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1.接到入院通知单后,热情接待患儿,根据病情适当安排床位.防
止交叉感染,做好入院宣教。
2.入院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7岁免测)。体
温每日3次,连测3日,3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1次。T38.5℃及病
情危重患儿每日测4次,并遵医嘱给予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
记录。体温不升者给予保温。<3岁测肛表,<7岁免测脉搏、呼吸。
3.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周空气消毒
一次。
4.遵医嘱执行等级护理及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5.每周测体重、修剪指甲及更换衣裤.保持患儿皮肤、口腔及
床单元清洁干燥。每日登记大便次数,三日未解大便者,应汇报医生
处理。
6.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
救,作好各种护理记录,并认真做好书面及床头交接班。
7. 切实执行病室生活制度,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危重
者及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轻症及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活动。
8.做好患儿级家属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如疾病防治、护理
方法、喂养知识等以及出院指导。
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l .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环境安静。室温应在18℃~20℃之间,湿度在50%~60%。
3.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经常更换体位。
4.给予患儿富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高热丢失水分较多,应注意维持足够的水量,并酌情补充维生素C 。
5. 呛咳患儿喂奶时应夹紧奶头;人工喂养儿用小孔奶头,喂奶时抬高头部或抱起哺乳。无力吸吮者用小匙或滴管喂奶。重症不能自行进食者,可鼻饲或给予静脉营养。
6.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及时吸氧。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作超声雾化吸入,并叩击背部促使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
7.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并根据年龄及病情调节滴速,防止肺水肿及心衰的发生。
8.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9. 准备好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用物,以备急用。
腹泻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肠道感染性腹泻者,要做好床边隔离,注意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对衣物,用具、尿布及便盆应分类消毒,污物放人污桶内。
3.合理调整饮食喂养。呕吐,腹泻严重者可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所需营养和液体可经胃肠道外补充。禁食结束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由淡到浓,由稀至稠,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
4.严格执行补液计划,保证输液量的准确,掌握好输液速度和补液原则。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及量。供医生了解病情制定补液计划。
5补液原则是:(1)腹泻轻无呕吐者可采用口服补液,应少量多次服用。(2)呕吐不能口服者,给静脉补液。掌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的原则.根据病情调整滴速。
6.加强皮肤护理,保持肛周清洁,勤换尿布,预防臀红及尿布疹的发生。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面色、意识状态,皮肤弹性,四肢末梢循环及尿量等。注意有无腹痛、腹胀,观察有无低钾、低钠、低钙、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发现病情危重时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
8.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
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l .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急性期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3.小量肠道出血时应限制饮食,给少渣或流质饮食。肠道出血量多时应禁食。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避免食用过多致敏的食物。
4.密切观察患儿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腹痛、便血、血尿等情况的发生。若有不安、头痛、呕吐等应警惕颅内出血。
5.对于反复发作的儿童,应加强安慰和鼓励,增强其康复的信念,协助家长寻找病因,避免复发。
过敏源若是食物,应尽量设法确定是哪种食物并严格禁食该种食物。
1. 高蛋白膳食,瘦肉、动物肝脏、蛋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应充分保证。
2. 高维生素食品,尤其是含维生素C 的食物对于维持血管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3. 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有肾脏损害者,应限盐限水。
过敏性紫癜食物选择
1. 鱼、虾、蟹、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蚕豆、菠萝、花粉等植物性食物有可能成为过敏源,这些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紫癜发病率可占10~15%,应逐一加以排除。
2. 含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绿叶蔬菜、青椒、柑橘、鲜枣、猕猴桃、刺梨等。冬季蔬菜淡季时绿豆芽也是很好的维生素C 来源。
3. 调剂食用动物性优质蛋白质和豆制品。
小儿惊厥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随时备好压舌板,开口器,氧气,吸痰器等急救用物及抢救药品,熟悉常用止惊药的剂量和用法。
3.室内保持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
4.惊厥患儿应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分秒必争。
(1)就地抢救,立即松解衣扣,裤带,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2)清除口、鼻、咽、喉部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紫绀者给予氧气吸人。
(3)用拇指按压人中穴或针剌人中穴、百会、内关等穴位。
(4)遵医嘱给止惊剂,持续惊厥有脑水肿先兆时,遵医嘱给脱水剂治疗。
(5)注意患儿安全,防止坠床及碰伤,惊厥时立即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上下臼齿之间或用开口器,防止唇及舌咬伤。
(6)高热惊厥者,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5.做好病情观察及重症护理记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体温恢复正常前应注意休息,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受凉
(3)按医嘱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多喝水。
(4)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炎及张口呼吸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5)合并喉炎者,应保持安静,集中护理操作,避免惊扰。遵医嘱给予吸氧及雾化吸人。
6.观察有无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1.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2周。
饮食按医嘱。浮肿明显、高血压、尿少时给予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尿素氮增高时给低蛋白饮食;患儿无尿素氮增高时应给予优质高蛋白饮食。
3. 正确收集尿标本并及时送检。遵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尿量及颜色。
4. 加强患儿口腔、皮肤护理。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并用50%硫酸镁湿敷,皮肤破损可涂碘伏。
5. 密切观察患儿T 、P 、R 、BP 。如有高血压脑病(头痛、目眩、意识模糊、昏迷)、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表现时,及时报告医师。
肾病综合症护理常规
1.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患儿严重水肿和高血压时需卧床休息,一般患儿不需要严格限制活动。
3. 饮食按医嘱。浮肿时给高蛋白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在激素治疗过程中,要协助患儿调整饭量,避免暴食,鼓励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4. 遵医嘱记录出入量,注意尿量及颜色。
5. 严重水肿者应尽量避免肌内注射,以防药液外渗。
6. 加强皮肤护理。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并用50%硫酸镁湿敷,皮肤破损可涂碘伏。
7. 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血压、浮肿程度、有无胸水、腹水,有无发热、腹胀、呕吐及抽搐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 观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血尿及电解质失衡等。
9. 出院时要交代长期用药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加强营养,预防感染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小儿。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热情接待家属及病儿,更衣、洗澡、剪指甲、测体温、磅体重,并在患儿的手腕上戴上明显的标记,写上床号、姓名、性别,由责任护土向家属做好人院宜教及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
3、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55%—65%,使病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
4、做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护理,每日沐浴一次,每1.5—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并更换体位,大便后,随时更换尿布,用温水从前向后擦洗臀部并涂紫草油或达克宁霜,脐带未脱者,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注意喂养,新生儿尽快开奶,按需哺乳,如病情需要可照医嘱定时喂养。喂奶时头偏向一侧,若病儿饥饿,随时哺喂,喂奶后竖抱排气右侧卧位半小时。必要时抬高上身15—30°。
6、预防感染: (1)医护人员人室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假,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病儿前后应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病儿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隔离(或进行床旁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灭菌机消毒1—2次,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十五分钟,出院病儿的床单位,暖箱须进行终末消毒。
7、病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喂养知识和疾病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等出院宣教。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入院后按医嘱立即抽血作培养加药敏,严格无菌操作。
3、保证足够水份,营养及热卡,不能进食可给胃肠外营养,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T .P .R 神志、眼神及有无并发症,注意脐部和皮肤护理,尤其要要警惕脑部并发症。
5、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按医嘱及时光疗,并按蓝光箱治疗护理常规。
6、按医嘱保证抗生素的正确应用,注意药物的浓度,时间、静脉输液时注意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
7、一般护理:包括皮肤、口腔清洁及感染病灶的护理。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炎分宫内感染性肺炎及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1)宫内感染肺炎是发生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及致污染的阴道分泌物所致。(2)出生后感染性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卧位:必要时半卧位,应以常更换体位,拍背,吃奶呛咳者应给予鼻饲、防窒息。
3、给氧pm ;根据病情选择头罩或鼻导管,给氧保持患儿口鼻腔清洁,保证氧气的供给,同时严密监测血气变化,缺氧好转后即应停止给氧,FiO20.3—0.5并湿化。
4、吸痰pm ,保持呼吸道通畅。
5、超声雾化pm ,痰液粘稠者应雾化后及时拍背,吸痰。
6、保证静脉输液通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最好采用微量泵控制。
7、严密观察病情:神态、面色、呼吸快慢,深浅及节律、缺氧情况,如有呼衰、心衰、休克等征象时即刻报告医生,并采取积极的急救措施。
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新生儿呕吐原因众多:1、喂养不当;2、胃粘膜受羊水或药物刺激;3、各种感染;4、颅内压升高;5、胃肠功能失调等,由于新生儿对呕吐协调不佳,呕吐前亦无恶心反射,故常从鼻腔和口腔同时喷出呕吐物,有时则进入气管导致窒息。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卧位:头高足低,右侧卧位,避免因呕吐物吸入而引起窒息.
3、喂养:采用正确的喂奶方法,少量多次,喂奶后将婴儿竖抱,轻拍背部待气体排出后轻放于床上。有中度以上脱水者应禁食。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呕吐次数、量、性质、呕吐物的气味、颜色、皮肤弹性、前囟、眼眶有无凹陷、大小便的次数、量、腹部情况四肢循环。发现异常者报告医师,尽早明确诊断。
5、呕吐严重者要及时遵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 蓝光治疗及护理常规
蓝光治疗可使血清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排出,从而减轻皮肤黄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照光前的护理。
(1)检查蓝光箱电源及灯管是否完好。不亮应及时调换,有灰尘先擦净。
(2)室温低要预热,待箱温或到30℃左右方将病儿抱人内,湿度保持55%—65%。
(3)天热可将光疗装臵放在通风处,如走、门口、窗旁等。
(4)照光前,一般先洗澡,清洁皮肤,减少感染,洗操后不应扑粉,以免防碍光线照射皮肤。
(5)剪短指甲,用黑色不透光纸遮盖双眼(注意眼部护理) 保护会阴及足跟等骨突处。
3、光照射的护理:
(1)病儿以裸体臵于箱内中央,若因烦燥、移动体位后应予纠正。
(2)保持玻璃床板的透明度,如患儿呕吐,泪水出汗,大小便等污染应及时消除。
(3)注意病情观察:如黄疸消退情况,并发症(如青铜症、核黄疽等) 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39℃作物理降温,每2小时测T .P .R 一次,做好病情记录。
(4)由于光疗时不显失水增加,要注意补液和喂水。
(5)对于特别瘦小的病儿,骶尾部可因长时间压迫或而引起皮损,每2小时翻身一次。
4、照光后的护理: 光疗结束后应现再次进行全身沐浴或擦身,并检查全身有无皮损等。 继续观察皮肤黄疽反跳现象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范围及程度等、判断其发展情况。通常先在面部、然后躯干、到四肢。
2、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的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去除其他诱因,避免使用引起新生儿用溶血或抑制肝酶的药物,如维生素K 、磺胺等。
4、健康教育,帮助家长了解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原因和患儿病情,取得合作。
5、保暖、合理喂养。体温维持在36~37度之间,患儿黄疸期间食欲差、吸吮无力,应耐心喂养,必要时静脉点滴10%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6、降低胆红素浓度,予蓝光疗法、换血疗法、输血浆或白蛋白。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6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4)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5)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6)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逐渐缓慢复温,切忌过速。根据体温及硬肿范围估计轻重度,轻者可根据体重直接放臵于中性温度的暖箱内,重者用暖箱复温,床上及箱内温度从26度开始,以每小时升高1度逐渐升至30-32度,相对湿度在65%左右,力求在12-24小时内使病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在此期间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平稳后改4小时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3、喂给足够的热量和水份,吸吮及吞咽功能差者给予鼻饲,每2-3小时喂一次,忌过量过速。吃奶时发现面色改变立即停止,以防窒息。
4、热量不足者,按医嘱给静脉补液或输血浆,以促进代谢,改善循环,补液量宜偏小,注意观察输液情况,滴速宜慢,以免引起水肿。
5、注意观察硬肿范围、体温、心率、入量、呕吐及有 无出血倾向。
6、如有面色发青、发灰时是内出血的先兆,立即通知医生给于处臵。如口鼻处或吸痰时有粉红色泡沫痰是肺出血,应轻轻吸出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配合医生抢救
7、硬肿患儿一般尿少或无尿,要密切观察尿量随时通知医生给与相应处理。
8、所有治疗应集中,动作轻快,以免影响复温。注射时应避开硬肿部位。
9、定时更换卧位,包被、衣服、尿布应柔软,防止皮肤损伤及坠积性肺炎。
10、做好消毒隔离,防止感染。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注意保暖,根据患儿情况放臵在适中温度的暖箱内。各操作集中进行,避免硬肿发生。
3、保持室温在18-20度,相对湿度在60%左右为宜,使体温保持在36-37度之间,以减少耗氧量。
4、喂养应推迟至6-8小时后,按医嘱由静脉供给营养及水分,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采头高足底位,上身抬高30度,头偏向一侧。不能进食者给与鼻饲。每2小时一次奶,密切观察防止返流呛咳。
6、给与头罩吸氧,氧流量在5升/分为宜,以能消除青紫为准。如缺氧进行性加重必要时,提高氧浓度,使用正压给氧或人工呼吸器。
7、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病儿如短时间内出现气促加剧、烦躁不安、呻吟、阵发性青紫、三 凹征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早产儿护理常规
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身长小于47厘米的活产新生儿。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不成熟活能力低下,死亡率高,更须加强护理,要精心、细心的观察微小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给预处理。
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地板、工作台、床架等均要湿式打扫,病室24小时空气消毒,每周二、五大扫除,
用具要灭菌。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接触护理早产儿前后要洗手。
3、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相对湿度在55一65%,床单为整洁、平整、干爽。如患儿体重〈2000g或体温低于36oC应放入暖箱保暖。暖箱温度按日龄及体重的不同调节其中性环境温度。暖箱湿度55-66%。保持暖箱清洁,每周二、五擦拭消毒二次。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头偏向一侧,上身抬高30度防止返流呛咳。随时注意有无呛吐以防窒息。如出现呼吸暂停,可刺激皮肤(弹足底)等方法,使小儿啼哭,使呼吸暂停消失,如不能恢复,使用简易复苏囊复苏,同时汇报医生。
5、早产儿缺氧时给于氧气吸入,要密切观察用氧疗效,及时降低氧浓度,以防止氧中毒的发生。
6、加强喂养早产儿要用早产儿专用奶粉,严格按比例配制,注意温度,奶量要准确,每2h1次无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差的可给予鼻饲,每次喂奶前要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是否有潴留。详细记录出入量。
7、加强基础的护理,体重在1000g-1500g的每日油浴一次。2000g上每日洗澡一次。每日定时定秤称体重并记录。
8、加强病情观察早产儿病情复杂,变化快,应该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同时需观查患儿的面色,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及24h 出入量的记录。备好抢救药及抢救物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
9、出院时向家长详细讲解患儿喂养及护理方法。
儿 科 护 理 常 规
一、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三、腹泻护理常规 四、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五、小儿惊厥护理常规 六、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七、肾病综合症护理常规 八、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九、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十、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十一、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十二、蓝光治疗及护理常规 十三、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十四、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十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十六、早产儿护理常规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1.接到入院通知单后,热情接待患儿,根据病情适当安排床位.防
止交叉感染,做好入院宣教。
2.入院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7岁免测)。体
温每日3次,连测3日,3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1次。T38.5℃及病
情危重患儿每日测4次,并遵医嘱给予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
记录。体温不升者给予保温。<3岁测肛表,<7岁免测脉搏、呼吸。
3.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周空气消毒
一次。
4.遵医嘱执行等级护理及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5.每周测体重、修剪指甲及更换衣裤.保持患儿皮肤、口腔及
床单元清洁干燥。每日登记大便次数,三日未解大便者,应汇报医生
处理。
6.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
救,作好各种护理记录,并认真做好书面及床头交接班。
7. 切实执行病室生活制度,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危重
者及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轻症及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活动。
8.做好患儿级家属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如疾病防治、护理
方法、喂养知识等以及出院指导。
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l .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环境安静。室温应在18℃~20℃之间,湿度在50%~60%。
3.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经常更换体位。
4.给予患儿富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高热丢失水分较多,应注意维持足够的水量,并酌情补充维生素C 。
5. 呛咳患儿喂奶时应夹紧奶头;人工喂养儿用小孔奶头,喂奶时抬高头部或抱起哺乳。无力吸吮者用小匙或滴管喂奶。重症不能自行进食者,可鼻饲或给予静脉营养。
6.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及时吸氧。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作超声雾化吸入,并叩击背部促使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
7.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并根据年龄及病情调节滴速,防止肺水肿及心衰的发生。
8.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9. 准备好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用物,以备急用。
腹泻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肠道感染性腹泻者,要做好床边隔离,注意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对衣物,用具、尿布及便盆应分类消毒,污物放人污桶内。
3.合理调整饮食喂养。呕吐,腹泻严重者可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所需营养和液体可经胃肠道外补充。禁食结束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由淡到浓,由稀至稠,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
4.严格执行补液计划,保证输液量的准确,掌握好输液速度和补液原则。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及量。供医生了解病情制定补液计划。
5补液原则是:(1)腹泻轻无呕吐者可采用口服补液,应少量多次服用。(2)呕吐不能口服者,给静脉补液。掌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的原则.根据病情调整滴速。
6.加强皮肤护理,保持肛周清洁,勤换尿布,预防臀红及尿布疹的发生。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面色、意识状态,皮肤弹性,四肢末梢循环及尿量等。注意有无腹痛、腹胀,观察有无低钾、低钠、低钙、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发现病情危重时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
8.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
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l .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急性期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3.小量肠道出血时应限制饮食,给少渣或流质饮食。肠道出血量多时应禁食。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避免食用过多致敏的食物。
4.密切观察患儿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腹痛、便血、血尿等情况的发生。若有不安、头痛、呕吐等应警惕颅内出血。
5.对于反复发作的儿童,应加强安慰和鼓励,增强其康复的信念,协助家长寻找病因,避免复发。
过敏源若是食物,应尽量设法确定是哪种食物并严格禁食该种食物。
1. 高蛋白膳食,瘦肉、动物肝脏、蛋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应充分保证。
2. 高维生素食品,尤其是含维生素C 的食物对于维持血管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3. 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有肾脏损害者,应限盐限水。
过敏性紫癜食物选择
1. 鱼、虾、蟹、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蚕豆、菠萝、花粉等植物性食物有可能成为过敏源,这些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紫癜发病率可占10~15%,应逐一加以排除。
2. 含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绿叶蔬菜、青椒、柑橘、鲜枣、猕猴桃、刺梨等。冬季蔬菜淡季时绿豆芽也是很好的维生素C 来源。
3. 调剂食用动物性优质蛋白质和豆制品。
小儿惊厥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随时备好压舌板,开口器,氧气,吸痰器等急救用物及抢救药品,熟悉常用止惊药的剂量和用法。
3.室内保持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
4.惊厥患儿应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分秒必争。
(1)就地抢救,立即松解衣扣,裤带,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2)清除口、鼻、咽、喉部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紫绀者给予氧气吸人。
(3)用拇指按压人中穴或针剌人中穴、百会、内关等穴位。
(4)遵医嘱给止惊剂,持续惊厥有脑水肿先兆时,遵医嘱给脱水剂治疗。
(5)注意患儿安全,防止坠床及碰伤,惊厥时立即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上下臼齿之间或用开口器,防止唇及舌咬伤。
(6)高热惊厥者,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5.做好病情观察及重症护理记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体温恢复正常前应注意休息,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受凉
(3)按医嘱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多喝水。
(4)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炎及张口呼吸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5)合并喉炎者,应保持安静,集中护理操作,避免惊扰。遵医嘱给予吸氧及雾化吸人。
6.观察有无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1.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2周。
饮食按医嘱。浮肿明显、高血压、尿少时给予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尿素氮增高时给低蛋白饮食;患儿无尿素氮增高时应给予优质高蛋白饮食。
3. 正确收集尿标本并及时送检。遵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尿量及颜色。
4. 加强患儿口腔、皮肤护理。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并用50%硫酸镁湿敷,皮肤破损可涂碘伏。
5. 密切观察患儿T 、P 、R 、BP 。如有高血压脑病(头痛、目眩、意识模糊、昏迷)、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表现时,及时报告医师。
肾病综合症护理常规
1.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患儿严重水肿和高血压时需卧床休息,一般患儿不需要严格限制活动。
3. 饮食按医嘱。浮肿时给高蛋白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在激素治疗过程中,要协助患儿调整饭量,避免暴食,鼓励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4. 遵医嘱记录出入量,注意尿量及颜色。
5. 严重水肿者应尽量避免肌内注射,以防药液外渗。
6. 加强皮肤护理。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并用50%硫酸镁湿敷,皮肤破损可涂碘伏。
7. 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血压、浮肿程度、有无胸水、腹水,有无发热、腹胀、呕吐及抽搐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 观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血尿及电解质失衡等。
9. 出院时要交代长期用药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加强营养,预防感染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小儿。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热情接待家属及病儿,更衣、洗澡、剪指甲、测体温、磅体重,并在患儿的手腕上戴上明显的标记,写上床号、姓名、性别,由责任护土向家属做好人院宜教及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
3、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55%—65%,使病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
4、做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护理,每日沐浴一次,每1.5—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并更换体位,大便后,随时更换尿布,用温水从前向后擦洗臀部并涂紫草油或达克宁霜,脐带未脱者,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注意喂养,新生儿尽快开奶,按需哺乳,如病情需要可照医嘱定时喂养。喂奶时头偏向一侧,若病儿饥饿,随时哺喂,喂奶后竖抱排气右侧卧位半小时。必要时抬高上身15—30°。
6、预防感染: (1)医护人员人室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假,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病儿前后应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病儿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隔离(或进行床旁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灭菌机消毒1—2次,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十五分钟,出院病儿的床单位,暖箱须进行终末消毒。
7、病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喂养知识和疾病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等出院宣教。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入院后按医嘱立即抽血作培养加药敏,严格无菌操作。
3、保证足够水份,营养及热卡,不能进食可给胃肠外营养,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T .P .R 神志、眼神及有无并发症,注意脐部和皮肤护理,尤其要要警惕脑部并发症。
5、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按医嘱及时光疗,并按蓝光箱治疗护理常规。
6、按医嘱保证抗生素的正确应用,注意药物的浓度,时间、静脉输液时注意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
7、一般护理:包括皮肤、口腔清洁及感染病灶的护理。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炎分宫内感染性肺炎及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1)宫内感染肺炎是发生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及致污染的阴道分泌物所致。(2)出生后感染性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卧位:必要时半卧位,应以常更换体位,拍背,吃奶呛咳者应给予鼻饲、防窒息。
3、给氧pm ;根据病情选择头罩或鼻导管,给氧保持患儿口鼻腔清洁,保证氧气的供给,同时严密监测血气变化,缺氧好转后即应停止给氧,FiO20.3—0.5并湿化。
4、吸痰pm ,保持呼吸道通畅。
5、超声雾化pm ,痰液粘稠者应雾化后及时拍背,吸痰。
6、保证静脉输液通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最好采用微量泵控制。
7、严密观察病情:神态、面色、呼吸快慢,深浅及节律、缺氧情况,如有呼衰、心衰、休克等征象时即刻报告医生,并采取积极的急救措施。
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新生儿呕吐原因众多:1、喂养不当;2、胃粘膜受羊水或药物刺激;3、各种感染;4、颅内压升高;5、胃肠功能失调等,由于新生儿对呕吐协调不佳,呕吐前亦无恶心反射,故常从鼻腔和口腔同时喷出呕吐物,有时则进入气管导致窒息。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卧位:头高足低,右侧卧位,避免因呕吐物吸入而引起窒息.
3、喂养:采用正确的喂奶方法,少量多次,喂奶后将婴儿竖抱,轻拍背部待气体排出后轻放于床上。有中度以上脱水者应禁食。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呕吐次数、量、性质、呕吐物的气味、颜色、皮肤弹性、前囟、眼眶有无凹陷、大小便的次数、量、腹部情况四肢循环。发现异常者报告医师,尽早明确诊断。
5、呕吐严重者要及时遵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 蓝光治疗及护理常规
蓝光治疗可使血清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排出,从而减轻皮肤黄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照光前的护理。
(1)检查蓝光箱电源及灯管是否完好。不亮应及时调换,有灰尘先擦净。
(2)室温低要预热,待箱温或到30℃左右方将病儿抱人内,湿度保持55%—65%。
(3)天热可将光疗装臵放在通风处,如走、门口、窗旁等。
(4)照光前,一般先洗澡,清洁皮肤,减少感染,洗操后不应扑粉,以免防碍光线照射皮肤。
(5)剪短指甲,用黑色不透光纸遮盖双眼(注意眼部护理) 保护会阴及足跟等骨突处。
3、光照射的护理:
(1)病儿以裸体臵于箱内中央,若因烦燥、移动体位后应予纠正。
(2)保持玻璃床板的透明度,如患儿呕吐,泪水出汗,大小便等污染应及时消除。
(3)注意病情观察:如黄疸消退情况,并发症(如青铜症、核黄疽等) 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39℃作物理降温,每2小时测T .P .R 一次,做好病情记录。
(4)由于光疗时不显失水增加,要注意补液和喂水。
(5)对于特别瘦小的病儿,骶尾部可因长时间压迫或而引起皮损,每2小时翻身一次。
4、照光后的护理: 光疗结束后应现再次进行全身沐浴或擦身,并检查全身有无皮损等。 继续观察皮肤黄疽反跳现象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范围及程度等、判断其发展情况。通常先在面部、然后躯干、到四肢。
2、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的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去除其他诱因,避免使用引起新生儿用溶血或抑制肝酶的药物,如维生素K 、磺胺等。
4、健康教育,帮助家长了解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原因和患儿病情,取得合作。
5、保暖、合理喂养。体温维持在36~37度之间,患儿黄疸期间食欲差、吸吮无力,应耐心喂养,必要时静脉点滴10%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6、降低胆红素浓度,予蓝光疗法、换血疗法、输血浆或白蛋白。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6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4)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5)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6)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逐渐缓慢复温,切忌过速。根据体温及硬肿范围估计轻重度,轻者可根据体重直接放臵于中性温度的暖箱内,重者用暖箱复温,床上及箱内温度从26度开始,以每小时升高1度逐渐升至30-32度,相对湿度在65%左右,力求在12-24小时内使病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在此期间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平稳后改4小时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3、喂给足够的热量和水份,吸吮及吞咽功能差者给予鼻饲,每2-3小时喂一次,忌过量过速。吃奶时发现面色改变立即停止,以防窒息。
4、热量不足者,按医嘱给静脉补液或输血浆,以促进代谢,改善循环,补液量宜偏小,注意观察输液情况,滴速宜慢,以免引起水肿。
5、注意观察硬肿范围、体温、心率、入量、呕吐及有 无出血倾向。
6、如有面色发青、发灰时是内出血的先兆,立即通知医生给于处臵。如口鼻处或吸痰时有粉红色泡沫痰是肺出血,应轻轻吸出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配合医生抢救
7、硬肿患儿一般尿少或无尿,要密切观察尿量随时通知医生给与相应处理。
8、所有治疗应集中,动作轻快,以免影响复温。注射时应避开硬肿部位。
9、定时更换卧位,包被、衣服、尿布应柔软,防止皮肤损伤及坠积性肺炎。
10、做好消毒隔离,防止感染。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注意保暖,根据患儿情况放臵在适中温度的暖箱内。各操作集中进行,避免硬肿发生。
3、保持室温在18-20度,相对湿度在60%左右为宜,使体温保持在36-37度之间,以减少耗氧量。
4、喂养应推迟至6-8小时后,按医嘱由静脉供给营养及水分,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采头高足底位,上身抬高30度,头偏向一侧。不能进食者给与鼻饲。每2小时一次奶,密切观察防止返流呛咳。
6、给与头罩吸氧,氧流量在5升/分为宜,以能消除青紫为准。如缺氧进行性加重必要时,提高氧浓度,使用正压给氧或人工呼吸器。
7、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病儿如短时间内出现气促加剧、烦躁不安、呻吟、阵发性青紫、三 凹征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早产儿护理常规
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身长小于47厘米的活产新生儿。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不成熟活能力低下,死亡率高,更须加强护理,要精心、细心的观察微小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给预处理。
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地板、工作台、床架等均要湿式打扫,病室24小时空气消毒,每周二、五大扫除,
用具要灭菌。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接触护理早产儿前后要洗手。
3、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相对湿度在55一65%,床单为整洁、平整、干爽。如患儿体重〈2000g或体温低于36oC应放入暖箱保暖。暖箱温度按日龄及体重的不同调节其中性环境温度。暖箱湿度55-66%。保持暖箱清洁,每周二、五擦拭消毒二次。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头偏向一侧,上身抬高30度防止返流呛咳。随时注意有无呛吐以防窒息。如出现呼吸暂停,可刺激皮肤(弹足底)等方法,使小儿啼哭,使呼吸暂停消失,如不能恢复,使用简易复苏囊复苏,同时汇报医生。
5、早产儿缺氧时给于氧气吸入,要密切观察用氧疗效,及时降低氧浓度,以防止氧中毒的发生。
6、加强喂养早产儿要用早产儿专用奶粉,严格按比例配制,注意温度,奶量要准确,每2h1次无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差的可给予鼻饲,每次喂奶前要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是否有潴留。详细记录出入量。
7、加强基础的护理,体重在1000g-1500g的每日油浴一次。2000g上每日洗澡一次。每日定时定秤称体重并记录。
8、加强病情观察早产儿病情复杂,变化快,应该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同时需观查患儿的面色,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及24h 出入量的记录。备好抢救药及抢救物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
9、出院时向家长详细讲解患儿喂养及护理方法。
儿 科 护 理 常 规
一、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三、腹泻护理常规 四、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五、小儿惊厥护理常规 六、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七、肾病综合症护理常规 八、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九、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十、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十一、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十二、蓝光治疗及护理常规 十三、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十四、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十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十六、早产儿护理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