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阅读(1)
带着明确的“阅读关注”去读文章
文体特征
深入理解“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指材料的散漫,但这些材料貌似松散甚至琐屑,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被一条思想的红线贯串,聚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作的“神”
从“形散”的角度看,散文是不易把握的一种文体。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就好比风行水上,纵横驰骋,洒脱不羁。刘熙载将此谓之为“飞”,认为“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穷”;又云“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文概》)。散文这“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飞”的艺术,同学们最需关注。
阅读散文,思想倾向先可以不问,结构技巧也可以先不去管,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从何“飞”来,又如何“飞”去。这文章飞动的来龙去脉,人们常称之为“线索”。如果我们把作者行文的线索牵住了,然后再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此时,其文章无论怎样“出没隐见,变化无穷”地飞来飞去,读者一样能够循干理枝,牵一线而明全篇。
以孙犁《菜花》为例谈结构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
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
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思考路径:可以打破顺序,由易而难,由显而晦,由局部而整体,再由整体反观局部,直到全局轮廓,清晰呈现。
? a、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 b、它与下一部分有着怎样的关联?
? c、一共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
? d、最终归为何处?顺序、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 1、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几种菜花?它们具有那些共同特征?(6分)
? 文章描写了三种菜花: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
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2分)这三种菜花有着共同的外在特点:颜色素淡、色彩单调、味淡、朴素平常。然而,它们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也能“亭亭玉立”,供人们欣赏。(4分)
它与下一部分有着怎样的关联?
? 2、文章插叙关于父亲的往事,似乎与“菜花”关联不紧,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5
分)
2、答案:父亲是一个普通平凡、“艰险备尝”的小商人,平淡的人生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这些和菜花的内蕴相吻合;(2分)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赞叹父亲平凡而艰辛的一生,使菜花言近旨远,含义深刻,正是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表现所在。(3分)
最终归为何处?(卒章见志)
„„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
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主题自然显现
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又说“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这“大题目”与“小文章”之间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4、答案:并不矛盾。“大题目”是说人生的内涵丰富,可以追求轰轰烈烈,也可以选择平平淡淡;“小文章”是说人生未必一定要追求轰轰烈烈,做一个平凡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生活,这样的人生同样也是充实而丰满的。(意思对即可)
散文复习的“两个抓手”
2、 强化“问题意识”
不要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读题、审题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意识。要重点关注“问点”,关注关键词,即问题的关键处;要从心理上养成捕捉“问点”和“关键词”的意识,一读题目,自然而然地关注这些要素,而不是在整道题目上从头到尾“游来游去”,更不能在无用信息上兜圈子。
2009年天津卷《老屋》
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
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捉 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
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手法:对比。
散文复习的“必练环节”
除了“文体意识”和“问题意识”的欠缺,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表述能力”的薄弱。所以建议大家:
1、 应有“动笔”的习惯;
2、 应有“踩点”的意识;
3、应有“反观”的习惯。
——现代散文阅读(2)
一、 析结构
对结构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这一部分写了什么,那一部分写了什么”的概括层面,要分析、思考:
1、 这些部分都是为“谁”服务的?这个“谁”就是中心,就是主旨,就是“神”;
2、这些部分串联起来,就其呈现的“轨迹”而言,就是文章的“思路”,就是“线索”;
3、这些部分与“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于是就有了“伏笔”、“铺垫”、“扬抑”、“衬托”等等关系;
4、这些部分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于是就有了“详略”、“正侧”、“呼应”、“升华”等等关联。
阅读散文,首要的是从“形神统一”的高度分析文章的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
? 09
?
?
读者兴趣。
?
例如: 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4分)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
? 09全国卷ⅱ《岳桦》:
?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
?
09
11.
11.
?
应的勾连
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江苏卷《上善若水》: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析结构”能够解决“章法”问题 开头结尾的开合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伏笔悬念的设置 主题中心的呈现
二、 品语言
这里的“语言”主要包括两类:
1、局部的重要语句;
2、整体的表达方式。
局部问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哪些句子算重要?
句子类型及解题思路
1.总领句:关键要判定下文的总领范围。
2.总结句:关键要判定上文的总结范围。
3.过渡句:或承上,或启下,或二者兼有。
4.主旨句:靠近结尾处尤其要当心。
5.修辞句:莫忘分析修辞的作用。
6.特殊含义句:抓住关键词,解释语境义。
命题形式
1、解说句意类:高考散文阅读中,“文学性的、形象性的语句”因其饱含“语言技巧”且“含义颇丰”,往往成为命题的“热点”。
例如09全国卷ⅱ《岳桦》: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说之法
1、减。即减除不必解说的字词,重点解读关键字词,从而化繁为简,快速理解句子含义。
2、转。分析具体形象(实)的抽象意义(虚),追寻其背后隐藏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转化语言、规范答案。
3、联。所谓“联”是指在针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主旨来解读,不必另起炉灶。
命题形式
2、品味情感类:注意情感的复杂性,条分缕析为好。
如《菜花》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品味其中的情感。(6分)
答案:既有对父亲因劳作受寒,得病逝世的伤悲,(2分)更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和自责,(2分)也包含着往事难再、故园如梦的怅惘和伤感。(2分)
3. 修辞手法类:指明手法,突出效果。
例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
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比拟: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整齐,有气势,便于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引起注意。„„
整体范畴的语言问题
1、 对“表达方式”的考查。
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还可以细分,如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等,正面又可分为渲染和白描等。
散文的表达方式运用较为灵活,不拘泥于某一种,一篇文章中往往综合多种表达方式,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张冠李戴。
不同的表达方式各有所长,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灵活采用。
表达方式
例如09江苏卷: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 对“语言风格”的考查。
09年湖北卷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
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
“敞开”
言繁富而
之美。
工整、
水明楼”“明
?
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品味语言,可以立体地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同时深入到“情感层面”“思想层面”,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留意。
三、 说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 《考试说明》对探究内容的三点表述,其实涉及到文学作品鉴赏的四个要素, 即社会、作者、作品、读者。
? 抓“社会”要素,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作品与时代精神的呼应。
? 分析一下江苏的选文: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 》体现着作家对农业文明的深沉思考 ;07年《麦天》对农村发展的关注;08年《候银匠》(小说)对传统文化、美好人情的歌颂;09年《上善若水》对生态文明的关注„„
? 从已选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散文材料来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高考命题组选材的标准,也即文章本身具有的共同点: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永恒光芒。
?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就是现实,同学们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
? 抓“作者”要素,分析作者心理、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其世界观价值观;感受到其“创作意图”。
? 09湖南卷沈从文《云南看云》
? 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 [答案]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 抓“作品”要素,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强调的是尊重文本、立足文本。任何一个探究题都源自文本,文本是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不能撒手不管自说自话。
抓“读者”要素,分析接受者自身的心理感悟,重新构建作品的意义。这类题目往往表现为“你怎么看”,如2006年重庆题《说村落》第5小题“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这样的题目,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把握,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 回答时要结合文本观点和现实生活,从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看法。但必须自圆 其说,言之成理。关键是“圆”,要做到有理有据,用证据说话,以道理服人。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解读,但个性化和有创意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天马行空,任意西东,不合情理。
? 因此,探究题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并非只要对作品艺术性的评说鉴赏, 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入探讨、独特解读和质疑建议,即善于由作品生发开去,引发对历史、当代社会或周围人事的思考、评议,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现代散文阅读(1)
带着明确的“阅读关注”去读文章
文体特征
深入理解“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指材料的散漫,但这些材料貌似松散甚至琐屑,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被一条思想的红线贯串,聚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作的“神”
从“形散”的角度看,散文是不易把握的一种文体。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就好比风行水上,纵横驰骋,洒脱不羁。刘熙载将此谓之为“飞”,认为“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穷”;又云“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文概》)。散文这“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飞”的艺术,同学们最需关注。
阅读散文,思想倾向先可以不问,结构技巧也可以先不去管,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从何“飞”来,又如何“飞”去。这文章飞动的来龙去脉,人们常称之为“线索”。如果我们把作者行文的线索牵住了,然后再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此时,其文章无论怎样“出没隐见,变化无穷”地飞来飞去,读者一样能够循干理枝,牵一线而明全篇。
以孙犁《菜花》为例谈结构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
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
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思考路径:可以打破顺序,由易而难,由显而晦,由局部而整体,再由整体反观局部,直到全局轮廓,清晰呈现。
? a、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 b、它与下一部分有着怎样的关联?
? c、一共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
? d、最终归为何处?顺序、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 1、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几种菜花?它们具有那些共同特征?(6分)
? 文章描写了三种菜花: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
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2分)这三种菜花有着共同的外在特点:颜色素淡、色彩单调、味淡、朴素平常。然而,它们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也能“亭亭玉立”,供人们欣赏。(4分)
它与下一部分有着怎样的关联?
? 2、文章插叙关于父亲的往事,似乎与“菜花”关联不紧,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5
分)
2、答案:父亲是一个普通平凡、“艰险备尝”的小商人,平淡的人生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这些和菜花的内蕴相吻合;(2分)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赞叹父亲平凡而艰辛的一生,使菜花言近旨远,含义深刻,正是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表现所在。(3分)
最终归为何处?(卒章见志)
„„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
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主题自然显现
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又说“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这“大题目”与“小文章”之间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4、答案:并不矛盾。“大题目”是说人生的内涵丰富,可以追求轰轰烈烈,也可以选择平平淡淡;“小文章”是说人生未必一定要追求轰轰烈烈,做一个平凡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生活,这样的人生同样也是充实而丰满的。(意思对即可)
散文复习的“两个抓手”
2、 强化“问题意识”
不要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读题、审题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意识。要重点关注“问点”,关注关键词,即问题的关键处;要从心理上养成捕捉“问点”和“关键词”的意识,一读题目,自然而然地关注这些要素,而不是在整道题目上从头到尾“游来游去”,更不能在无用信息上兜圈子。
2009年天津卷《老屋》
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
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捉 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
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手法:对比。
散文复习的“必练环节”
除了“文体意识”和“问题意识”的欠缺,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表述能力”的薄弱。所以建议大家:
1、 应有“动笔”的习惯;
2、 应有“踩点”的意识;
3、应有“反观”的习惯。
——现代散文阅读(2)
一、 析结构
对结构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这一部分写了什么,那一部分写了什么”的概括层面,要分析、思考:
1、 这些部分都是为“谁”服务的?这个“谁”就是中心,就是主旨,就是“神”;
2、这些部分串联起来,就其呈现的“轨迹”而言,就是文章的“思路”,就是“线索”;
3、这些部分与“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于是就有了“伏笔”、“铺垫”、“扬抑”、“衬托”等等关系;
4、这些部分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于是就有了“详略”、“正侧”、“呼应”、“升华”等等关联。
阅读散文,首要的是从“形神统一”的高度分析文章的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
? 09
?
?
读者兴趣。
?
例如: 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4分)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
? 09全国卷ⅱ《岳桦》:
?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
?
09
11.
11.
?
应的勾连
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江苏卷《上善若水》: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析结构”能够解决“章法”问题 开头结尾的开合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伏笔悬念的设置 主题中心的呈现
二、 品语言
这里的“语言”主要包括两类:
1、局部的重要语句;
2、整体的表达方式。
局部问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哪些句子算重要?
句子类型及解题思路
1.总领句:关键要判定下文的总领范围。
2.总结句:关键要判定上文的总结范围。
3.过渡句:或承上,或启下,或二者兼有。
4.主旨句:靠近结尾处尤其要当心。
5.修辞句:莫忘分析修辞的作用。
6.特殊含义句:抓住关键词,解释语境义。
命题形式
1、解说句意类:高考散文阅读中,“文学性的、形象性的语句”因其饱含“语言技巧”且“含义颇丰”,往往成为命题的“热点”。
例如09全国卷ⅱ《岳桦》: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说之法
1、减。即减除不必解说的字词,重点解读关键字词,从而化繁为简,快速理解句子含义。
2、转。分析具体形象(实)的抽象意义(虚),追寻其背后隐藏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转化语言、规范答案。
3、联。所谓“联”是指在针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主旨来解读,不必另起炉灶。
命题形式
2、品味情感类:注意情感的复杂性,条分缕析为好。
如《菜花》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品味其中的情感。(6分)
答案:既有对父亲因劳作受寒,得病逝世的伤悲,(2分)更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和自责,(2分)也包含着往事难再、故园如梦的怅惘和伤感。(2分)
3. 修辞手法类:指明手法,突出效果。
例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
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比拟: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整齐,有气势,便于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引起注意。„„
整体范畴的语言问题
1、 对“表达方式”的考查。
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还可以细分,如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等,正面又可分为渲染和白描等。
散文的表达方式运用较为灵活,不拘泥于某一种,一篇文章中往往综合多种表达方式,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张冠李戴。
不同的表达方式各有所长,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灵活采用。
表达方式
例如09江苏卷: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 对“语言风格”的考查。
09年湖北卷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
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
“敞开”
言繁富而
之美。
工整、
水明楼”“明
?
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品味语言,可以立体地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同时深入到“情感层面”“思想层面”,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留意。
三、 说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 《考试说明》对探究内容的三点表述,其实涉及到文学作品鉴赏的四个要素, 即社会、作者、作品、读者。
? 抓“社会”要素,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作品与时代精神的呼应。
? 分析一下江苏的选文: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 》体现着作家对农业文明的深沉思考 ;07年《麦天》对农村发展的关注;08年《候银匠》(小说)对传统文化、美好人情的歌颂;09年《上善若水》对生态文明的关注„„
? 从已选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散文材料来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高考命题组选材的标准,也即文章本身具有的共同点: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永恒光芒。
?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就是现实,同学们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
? 抓“作者”要素,分析作者心理、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其世界观价值观;感受到其“创作意图”。
? 09湖南卷沈从文《云南看云》
? 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 [答案]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 抓“作品”要素,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强调的是尊重文本、立足文本。任何一个探究题都源自文本,文本是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不能撒手不管自说自话。
抓“读者”要素,分析接受者自身的心理感悟,重新构建作品的意义。这类题目往往表现为“你怎么看”,如2006年重庆题《说村落》第5小题“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这样的题目,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把握,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 回答时要结合文本观点和现实生活,从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看法。但必须自圆 其说,言之成理。关键是“圆”,要做到有理有据,用证据说话,以道理服人。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解读,但个性化和有创意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天马行空,任意西东,不合情理。
? 因此,探究题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并非只要对作品艺术性的评说鉴赏, 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入探讨、独特解读和质疑建议,即善于由作品生发开去,引发对历史、当代社会或周围人事的思考、评议,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