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事挑逗”课堂作文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 谢正明(中学高级教师)
(邮编:434305 联系电话:[1**********])
一、问题提出:
通过对学生的学科学习状况调查,我们得出两个事实:一是学生愿意上科学课,是因为科学课可以做实验,觉得有趣味;学生也愿意上语文阅读课,因为阅读课是情感性课程,学生在感悟语文中觉得有意味。二是学生不愿意上作文课,是觉得作文课干瘪、枯燥,而且写作文主要是编写故事,因无内容可写而觉难。于是思考着把这两者整合起来,组织一些有趣的实验或活动,然后以此为素材让学生记下趣事活动,写作成文。即把作文课上成感悟性课,上成实践性课,让作文课也出趣味,用趣事挑逗学生的写作激情。
二、建模依据
1、从兴趣着眼,让学生乐于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动好奇好说),选择了从内容入手组织课堂作文指导。而不是从作文题眼入手。
①从学生“好动”的特点出发,我们选择了“活动”这形式,让学生的感官参与其中,学生乐于去做去参与。
②从学生“好奇”的特点出发,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趣味性。特别选择一些与学生经验认知冲突的事物或现象,触发学生的兴奋中枢,引发学生的自觉想象和思维。如“转鸡蛋”——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动规律不同;“连通气球”——是小气球里的气往大气球跑;“保护鸡蛋”——让学生体验鸡蛋随身一周不破的艰难;吹开两张叠纸——越吹越拢;“无土生豆芽”——多法实验等。这种或科学结论与学生认知的反差,或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动:原来上作文课也这么好玩。学生想上类似课的想法突现,改变了学生不愿上作文课的心里。
③从学生“好说”的特点出发,好说是学生天性。每个人都有把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问题说给别人听的愿望,这是人的共性。我们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渲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让学生乐于去说。而且,整个课堂都在努力营造宽松的说话环境:由着学生自己的思路,用实实在在的话,反映实实在在的心里。学生说得兴趣盎然。大家也都愿意听。即使是写作能力很差的人,也能说得很风趣,一没顾及就能说出来,一听还蛮吸引人的。
2、从“习作”着眼,让学生易于写。
小学生的作文是“习作”,这与中学的写作、作家的创作不同。是练习性质的,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这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就如同写字,练习素描一样,先得把字写会、写正确,把风景画真实、把人物各表情画会,这是书法、绘画创作的基础。人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小学生的作文是起点,不强调“高”于生活,只着重“源”于生活,把这个“源”写实写会。我想这个“习作”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真实真情,不捏造,不胡编。如赵海霞老师的指导课中有这样的片段:“对!我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这就是追求真实的引导。二是说清楚明白。就是我们说的文章要通顺,就是要让别人读了明白,如果一篇文章别人读了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那文中有再丰富的词汇,再优美的语言也是枉然。
对于写作的技巧、记叙文的几要素等等都渗透于具体的作文指导之中,而不是单列的进行传授。充分体现作文是感受性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而不是理论性的课程。
3、从“交流”着眼,让学生敏于写。
作文的价值(至少小学生的作文)在于与人交流。这也是作文的实质。我们把习作标高定格在“大家先把你要讲的内容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有了方向、目标,也有了兴致。所以 我们的课堂抓了两个“敏”:一是敏锐的观察想象。课中特别强调观察的重要,而且是多种感官的参与。如一个学生说:“听到气流的声音”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事,但反映出了学生在注神观察,这是观察后的一种心理听觉。二是敏捷的记录。学生有了说的基础后,就能写了。如在孱陵小学上“连通气球”时,十分钟学生的习作就达到了300多字,可谓一气呵成。教学的效果很显著。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记趣事活动”作文指导课堂教学模式:“引——做——悟——说——写——导”。
“引”:就是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醒大家要注意观察和想象。 “做”:就是做实验或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经验性认知进行猜想、说理,然后实验验证,引出认知与事实的矛盾冲突,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形成感悟性结论。
“悟”:实验、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实践活动的感悟或体会,提升活动意义和作文含金量。
“说”:让学生说活动的经过,即口头作文,这是思维训练过程,因为说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一些加工处理,理清思绪,这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得有条理,有主有次,那么学生的作文就自然会强弱得当,条理清楚。这不是说教式的教学,而是训练式的感悟,而且细雨无声。
“写”:就是把说的写下来,强调一气呵成。其实作文不是想(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写(编写)出来的,写只是一个记录过程。思维活跃了,写才快。
“导”:就是指导,关键在于把握好导与评的关系,即是指导作文课,不是评讲课,是在“点”的基础上“拨”。教师的角色不能串位,是告诉学生怎样写,
这样有什么好处。而且从个体的作文入手,如让学生自己读作文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一段(句)是写他想的过程,这就是心理描写;××把事情写清楚了,就是写具体。让全班同学自己去认领、去收成、去内化。把每一个具体的写作技巧渗透于具体的学生作文中,而不是空空的说教。
四、模式的运用策略:
1、铺垫策略:学生习作,观察最重要。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是观察作文必须的铺垫,也是一种强化观察想象的教学策略。
2、悬念制造策略:在活动之前都让学生先猜猜,有意凸现学生认知与事实的反差。有位专家说得好,他说:有时候一个知识的接受往往不是靠多次重复的正面说教,必须时需要从反面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记忆犹新。我们这样做就是想增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趣味性、神密性和哲理性。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做任何事不能凭空想象,都要亲自做一做”,这些都是悬念制造后学生的顿悟结果。
3、情感的宣泄策略:让学生把亲历的事情(即看到、听到和想到的新鲜事)主动去讲给他熟悉的人听。这是遵循了人性的规律。我们把它作为释放情感的教学策略:你讲给人听,你会怎以讲。让学生把要讲的内容记下来。让习作成为交流的“稿子”。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宣泄口。这种既突出了真实真情,又训练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4、教师的指导策略:从内涵上,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评价者;从内容上教师的指导:①关注细节;②关注词汇、语句;③关注真实、真情。
5、学科整合策略:
①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形成结论”。这就是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追求真实同时又是科学思想的根。
②数学思维的渗透:从观察到结论的叙说,就是思维的分析过程和梳理过程,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③顿悟哲理,通过前面的事件后,学生悟出其活动、事件的意义和道理。 ④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参与。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经验的零散性、不科学性来产生认知冲突。
也就是说,我们启动了语文、数学、科学、哲学、社会经验等学科进行整合。
五、相关问题:
1、活动的选取问题:要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这也是活动作文选取的原则。
2、活动的大小、细节的强弱把握问题。一是活动战线不能太长,长了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二是活动场景不能太大,太大了学生把握不了主体。如让学生写校运动会,学生亲自观察了一整天后,回到教室写作文时仍不流畅,
原因就是学生主体把握能力差的问题。三是细节强弱要把握好。那强那弱教师心中要有底,否则活动就显平淡,活动渲染度就不力了。
3、活动深度的把握问题。一是活动内容本身要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二是我们组织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写活动,在于活动本身的意义,而不在于它的实质,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搞科学研究,不必过分强调结果,也不必对活动现象作深度解释,有时留下问题比揭透实质更有意义。我们的关注点是活动的过程。
4、思维训练场地的选择。说和写应选择重点在哪里,这是我们教师要着眼的问题。我们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活动的核心位置,要人为地调控活动的重心,让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抓住重心。说清细节,说透感想,达到教师不言“抓重点”,而学生下意识的步入。这是一种境界。
5、要有慧眼识珠的态度和意识。学生作文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准确鲜活的,都是我们关注的“评眼”,要把它挑明拨亮,让它闪烁。凡是不符语言规律、不恰的字词句等,需要变更的,都是我们关注“导眼”。要把“导眼”和“评眼”用好,要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的资源放大它,让全体学生都能认知、领会、内化。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假大空的评和导,要领学生走到概念的边缘再告诉学生这叫什么?如在学生的作文中找到了具体描写的句段后,再告诉学生这就叫写“具体”了。
六、教学实践反思:
“记趣事活动”作文对小学中年级的作文启蒙有很大的裨益和帮助,基本解决了作文无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思路问题,也解决了后进生写不好作文的问题。在反思中引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种作文对高年级作文价值有多大?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上,学生的反映基本相同,即四年级这么写,六年级也这么写。似乎我们摆脱了写作形式的条条框框,又陷入了写作内容的千篇一律。我们的困惑是:小学作文到底是训练在标准的作文要素下追求内容的不同?还是内容相同而写作的形式不求同?还是既不求形式又不求内容同呢?
①追求形式标准件的作文教学历经了几十年,结果造成了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需要改革的。
②内容相同的作文易于指导,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但文章内容易入千篇一律。
③如果是两者都求异,那作文指导脱离了具体的事例是不是又成了无源之本空说教,其作文内容会不会又滑入学生“苦思冥想盲编造”的老路上去。
(此文获2008年湖北省“课堂叙事”一等奖)
“趣事挑逗”课堂作文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 谢正明(中学高级教师)
(邮编:434305 联系电话:[1**********])
一、问题提出:
通过对学生的学科学习状况调查,我们得出两个事实:一是学生愿意上科学课,是因为科学课可以做实验,觉得有趣味;学生也愿意上语文阅读课,因为阅读课是情感性课程,学生在感悟语文中觉得有意味。二是学生不愿意上作文课,是觉得作文课干瘪、枯燥,而且写作文主要是编写故事,因无内容可写而觉难。于是思考着把这两者整合起来,组织一些有趣的实验或活动,然后以此为素材让学生记下趣事活动,写作成文。即把作文课上成感悟性课,上成实践性课,让作文课也出趣味,用趣事挑逗学生的写作激情。
二、建模依据
1、从兴趣着眼,让学生乐于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动好奇好说),选择了从内容入手组织课堂作文指导。而不是从作文题眼入手。
①从学生“好动”的特点出发,我们选择了“活动”这形式,让学生的感官参与其中,学生乐于去做去参与。
②从学生“好奇”的特点出发,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趣味性。特别选择一些与学生经验认知冲突的事物或现象,触发学生的兴奋中枢,引发学生的自觉想象和思维。如“转鸡蛋”——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动规律不同;“连通气球”——是小气球里的气往大气球跑;“保护鸡蛋”——让学生体验鸡蛋随身一周不破的艰难;吹开两张叠纸——越吹越拢;“无土生豆芽”——多法实验等。这种或科学结论与学生认知的反差,或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动:原来上作文课也这么好玩。学生想上类似课的想法突现,改变了学生不愿上作文课的心里。
③从学生“好说”的特点出发,好说是学生天性。每个人都有把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问题说给别人听的愿望,这是人的共性。我们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渲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让学生乐于去说。而且,整个课堂都在努力营造宽松的说话环境:由着学生自己的思路,用实实在在的话,反映实实在在的心里。学生说得兴趣盎然。大家也都愿意听。即使是写作能力很差的人,也能说得很风趣,一没顾及就能说出来,一听还蛮吸引人的。
2、从“习作”着眼,让学生易于写。
小学生的作文是“习作”,这与中学的写作、作家的创作不同。是练习性质的,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这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就如同写字,练习素描一样,先得把字写会、写正确,把风景画真实、把人物各表情画会,这是书法、绘画创作的基础。人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小学生的作文是起点,不强调“高”于生活,只着重“源”于生活,把这个“源”写实写会。我想这个“习作”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真实真情,不捏造,不胡编。如赵海霞老师的指导课中有这样的片段:“对!我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这就是追求真实的引导。二是说清楚明白。就是我们说的文章要通顺,就是要让别人读了明白,如果一篇文章别人读了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那文中有再丰富的词汇,再优美的语言也是枉然。
对于写作的技巧、记叙文的几要素等等都渗透于具体的作文指导之中,而不是单列的进行传授。充分体现作文是感受性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而不是理论性的课程。
3、从“交流”着眼,让学生敏于写。
作文的价值(至少小学生的作文)在于与人交流。这也是作文的实质。我们把习作标高定格在“大家先把你要讲的内容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有了方向、目标,也有了兴致。所以 我们的课堂抓了两个“敏”:一是敏锐的观察想象。课中特别强调观察的重要,而且是多种感官的参与。如一个学生说:“听到气流的声音”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事,但反映出了学生在注神观察,这是观察后的一种心理听觉。二是敏捷的记录。学生有了说的基础后,就能写了。如在孱陵小学上“连通气球”时,十分钟学生的习作就达到了300多字,可谓一气呵成。教学的效果很显著。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记趣事活动”作文指导课堂教学模式:“引——做——悟——说——写——导”。
“引”:就是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醒大家要注意观察和想象。 “做”:就是做实验或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经验性认知进行猜想、说理,然后实验验证,引出认知与事实的矛盾冲突,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形成感悟性结论。
“悟”:实验、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实践活动的感悟或体会,提升活动意义和作文含金量。
“说”:让学生说活动的经过,即口头作文,这是思维训练过程,因为说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一些加工处理,理清思绪,这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得有条理,有主有次,那么学生的作文就自然会强弱得当,条理清楚。这不是说教式的教学,而是训练式的感悟,而且细雨无声。
“写”:就是把说的写下来,强调一气呵成。其实作文不是想(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写(编写)出来的,写只是一个记录过程。思维活跃了,写才快。
“导”:就是指导,关键在于把握好导与评的关系,即是指导作文课,不是评讲课,是在“点”的基础上“拨”。教师的角色不能串位,是告诉学生怎样写,
这样有什么好处。而且从个体的作文入手,如让学生自己读作文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一段(句)是写他想的过程,这就是心理描写;××把事情写清楚了,就是写具体。让全班同学自己去认领、去收成、去内化。把每一个具体的写作技巧渗透于具体的学生作文中,而不是空空的说教。
四、模式的运用策略:
1、铺垫策略:学生习作,观察最重要。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是观察作文必须的铺垫,也是一种强化观察想象的教学策略。
2、悬念制造策略:在活动之前都让学生先猜猜,有意凸现学生认知与事实的反差。有位专家说得好,他说:有时候一个知识的接受往往不是靠多次重复的正面说教,必须时需要从反面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记忆犹新。我们这样做就是想增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趣味性、神密性和哲理性。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做任何事不能凭空想象,都要亲自做一做”,这些都是悬念制造后学生的顿悟结果。
3、情感的宣泄策略:让学生把亲历的事情(即看到、听到和想到的新鲜事)主动去讲给他熟悉的人听。这是遵循了人性的规律。我们把它作为释放情感的教学策略:你讲给人听,你会怎以讲。让学生把要讲的内容记下来。让习作成为交流的“稿子”。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宣泄口。这种既突出了真实真情,又训练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4、教师的指导策略:从内涵上,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评价者;从内容上教师的指导:①关注细节;②关注词汇、语句;③关注真实、真情。
5、学科整合策略:
①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形成结论”。这就是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追求真实同时又是科学思想的根。
②数学思维的渗透:从观察到结论的叙说,就是思维的分析过程和梳理过程,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③顿悟哲理,通过前面的事件后,学生悟出其活动、事件的意义和道理。 ④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参与。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经验的零散性、不科学性来产生认知冲突。
也就是说,我们启动了语文、数学、科学、哲学、社会经验等学科进行整合。
五、相关问题:
1、活动的选取问题:要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这也是活动作文选取的原则。
2、活动的大小、细节的强弱把握问题。一是活动战线不能太长,长了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二是活动场景不能太大,太大了学生把握不了主体。如让学生写校运动会,学生亲自观察了一整天后,回到教室写作文时仍不流畅,
原因就是学生主体把握能力差的问题。三是细节强弱要把握好。那强那弱教师心中要有底,否则活动就显平淡,活动渲染度就不力了。
3、活动深度的把握问题。一是活动内容本身要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二是我们组织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写活动,在于活动本身的意义,而不在于它的实质,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搞科学研究,不必过分强调结果,也不必对活动现象作深度解释,有时留下问题比揭透实质更有意义。我们的关注点是活动的过程。
4、思维训练场地的选择。说和写应选择重点在哪里,这是我们教师要着眼的问题。我们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活动的核心位置,要人为地调控活动的重心,让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抓住重心。说清细节,说透感想,达到教师不言“抓重点”,而学生下意识的步入。这是一种境界。
5、要有慧眼识珠的态度和意识。学生作文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准确鲜活的,都是我们关注的“评眼”,要把它挑明拨亮,让它闪烁。凡是不符语言规律、不恰的字词句等,需要变更的,都是我们关注“导眼”。要把“导眼”和“评眼”用好,要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的资源放大它,让全体学生都能认知、领会、内化。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假大空的评和导,要领学生走到概念的边缘再告诉学生这叫什么?如在学生的作文中找到了具体描写的句段后,再告诉学生这就叫写“具体”了。
六、教学实践反思:
“记趣事活动”作文对小学中年级的作文启蒙有很大的裨益和帮助,基本解决了作文无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思路问题,也解决了后进生写不好作文的问题。在反思中引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种作文对高年级作文价值有多大?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上,学生的反映基本相同,即四年级这么写,六年级也这么写。似乎我们摆脱了写作形式的条条框框,又陷入了写作内容的千篇一律。我们的困惑是:小学作文到底是训练在标准的作文要素下追求内容的不同?还是内容相同而写作的形式不求同?还是既不求形式又不求内容同呢?
①追求形式标准件的作文教学历经了几十年,结果造成了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需要改革的。
②内容相同的作文易于指导,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但文章内容易入千篇一律。
③如果是两者都求异,那作文指导脱离了具体的事例是不是又成了无源之本空说教,其作文内容会不会又滑入学生“苦思冥想盲编造”的老路上去。
(此文获2008年湖北省“课堂叙事”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