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探微

作者:白话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04期

  迄今为止,人们对商品拜物教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超出马克思的贡献。我们所需要做的仍然是,在认真弄清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1.商品世界的分化

  一提到商品交换,今人就会想到买卖,想到纸票子。连摸都不愿意摸的人也不会离了它的。一根火柴就可化为灰烬的纸钞在伪造者眼里恰如万物的本原,何故?因为纸钞是货币的代表。马克思颇有感慨地说:“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特殊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16页。)货币就是商品,不过有些特殊。特殊在哪里?特殊在它是一般等价物。所谓等价,即它是表现、衡量与之交换的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所谓一般,即它是唯一的普遍的为人们所公认的。

  货币的特殊性是商品“竞选”的产物。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金银本来也只是一具体有用物,不过比较耐磨、耐腐、耐看、易割、易带。在漫长的历史中,金银的这些特点随着交换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使其占有了特殊商品的地位,即任何商品在交换中都必须以金银作为实质上的等价物,都必须先被衡量衡量值多少金银而后才能确定值多少其他东西。这样一来,金银(在最发达的交换中则只有金,银也不行了,这叫金本位制)就成了商品世界中唯一受宠的“选民”。商品世界分裂了,一边是金(银),一边是其他一切商品。从此,金(银)昂首挺胸作为“物中帝王”统治着一切商品并间接地支配着人。金(银)成了货币,成了一般等价物。

  现在,连小孩也知道钱是能买一切东西的东西,然而,多少人却不知道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经过了偶然的特殊的等价物的诸多环节,无批判地接受了货币的绝对权威。而无批判地现成地接受和崇拜权威(不管这权威是什么)都是宗教的。货币有了许多猜不透的谜,经过了若干中介,人们对保存在货币深处的早先的“庶民秉性”难以辨认了。

  2.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经过研究发现货币的拜物教之谜导因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对此,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资本》最难读的一章——马克思自己说)。

  货币既然是等价物,它的神通就与商品的等价形式有关,而商品的等价形式又是商品价值形式的一极,这样要弄清货币因其在商品交换中的特殊地位而有的特殊性质,就要追问商品等价形式有什么性质,而追问商品等价形式有什么性质又必须考察商品价值形式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行踪轨迹。马克思说:“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眩目的货币形式。”(注:《资本论》第1卷第6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注意到要消除金银天生就有的等价功能这一神秘性质,例如,“用不太耀眼的商品代替金银,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曾经充当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料到,最简单的价值表现,如20米麻布=1件上衣,就已经包含了等价形式的谜,而他正是应该在这个最简单形式中寻求谜的解决。”(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16-27页。)

  任何商品都是物化了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叫做使用价值和价值(注意:不能把价值无条件地认作抽象劳动,否则就会犯与斯密、李嘉图等人把原始社会的渔夫、猎人也认作商品生产者的相同错误)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在物为人服务、享用的过程中被人感觉、捉摸、抚弄,价值则不管把商品如何颠来倒去切开粉碎也不能碰到,人们只能观念地承认其客观存在性(所谓价值实体乃是黑格尔式的表述)。物作为使用价值是各各不同的,作为价值是各各相同的(至少在理论上可折合为多少卡热、多少牛顿力等等),因作为价值“它们都具有同一的幽灵般的现实性。它们变成了同一的升华物,同一的无差别的劳动的样品。它们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这个共同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所谓价值形式就是商品发生变换时价值(即交换价值)所采取的形态。它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极构成。所谓相对价值形式,例如上面说到的20米麻布的价值所以是相对的,即它是受其衡量者制约的,其价值相对于衡量者的价值而言。马克思把20米麻布=1件上衣称作最简单的价值形式,也即最基本的价值形式,意思是,只要有交换发生,则不管你在何时何地因何故进行和怎样进行交换,交换双方的这种价值关系总是必定存在的。

  作为商品,商品之间只有价值关系,而没有其他关系。而价值尽管它是圣洁的升华物,它却又不得不沉没于甚至发出恶臭的商品体中去,否则,巫婆的意念就也可能被作为价值了。这已经是商品固有的“拜物教”性质发生学的第一次受精式的进军——把不可感的存在依附于、赋予可感的存在!(任何拜物教不都是这样吗?)而在价值关系中,价值同样又不得不求助于物的外壳,正像爱情不得不乞求于“亚当和夏娃”一样。在价值关系中,价值如坚执于“事情的纯理论方面”(马克思语)就必定要被讥讽为“柏拉图”!由此,等价方面的上衣有了地头蛇般的神气活现。今天它一看到货币就炉火中烧,虽然货币一想起它(们)就想断灭家谱,抹掉它的“弼马温”身世。这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第二次进军。同时,相对价值方面呢?“它的价值属通过它和上衣相等表现出来,正像基督教的羊性通过他和上帝的羔羊相似表现出来一样。”(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20页。)这是商品的原罪:价值注定逃脱不了财富质料的纠缠!在麻布与上衣的价值关系中,上衣的自然形式成了麻布的价值形式,并且再无别的意义,“即使上衣扣上了纽扣,麻布在它身上还是认出与自己同宗族的充满价值的灵魂”。反过来,在上衣面前,麻布的浆硬的纤维状已然幻化而只剩下“值”多少价值。然而,它都无力改变这种价值关系中的“物的形式”。

  如果说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在生产中完成了第一次进军,那么,第二次进军便是在流通中完成的,只不过这第二次要远为复杂得多。

  就等价形式而言,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它就已经具有三个特点:其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等价形式是被动的,它“无为而治”,被别的商品乞求去充当价值表现者,这样,“正如一物的物质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外部关系中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上衣似乎也不是从与麻布的关系中,而是从自然中获得等价形式,获得能够直接交换的属性,就像它从自然中获得取重的属性或保暖的属性一样。”(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26页。)从这里就产生了等价形式的谜的方面。其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织布本身是一普通的具体劳动,可等价形式对具体劳动一无所知,而只知道抽象劳动,于是,“为了表明织不是作为织,而是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形式麻布的价值,我们就要把制造上衣即麻布的等价物的另一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与织相对立。因此,裁缝劳动就变成了它自由的抽象性质的简单表现。”(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27页。)其三,等价形式方面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而能“实现在一种能与别的商品直接交换的产品上”。这一点在货币时代才被人们普遍看到。在这时,商品关系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货币使一切商品无差别的等同性得到充分平等的显示。等价形式在上衣时代还未能充分展示通约一切个体劳动的功能,虽然它已经发挥着这一功能。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历数千年,“能直接地一般地交换的形式,或一般等价形式,最终同金的特殊的自然形式结合起来了。”至此,商品的拜物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物极必返——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主要是等价物的拜物教物质)也正在这里被人们盯梢上了!

  3.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秘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但不能揭穿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相反地不少人还极力宣扬拜物教思想,借此反对“劳动价值论”。第一个科学地阐明商品的本质从而第一次揭穿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是马克思。他认为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来自于形成价值实体的人类一般劳动和用来计算劳动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是来自于劳动的社会性质。因为所有这些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并不难为人们所理解。商品的神秘性质来自商品形式本身。这是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了商品形式,就会产生以下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三个颠倒:第一,本来是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现在采取了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的同质性这种物的形式;第二,本来是用来计算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劳动时间,现在采取了劳动产品具有不同的价值量的形式;第三,本来是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现在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交换关系的形式。这样一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掩盖了。正是这种商品形式把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天然属性以后,才使商品充满了神秘感,成了可以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41-43页。)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本身。但是,劳动产品为什么一定要采取商品的形式呢?马克思认为,“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归根到底“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简单商品生产就有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商品生产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别人为社会的需要而生产,因此,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生产者私人决定,产品也归其所有,因此,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劳动是社会的,但又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而是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把劳动产品卖出买进才能解决。

  商品交换中的可通约性表明:商品生产者交换的实际上只是由个体耗费体能的劳动。“他们在交换中认为他们的不同产品相等,因此也就确认他们的不同的劳动相等。”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可通约性正产生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并且又服务于解决这一矛盾的辩证本性,因为他们常常只限于人跟着物走,物的关系左右着人的关系的直觉,只见到“象形文字”,而对“象形文字的含义”连问一问都毫无兴趣。(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44页。)

  当然,问题的困难还在于“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的结果开始的……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商品价值性质的确定。但是……货币形式只是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把麻布当作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一般化身……荒唐是一目了然。但是,当这些商品生产者使这些商品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麻布、金和银(这都是一回事)发生关系时,他们的私人劳动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正是通过这种荒谬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46页。)(着重号为引者加)由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可知,人与人的关系必须以物的关系为中介的基础社会结构乃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终极秘密。

  为了证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同商品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马克思“解剖”了几种非商品生产(“鲁宾逊式”、“原始的自然形式”、“农村家长制”、“奴隶社会与中世纪”、“自由人联合体”)以作反证。从中我们可归纳其共同点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并且是直接的人格关系。这两点或许可视为问题的否决性因素。

  在物化的社会中,如果你不买我的东西我也不买你的东西,则交往是浪费时间。“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4页。)而资产阶级又只是被商品摆弄着的思维机器——“假如商品会说话,它们会说:……我们作为物对使用价值毫不计较。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只是把对方看作交换价值……经济学家下面说的是商品内心的话……‘价值(交换价值)是物的属性,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对此,马克思引用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对话加以讽刺:“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是天生的本领”(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53-54页。)——商品生产方式把人与物的关系颠倒得面目全非!

  4.几个范畴的校订

  商品拜物教性质是商品固有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所有不同版本的《资本论》中都把它作为开卷第一章的内容,尤其在德文一版首章I节中,关于商品神密性质的论述紧接关于一般价值形态,却并未冠以相应独立标题。而在《价值形态》一文中它竟被径直作为“一、简单价值形态”所属“第三节、等价形态”的第四个特征。对商品的这一客观性质马克思还以诸如魔术、疯狂等指称过。因此,让我们用马克思的话结论:“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商品生产最简单的范畴时,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一种神秘性质,它把……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注:《资本论》第3卷第93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有些论者在争论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商品拜物教问题时,都承认商品存在的前提,但结论却迥异,原因乃在于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一客观范畴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

  而商品拜物教则是泛拜物教意识的组成部分,是关于商品既成颠倒性质的“颠倒的意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话:“经济学家们把人类社会底生产关系和包摄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的物品所具有的性质看成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这是粗俗的唯物主义,也是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可以说是拜物主义,因为拜物主义把社会关系当作物所固有的天性而归之于物,从而把它神秘化了。”(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册,中文版第340页。)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历史的产物,是抽象劳动价值化以后而被赋予的社会属性。价值、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无形的。说商品具有客观的拜物教性质仅仅在于它是价值的载体和社会关系的中介。说是拜物教性质,乃言商品所摄价值对于人们魔一般的支配力。马克思所批判的经济学家们在复杂的商品社会面前,不知道物的关系中折射着人的社会关系,不知道“物支配人”只是“人支配人”的特殊情形,把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当作商品的天性、自然属性,犯了非历史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认识错误。马克思早年就曾提出拜物教是任何宗教的本质和核心,认为信仰圣物本身所具有的力量的拜物教是所有宗教的原始形式和基本形式。《莱茵报》时期他批判了政治拜物教,稍后他又把货币主义者和重商主义者的致富理论称作拜物教。实际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很多表述兼有主客双重含义。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的界限。

  至于商品意识则是与商品拜物教根本不同的主观范畴,其抽象含义的核心乃指主体对商品经济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丝毫没有世界观方面的神秘色彩。

  应当强调指出,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主要就是关于商品拜物教物质的论述,而后者又属于劳动价值论或一般价值论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是由抽象到具体,因此,剩余价值论是比一般价值论更丰富更重要的。说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研究的中心论题是把问题的范围扩大了;而说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论述“包含了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更难圆其说。至于国内论者大多囿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讨论问题就难免耽于膏浅和模糊。事实已经表明,不首先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上形成共识,就会或者把商品拜物教仅仅归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加以排斥,或者把商品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作勉强区分加以接纳。而对初级阶段的混沌局面缺乏相关的具体分析则几乎是所有论者的弱点。笔者认为,基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所要的首先在于历史地解剖不同商品经济形态下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特殊情形,由此获得关于初级阶段研究有关问题的清晰思路,否则就可能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游离。这些显然只能另文专论了。

作者介绍:白话 南京邮电学院 南京 210003

作者:白话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04期

  迄今为止,人们对商品拜物教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超出马克思的贡献。我们所需要做的仍然是,在认真弄清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1.商品世界的分化

  一提到商品交换,今人就会想到买卖,想到纸票子。连摸都不愿意摸的人也不会离了它的。一根火柴就可化为灰烬的纸钞在伪造者眼里恰如万物的本原,何故?因为纸钞是货币的代表。马克思颇有感慨地说:“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特殊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16页。)货币就是商品,不过有些特殊。特殊在哪里?特殊在它是一般等价物。所谓等价,即它是表现、衡量与之交换的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所谓一般,即它是唯一的普遍的为人们所公认的。

  货币的特殊性是商品“竞选”的产物。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金银本来也只是一具体有用物,不过比较耐磨、耐腐、耐看、易割、易带。在漫长的历史中,金银的这些特点随着交换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使其占有了特殊商品的地位,即任何商品在交换中都必须以金银作为实质上的等价物,都必须先被衡量衡量值多少金银而后才能确定值多少其他东西。这样一来,金银(在最发达的交换中则只有金,银也不行了,这叫金本位制)就成了商品世界中唯一受宠的“选民”。商品世界分裂了,一边是金(银),一边是其他一切商品。从此,金(银)昂首挺胸作为“物中帝王”统治着一切商品并间接地支配着人。金(银)成了货币,成了一般等价物。

  现在,连小孩也知道钱是能买一切东西的东西,然而,多少人却不知道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经过了偶然的特殊的等价物的诸多环节,无批判地接受了货币的绝对权威。而无批判地现成地接受和崇拜权威(不管这权威是什么)都是宗教的。货币有了许多猜不透的谜,经过了若干中介,人们对保存在货币深处的早先的“庶民秉性”难以辨认了。

  2.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经过研究发现货币的拜物教之谜导因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对此,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资本》最难读的一章——马克思自己说)。

  货币既然是等价物,它的神通就与商品的等价形式有关,而商品的等价形式又是商品价值形式的一极,这样要弄清货币因其在商品交换中的特殊地位而有的特殊性质,就要追问商品等价形式有什么性质,而追问商品等价形式有什么性质又必须考察商品价值形式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行踪轨迹。马克思说:“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眩目的货币形式。”(注:《资本论》第1卷第6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注意到要消除金银天生就有的等价功能这一神秘性质,例如,“用不太耀眼的商品代替金银,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曾经充当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料到,最简单的价值表现,如20米麻布=1件上衣,就已经包含了等价形式的谜,而他正是应该在这个最简单形式中寻求谜的解决。”(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16-27页。)

  任何商品都是物化了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叫做使用价值和价值(注意:不能把价值无条件地认作抽象劳动,否则就会犯与斯密、李嘉图等人把原始社会的渔夫、猎人也认作商品生产者的相同错误)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在物为人服务、享用的过程中被人感觉、捉摸、抚弄,价值则不管把商品如何颠来倒去切开粉碎也不能碰到,人们只能观念地承认其客观存在性(所谓价值实体乃是黑格尔式的表述)。物作为使用价值是各各不同的,作为价值是各各相同的(至少在理论上可折合为多少卡热、多少牛顿力等等),因作为价值“它们都具有同一的幽灵般的现实性。它们变成了同一的升华物,同一的无差别的劳动的样品。它们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这个共同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所谓价值形式就是商品发生变换时价值(即交换价值)所采取的形态。它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极构成。所谓相对价值形式,例如上面说到的20米麻布的价值所以是相对的,即它是受其衡量者制约的,其价值相对于衡量者的价值而言。马克思把20米麻布=1件上衣称作最简单的价值形式,也即最基本的价值形式,意思是,只要有交换发生,则不管你在何时何地因何故进行和怎样进行交换,交换双方的这种价值关系总是必定存在的。

  作为商品,商品之间只有价值关系,而没有其他关系。而价值尽管它是圣洁的升华物,它却又不得不沉没于甚至发出恶臭的商品体中去,否则,巫婆的意念就也可能被作为价值了。这已经是商品固有的“拜物教”性质发生学的第一次受精式的进军——把不可感的存在依附于、赋予可感的存在!(任何拜物教不都是这样吗?)而在价值关系中,价值同样又不得不求助于物的外壳,正像爱情不得不乞求于“亚当和夏娃”一样。在价值关系中,价值如坚执于“事情的纯理论方面”(马克思语)就必定要被讥讽为“柏拉图”!由此,等价方面的上衣有了地头蛇般的神气活现。今天它一看到货币就炉火中烧,虽然货币一想起它(们)就想断灭家谱,抹掉它的“弼马温”身世。这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第二次进军。同时,相对价值方面呢?“它的价值属通过它和上衣相等表现出来,正像基督教的羊性通过他和上帝的羔羊相似表现出来一样。”(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20页。)这是商品的原罪:价值注定逃脱不了财富质料的纠缠!在麻布与上衣的价值关系中,上衣的自然形式成了麻布的价值形式,并且再无别的意义,“即使上衣扣上了纽扣,麻布在它身上还是认出与自己同宗族的充满价值的灵魂”。反过来,在上衣面前,麻布的浆硬的纤维状已然幻化而只剩下“值”多少价值。然而,它都无力改变这种价值关系中的“物的形式”。

  如果说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在生产中完成了第一次进军,那么,第二次进军便是在流通中完成的,只不过这第二次要远为复杂得多。

  就等价形式而言,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它就已经具有三个特点:其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等价形式是被动的,它“无为而治”,被别的商品乞求去充当价值表现者,这样,“正如一物的物质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外部关系中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上衣似乎也不是从与麻布的关系中,而是从自然中获得等价形式,获得能够直接交换的属性,就像它从自然中获得取重的属性或保暖的属性一样。”(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26页。)从这里就产生了等价形式的谜的方面。其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织布本身是一普通的具体劳动,可等价形式对具体劳动一无所知,而只知道抽象劳动,于是,“为了表明织不是作为织,而是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形式麻布的价值,我们就要把制造上衣即麻布的等价物的另一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与织相对立。因此,裁缝劳动就变成了它自由的抽象性质的简单表现。”(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27页。)其三,等价形式方面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而能“实现在一种能与别的商品直接交换的产品上”。这一点在货币时代才被人们普遍看到。在这时,商品关系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货币使一切商品无差别的等同性得到充分平等的显示。等价形式在上衣时代还未能充分展示通约一切个体劳动的功能,虽然它已经发挥着这一功能。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历数千年,“能直接地一般地交换的形式,或一般等价形式,最终同金的特殊的自然形式结合起来了。”至此,商品的拜物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物极必返——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主要是等价物的拜物教物质)也正在这里被人们盯梢上了!

  3.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秘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但不能揭穿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相反地不少人还极力宣扬拜物教思想,借此反对“劳动价值论”。第一个科学地阐明商品的本质从而第一次揭穿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是马克思。他认为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来自于形成价值实体的人类一般劳动和用来计算劳动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是来自于劳动的社会性质。因为所有这些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并不难为人们所理解。商品的神秘性质来自商品形式本身。这是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了商品形式,就会产生以下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三个颠倒:第一,本来是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现在采取了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的同质性这种物的形式;第二,本来是用来计算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劳动时间,现在采取了劳动产品具有不同的价值量的形式;第三,本来是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现在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交换关系的形式。这样一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掩盖了。正是这种商品形式把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天然属性以后,才使商品充满了神秘感,成了可以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41-43页。)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本身。但是,劳动产品为什么一定要采取商品的形式呢?马克思认为,“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归根到底“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简单商品生产就有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商品生产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别人为社会的需要而生产,因此,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生产者私人决定,产品也归其所有,因此,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劳动是社会的,但又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而是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把劳动产品卖出买进才能解决。

  商品交换中的可通约性表明:商品生产者交换的实际上只是由个体耗费体能的劳动。“他们在交换中认为他们的不同产品相等,因此也就确认他们的不同的劳动相等。”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可通约性正产生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并且又服务于解决这一矛盾的辩证本性,因为他们常常只限于人跟着物走,物的关系左右着人的关系的直觉,只见到“象形文字”,而对“象形文字的含义”连问一问都毫无兴趣。(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44页。)

  当然,问题的困难还在于“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的结果开始的……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商品价值性质的确定。但是……货币形式只是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把麻布当作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一般化身……荒唐是一目了然。但是,当这些商品生产者使这些商品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麻布、金和银(这都是一回事)发生关系时,他们的私人劳动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正是通过这种荒谬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46页。)(着重号为引者加)由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可知,人与人的关系必须以物的关系为中介的基础社会结构乃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终极秘密。

  为了证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同商品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马克思“解剖”了几种非商品生产(“鲁宾逊式”、“原始的自然形式”、“农村家长制”、“奴隶社会与中世纪”、“自由人联合体”)以作反证。从中我们可归纳其共同点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并且是直接的人格关系。这两点或许可视为问题的否决性因素。

  在物化的社会中,如果你不买我的东西我也不买你的东西,则交往是浪费时间。“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4页。)而资产阶级又只是被商品摆弄着的思维机器——“假如商品会说话,它们会说:……我们作为物对使用价值毫不计较。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只是把对方看作交换价值……经济学家下面说的是商品内心的话……‘价值(交换价值)是物的属性,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对此,马克思引用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对话加以讽刺:“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是天生的本领”(注:《〈资本论〉研究资料》第1集(该集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章的最新译文),第53-54页。)——商品生产方式把人与物的关系颠倒得面目全非!

  4.几个范畴的校订

  商品拜物教性质是商品固有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所有不同版本的《资本论》中都把它作为开卷第一章的内容,尤其在德文一版首章I节中,关于商品神密性质的论述紧接关于一般价值形态,却并未冠以相应独立标题。而在《价值形态》一文中它竟被径直作为“一、简单价值形态”所属“第三节、等价形态”的第四个特征。对商品的这一客观性质马克思还以诸如魔术、疯狂等指称过。因此,让我们用马克思的话结论:“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商品生产最简单的范畴时,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一种神秘性质,它把……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注:《资本论》第3卷第93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有些论者在争论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商品拜物教问题时,都承认商品存在的前提,但结论却迥异,原因乃在于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一客观范畴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

  而商品拜物教则是泛拜物教意识的组成部分,是关于商品既成颠倒性质的“颠倒的意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话:“经济学家们把人类社会底生产关系和包摄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的物品所具有的性质看成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这是粗俗的唯物主义,也是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可以说是拜物主义,因为拜物主义把社会关系当作物所固有的天性而归之于物,从而把它神秘化了。”(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册,中文版第340页。)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历史的产物,是抽象劳动价值化以后而被赋予的社会属性。价值、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无形的。说商品具有客观的拜物教性质仅仅在于它是价值的载体和社会关系的中介。说是拜物教性质,乃言商品所摄价值对于人们魔一般的支配力。马克思所批判的经济学家们在复杂的商品社会面前,不知道物的关系中折射着人的社会关系,不知道“物支配人”只是“人支配人”的特殊情形,把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当作商品的天性、自然属性,犯了非历史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认识错误。马克思早年就曾提出拜物教是任何宗教的本质和核心,认为信仰圣物本身所具有的力量的拜物教是所有宗教的原始形式和基本形式。《莱茵报》时期他批判了政治拜物教,稍后他又把货币主义者和重商主义者的致富理论称作拜物教。实际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很多表述兼有主客双重含义。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的界限。

  至于商品意识则是与商品拜物教根本不同的主观范畴,其抽象含义的核心乃指主体对商品经济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丝毫没有世界观方面的神秘色彩。

  应当强调指出,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主要就是关于商品拜物教物质的论述,而后者又属于劳动价值论或一般价值论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是由抽象到具体,因此,剩余价值论是比一般价值论更丰富更重要的。说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研究的中心论题是把问题的范围扩大了;而说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论述“包含了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更难圆其说。至于国内论者大多囿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讨论问题就难免耽于膏浅和模糊。事实已经表明,不首先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上形成共识,就会或者把商品拜物教仅仅归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加以排斥,或者把商品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作勉强区分加以接纳。而对初级阶段的混沌局面缺乏相关的具体分析则几乎是所有论者的弱点。笔者认为,基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所要的首先在于历史地解剖不同商品经济形态下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特殊情形,由此获得关于初级阶段研究有关问题的清晰思路,否则就可能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游离。这些显然只能另文专论了。

作者介绍:白话 南京邮电学院 南京 210003


相关文章

  • 马克思关于金融问题的论述
  • 摘要:货币的产生是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商品经济的重要发展。从理论上讲,商品决定货币,但是在实际中是货币决定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可以作为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人们把货币作为追求的目的;有了货币以后就出现了货币崇拜;货币出现后,财产转移方 ...查看


  • 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33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Vol. 33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1 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李媛媛1,祈 丽2 (1. 华中 ...查看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开始看资本论的第一卷 ...查看


  • [资本论]抽象形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探索
  • 作者:李建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1期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5)05-0002-09 作者简介:李建平,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从地理差异上来看,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和本雅明,萨特和阿尔都塞等,西马的代表人物所在国家尽管有着工人运 ...查看


  •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解读文化消费
  •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供支配,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陶冶与品格提升,注重文化的消费与熏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解读文化消费,以便对文化消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我国当前的文化消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
  •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 作者:金德万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对意识形态.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力地揭示了价值.意义和真理究竟是如何在资本主义权力关系内被"构造"和"生产"出来的.马克思始终不渝地.尖锐 ...查看


  • 消费的社会结构意义
  • 作者:赵卫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年05期 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要活着就要消费,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就会有不同的消费方式,而人类 ...查看


  • 资本论选读的内容重点
  •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第一卷) 学分: 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它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