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1、第九课《自然之道》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导入】:看来大自然确实给人类以很多的启示。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选择在白天外出活动,可也有的动物愿意在夜间活动,比如猫头鹰就是这样的。还有一种动物。
1、出示蝙蝠图案,介绍相关资料
2、出示雷达图片,介绍相关资料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学文探究:
【初读】
1、自由读课文,划分自然段,找出生字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清朗 蝙蝠 捕捉 飞蛾 避开
敏锐 铃铛 揭开 障碍物 荧光屏
A、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B、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屏幕( ) 屏息凝视( ) 荧屏( ) 屏住呼吸( ) 系列( ) 系上( ) 系统( ) 直系( )
蒙骗( ) 启蒙( ) 蒙古( ) 蒙头转向( ) 边塞( ) 木塞( ) 堵塞( ) 一时语塞( )
C、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
【再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用分部分读,把每部分意思 连起来的方法说一说。让学生摘录文中的重点句子。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5)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5、归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2)、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
6、如果能再说得精练一些就更好了,指名说。
过渡语:既然科学家们都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说明蝙蝠一定有着高超的本领。
【精读】
7、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8、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6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
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多媒体出示):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三、总结谈话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四、作业。
1.写生字新词,用“反复、证明”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1、第九课《自然之道》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导入】:看来大自然确实给人类以很多的启示。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选择在白天外出活动,可也有的动物愿意在夜间活动,比如猫头鹰就是这样的。还有一种动物。
1、出示蝙蝠图案,介绍相关资料
2、出示雷达图片,介绍相关资料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学文探究:
【初读】
1、自由读课文,划分自然段,找出生字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清朗 蝙蝠 捕捉 飞蛾 避开
敏锐 铃铛 揭开 障碍物 荧光屏
A、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B、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屏幕( ) 屏息凝视( ) 荧屏( ) 屏住呼吸( ) 系列( ) 系上( ) 系统( ) 直系( )
蒙骗( ) 启蒙( ) 蒙古( ) 蒙头转向( ) 边塞( ) 木塞( ) 堵塞( ) 一时语塞( )
C、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
【再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用分部分读,把每部分意思 连起来的方法说一说。让学生摘录文中的重点句子。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5)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5、归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2)、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
6、如果能再说得精练一些就更好了,指名说。
过渡语:既然科学家们都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说明蝙蝠一定有着高超的本领。
【精读】
7、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8、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6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
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多媒体出示):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三、总结谈话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四、作业。
1.写生字新词,用“反复、证明”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