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气体中毒应急救援预案
1.0目的
为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和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应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硫化氢气体中毒的突发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2.0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化合车间硫化氢气体的应急救援。
3.0救援预案
3.1硫化氢气体的特性
3.1.1物理性质: 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无色气体,低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有臭鸡蛋味,相对密度1.176,
能溶于水(2.6体积),比空气重,有毒。
3.1.2化学性质:
1)受热易分解:H2S=H2+S
2)可燃烧:
空气充足时发生充分燃烧:2H2S+3O2=2SO2+2H2O(条件:点燃)
空气不充足时发生不充分燃烧:2H2S+O2=2S+2H2O
3)还原性:硫化氢中硫显最低价、有强还原性,易被氧化,是强还原剂。
2H2S+SO2=2H2O+3S
H2S+Cl2=2HCl+S
H2S+H2SO4(浓)=S↓+SO2+2H2O (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4)酸性: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氢硫酸是弱酸、有酸类通性和较强还原性。
2H2S+O2=2S(沉淀)+2H2O(此反应说明了S的非金属性比O弱)
H2S+2NaOH=Na2S+2H2O
3.2硫化氢接触途径
3.2.1在采矿和从矿石中提炼铜、镍、钴等,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的开采和提炼,橡胶、人造丝、
鞣革、硫化染料、造纸、颜料、菜腌渍、甜菜制糖、动物胶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 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水井、下水道、潜涵、隧道和清除垃圾、污物、粪便等作业,以及分析化学实验室工作者都有接触硫化氢的机会; 天然气、矿泉水、火山喷气和矿下积水,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由于硫化氢可溶于水及油中,有时可随水或油流至远离发生源处,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
3.2.2公司化合车间制液岗位中,若有含有负二价硫的矿石或辅料和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
3.3危险特性
3.3.1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硫
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3.3.2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其毒作用的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
呼吸系统。
3.3.3硫化氢的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可因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浓度越高则中枢
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相对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明显。人吸入70~150 mg/m3/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吸入300 mg/m3/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 mg/m3/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吸入1000 mg/m3/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3.4健康危害
3.4.1刺激反应:
接触H2S后出现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位有灼热感等刺激症状,在短时间内可恢复。
3.4.2 轻度中毒
有眼胀痛、畏光、咽干、咳嗽,以及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
3.4.3 中度中毒
有明显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出现轻度意识障碍;有明显的粘膜刺激症状,出现咳嗽、胸闷、视力模糊、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等。
3.4.4重度中毒
昏迷、呼吸循环衰竭、休克等。
3.5预防措施
3.5.1公司不得采购和使用含有负二价硫的矿石和辅材。
3.5.2质检部对矿石和辅材进行化验,凡含有负二价硫者,禁止投入生产。
3.5.3车间每位员工必须配戴防毒面具。
3.5.4车间安装硫化氢气体检测装置,若超出标准上限,应声光报警,通知人员及进疏散。
3.5.5车间应有强力通风装置和酸雾吸收装置。
3.5.6所有化合罐一定要盖住盖子。
3.5.7车间内严禁烟火,严禁吸烟。
3.6急救措施
3.6.1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并立即就医。
3.6.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中毒者眼睛
轻度损害,可用清洁的水清洗或冷敷,并立即就医。
3.6.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采用胸部按压法进行急救。当中毒者呼吸和心跳恢复后,可给中毒者饮些兴奋性的饮料和浓茶、咖啡,并派专人进行护理,并立即就医。
3.6.4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
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3.7应急物资准备
3.7.1消防装备与器材
消防装备与器材包括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枪、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等。
3.7.2防护器材
防护器材应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机、湿毛巾、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全密封阻燃防化服、橡胶手套、工作靴等。
3.7.3设备物资储备
应储备的设备物资包括吊车、硫化氢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救援绳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伤员)、防爆电筒等。
3.7.4其他
医疗救护车、氧气瓶及吸氧设备、生理盐水,可产生兴奋的饮料(浓茶或咖啡)、干净清洁的水和毛巾、其它常用就护药品。
3.8紧急处置
3.8.1报警
发生中毒事故或爆炸时,立即通知安委会成员到场,启动《液氨泄露应急救援预案》,由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下达应急处置指令,组织应急人员、应急车辆、应急物资赶赴现场。同时拨打119、120向消防、医疗等部门报警。通知供水部门对事故发生地段管线增压,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
3.8.2人员疏散
a)现场管理人员应组织人员向上风方向迅速撤离现场至安全地带,监视报警组监控现场的所有情况,并随时向应急指挥中心随时报告事态发展的情况,处置程序和结果。
b)应急指挥中心通知治安组赶赴现场,维护现场的治安、保卫、交通管制、保护事故现场(以保证事故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对事故发生的再现,等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知,方可解除对现场的保护)以及道路的疏通工作;并组织现场人员向上风向方向疏散,被疏散人员统一集中在安全地带,治安组清点人数,并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
c)现场人员在撤离现时,不能低头、弯腰、匍匐前进,并向上风向方向撤离。
3.8.3抢险
a)抢险组接到应急指挥中心的命令后,应准确了解化合车间地形、硫化氢监测仪器和报警器的放置情况、风向情况以及安全撤离路线等,配戴好防毒面具或者正压式氧气/空气呼吸机,然后从上风向进入现场进行抢险和抢救伤员,并对现场受伤人员进行排查,抢险组在进入现场时,必须两人以上组成一个小组配戴防毒面具进行工作。
b)当抢险组发现有中毒伤员时,迅速将伤员抢救出,放在安全地带。
c)向产生硫化氢气体的源头喷水,并尽快中止化学反应。
3.8.4伤员处置
a)现场急救极为重要,因空气中含极高硫化氢浓度时常在现场引起多人电击样死亡,如能及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减少转院人数减轻病情。救护组应立即使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条件时立即给予吸氧。现场急救人员应有自救互救知识,以防急救者进入现场后自身中毒。 b)当重度中毒者撤离至安全地带时,已休克、心脏或呼吸已停止时,救护组应立即采取呼吸器和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心脏挤压使心肺复苏)等方法进行抢救,在送往医院救治过程
中,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不得停止,若中毒者能自行进行呼吸,应立刻进行吸氧,并应保持中毒者处于放松状态、保持中毒者的体温。
c)高压氧治疗对加速昏迷的复苏和防治脑水种有重要作用,凡昏迷患者,不论是否已复苏,均应尽快给予高压氧治疗,但需配合综合治疗。对中毒症状明者需早期、足量、短程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利于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和心肌损害。控制抽搐及防治脑水肿和肺水肿,较重患者需进行心电监护及心肌酶谱测定,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对有眼刺激症状者,立即用清水冲洗,对症处理。
d)对现场接触人群,有不适感的,也应就医。
3.9事故应急处置安全注意事项
a)抢险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并佩戴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防护用品,抢险时必须严格执行防火、防静电、防中毒等安全技术要求。
b)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抢险方案、如现场情况变化,应重新制定方案,不得随意蛮干。
c)事故救援应以人员安全为首要任务,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d)硫化氢中毒不可使用口对口呼吸法,只能使用吸氧法和人工胸外心肺法,防止吸入患者的呼出气或衣服内逸出的硫化氢,以免发生二次中毒。
3.10善后处理
3.10.1在应急阶段结束后必须清点进出事故现场抢险人员的人数和名单,以及事故现场人员及伤残
人员的人数和名单,并且进行尽快进行系统恢复。
3.10.2善后处理小组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包括家属的安抚与事故的理赔工作。
3.10.3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完成整个事件的报告以及后续整改问题的制定,落实,执行与审核。
3.10.4协调组负责妥善地处理和外界职能部门的联系,配合并参与上级职能部门对硫化氢中毒的调
查工作,并做进一步的跟进。
3.10.5具体参照《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执行。
4.0相关文件
4.1《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0记录
5.1《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硫化氢气体中毒应急救援预案
1.0目的
为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和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应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硫化氢气体中毒的突发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2.0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化合车间硫化氢气体的应急救援。
3.0救援预案
3.1硫化氢气体的特性
3.1.1物理性质: 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无色气体,低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有臭鸡蛋味,相对密度1.176,
能溶于水(2.6体积),比空气重,有毒。
3.1.2化学性质:
1)受热易分解:H2S=H2+S
2)可燃烧:
空气充足时发生充分燃烧:2H2S+3O2=2SO2+2H2O(条件:点燃)
空气不充足时发生不充分燃烧:2H2S+O2=2S+2H2O
3)还原性:硫化氢中硫显最低价、有强还原性,易被氧化,是强还原剂。
2H2S+SO2=2H2O+3S
H2S+Cl2=2HCl+S
H2S+H2SO4(浓)=S↓+SO2+2H2O (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4)酸性: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氢硫酸是弱酸、有酸类通性和较强还原性。
2H2S+O2=2S(沉淀)+2H2O(此反应说明了S的非金属性比O弱)
H2S+2NaOH=Na2S+2H2O
3.2硫化氢接触途径
3.2.1在采矿和从矿石中提炼铜、镍、钴等,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的开采和提炼,橡胶、人造丝、
鞣革、硫化染料、造纸、颜料、菜腌渍、甜菜制糖、动物胶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 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水井、下水道、潜涵、隧道和清除垃圾、污物、粪便等作业,以及分析化学实验室工作者都有接触硫化氢的机会; 天然气、矿泉水、火山喷气和矿下积水,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由于硫化氢可溶于水及油中,有时可随水或油流至远离发生源处,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
3.2.2公司化合车间制液岗位中,若有含有负二价硫的矿石或辅料和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
3.3危险特性
3.3.1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硫
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3.3.2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其毒作用的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
呼吸系统。
3.3.3硫化氢的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可因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浓度越高则中枢
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相对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明显。人吸入70~150 mg/m3/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吸入300 mg/m3/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 mg/m3/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吸入1000 mg/m3/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3.4健康危害
3.4.1刺激反应:
接触H2S后出现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位有灼热感等刺激症状,在短时间内可恢复。
3.4.2 轻度中毒
有眼胀痛、畏光、咽干、咳嗽,以及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
3.4.3 中度中毒
有明显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出现轻度意识障碍;有明显的粘膜刺激症状,出现咳嗽、胸闷、视力模糊、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等。
3.4.4重度中毒
昏迷、呼吸循环衰竭、休克等。
3.5预防措施
3.5.1公司不得采购和使用含有负二价硫的矿石和辅材。
3.5.2质检部对矿石和辅材进行化验,凡含有负二价硫者,禁止投入生产。
3.5.3车间每位员工必须配戴防毒面具。
3.5.4车间安装硫化氢气体检测装置,若超出标准上限,应声光报警,通知人员及进疏散。
3.5.5车间应有强力通风装置和酸雾吸收装置。
3.5.6所有化合罐一定要盖住盖子。
3.5.7车间内严禁烟火,严禁吸烟。
3.6急救措施
3.6.1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并立即就医。
3.6.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中毒者眼睛
轻度损害,可用清洁的水清洗或冷敷,并立即就医。
3.6.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采用胸部按压法进行急救。当中毒者呼吸和心跳恢复后,可给中毒者饮些兴奋性的饮料和浓茶、咖啡,并派专人进行护理,并立即就医。
3.6.4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
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3.7应急物资准备
3.7.1消防装备与器材
消防装备与器材包括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枪、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等。
3.7.2防护器材
防护器材应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机、湿毛巾、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全密封阻燃防化服、橡胶手套、工作靴等。
3.7.3设备物资储备
应储备的设备物资包括吊车、硫化氢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救援绳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伤员)、防爆电筒等。
3.7.4其他
医疗救护车、氧气瓶及吸氧设备、生理盐水,可产生兴奋的饮料(浓茶或咖啡)、干净清洁的水和毛巾、其它常用就护药品。
3.8紧急处置
3.8.1报警
发生中毒事故或爆炸时,立即通知安委会成员到场,启动《液氨泄露应急救援预案》,由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下达应急处置指令,组织应急人员、应急车辆、应急物资赶赴现场。同时拨打119、120向消防、医疗等部门报警。通知供水部门对事故发生地段管线增压,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
3.8.2人员疏散
a)现场管理人员应组织人员向上风方向迅速撤离现场至安全地带,监视报警组监控现场的所有情况,并随时向应急指挥中心随时报告事态发展的情况,处置程序和结果。
b)应急指挥中心通知治安组赶赴现场,维护现场的治安、保卫、交通管制、保护事故现场(以保证事故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对事故发生的再现,等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知,方可解除对现场的保护)以及道路的疏通工作;并组织现场人员向上风向方向疏散,被疏散人员统一集中在安全地带,治安组清点人数,并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
c)现场人员在撤离现时,不能低头、弯腰、匍匐前进,并向上风向方向撤离。
3.8.3抢险
a)抢险组接到应急指挥中心的命令后,应准确了解化合车间地形、硫化氢监测仪器和报警器的放置情况、风向情况以及安全撤离路线等,配戴好防毒面具或者正压式氧气/空气呼吸机,然后从上风向进入现场进行抢险和抢救伤员,并对现场受伤人员进行排查,抢险组在进入现场时,必须两人以上组成一个小组配戴防毒面具进行工作。
b)当抢险组发现有中毒伤员时,迅速将伤员抢救出,放在安全地带。
c)向产生硫化氢气体的源头喷水,并尽快中止化学反应。
3.8.4伤员处置
a)现场急救极为重要,因空气中含极高硫化氢浓度时常在现场引起多人电击样死亡,如能及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减少转院人数减轻病情。救护组应立即使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条件时立即给予吸氧。现场急救人员应有自救互救知识,以防急救者进入现场后自身中毒。 b)当重度中毒者撤离至安全地带时,已休克、心脏或呼吸已停止时,救护组应立即采取呼吸器和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心脏挤压使心肺复苏)等方法进行抢救,在送往医院救治过程
中,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不得停止,若中毒者能自行进行呼吸,应立刻进行吸氧,并应保持中毒者处于放松状态、保持中毒者的体温。
c)高压氧治疗对加速昏迷的复苏和防治脑水种有重要作用,凡昏迷患者,不论是否已复苏,均应尽快给予高压氧治疗,但需配合综合治疗。对中毒症状明者需早期、足量、短程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利于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和心肌损害。控制抽搐及防治脑水肿和肺水肿,较重患者需进行心电监护及心肌酶谱测定,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对有眼刺激症状者,立即用清水冲洗,对症处理。
d)对现场接触人群,有不适感的,也应就医。
3.9事故应急处置安全注意事项
a)抢险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并佩戴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防护用品,抢险时必须严格执行防火、防静电、防中毒等安全技术要求。
b)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抢险方案、如现场情况变化,应重新制定方案,不得随意蛮干。
c)事故救援应以人员安全为首要任务,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d)硫化氢中毒不可使用口对口呼吸法,只能使用吸氧法和人工胸外心肺法,防止吸入患者的呼出气或衣服内逸出的硫化氢,以免发生二次中毒。
3.10善后处理
3.10.1在应急阶段结束后必须清点进出事故现场抢险人员的人数和名单,以及事故现场人员及伤残
人员的人数和名单,并且进行尽快进行系统恢复。
3.10.2善后处理小组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包括家属的安抚与事故的理赔工作。
3.10.3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完成整个事件的报告以及后续整改问题的制定,落实,执行与审核。
3.10.4协调组负责妥善地处理和外界职能部门的联系,配合并参与上级职能部门对硫化氢中毒的调
查工作,并做进一步的跟进。
3.10.5具体参照《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执行。
4.0相关文件
4.1《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0记录
5.1《事故调查处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