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弘扬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人民服务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并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经济体制的全面变革带来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深刻而积极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飞跃。这种飞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逐步主导社会生活。主要表现是:在功利观上,“义利并重”取代“重义轻利”;在贫富观上,“勤劳致富”、“勤劳先富”取代“安贫乐道”、“平均主义”;在竞争观上,“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取代“因循守旧”、“与世无争”;在人生价值观上,尊重个性、崇尚自主取代片面的依附意识等等。这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实际的旧观念的弱点,具有向实事求是回归的性质。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机统一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生产经济,它固然要追求个人利益,但只有在为别人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其为己谋利的目的。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利己和利他的双重功能,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当然,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其利己和利他的功能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其生产目的、运行机制和分配方式等都本质地区别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商品生产中那种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功能被突出出来,在此前提下实现了
156
万
方数据服务与谋利、为他人与为自己的统一。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提倡那种服务的精神,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只有在这种价值观念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今天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需求,是规范市场,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内在需求。
三、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现了共同理想的导向作用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与信念。“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人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使人确立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理想是人生的航标和指路明灯,理想是智慧和创造的源泉,理想是人生奋进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按群体和个体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人理想,包括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第二层次是集体理想,包括团体、阶级、民族和国家所要实现的长期目标。第三层次是全人类理想,这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奋斗目标,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是人精神支柱的崇高理想是蕴含于个人理想中的社会长期艰苦性。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类最崇高、最科学的理想。然而真正成为人生的理想。这是因为社会理想具有共享性、集体性和理想的归宿和基础。崇高的社会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而理想和信念又总是要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上。经济成分的多样化造成中国的价值观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天这样极其纷繁复杂的多样局面。今天在我国的社会中,最现代的商品意识与最狭隘的小生产观念,最崇高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与最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金钱崇拜,最现代的
民族主义意识与最落后的封建主义观念以及它们种种复杂的混合形式都同时并存着。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正是强化共同理想信念、强化最基础的社会价值目标的积极和有效的导向。
四、在实施为人民服务的途径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其中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关键则在于实践,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自觉磨练,才能真正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要紧扣时代脉搏,把为人民服务精神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精神,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首先,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一切这一精神的真谛,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实际,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一方面,要引导人们立足国情,正视现实,认清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把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动同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第三,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紧紧抓住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不能搞简单的模仿。要从解决“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人手,把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活动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结合起
万
方数据来。要强调处处、时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同当代先进模范人物和本单位、本行业中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动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多做群众欢迎的实事、好事。使各级领导干部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权为民所用,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员权力观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是树立权力来自人民的观念。其次是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再次是树立权力受到监督的观念。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要坚持情为民所系,真正对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领导干部要多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操劳;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维护民利;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特别是要多到困难的地方去,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难开展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群众一起,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开创新局面。坚持利为民所谋,真正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时时为群众着想,处处替群众打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认真履行自己的领导职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心全意、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多做富民、安民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特别是要切实帮助弱势群体群众解决好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建设的核心。
(责任编辑:曾敏)
对为人民服务的哲学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田蜀华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7毛泽东思想研究
MAO ZEDONG THOUGHT STUDY2006,23(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zdsxyj200605045.aspx
第23卷第5期
2006年9月
毛泽东思想研究
MaozedongThoughtStudy
V01.23
l
No.5
Sep..2006
对为人民服务的哲学思考
田蜀华
(宜宾学院,四JlI宜宾644007)
(摘要]中国共产党唯一的、根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宗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关键词)
为人民服务;哲学;思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6)05-0155一03
(中图分类号]A841
一、在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上,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论告诉我们:在一种矛盾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影响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方面或因素,其中只有一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是推动矛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同一矛盾中,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哲学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国目前的为人民服务现实状况就是一个多面体,需要全面评估和多角度审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为人民服务这一新型的道德得到发扬光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上出
[收稿日期]2006—06—06
现了一股企图否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错误倾向。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而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空话,导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为此,我们一方面不要被当前一些现象吓住,惊慌失措,失去信心,而应看到当前为人民服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对处于次要、支流地位为人民服务的消极方面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要防微杜渐,大力加强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现阶段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关键是要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核心
[作者简介]田蜀华(1963一),男,宜宾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
155
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要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的世界观在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阶段,这种价值观的核心仍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弘扬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人民服务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并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经济体制的全面变革带来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深刻而积极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飞跃。这种飞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逐步主导社会生活。主要表现是:在功利观上,“义利并重”取代“重义轻利”;在贫富观上,“勤劳致富”、“勤劳先富”取代“安贫乐道”、“平均主义”;在竞争观上,“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取代“因循守旧”、“与世无争”;在人生价值观上,尊重个性、崇尚自主取代片面的依附意识等等。这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实际的旧观念的弱点,具有向实事求是回归的性质。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机统一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生产经济,它固然要追求个人利益,但只有在为别人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其为己谋利的目的。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利己和利他的双重功能,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当然,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其利己和利他的功能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其生产目的、运行机制和分配方式等都本质地区别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商品生产中那种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功能被突出出来,在此前提下实现了
156
万
方数据服务与谋利、为他人与为自己的统一。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提倡那种服务的精神,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只有在这种价值观念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今天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需求,是规范市场,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内在需求。
三、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现了共同理想的导向作用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与信念。“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人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使人确立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理想是人生的航标和指路明灯,理想是智慧和创造的源泉,理想是人生奋进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按群体和个体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人理想,包括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第二层次是集体理想,包括团体、阶级、民族和国家所要实现的长期目标。第三层次是全人类理想,这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奋斗目标,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是人精神支柱的崇高理想是蕴含于个人理想中的社会长期艰苦性。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类最崇高、最科学的理想。然而真正成为人生的理想。这是因为社会理想具有共享性、集体性和理想的归宿和基础。崇高的社会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而理想和信念又总是要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上。经济成分的多样化造成中国的价值观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天这样极其纷繁复杂的多样局面。今天在我国的社会中,最现代的商品意识与最狭隘的小生产观念,最崇高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与最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金钱崇拜,最现代的
民族主义意识与最落后的封建主义观念以及它们种种复杂的混合形式都同时并存着。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正是强化共同理想信念、强化最基础的社会价值目标的积极和有效的导向。
四、在实施为人民服务的途径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其中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关键则在于实践,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自觉磨练,才能真正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要紧扣时代脉搏,把为人民服务精神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精神,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首先,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一切这一精神的真谛,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实际,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一方面,要引导人们立足国情,正视现实,认清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把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动同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第三,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紧紧抓住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不能搞简单的模仿。要从解决“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人手,把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活动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结合起
万
方数据来。要强调处处、时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同当代先进模范人物和本单位、本行业中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动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多做群众欢迎的实事、好事。使各级领导干部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权为民所用,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员权力观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是树立权力来自人民的观念。其次是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再次是树立权力受到监督的观念。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要坚持情为民所系,真正对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领导干部要多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操劳;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维护民利;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特别是要多到困难的地方去,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难开展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群众一起,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开创新局面。坚持利为民所谋,真正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时时为群众着想,处处替群众打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认真履行自己的领导职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心全意、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多做富民、安民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特别是要切实帮助弱势群体群众解决好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建设的核心。
(责任编辑:曾敏)
对为人民服务的哲学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田蜀华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7毛泽东思想研究
MAO ZEDONG THOUGHT STUDY2006,23(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zdsxyj20060504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