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切实抓好哪几项工作?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
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
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此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这个提法不仅与十六大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时强调的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四次重申的“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等思想一脉相承,而且也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
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一、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二、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三、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四、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五、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第二章 农村基层建设
第一节 我党的农村基层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始终是党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需要广泛动员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尤其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把农民作为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作为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和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开创了一条团结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搞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决议和决定。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紧紧围绕建立新的基层政权、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等任务,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继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抓住要领,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农村党支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了实现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党迅速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了基层组织的创建工作,主要创建了两类组织,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二是农村经济组织。在1951年至1954年的整党运动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了整顿;1954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过渡时期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实现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次重要会议;1962年中央制定下发了《中国共
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65年中央批转下发了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三个问题的报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推进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功不可没。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82年1月,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团结广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1985年,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对适应农村改革需要,大力抓好农村党员教育,调整和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从1986年开始,全国整党转入农村,重点解决少数农村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和违法乱纪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198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规范了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这一时期,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农村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1990年8月,中央有关部门在山东省莱西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确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这次会议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决定用三年时间集中整顿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1997年,中央决定再用三年时间对后进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进
行整顿建设。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村民自治,加快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1999年,中央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2000年12月到2002年6月,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有1520多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基本达到了中央关于“让干部受教育、使农民得实惠”的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有效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是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党的十六大闭幕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中央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巩固农村“学教”活动成果,进一步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2003年,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200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强调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目前,全国农村有乡镇党委3.75万个,村党组织64.5万个,乡镇、村党组织数约占全国基层党组织总数的19.7%;有农村党员3029万名,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43%。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一切,都与我们党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分不开的。
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证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也关系着整个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农村党员,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实效;必须坚持集中整顿建设与做好经常性工作相结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整体推进;必须坚持上下结合,齐抓共管,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这些既是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的总结,反映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当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二节 农村基层建设的新课题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
一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日益增强,跨地区、跨产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新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传统设置形式、工作方法,以及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等,进行相应的转变或调整。与此要求相比,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还习惯于过去那样“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行政干预,工作方法不对路,引发了一些矛盾冲突;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忽视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忽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将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此认识不足,不注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知道如何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了税费改革,现在又在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而使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职能,学会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开展工作,服务群众。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注重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全面改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发展观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还不深,抓统筹协调发展的意识还不强,能力和水平也亟待提高。 根据农村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新观念,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切实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努力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强化功能,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管理功能、教育引导功能和服务协调功能,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奋斗;改进方法,就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推动农村工作开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解决农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能力,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第三节 村级组织建设
村级组织主要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组织等。村党组织是村里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重点抓好村党组织建设。
一、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前提。近年来,各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对调整和优化党组织设置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有的地方创造了“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党组织的方式;有的地方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专业协会和各种联合体上;有的地方在农民工党员进城务工相对集中的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等等。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还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总的原则是,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积极探索其他设置形式。
二、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党支部书记。我们常讲,“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就充分说明了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普遍采用党员和群众民主推荐,然后在党内进行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一些地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改善班子结构,提高整体素质。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不断挖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新的“源头活水”,促进农村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继续做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工作。对于村里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加
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要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支部作为重点。整顿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管理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农村党员管理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分类管理”、“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等措施,对于加强党员管理,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要在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的有效管理方式,坚持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当前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绝大多数流动党员参加了教育活动。今后党员流动将是一种普遍而长久的现象。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注重为党员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近几年,农村新发展的党员总体上质量比较好,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也比较合理。但从整个农村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年龄老化、文化不高、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也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始终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一些地方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党员带头致富、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总结推广。
五、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在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做到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要加强村民委员会的自身建设,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一些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甚至被宗族家族势力把持的问题。要加强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建设,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服务农民群众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一些地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有近10万个村没有活动场所。中央决定采取由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适当补助和中央管理的党费予以支持的办法,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问题。中央将拿出17.5亿元,按照不同比例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争取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项任务。中组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对这项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
第四节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的来说是好的,是值得信赖的。他们生活工作在农村基层第一线,团结带领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衡量,这支队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非常重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努力学习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努力塑造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把加强教育与严肃纪律结合起来,对作风粗暴、弄虚作假、漠视群众利益的个别干部,进行严肃地批评和处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进村入户、包村联户、记民情日记、服务承诺等制度和规定,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重点是要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执行政策的能力。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之后,能否得到切实贯彻,关键取决于基层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加快发展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总的要求,紧密联系本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三是服务群众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准确把握群众所需所盼,不断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善于通过服务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把法律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意识。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经常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注重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各地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普遍从健全和完善制度入手,坚持预防和查处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贪占截留、公款私用、索拿卡要、弄虚作假,非法占有集体资产,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央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大量的财力物力将会投向农村,这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特点,积极探索实施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干部管理监督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严格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事权范围,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年终考评和离任审计等制度,不断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四、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目前,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任务又比较重、工作难度比较大。中央反复强调,对他们要多肯定、多鼓励、多体谅、多支持,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结合实际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有的地方专门拿出一些乡镇公务员编制,在优秀村干部中定向考录;有的地方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有的地方还给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给退下来的村干部发放补贴,等等。这些措施和办法,对于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这项工作目前还比较薄弱,各地发展也不够平衡。因此,要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上下功夫,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结合各地实际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村干部
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同时,要注重对优秀基层干部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表彰和奖励,注意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地宣传评价农村基层干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五节 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建设新农村要靠广大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亿万农民群众共同奋斗。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新型农民,必须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实现“普九”的目标困难更大。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好农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央下了很大决心,加大了支持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步伐。特别要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
二、认真组织好对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
应当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教育培训规划,并与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统筹考虑安排。在培训内容上,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腐朽思想和其他落后观念的影响;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渠道,努力适应农村党员、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意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保证教育培训的经费、师资、教材、基地“四落实”。农村党员与群众的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党委管理的党费在使用上也应向农村基层倾斜。要落实好分级培训的责任。
三、继续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2003年5月,中央决定在山东、湖南、贵州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2004年11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河南、四川、新疆等省区。目前,这12个省区已建成了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整合开发了一批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基本建成了一个支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工作平台,初步组建了一支服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队伍,初步探索建立了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整个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从试点省区的情况看,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发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形象直观的优势,实现“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的教育培训,可以收到“农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效果,迅速拉近农民与现代信息社会的距离,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深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欢迎。群众形象地说,“农民小康路上走,远程教育是帮手,现在我们可是‘一步登天’了。”据统计,近年来,各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近亿人次。下一步,各试点省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从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抓好设施配套和课件研发等工作,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
四、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培训农村党员、培养新型农民的重点。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迫切需要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培养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实行农科教相结合。
第六节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这就是实行村民自治。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已成为当今我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伴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治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各地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一些地方专门就此做出具体规定。大量事实表明,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就显著;偏离或违背这个要求,把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进一步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保障党员能够切实行使民主权利;要健全完善党支部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客观规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定,在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村党组织成员全面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帮助村民委员会成员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是有机统一的,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自觉维护和尊重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总结运用基层的创新成果,健全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三、大力推进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实行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998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2000年下发了《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2004年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从目前的情况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已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乡镇政权机关和乡镇站所政务公开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收到了“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效果。要继续抓好中央这些文件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做到所“议”之事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议事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体现村务公开。
相关推荐: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切实抓好哪几项工作?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
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
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此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这个提法不仅与十六大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时强调的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四次重申的“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等思想一脉相承,而且也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
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一、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二、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三、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四、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五、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第二章 农村基层建设
第一节 我党的农村基层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始终是党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需要广泛动员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尤其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把农民作为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作为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和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开创了一条团结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搞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决议和决定。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紧紧围绕建立新的基层政权、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等任务,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继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抓住要领,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农村党支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了实现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党迅速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了基层组织的创建工作,主要创建了两类组织,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二是农村经济组织。在1951年至1954年的整党运动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了整顿;1954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过渡时期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实现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次重要会议;1962年中央制定下发了《中国共
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65年中央批转下发了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三个问题的报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推进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功不可没。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82年1月,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团结广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1985年,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对适应农村改革需要,大力抓好农村党员教育,调整和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从1986年开始,全国整党转入农村,重点解决少数农村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和违法乱纪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198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规范了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这一时期,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农村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1990年8月,中央有关部门在山东省莱西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确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这次会议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决定用三年时间集中整顿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1997年,中央决定再用三年时间对后进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进
行整顿建设。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村民自治,加快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1999年,中央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2000年12月到2002年6月,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有1520多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基本达到了中央关于“让干部受教育、使农民得实惠”的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有效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是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党的十六大闭幕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中央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巩固农村“学教”活动成果,进一步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2003年,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200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强调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目前,全国农村有乡镇党委3.75万个,村党组织64.5万个,乡镇、村党组织数约占全国基层党组织总数的19.7%;有农村党员3029万名,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43%。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一切,都与我们党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分不开的。
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证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也关系着整个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农村党员,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实效;必须坚持集中整顿建设与做好经常性工作相结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整体推进;必须坚持上下结合,齐抓共管,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这些既是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的总结,反映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当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二节 农村基层建设的新课题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
一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日益增强,跨地区、跨产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新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传统设置形式、工作方法,以及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等,进行相应的转变或调整。与此要求相比,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还习惯于过去那样“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行政干预,工作方法不对路,引发了一些矛盾冲突;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忽视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忽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将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此认识不足,不注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知道如何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了税费改革,现在又在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而使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职能,学会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开展工作,服务群众。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注重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全面改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发展观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还不深,抓统筹协调发展的意识还不强,能力和水平也亟待提高。 根据农村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新观念,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切实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努力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强化功能,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管理功能、教育引导功能和服务协调功能,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奋斗;改进方法,就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推动农村工作开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解决农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能力,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第三节 村级组织建设
村级组织主要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组织等。村党组织是村里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重点抓好村党组织建设。
一、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前提。近年来,各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对调整和优化党组织设置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有的地方创造了“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党组织的方式;有的地方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专业协会和各种联合体上;有的地方在农民工党员进城务工相对集中的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等等。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还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总的原则是,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积极探索其他设置形式。
二、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党支部书记。我们常讲,“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就充分说明了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普遍采用党员和群众民主推荐,然后在党内进行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一些地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改善班子结构,提高整体素质。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不断挖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新的“源头活水”,促进农村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继续做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工作。对于村里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加
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要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支部作为重点。整顿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管理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农村党员管理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分类管理”、“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等措施,对于加强党员管理,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要在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的有效管理方式,坚持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当前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绝大多数流动党员参加了教育活动。今后党员流动将是一种普遍而长久的现象。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注重为党员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近几年,农村新发展的党员总体上质量比较好,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也比较合理。但从整个农村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年龄老化、文化不高、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也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始终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一些地方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党员带头致富、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总结推广。
五、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在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做到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要加强村民委员会的自身建设,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一些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甚至被宗族家族势力把持的问题。要加强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建设,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服务农民群众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一些地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有近10万个村没有活动场所。中央决定采取由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适当补助和中央管理的党费予以支持的办法,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问题。中央将拿出17.5亿元,按照不同比例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争取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项任务。中组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对这项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
第四节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的来说是好的,是值得信赖的。他们生活工作在农村基层第一线,团结带领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衡量,这支队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非常重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努力学习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努力塑造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把加强教育与严肃纪律结合起来,对作风粗暴、弄虚作假、漠视群众利益的个别干部,进行严肃地批评和处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进村入户、包村联户、记民情日记、服务承诺等制度和规定,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重点是要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执行政策的能力。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之后,能否得到切实贯彻,关键取决于基层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加快发展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总的要求,紧密联系本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三是服务群众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准确把握群众所需所盼,不断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善于通过服务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把法律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意识。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经常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注重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各地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普遍从健全和完善制度入手,坚持预防和查处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贪占截留、公款私用、索拿卡要、弄虚作假,非法占有集体资产,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央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大量的财力物力将会投向农村,这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特点,积极探索实施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干部管理监督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严格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事权范围,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年终考评和离任审计等制度,不断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四、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目前,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任务又比较重、工作难度比较大。中央反复强调,对他们要多肯定、多鼓励、多体谅、多支持,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结合实际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有的地方专门拿出一些乡镇公务员编制,在优秀村干部中定向考录;有的地方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有的地方还给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给退下来的村干部发放补贴,等等。这些措施和办法,对于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这项工作目前还比较薄弱,各地发展也不够平衡。因此,要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上下功夫,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结合各地实际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村干部
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同时,要注重对优秀基层干部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表彰和奖励,注意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地宣传评价农村基层干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五节 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建设新农村要靠广大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亿万农民群众共同奋斗。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新型农民,必须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实现“普九”的目标困难更大。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好农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央下了很大决心,加大了支持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步伐。特别要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
二、认真组织好对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
应当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教育培训规划,并与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统筹考虑安排。在培训内容上,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腐朽思想和其他落后观念的影响;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渠道,努力适应农村党员、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意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保证教育培训的经费、师资、教材、基地“四落实”。农村党员与群众的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党委管理的党费在使用上也应向农村基层倾斜。要落实好分级培训的责任。
三、继续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2003年5月,中央决定在山东、湖南、贵州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2004年11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河南、四川、新疆等省区。目前,这12个省区已建成了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整合开发了一批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基本建成了一个支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工作平台,初步组建了一支服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队伍,初步探索建立了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整个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从试点省区的情况看,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发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形象直观的优势,实现“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的教育培训,可以收到“农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效果,迅速拉近农民与现代信息社会的距离,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深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欢迎。群众形象地说,“农民小康路上走,远程教育是帮手,现在我们可是‘一步登天’了。”据统计,近年来,各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近亿人次。下一步,各试点省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从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抓好设施配套和课件研发等工作,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
四、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培训农村党员、培养新型农民的重点。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迫切需要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培养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实行农科教相结合。
第六节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这就是实行村民自治。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已成为当今我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伴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治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各地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一些地方专门就此做出具体规定。大量事实表明,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就显著;偏离或违背这个要求,把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进一步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保障党员能够切实行使民主权利;要健全完善党支部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客观规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定,在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村党组织成员全面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帮助村民委员会成员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是有机统一的,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自觉维护和尊重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总结运用基层的创新成果,健全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三、大力推进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实行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998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2000年下发了《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2004年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从目前的情况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已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乡镇政权机关和乡镇站所政务公开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收到了“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效果。要继续抓好中央这些文件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做到所“议”之事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议事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体现村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