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 姓名(学号) ***(******)
指 导 教 师 ///
南京理工大学马原部2016年1月11日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为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本书是何建明先生为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的,这个标题的下面就是赫赫的几个大字“本书献给“12月13日”——为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在全书的开头有他说的一句话非常深入我的心里: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最不该忘却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血腥屠杀,人变鬼后的兽性是最可怕的,我们因此祈祷和平,渴望和平。
在11月份的时候我参加了国家公祭日的微视频大赛,主要参考书目就是这本书。因为书中详细介绍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具体信息,对于我们的实践内容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参加国家公祭日的微视频大赛时,我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事,有道是:有了恨才有了力量。对于当时日军屠杀时候的“恨”,我们只能是埋在心底,默默地增强我们自己的综合实力,保证自己足够强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片安定和谐的社会里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书中的的序言是对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序言的名称是:迟了77年的国家“公祭”。国家公祭日这个概念是2005年南京的政协委员赵龙先生在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获得了许多“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支持和赞同。提案的意义很明确:在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遗址举行公祭日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远铭记。十年后,提案被采纳并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由此而产生了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南京进行国家公祭日的活动。
淞沪会战后3个月,日军分三路攻入南京,1937年12月13日,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凶残的屠杀中国守城官兵和居民达30万余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名族历史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还记得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再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看到的纪念墙上那“30万”时,比上次更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在来南京读大学之前也了解过南京大屠杀的一些事情,但是所了解的也仅仅是《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影视节目上,另外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
现虽然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有很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部著作,而何建明先生的这本书真正的让我读懂了南京大屠杀。
书中写道:1937年12月18日,日军进入南京的第六天,日军举行了“公祭”,该次公祭颠倒是非黑白,例如侵华日军华忠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层赋诗道:
紫金陵在否幽魂,来去妖氛野色昏
径会沙场感慨切,低徊驻马中山门
我真是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的厚颜无耻,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正的屠人如屠狗吗?因为看到这首诗时很气愤,所以忍不住想吐槽几句。其实从日本这几年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其政府的决策时什么样的。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罪行应该归咎于管理层的人员,也就是日本的头头们。从几年前的钓鱼岛到现在,依旧死性不改。大二时跟着我们学院组织的遗址寻踪,去参观了几处遗址,其中我们邀请了玄武区关工委的于老师为我们讲解一些事情。关于那些雨花台,老虎洞主阵地啊那些遗址我就不详细说了,因为都可以查到的。我注意到了于老师说了一些我们学校的在当时的事情:三号门门口曾经有两口井,成为“抛尸井”,顾名思义,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一号门的一处建筑曾被建立了一个临时的“靖国神社”(我们宿舍卫生间的名字就是“靖国神厕”)。这也许是一种耻辱,但是这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因为我们要让他们那些靖国神厕中的在抗日战争中战死的日军战犯们亲眼看到我们学校的一步步飞快的发展,一步步飞快的进步,在今后的信息化战争中,让其为我们而胆寒。铭记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仇恨,为的是以此为动力,不断地强化我们自身,在前辈们的激励下发展自我,生于忧患,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民族。
书中讲的都是一些当时的历史纪实,我从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对当时历史情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以史为鉴,从过去看现在的展望。从古看今,自今顾古,有的更多的理解时我们国家的繁荣发展:从风雨如磐的近代反抗外侮史,到中国共产党中流击水从南湖红船中驶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道沧桑中兴
起,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实现历史弯道超车;从“三个代表”带领中国实现新世纪的跨越,到推动和谐社会发展新境的美景如画,让我们登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新高度;从习近平同志坚强有力地宣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到如今,我国人民奋发图强,一步步走向我们心目中理想社会。
最后,我想引用我做的国家公祭日微视频中配的一段字幕:回首,是为了珍惜,为了超越,展望,是为了期待,为了实现。筑梦不辍,我们砥砺求索;圆梦有时,我们不忘初心。风雨如磐,我们默默积聚能量;正道沧桑,我们铸就苦难辉煌。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 姓名(学号) ***(******)
指 导 教 师 ///
南京理工大学马原部2016年1月11日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为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本书是何建明先生为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的,这个标题的下面就是赫赫的几个大字“本书献给“12月13日”——为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在全书的开头有他说的一句话非常深入我的心里: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最不该忘却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血腥屠杀,人变鬼后的兽性是最可怕的,我们因此祈祷和平,渴望和平。
在11月份的时候我参加了国家公祭日的微视频大赛,主要参考书目就是这本书。因为书中详细介绍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具体信息,对于我们的实践内容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参加国家公祭日的微视频大赛时,我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事,有道是:有了恨才有了力量。对于当时日军屠杀时候的“恨”,我们只能是埋在心底,默默地增强我们自己的综合实力,保证自己足够强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片安定和谐的社会里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书中的的序言是对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序言的名称是:迟了77年的国家“公祭”。国家公祭日这个概念是2005年南京的政协委员赵龙先生在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获得了许多“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支持和赞同。提案的意义很明确:在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遗址举行公祭日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远铭记。十年后,提案被采纳并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由此而产生了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南京进行国家公祭日的活动。
淞沪会战后3个月,日军分三路攻入南京,1937年12月13日,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凶残的屠杀中国守城官兵和居民达30万余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名族历史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还记得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再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看到的纪念墙上那“30万”时,比上次更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在来南京读大学之前也了解过南京大屠杀的一些事情,但是所了解的也仅仅是《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影视节目上,另外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
现虽然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有很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部著作,而何建明先生的这本书真正的让我读懂了南京大屠杀。
书中写道:1937年12月18日,日军进入南京的第六天,日军举行了“公祭”,该次公祭颠倒是非黑白,例如侵华日军华忠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层赋诗道:
紫金陵在否幽魂,来去妖氛野色昏
径会沙场感慨切,低徊驻马中山门
我真是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的厚颜无耻,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正的屠人如屠狗吗?因为看到这首诗时很气愤,所以忍不住想吐槽几句。其实从日本这几年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其政府的决策时什么样的。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罪行应该归咎于管理层的人员,也就是日本的头头们。从几年前的钓鱼岛到现在,依旧死性不改。大二时跟着我们学院组织的遗址寻踪,去参观了几处遗址,其中我们邀请了玄武区关工委的于老师为我们讲解一些事情。关于那些雨花台,老虎洞主阵地啊那些遗址我就不详细说了,因为都可以查到的。我注意到了于老师说了一些我们学校的在当时的事情:三号门门口曾经有两口井,成为“抛尸井”,顾名思义,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一号门的一处建筑曾被建立了一个临时的“靖国神社”(我们宿舍卫生间的名字就是“靖国神厕”)。这也许是一种耻辱,但是这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因为我们要让他们那些靖国神厕中的在抗日战争中战死的日军战犯们亲眼看到我们学校的一步步飞快的发展,一步步飞快的进步,在今后的信息化战争中,让其为我们而胆寒。铭记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仇恨,为的是以此为动力,不断地强化我们自身,在前辈们的激励下发展自我,生于忧患,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民族。
书中讲的都是一些当时的历史纪实,我从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对当时历史情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以史为鉴,从过去看现在的展望。从古看今,自今顾古,有的更多的理解时我们国家的繁荣发展:从风雨如磐的近代反抗外侮史,到中国共产党中流击水从南湖红船中驶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道沧桑中兴
起,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实现历史弯道超车;从“三个代表”带领中国实现新世纪的跨越,到推动和谐社会发展新境的美景如画,让我们登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新高度;从习近平同志坚强有力地宣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到如今,我国人民奋发图强,一步步走向我们心目中理想社会。
最后,我想引用我做的国家公祭日微视频中配的一段字幕:回首,是为了珍惜,为了超越,展望,是为了期待,为了实现。筑梦不辍,我们砥砺求索;圆梦有时,我们不忘初心。风雨如磐,我们默默积聚能量;正道沧桑,我们铸就苦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