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摘要】:现今,分配问题已成为国家和普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收入、教育、公共资源、政治等方面的分配问题,其中教育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表现在分配的起点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上。在我国则突出表现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和重点、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分配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得从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出发,重视和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应在政策倾斜之外重视本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在分配的过程中避免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走产业带动教育之路,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教育资源 分配公平 起点均等 过程公平

一.分配公平概念的界定

关于公平的界定,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

大致有三种观点 。[1]

1.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公平观。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公平是要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而要使得所有成员的福利得到提高,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提高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2.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认为,分配公平就是要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着眼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经济

福利。罗尔斯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税收以及其他途径改变现实中不平等状况,并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化,以保证分配公平,实现正义。

3.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认为公平应该是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市场机制是分配公平的保障。哈耶克认为,国家强制性地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均等化,势必使一部分人根据自已提供的生产资源而本来应得的合理报酬,强制地被别人占去,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公平不能仅被认为是收入和财富上的均等,而应该是机会均等。

我认为,将公平看作一个过程,保证分配的起点和分配的过程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合理化才是公平的真正要义.社会和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在分配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是均等的,在前提大致公平的条件下,结果可以是不同的。如果刻意去追求三者的完全公平则就不公平了,就失去了追求公平的真正意义了。同时,寻求分配的公平,光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利于分配的自由发展和完善,但市场机制是不可靠的,一方面,它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利用和操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会有失灵的时候。再一个,分配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时不一定会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鉴于此,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国家干预,配合市场机制共同完成。

二.教育资源费配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保证其提供的教育资源应尽可能平等地为国民分享。然而,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难如人意。一方面,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公共教育资源,中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较低,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教育投人不足,以及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原因,致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的特征。这种不均衡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纵向比较:

1.高等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已有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就越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造成头重脚轻、脑大体小的畸形状况。对各级教育的分配极不合理,各发达国家均重初等教育,轻高等教育,而我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重高等教育,轻低等教育。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公共产品属性强,却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高投人;高等教育属于相对少数群体,即使经过较大范围的扩招,但还是属于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精英教育”,但却得到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较高投入。可是如果没有优质的初级教育哪来的高级大学教育;没有根基牢固的小学生,哪来有创造力的大学生?

前面提到,分配的公平包括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基础教育就是

一个教育的起点,资源分配与高等教育相比严重不足,造成“头重脚轻”之感。试问根基不牢的大厦如何做得高做得大,那岂不是空中楼阁?

2.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的措施,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地区以至以来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中,而对于普通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重点、示范学校不仅在教育投入上享有优先分配权,而且在生源、信息等方面占有难以相比的优势。这种优先分配权已经严重违背了公平的起点和过程的机会、权利均等的原则,也不符合中国最古老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其实这也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前提。

横向比较:

1.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我国的各类资源的分配带来较大的影响,教育这种公共资源的分配也同样是优先满足城市的需要。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在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后批评,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排全世界最后几名,人均教育经费之少,连乌干达都不如。她特别指出,在贫困的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往

往为了支付基础教育费用而欠下大量债务,某些农村地区的情况“令人震惊”。这番话不仅点出我国教育经费投人太少,还触及教育资源分配上城市农村两重天的不公正事实。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不公平,严重制约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境遇的改善。

2.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其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教育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最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势,其他的一切经济的直接大量投入也只是短期效果,不能解决其根本。

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国家的政策。当年优先发展南部沿海特区也带动了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们要清楚的是经济上的暂时偏向可能会造成一时的差距;教育上的偏向将会造成长期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渐进的,影响却可能是一代或者几代人。

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所产生的影响,诸如收入、公共资源只是物质方面的,是及时的;而教育资源是知识文化层面的,

它的影响是渐进却又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所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

三.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应采取的对策

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起点均等出发:

1.重视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重视并不仅仅是资金和各方面教育资源的倾斜和投入的加大。我们政府有很多政策的出台的出发点和措施本身都是非常好的,都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到受者的一面就被曲解了,甚至造成或加重了另一个社会问题。对于教育资源问题的重视很可能加重社会对重点、示范的崇拜和误区。所以,重视和支持不仅要落到措施本身,还要注意方式问题,考虑大众和社会的接受情况。

2.给予普通学校均等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这涉及到这个教育机制的问题和社会心态和文化的问题。但单就教育资源上来说,正确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必要的。政策对人是有引导力的,这种引导长期下来就成了社会的心理和文化。

3.自主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并主动投入教育事业,充当教育资源。对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不能单靠政府政策的支持,还要靠当地发挥主动性自主培养和投身教育事业.通过培训或自主学习的办法使这些地区拥有大量优秀教师,要为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从公平分配的过程出发:

1.分配过程中,避免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少数人或少数阶层占有。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但事实上地方和部门在利益的博弈中一再获胜。结果,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投入仅仅造就了城市里少数几个名校,教育资源和成果主要被城市和相对富裕的社会阶层占有,教育资源配置上日渐生成“富裕集聚效应”。这就要从源头上做好分配问题,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结果处做好反馈工作。

2.建立不发达地区, 边远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联系。由政府出面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资金.设备和人员支持。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定向招收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到发达地区学习,共享优良教育资源,或发达地区委派优秀教师定期到不发达地区支援教育,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他们,进而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3.走产业带动教育的道路。[3]鼓励产业界和教育界联合办学,号召企业在资金上给予教育一定的支持,或在政府的帮助下教育单位建立各种经营性的教学实验基地,通过开展各种生产经营取得收入,再将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各自条件的不同可以举办养殖厂、 小工厂、 小农场、餐饮店 、服务站 、小超市等, 以工商产业促进教育发展。这样既可以创造一定的收入补贴教育资金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走进这些场所参加社会实践。

结语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已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它的不利

影响也日益凸显。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第一原则便是要给受教育者一个机会均等的共同基础,使得所有自然资质的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共同的教育收益,学校也为他们所有人的未来的最基本的发展铺垫了一个相同基准的起飞平台。同时保证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权利均等。在这两个前提下的差异化结果都是公平的。

注:

[1]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

学学报(哲社版),2004,(4):59—62.

[2]张寒梅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7月 , 99-103

[3]郝利建 教育资源均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今日论坛

【参考文献】

韩东林 分配不公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3月, 119-122

唐勇 朱长华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5月, 87-90

丁媛媛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第7期下半月刊

徐玉斌 关于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思考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顾拓宇 促进公平,实现教育的本真追求 理论探讨

方巍 魏雁滨 社会发展:社会资源分配的新思路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

彭杰武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制度探析 保山师专学报 2009年1月第1期

包巍 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视角看教育的不平等性 学术交流 刘延云 试析高校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 教育理论 2004年第3卷第2期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摘要】:现今,分配问题已成为国家和普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收入、教育、公共资源、政治等方面的分配问题,其中教育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表现在分配的起点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上。在我国则突出表现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和重点、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分配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得从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出发,重视和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应在政策倾斜之外重视本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在分配的过程中避免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走产业带动教育之路,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教育资源 分配公平 起点均等 过程公平

一.分配公平概念的界定

关于公平的界定,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

大致有三种观点 。[1]

1.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公平观。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公平是要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而要使得所有成员的福利得到提高,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提高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2.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认为,分配公平就是要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着眼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经济

福利。罗尔斯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税收以及其他途径改变现实中不平等状况,并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化,以保证分配公平,实现正义。

3.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认为公平应该是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市场机制是分配公平的保障。哈耶克认为,国家强制性地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均等化,势必使一部分人根据自已提供的生产资源而本来应得的合理报酬,强制地被别人占去,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公平不能仅被认为是收入和财富上的均等,而应该是机会均等。

我认为,将公平看作一个过程,保证分配的起点和分配的过程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合理化才是公平的真正要义.社会和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在分配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是均等的,在前提大致公平的条件下,结果可以是不同的。如果刻意去追求三者的完全公平则就不公平了,就失去了追求公平的真正意义了。同时,寻求分配的公平,光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利于分配的自由发展和完善,但市场机制是不可靠的,一方面,它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利用和操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会有失灵的时候。再一个,分配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时不一定会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鉴于此,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国家干预,配合市场机制共同完成。

二.教育资源费配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保证其提供的教育资源应尽可能平等地为国民分享。然而,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难如人意。一方面,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公共教育资源,中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较低,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教育投人不足,以及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原因,致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的特征。这种不均衡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纵向比较:

1.高等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已有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就越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造成头重脚轻、脑大体小的畸形状况。对各级教育的分配极不合理,各发达国家均重初等教育,轻高等教育,而我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重高等教育,轻低等教育。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公共产品属性强,却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高投人;高等教育属于相对少数群体,即使经过较大范围的扩招,但还是属于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精英教育”,但却得到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较高投入。可是如果没有优质的初级教育哪来的高级大学教育;没有根基牢固的小学生,哪来有创造力的大学生?

前面提到,分配的公平包括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基础教育就是

一个教育的起点,资源分配与高等教育相比严重不足,造成“头重脚轻”之感。试问根基不牢的大厦如何做得高做得大,那岂不是空中楼阁?

2.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的措施,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地区以至以来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中,而对于普通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重点、示范学校不仅在教育投入上享有优先分配权,而且在生源、信息等方面占有难以相比的优势。这种优先分配权已经严重违背了公平的起点和过程的机会、权利均等的原则,也不符合中国最古老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其实这也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前提。

横向比较:

1.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我国的各类资源的分配带来较大的影响,教育这种公共资源的分配也同样是优先满足城市的需要。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在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后批评,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排全世界最后几名,人均教育经费之少,连乌干达都不如。她特别指出,在贫困的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往

往为了支付基础教育费用而欠下大量债务,某些农村地区的情况“令人震惊”。这番话不仅点出我国教育经费投人太少,还触及教育资源分配上城市农村两重天的不公正事实。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不公平,严重制约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境遇的改善。

2.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其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教育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最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势,其他的一切经济的直接大量投入也只是短期效果,不能解决其根本。

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国家的政策。当年优先发展南部沿海特区也带动了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们要清楚的是经济上的暂时偏向可能会造成一时的差距;教育上的偏向将会造成长期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渐进的,影响却可能是一代或者几代人。

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所产生的影响,诸如收入、公共资源只是物质方面的,是及时的;而教育资源是知识文化层面的,

它的影响是渐进却又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所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

三.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应采取的对策

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起点均等出发:

1.重视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重视并不仅仅是资金和各方面教育资源的倾斜和投入的加大。我们政府有很多政策的出台的出发点和措施本身都是非常好的,都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到受者的一面就被曲解了,甚至造成或加重了另一个社会问题。对于教育资源问题的重视很可能加重社会对重点、示范的崇拜和误区。所以,重视和支持不仅要落到措施本身,还要注意方式问题,考虑大众和社会的接受情况。

2.给予普通学校均等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这涉及到这个教育机制的问题和社会心态和文化的问题。但单就教育资源上来说,正确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必要的。政策对人是有引导力的,这种引导长期下来就成了社会的心理和文化。

3.自主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并主动投入教育事业,充当教育资源。对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不能单靠政府政策的支持,还要靠当地发挥主动性自主培养和投身教育事业.通过培训或自主学习的办法使这些地区拥有大量优秀教师,要为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从公平分配的过程出发:

1.分配过程中,避免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少数人或少数阶层占有。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但事实上地方和部门在利益的博弈中一再获胜。结果,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投入仅仅造就了城市里少数几个名校,教育资源和成果主要被城市和相对富裕的社会阶层占有,教育资源配置上日渐生成“富裕集聚效应”。这就要从源头上做好分配问题,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结果处做好反馈工作。

2.建立不发达地区, 边远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联系。由政府出面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资金.设备和人员支持。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定向招收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到发达地区学习,共享优良教育资源,或发达地区委派优秀教师定期到不发达地区支援教育,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他们,进而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3.走产业带动教育的道路。[3]鼓励产业界和教育界联合办学,号召企业在资金上给予教育一定的支持,或在政府的帮助下教育单位建立各种经营性的教学实验基地,通过开展各种生产经营取得收入,再将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各自条件的不同可以举办养殖厂、 小工厂、 小农场、餐饮店 、服务站 、小超市等, 以工商产业促进教育发展。这样既可以创造一定的收入补贴教育资金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走进这些场所参加社会实践。

结语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已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它的不利

影响也日益凸显。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第一原则便是要给受教育者一个机会均等的共同基础,使得所有自然资质的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共同的教育收益,学校也为他们所有人的未来的最基本的发展铺垫了一个相同基准的起飞平台。同时保证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权利均等。在这两个前提下的差异化结果都是公平的。

注:

[1]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

学学报(哲社版),2004,(4):59—62.

[2]张寒梅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7月 , 99-103

[3]郝利建 教育资源均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今日论坛

【参考文献】

韩东林 分配不公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3月, 119-122

唐勇 朱长华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5月, 87-90

丁媛媛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第7期下半月刊

徐玉斌 关于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思考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顾拓宇 促进公平,实现教育的本真追求 理论探讨

方巍 魏雁滨 社会发展:社会资源分配的新思路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

彭杰武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制度探析 保山师专学报 2009年1月第1期

包巍 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视角看教育的不平等性 学术交流 刘延云 试析高校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 教育理论 2004年第3卷第2期


相关文章

  • 论大陆公立高校的学费
  • 作者:张人杰 学术研究 2003年05期 一.高等学校收取学费的理由不宜窄化 大陆从1989年起对公立高校部分学生开始实行收费.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取200元,然而,这毕竟打破了国家包办高教的格局,迈出了收费改革的第一步. 1993年< ...查看


  • 小班教学反思
  • [摘要]教育界的基本共识是,小班教学模式不仅意味着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还代表了一种与原有大班授课教学模式相对的.精细化的全新模式.采取小班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目前亟需改善对此的滞后认识.本文撷取对学生的个体品能培养的角度,试图浅析小班化教 ...查看


  • 创新教师绩效与薪酬管理机制的探讨
  • [提要] 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组织教学,调动学校各种潜在的积极因素,尤其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质量是检验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直接制约着教学管理的效率.教师绩效与薪酬管理机制 ...查看


  • 2016-2017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2016--2017学年 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 ...查看


  •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 ...查看


  • 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意义研究?
  • 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意义研究 作者:卢小松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06期 关键词:[HTK]特殊人群:公共服务:社会公平 摘要:[HTK]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特殊人群享有社会权益的有效途径,深化我国公共服务体制建 ...查看


  • 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现代走向_陈时见
  •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年12月(总第2期) 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现代走向 陈时见 何 梅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英国教育政策的变化,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展[内容摘要]面对全球化趋势. 学 ...查看


  • 关于水历史
  • 关于水历史 所谓水历史,简言之是人类与水互动的历史,是人类使用水.管理水与治理水环境的过程及其对水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历史.水历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人类在历史上与水互动的过程.结果与影响的科学.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水历史是基于历史的视野.用多 ...查看


  • 关于技工学校教学模式的探讨
  • 关于技工学校教学模式的探讨 <模块加学分教学制模式> [内容摘要]教学模式的科学与否对技工学校生存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国内技工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技工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简要阐述了模块加学分制教学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