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期总第258期前沿
For ward Positi on No 142010Su m No 1258
【文化】
浅议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逯忠华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吉林 132032)
[摘 要]本文介绍了俄罗斯文化本身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 ,
容易为东北人所理解; 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相异之处, , 的兴趣。指出东北地区中俄文化交流的先天优势, 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方面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状况。方面,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性; ; ; [中图分类号]G04 []A -8267(2010) 04-0172-03
近代以来位的, 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俄罗斯文化传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文化产品的传入, 又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这种情况的造成首先是缘自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其次与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探讨东北地区接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问题, 首先要对俄罗斯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俄罗斯文化具有东西方性的特点
(一) 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性与它的自然环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
俄罗斯有广阔的平原和浩瀚的森林, 纵横交错的河流。俄罗斯民族的形成, 是在一块巨大的没有任何屏障保护的领土之上。无边无际的平原给了俄罗斯人特别重要的影响。在辽阔的平原上, 人烟稀少, 四周一片沉寂, 使俄罗斯人感到孤独的荒凉。而漫长的寒冬又让俄罗斯人感受到生活的冷酷。对游牧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定居文明的自我意识的二重对立是俄罗斯文化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核, 害怕失去自由的忧愁和生存环境的恶劣常常困扰着俄罗斯人, 导致了这种二重性的无法解决。四周没有自然屏障, 又使俄罗斯民族必须面对来自东方游牧民族的抢掠和来自西方文明的侵略的双重威胁, 由此也导致了俄罗斯人不断地征战, 不断地扩张。千百年来, 东西方各民族之间征
服兼并的战争也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二) 原始多神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融合是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用宗教可以把俄罗斯文化大致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多神教时期, 这一时期持续了三千年。是在基辅罗斯基督教化之前, 古罗斯人信奉东斯拉夫多神教。依靠多神教信仰和神话来积累、传承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丰富和发展民间口头创作。古罗斯的这种多神教模式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始萨满教异曲同工, 表现出了原始人群对自然神的崇敬。东斯拉夫多神教, 特别是多神教神话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古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第二阶段是罗斯受洗后的一千年。罗斯受洗把罗斯纳入了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文化和世界观范畴。这种选择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间决定了俄罗斯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在文字、宗教仪式、建筑、造型艺术、世界观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并且还给予俄罗斯文明化进程、社会政治经济进程强大的影响。古罗斯社会选择东方基督教来作为国教, 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代表的上层政治团体操纵的结果, 更是东斯拉夫人古代多神教的文化本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取向导致的结果。随着基督教化在罗斯社会的深入发展, 基督教精神与古代罗斯的传统道德相融合, 沉淀在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彻底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 使他们的世界观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简介]逯忠华(1968—) , 女, 吉林人, 本科,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俄语教育。
・172・
有关。哈尔滨是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的最大聚居地,
方文化因素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
公元1240年, 靴鞍蒙古人占领了俄国, 建立了金用。
(二) 通过旅俄华侨帐汗国, 结束了俄国西方化的进程, 开始了东方的统
治。从1240年至1480年的两个多世纪中, 俄罗斯一19世纪60年代, 清朝在东北地区开禁放垦, 大直深受东方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影响。在此之后, 东方批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北上进入东北地化进程以其惯性仍然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直至17世纪区。90年代, 伴随着俄国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地区, 一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大规模的西化改革, 俄罗斯的部分汉族移民继续北上, 越过边界, 进入俄境。有的发展道路才又转向西方。从山东乘船直接进入俄国在远东的天然良港符拉迪沃
今天我们可以说俄罗斯文化既不是东方的, 也不斯托克(海参崴) 。据统计, 1900年海参崴共有旅俄是西方的, 它就是独立的、伟大的俄罗斯文化。也可华侨36700人。中国人进入俄国还有一种情况, 即随以说, 正是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源流的文化在俄罗斯着西伯利亚的开发, 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 精神空间激烈碰撞, 决定了俄罗斯文化独一无二的特俄国政府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殊性。在这里探讨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性, 旨在说明发后, 俄罗斯文化与东北文化既有相似的因素, 相似性可以前夕, 旅俄华侨已达40显示许多东西, 也可以说明许多东西, 而且这种相似, 有利于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同时又有巨大的差异, , 由此把俄罗斯文化传化的新鲜血液, (三) 1896年沙皇政府和满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形态来。
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
二、沙俄政府还派来了中东铁路建设管理局的成员、
东北地区接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是具有先天的优工程技术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中东铁路建设全面开势的。中俄在东北亚的交界处于两国的文化边疆地工。1903年铁路完工。这时仅在哈尔滨地区的俄国人区, 在这一地区探讨俄罗斯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是具有已达3万多人。这批人除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现实意义的。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中华大文化的重要组人员外, 还有企业家、商人、文学艺术家、教育工作成部分, 同时也带有鲜明的东北区域文化的特色。它者和神职人员。中东铁路的建成, 为俄国从中、西部体现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兼容并蓄, 它到海参崴的铁路节省了700俄里的路程, 为其实施远属渔猎、采集、农耕三位一体的北方新型文化复合东战略创造了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条铁路的建体。因此, 东北区域文化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边缘文化成, 使黑龙江获得了交通大动脉, 一大批俄国工业业类型。这种边缘文化受中原文化源地的影响较微弱。主、商人、教育工作者、文学艺术家等来到了东北, 俄国的远东地区同样也是斯拉夫东正教文明的边缘地在这里建工厂、开矿、成立商行、开办文化教育设带, 本来俄国不属于西方文明的成员, 其远东地区受施, 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西方文化的影响就更小, 这就使得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展。铁路沿线也相继出现了一批城市。如哈尔滨所在较多地保留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这一点与中国东北地原是个小渔村, 是“稀稀拉拉有些房子和小菜园的区域的文化十分接近。可以说, 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只低洼地”, 急速发展成了大城市。齐齐哈尔、牡丹江、一个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而文化特征的安达、绥芬河、海拉尔、满洲里等城市陆续出现在铁某一方面比较接近的民族间的融合或地域性融合显然路沿线。由于俄国人在中东铁路沿线所处的特权地相对要容易。位, 使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处在十分有利的
地位。俄国人将其生活习惯带到中东铁路沿线之际,
三、俄罗斯文化对东北文化的传播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 或强制、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东北
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人。的进程, 与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造成俄罗斯文化传播
四、俄罗斯文化对东北文化的影响
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 又
近代以来,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影有文化产品的传入。
(一) 通过俄国侨民响, 主要体现在生计方式、语言、服饰、饮食和城市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以俄罗斯族人居建筑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多。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也主要与他们在生计方面, 俄侨在东北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几
・173・
(三) 靴鞋蒙古的统治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的东
乎无所不包, 从商业贸易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制材、制糖、制酒、农业耕种、养殖、狩猎、园艺、开采煤矿、加工金属等。以饲养奶牛为例, 东北居民从俄罗斯人那里学到了奶牛饲养和奶制品制作的多种技术, 丰富了农牧业生产体系, 提高了生活水平。
在语言方面, 被俄罗斯文化大面积、全方位笼罩下,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中国人不能不受其影响。在日常生活、生产、贸易活动中, 俄侨和当地人每天都要进行交际, 所以老一辈人多少都会一些俄语, 很多俄语的音译词被东北人熟练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喂德罗(ведро铁皮桶) 、布拉吉(платье连衣裙) 、列巴(хлеб大面包) 、拦包(лампа电灯) 、苏波(суп汤) 、伏特加(водка酒) 、咕食(кушать吃) 、哈拉少(хорошо好) 、八杂市(базар市场) 、卢布力(рубль卢布) 、戈别卡(копейка戈比) 、布兜(пуд普特) 、谷瘪子(купец买卖人) 、胡里干(хулиган无赖) 等等。当然, 举的例子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边缘语, 业、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等。
在服饰方面, , 子、, 到女士夏季五彩缤纷的连衣裙和秋冬的大围脖与大披肩, 包括头巾的系法与前额盘卷的发型, 在许多细微之处, 都能见到俄罗斯服饰文化的悄然渗透。
在饮食方面, 东北人民也从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营养。在哈尔滨, 有很多俄式西餐厅, 金碧辉煌的华梅西餐厅仍是哈尔滨俄式大餐的招牌餐馆。中央大街上的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街角, 留存着正宗的俄式咖啡屋与冰激凌店, 装饰与口味都是别具风情的。俄国人背着啤酒、红肠、面包、酸黄瓜到野外唱歌跳舞的娱乐方式, 也为东北居民所接受, 啤酒、红肠、面包、黄油、鱼子酱等食品已成为东北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城市建筑, 哈尔滨这座城市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这座城市从规划到建筑物都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文化风味, 既洋溢着异域风格的独特魅力, 又包含着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处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 是在强行介入的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 所以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城市建筑以及街道名称等方面都体现出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早在二三十年代, 哈尔滨便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
巴黎”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这种称谓与其城市建
筑风格有密切的关系。建筑设计者们在建筑风格上处处以尖塔、弯顶、帐篷顶、倒悬卷脚、雕花浮雕等俄罗斯传统手法进行设计, 营造出浓郁的俄罗斯文化氛围。1900年城市规划时, 俄国侨民根据一套自己的街道命名方式, 使一些带有异国情调和殖民色彩的街道名称出现在哈尔滨。比如罗蒙诺索夫街(今道里河曲街) 、米哈依洛府街(今道里安定街) 、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中山路) 、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道街) 、华沙街(今道里安平街) 等等。20年代后, 随着各项权利的收回, 东省特别区曾对哈尔滨街道名称进行过一次较为普遍的改造, 但从语音、含义以及特征方面仍没有完全摆脱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以致在今天的街道, 如、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俄罗斯则在西方文化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的交往, 已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取长补短, 形成了新的文化融汇。中俄两国共同在东部边疆这片土地上进行建设性的文化交融, 在文化交融中, 两国东部边疆地区将获得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将伴随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 促进和带动更广阔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典范。在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中国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规模应当更大, 范围应当更广泛。
[参考文献]
[1]唐戈. 19世纪末叶以来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传播的主要途
径[J ].学习与探索, 2003(05) .
[2]王世才. 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 ].社会科
学战线, 2007(01) .
[3]郭蕴深. 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J ].学习与探索, 1994
(05) .
[4]周惠泉. 论东北民族文化[J ].北方论丛, 2000(01) .
[5]李雨撞. 唐朝至清朝东北地区人口迁移[J ].人口学刊, 2004
(02) .
[6]姚海. 俄罗斯文化之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7]孙成木. 俄罗斯文化一千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 [8]文池主. 俄罗斯文化之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 [9]朱达秋. 俄罗斯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174・
2010年第4期总第258期前沿
For ward Positi on No 142010Su m No 1258
【文化】
浅议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逯忠华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吉林 132032)
[摘 要]本文介绍了俄罗斯文化本身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 ,
容易为东北人所理解; 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相异之处, , 的兴趣。指出东北地区中俄文化交流的先天优势, 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方面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状况。方面,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性; ; ; [中图分类号]G04 []A -8267(2010) 04-0172-03
近代以来位的, 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俄罗斯文化传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文化产品的传入, 又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这种情况的造成首先是缘自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其次与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探讨东北地区接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问题, 首先要对俄罗斯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俄罗斯文化具有东西方性的特点
(一) 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性与它的自然环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
俄罗斯有广阔的平原和浩瀚的森林, 纵横交错的河流。俄罗斯民族的形成, 是在一块巨大的没有任何屏障保护的领土之上。无边无际的平原给了俄罗斯人特别重要的影响。在辽阔的平原上, 人烟稀少, 四周一片沉寂, 使俄罗斯人感到孤独的荒凉。而漫长的寒冬又让俄罗斯人感受到生活的冷酷。对游牧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定居文明的自我意识的二重对立是俄罗斯文化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核, 害怕失去自由的忧愁和生存环境的恶劣常常困扰着俄罗斯人, 导致了这种二重性的无法解决。四周没有自然屏障, 又使俄罗斯民族必须面对来自东方游牧民族的抢掠和来自西方文明的侵略的双重威胁, 由此也导致了俄罗斯人不断地征战, 不断地扩张。千百年来, 东西方各民族之间征
服兼并的战争也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二) 原始多神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融合是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用宗教可以把俄罗斯文化大致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多神教时期, 这一时期持续了三千年。是在基辅罗斯基督教化之前, 古罗斯人信奉东斯拉夫多神教。依靠多神教信仰和神话来积累、传承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丰富和发展民间口头创作。古罗斯的这种多神教模式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始萨满教异曲同工, 表现出了原始人群对自然神的崇敬。东斯拉夫多神教, 特别是多神教神话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古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第二阶段是罗斯受洗后的一千年。罗斯受洗把罗斯纳入了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文化和世界观范畴。这种选择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间决定了俄罗斯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在文字、宗教仪式、建筑、造型艺术、世界观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并且还给予俄罗斯文明化进程、社会政治经济进程强大的影响。古罗斯社会选择东方基督教来作为国教, 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代表的上层政治团体操纵的结果, 更是东斯拉夫人古代多神教的文化本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取向导致的结果。随着基督教化在罗斯社会的深入发展, 基督教精神与古代罗斯的传统道德相融合, 沉淀在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彻底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 使他们的世界观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简介]逯忠华(1968—) , 女, 吉林人, 本科,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俄语教育。
・172・
有关。哈尔滨是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的最大聚居地,
方文化因素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
公元1240年, 靴鞍蒙古人占领了俄国, 建立了金用。
(二) 通过旅俄华侨帐汗国, 结束了俄国西方化的进程, 开始了东方的统
治。从1240年至1480年的两个多世纪中, 俄罗斯一19世纪60年代, 清朝在东北地区开禁放垦, 大直深受东方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影响。在此之后, 东方批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北上进入东北地化进程以其惯性仍然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直至17世纪区。90年代, 伴随着俄国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地区, 一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大规模的西化改革, 俄罗斯的部分汉族移民继续北上, 越过边界, 进入俄境。有的发展道路才又转向西方。从山东乘船直接进入俄国在远东的天然良港符拉迪沃
今天我们可以说俄罗斯文化既不是东方的, 也不斯托克(海参崴) 。据统计, 1900年海参崴共有旅俄是西方的, 它就是独立的、伟大的俄罗斯文化。也可华侨36700人。中国人进入俄国还有一种情况, 即随以说, 正是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源流的文化在俄罗斯着西伯利亚的开发, 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 精神空间激烈碰撞, 决定了俄罗斯文化独一无二的特俄国政府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殊性。在这里探讨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性, 旨在说明发后, 俄罗斯文化与东北文化既有相似的因素, 相似性可以前夕, 旅俄华侨已达40显示许多东西, 也可以说明许多东西, 而且这种相似, 有利于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同时又有巨大的差异, , 由此把俄罗斯文化传化的新鲜血液, (三) 1896年沙皇政府和满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形态来。
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
二、沙俄政府还派来了中东铁路建设管理局的成员、
东北地区接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是具有先天的优工程技术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中东铁路建设全面开势的。中俄在东北亚的交界处于两国的文化边疆地工。1903年铁路完工。这时仅在哈尔滨地区的俄国人区, 在这一地区探讨俄罗斯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是具有已达3万多人。这批人除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现实意义的。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中华大文化的重要组人员外, 还有企业家、商人、文学艺术家、教育工作成部分, 同时也带有鲜明的东北区域文化的特色。它者和神职人员。中东铁路的建成, 为俄国从中、西部体现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兼容并蓄, 它到海参崴的铁路节省了700俄里的路程, 为其实施远属渔猎、采集、农耕三位一体的北方新型文化复合东战略创造了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条铁路的建体。因此, 东北区域文化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边缘文化成, 使黑龙江获得了交通大动脉, 一大批俄国工业业类型。这种边缘文化受中原文化源地的影响较微弱。主、商人、教育工作者、文学艺术家等来到了东北, 俄国的远东地区同样也是斯拉夫东正教文明的边缘地在这里建工厂、开矿、成立商行、开办文化教育设带, 本来俄国不属于西方文明的成员, 其远东地区受施, 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西方文化的影响就更小, 这就使得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展。铁路沿线也相继出现了一批城市。如哈尔滨所在较多地保留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这一点与中国东北地原是个小渔村, 是“稀稀拉拉有些房子和小菜园的区域的文化十分接近。可以说, 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只低洼地”, 急速发展成了大城市。齐齐哈尔、牡丹江、一个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而文化特征的安达、绥芬河、海拉尔、满洲里等城市陆续出现在铁某一方面比较接近的民族间的融合或地域性融合显然路沿线。由于俄国人在中东铁路沿线所处的特权地相对要容易。位, 使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处在十分有利的
地位。俄国人将其生活习惯带到中东铁路沿线之际,
三、俄罗斯文化对东北文化的传播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 或强制、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东北
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人。的进程, 与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造成俄罗斯文化传播
四、俄罗斯文化对东北文化的影响
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 又
近代以来,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影有文化产品的传入。
(一) 通过俄国侨民响, 主要体现在生计方式、语言、服饰、饮食和城市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以俄罗斯族人居建筑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多。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也主要与他们在生计方面, 俄侨在东北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几
・173・
(三) 靴鞋蒙古的统治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的东
乎无所不包, 从商业贸易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制材、制糖、制酒、农业耕种、养殖、狩猎、园艺、开采煤矿、加工金属等。以饲养奶牛为例, 东北居民从俄罗斯人那里学到了奶牛饲养和奶制品制作的多种技术, 丰富了农牧业生产体系, 提高了生活水平。
在语言方面, 被俄罗斯文化大面积、全方位笼罩下,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中国人不能不受其影响。在日常生活、生产、贸易活动中, 俄侨和当地人每天都要进行交际, 所以老一辈人多少都会一些俄语, 很多俄语的音译词被东北人熟练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喂德罗(ведро铁皮桶) 、布拉吉(платье连衣裙) 、列巴(хлеб大面包) 、拦包(лампа电灯) 、苏波(суп汤) 、伏特加(водка酒) 、咕食(кушать吃) 、哈拉少(хорошо好) 、八杂市(базар市场) 、卢布力(рубль卢布) 、戈别卡(копейка戈比) 、布兜(пуд普特) 、谷瘪子(купец买卖人) 、胡里干(хулиган无赖) 等等。当然, 举的例子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边缘语, 业、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等。
在服饰方面, , 子、, 到女士夏季五彩缤纷的连衣裙和秋冬的大围脖与大披肩, 包括头巾的系法与前额盘卷的发型, 在许多细微之处, 都能见到俄罗斯服饰文化的悄然渗透。
在饮食方面, 东北人民也从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营养。在哈尔滨, 有很多俄式西餐厅, 金碧辉煌的华梅西餐厅仍是哈尔滨俄式大餐的招牌餐馆。中央大街上的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街角, 留存着正宗的俄式咖啡屋与冰激凌店, 装饰与口味都是别具风情的。俄国人背着啤酒、红肠、面包、酸黄瓜到野外唱歌跳舞的娱乐方式, 也为东北居民所接受, 啤酒、红肠、面包、黄油、鱼子酱等食品已成为东北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城市建筑, 哈尔滨这座城市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这座城市从规划到建筑物都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文化风味, 既洋溢着异域风格的独特魅力, 又包含着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处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 是在强行介入的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 所以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城市建筑以及街道名称等方面都体现出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早在二三十年代, 哈尔滨便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
巴黎”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这种称谓与其城市建
筑风格有密切的关系。建筑设计者们在建筑风格上处处以尖塔、弯顶、帐篷顶、倒悬卷脚、雕花浮雕等俄罗斯传统手法进行设计, 营造出浓郁的俄罗斯文化氛围。1900年城市规划时, 俄国侨民根据一套自己的街道命名方式, 使一些带有异国情调和殖民色彩的街道名称出现在哈尔滨。比如罗蒙诺索夫街(今道里河曲街) 、米哈依洛府街(今道里安定街) 、霍尔瓦特大街(今南岗中山路) 、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道街) 、华沙街(今道里安平街) 等等。20年代后, 随着各项权利的收回, 东省特别区曾对哈尔滨街道名称进行过一次较为普遍的改造, 但从语音、含义以及特征方面仍没有完全摆脱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以致在今天的街道, 如、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俄罗斯则在西方文化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的交往, 已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取长补短, 形成了新的文化融汇。中俄两国共同在东部边疆这片土地上进行建设性的文化交融, 在文化交融中, 两国东部边疆地区将获得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将伴随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 促进和带动更广阔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典范。在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中国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规模应当更大, 范围应当更广泛。
[参考文献]
[1]唐戈. 19世纪末叶以来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传播的主要途
径[J ].学习与探索, 2003(05) .
[2]王世才. 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 ].社会科
学战线, 2007(01) .
[3]郭蕴深. 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J ].学习与探索, 1994
(05) .
[4]周惠泉. 论东北民族文化[J ].北方论丛, 2000(01) .
[5]李雨撞. 唐朝至清朝东北地区人口迁移[J ].人口学刊, 2004
(02) .
[6]姚海. 俄罗斯文化之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7]孙成木. 俄罗斯文化一千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 [8]文池主. 俄罗斯文化之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 [9]朱达秋. 俄罗斯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