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
积 +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
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
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
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 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②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 (如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 3 。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
积 +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
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
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
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 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②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 (如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 3 。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