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

积 +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

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

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

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 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②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 (如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 3 。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

积 +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

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

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

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 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②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 (如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 3 。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相关文章

  • 初三学生"溶液"迷思概念的调查与研究
  • 作者:叶静怡 化学教学 2013年11期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化学一直被认为是较难学习的科目之一,存在一系列的迷思概念[1].迷思概念是人们在正式学习科学之前,就已具有描述及解释科学现象的系统架构,这些系统架构常与科学家的观点不同,并且在传 ...查看


  •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目录
  • 人教版初中(初三)化学教材目录及重点 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目录 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下册: ...查看


  • 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分类总结
  • 2014年中考化学知识点分类整理 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二.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1 2 六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基本公式: (1)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 ...查看


  • 通州区2016届初三二模化学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通州区2016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化 学 2016年5月 1.右图表示地壳中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图中y 区域代表的元素是 A .Si B .Fe C .O D .Al 其他 y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查看


  •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 2SO 4).盐酸(HCl ).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 3· ...查看


  •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 酸和碱
  •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 备课者:陈振晓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 ...查看


  • 初三化学实验题总结
  •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题型解题技巧 知识要点: 1. 除杂题:[略读]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 ...查看


  • 16西城二模
  • 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初三二模试卷 化 学 2016.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Fe 56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右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quo ...查看


  • 初三化学 四大基本反应练习题
  • 初三化学 四大基本反应练习题 1. 列化学反应不能够发生的是( ) A .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 B.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 C .金属银与硫酸铜溶液 D.金属镁与稀盐酸 2. 列不属于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B . ...查看


  • 初三化学单元教学目标
  • 初三化学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重点 1. 利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准确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单元难点 1. 物质的性质和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