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论 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一体化发展探究 ◎ 文/ 金 良浚 城镇化 是人类文 明进步 的一大趋势 ,也是 我 国社会 经济 发展 一直追求 的 目标 。 目前 ,新型城 镇化 已经成 为 公 众 最 关 注 的 话 题 之 一 。 改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 城 镇 化 平 享 优 美 宜 居 的生 活 空 间 、 山清 水 秀 的生 态 空 间 ,顺 应 时 代 潮流 ,契合人 民期待。要把生态 文明理念和 原则融入 城 镇化全过程 ,良好 的生态环境将是 未来小城镇核 心竞 争 力 的体 现 。 均 每年约 以1 个百分 点的速度增 长 ,速 度之快令 世人 震 惊 , 正 如 诺 贝尔 奖 获 得 者 斯 蒂格 里 茨 所 说 : “ 中国 的 城 4 . 城镇化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质 ,打造富有地域文 化 特色 的城镇 形象 镇化 与人 类的信 息革命 ,是2 1 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 大 的两件 事。” “ 产城一体 ”作 为推 动新型城 镇化建设最 要深入挖掘 城镇 内涵 ,从 文化角度满足人 的需求 , 树立文化品牌 ,改 变 “ 干城一面 、百镇 同貌”的状 态 , 使城镇保持特色优势。在城镇化 规划建 设的过程中 ,应 注重保护风景名胜 、传统建筑 、古树名 木和 历史文化名 城 名镇名村 ,挖掘地域文化特质 ,彰显 现代文化气息 , 塑造城 乡特色风貌 、特 色品牌 ,以提升城镇 品质 ,增加 城 镇 的 吸 引 力。 有效 的途 径 ,是我 国新型城镇 化建设中有效、科学 、可 持续 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理念 1 .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进城农民市民化 、 城乡 一 体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 化是 以城 乡统 筹、城 乡一体 、产城互动 、 功 能完善、个性鲜 明、生 态宜居、社会和谐为基本特征 的城镇 化 ,是大 中小城市 、小城 镇、新型农村社 区协调 发 展 、 互 促 共 进 的城 镇 化 。城 镇 化 是 一 个 综 合 的概 念 , 产城 一体化的 内涵 1 . 产城 一体化 是指 “ 产城 融合 、产城 一体 ” 产城 一体 化把城镇 的产业功能 、城市 功能、生态功 能融为一体 ,构筑 宜居 、宜业的产城 融合发展格局。具 体来说在于利用产业 形成 的基础 ,推进土地开发 、交通 建设 、基础 设施 建设 ,形成人 口聚集 ,配套发展公共服 务 ,结合商业 化服 务整合区域城 镇化发展 ,实现产城 一 体化。 既包括城 乡人 口比例的变动 ,也包括 由此带来 国民经济 结构 的变化 ;既包括劳 动力 向城 镇聚集 的过程 ,也包 括 资金等生产要素 向城镇 流动的 内容 :既包括 乡村 的城 镇 化 ,也包括城镇 自身发展。 2 . 新 型城 镇 化的 “ 新 ” ,是 由过去 片 面注 重追 求城 市 规模和空 问扩张 ,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 、公共服务等 内涵为中心 ,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商、宜居之所 城镇 化 的核 心是农村人 口转移 到城 镇 ,如 果农村 人 2 . 产城—体要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把产业作 为城镇 化的支柱 ,让产业 以城市 为依托 , 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规模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城镇 化 口转移不 出来 ,不仅农业 的规模效 益出不来 ,扩大 内需 也无法 实现 。要转移农村人 口 ,就 需要 发挥 产业的规模 效益 与集聚 效益 ,使新增城镇居 民安居 乐业 ,从而提高 区域消费能力 ,促进产业与城镇 的持续发展。 3 . 新型城镇化要求践行 “ 生态文明”的理念 随着人们 生活质量 不断提升 ,人们 不仅 期待安居 、 在质量 上得 到又快又好 的发展 ,让 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实现 跨越 式 的提高 。产 城一体 的核 心 ,是 产 与城 的相 互支撑、和谐共存 。有 的城镇只 有产业 发展 ,不适合居 住 、生活 ,产 业 园区填 鸭式 地铺 开 ,只 见工 厂不 见城 镇 ,公共 设施 和 公共服 务 无法 落地 ,产 业发 展难 以为 继 :而有 的城镇没 有产业 支撑 ,采用房地产式 的开发模 乐业 、增收 ,更期待 天蓝 、地 绿、水净 ,更期待 山清水 秀的美好家 园。积极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使子孙后代永 式 :建高楼 、建广场 、转移 农村 人 口,新增城镇居 民安 居 ,并未 乐业 。因此 ,城 镇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 的匹配 4 0 I 中国国情国力 l 2 0 1 3 . 1 1 回 是 论 丛 化。 向和 布局 ,对现有的各类规划进行整合 、完善和优 化。 ( 2) 走 生态产 业化 道路 。大力发 展 以有机农产 品 把 分散 资源集成 为统一的规划 ,树立统筹发展理 念 ,做 到统 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 、统一 管理 ,促 进产 业 体 系 与城 镇体 系 的 高 效 融 合 ,实 现 产 业 化 与城 镇 化 的 协调发展。 生产 、/ j n . : z为特色品牌 的高效生态 农业 ,以观光体验、 休 闲度 假 为主 的文 化旅 游产 业 ,把 生态 资源 转化 为财 富。 美 丽 乡村传 承 农业 文明 ,有 乡土气 息 ,有 自然 生 态 ,有宜居 条件 ,既 能够 实现产 业 景观 化、 景观产 业 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投资领域 化 ,又保持 了与城 镇社 区的异质化 ,形成 对城市 的反磁 力,吸 引城市人 口的扩散 。 2 . 注重植入地域文脉和文化要素,提倡文化与产业结 合 在城镇开 发与更新项 目中 ,应充分挖掘城镇 内涵和 产城融合是一 个 良性互动 的有机整体 ,做 好产城 融 合首 先是 要把产业和人 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让城市里 不仅 有生产 ,还 有生活和生态。这在对城镇化建设提 出 高 标准 、高 要 求 的同时 ,也 为企业 发 展带来 了新 的机 遇 ,给 企 业提供 大量 的投 资机 会 ,带 来 巨额 的消费市 场 ,促 进 人 口集聚 带来 新商 机 ,甚至 是新 的经 济增 长 点。 地 区文化特 色,合理采用保护与开发统一的策略。 ( 1) 文化 资源相 对丰 富的小城镇 开 发 ,应通 过巧 妙借 用城镇地脉文化 ,使商 业产品集中体 现城镇 的地域 特征 、本土特征 ,使产 品本 身成 为城镇 地脉文化 的组成 部 分 ,形成养生社 区、度假 社区、养老社 区、文化小镇 等新模 式。 ( 2) 现代 文化 资源 的开 发 ,要 善于将 商业 产品与 城 镇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相 结合 ,通 过 多 元 文 化 理 念 与 商 业 开 发 的 有机 互 动 寻 求长 期 的产 品增 值 。 1 . 能源领 域 已有研 究表 明 ,1 个农村 人 口转入城 镇 ,能源消耗 将增加3 . 5 倍 ,用 电量增) J 1 ] 3 倍 。 目前 ,新 能源发展存在 核 心创新能力不足等 问题 ,城镇化 恰好为新能源仓 l j 新发 展提供 了强 大的驱动力。 2 . 环保 领域 在 实施新型城镇化 战略背景下 ,未来环 保机械和生 态 建 设 相 关 的 行 业 将 迎 来 新 一 轮 的 投 资 机 会 ,如 给 排 3 .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结合 ,重视发展生产性 和 生活性 服务 业 ( 1) 在 发 展 工 业 或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项 目时 ,要 坚 持 水、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及危废 处置等产业 ,将成 为地 方 政 府 提 升城 镇 发展 水 平 的重 要途 径 。 3 . 园林 领域 生态和环境标准 ,在区域现代产业体 系分工 中 ,立足于 传统 工业的生态化升级承接新项 目。 ( 2) 要 走 生 态 产 业 化 道 路 ,大 力 发 展 以 有 机 农 产 新型城 镇化建设将 带来 巨大 园林绿化 市场 ,直接带 来 的市政园林市场达每年 1 8 0 0 1 ' 7 , 元。 4 . 绿 色建材 领域 新型城镇 化建设要走 “ 集 约 、 智 能 、 绿 色 、低 碳 ” 品 生产 、加 工 为特 色品牌 的高效 生态 农业 ,以观 光体 验 、休 闲度 假 为 主 的 文 化 旅 游 产 业 ,把 生 态 资 源 转 化 为 财富。 的道路 ,为我国绿色建筑产业提供 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5 . 房地产领域 在新型城镇 化的进程 中 ,中小房地产开 发商 面临着 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文化创意 、旅 游度假 、养 老产业、 生态农业、高科技等新兴产业 为先导 ,发挥房地产 的平 台功 能和 资产 功 能 ,创 造 出各 种房地 产 与产 业 、与城 镇 化 互 动 发 展 的新 模 式 。通 过 这样 的 创 新 和 转 型 ,房 地 4 . 做好城镇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要实现产城 一体化 ,难 点在于人 口增 长与产业发展 之间没 有找到 良好的协调发展机制 。其 关键 在于 ,政府 要 做 好 规 划 引 导 人 口集 中 ,同 时 为相 关 产 业 发 展 创 造 好 的环境。 对 产 业 新 区 来 说 ,城 市 形 态 决 定 产 业 形 态 ,城 市 功 能引领 产业功能。主动顺应城 市化发展趋势 ,新 区应加 产开发商将成 为新型城镇化 发展中的核 心力量和有 力推 手 ,房地产业也将在新型城镇化中获得新 的发展机遇。 ( 作 者 系北 京城 市发 展研 究院 院 长 ) 快推 进从 “ 建 园”到 “ 建城 ”的华丽转身 ,依托城市完 善的功能 、宜居 宜业 的环 境 ,吸纳高端人才 、集聚 高端 产业 ,已成 为城镇新 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位。 根据 产城融合发 展的要求 ,结合 园区产业发展 的方 i ≤ i i 《 《 | . 鲡 辑 黄 米 佳 42 I 中国国情国力 I 2 0 1 3 . 1 1
是 论 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一体化发展探究 ◎ 文/ 金 良浚 城镇化 是人类文 明进步 的一大趋势 ,也是 我 国社会 经济 发展 一直追求 的 目标 。 目前 ,新型城 镇化 已经成 为 公 众 最 关 注 的 话 题 之 一 。 改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 城 镇 化 平 享 优 美 宜 居 的生 活 空 间 、 山清 水 秀 的生 态 空 间 ,顺 应 时 代 潮流 ,契合人 民期待。要把生态 文明理念和 原则融入 城 镇化全过程 ,良好 的生态环境将是 未来小城镇核 心竞 争 力 的体 现 。 均 每年约 以1 个百分 点的速度增 长 ,速 度之快令 世人 震 惊 , 正 如 诺 贝尔 奖 获 得 者 斯 蒂格 里 茨 所 说 : “ 中国 的 城 4 . 城镇化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质 ,打造富有地域文 化 特色 的城镇 形象 镇化 与人 类的信 息革命 ,是2 1 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 大 的两件 事。” “ 产城一体 ”作 为推 动新型城 镇化建设最 要深入挖掘 城镇 内涵 ,从 文化角度满足人 的需求 , 树立文化品牌 ,改 变 “ 干城一面 、百镇 同貌”的状 态 , 使城镇保持特色优势。在城镇化 规划建 设的过程中 ,应 注重保护风景名胜 、传统建筑 、古树名 木和 历史文化名 城 名镇名村 ,挖掘地域文化特质 ,彰显 现代文化气息 , 塑造城 乡特色风貌 、特 色品牌 ,以提升城镇 品质 ,增加 城 镇 的 吸 引 力。 有效 的途 径 ,是我 国新型城镇 化建设中有效、科学 、可 持续 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理念 1 .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进城农民市民化 、 城乡 一 体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 化是 以城 乡统 筹、城 乡一体 、产城互动 、 功 能完善、个性鲜 明、生 态宜居、社会和谐为基本特征 的城镇 化 ,是大 中小城市 、小城 镇、新型农村社 区协调 发 展 、 互 促 共 进 的城 镇 化 。城 镇 化 是 一 个 综 合 的概 念 , 产城 一体化的 内涵 1 . 产城 一体化 是指 “ 产城 融合 、产城 一体 ” 产城 一体 化把城镇 的产业功能 、城市 功能、生态功 能融为一体 ,构筑 宜居 、宜业的产城 融合发展格局。具 体来说在于利用产业 形成 的基础 ,推进土地开发 、交通 建设 、基础 设施 建设 ,形成人 口聚集 ,配套发展公共服 务 ,结合商业 化服 务整合区域城 镇化发展 ,实现产城 一 体化。 既包括城 乡人 口比例的变动 ,也包括 由此带来 国民经济 结构 的变化 ;既包括劳 动力 向城 镇聚集 的过程 ,也包 括 资金等生产要素 向城镇 流动的 内容 :既包括 乡村 的城 镇 化 ,也包括城镇 自身发展。 2 . 新 型城 镇 化的 “ 新 ” ,是 由过去 片 面注 重追 求城 市 规模和空 问扩张 ,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 、公共服务等 内涵为中心 ,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商、宜居之所 城镇 化 的核 心是农村人 口转移 到城 镇 ,如 果农村 人 2 . 产城—体要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把产业作 为城镇 化的支柱 ,让产业 以城市 为依托 , 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规模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城镇 化 口转移不 出来 ,不仅农业 的规模效 益出不来 ,扩大 内需 也无法 实现 。要转移农村人 口 ,就 需要 发挥 产业的规模 效益 与集聚 效益 ,使新增城镇居 民安居 乐业 ,从而提高 区域消费能力 ,促进产业与城镇 的持续发展。 3 . 新型城镇化要求践行 “ 生态文明”的理念 随着人们 生活质量 不断提升 ,人们 不仅 期待安居 、 在质量 上得 到又快又好 的发展 ,让 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实现 跨越 式 的提高 。产 城一体 的核 心 ,是 产 与城 的相 互支撑、和谐共存 。有 的城镇只 有产业 发展 ,不适合居 住 、生活 ,产 业 园区填 鸭式 地铺 开 ,只 见工 厂不 见城 镇 ,公共 设施 和 公共服 务 无法 落地 ,产 业发 展难 以为 继 :而有 的城镇没 有产业 支撑 ,采用房地产式 的开发模 乐业 、增收 ,更期待 天蓝 、地 绿、水净 ,更期待 山清水 秀的美好家 园。积极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使子孙后代永 式 :建高楼 、建广场 、转移 农村 人 口,新增城镇居 民安 居 ,并未 乐业 。因此 ,城 镇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 的匹配 4 0 I 中国国情国力 l 2 0 1 3 . 1 1 回 是 论 丛 化。 向和 布局 ,对现有的各类规划进行整合 、完善和优 化。 ( 2) 走 生态产 业化 道路 。大力发 展 以有机农产 品 把 分散 资源集成 为统一的规划 ,树立统筹发展理 念 ,做 到统 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 、统一 管理 ,促 进产 业 体 系 与城 镇体 系 的 高 效 融 合 ,实 现 产 业 化 与城 镇 化 的 协调发展。 生产 、/ j n . : z为特色品牌 的高效生态 农业 ,以观光体验、 休 闲度 假 为主 的文 化旅 游产 业 ,把 生态 资源 转化 为财 富。 美 丽 乡村传 承 农业 文明 ,有 乡土气 息 ,有 自然 生 态 ,有宜居 条件 ,既 能够 实现产 业 景观 化、 景观产 业 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投资领域 化 ,又保持 了与城 镇社 区的异质化 ,形成 对城市 的反磁 力,吸 引城市人 口的扩散 。 2 . 注重植入地域文脉和文化要素,提倡文化与产业结 合 在城镇开 发与更新项 目中 ,应充分挖掘城镇 内涵和 产城融合是一 个 良性互动 的有机整体 ,做 好产城 融 合首 先是 要把产业和人 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让城市里 不仅 有生产 ,还 有生活和生态。这在对城镇化建设提 出 高 标准 、高 要 求 的同时 ,也 为企业 发 展带来 了新 的机 遇 ,给 企 业提供 大量 的投 资机 会 ,带 来 巨额 的消费市 场 ,促 进 人 口集聚 带来 新商 机 ,甚至 是新 的经 济增 长 点。 地 区文化特 色,合理采用保护与开发统一的策略。 ( 1) 文化 资源相 对丰 富的小城镇 开 发 ,应通 过巧 妙借 用城镇地脉文化 ,使商 业产品集中体 现城镇 的地域 特征 、本土特征 ,使产 品本 身成 为城镇 地脉文化 的组成 部 分 ,形成养生社 区、度假 社区、养老社 区、文化小镇 等新模 式。 ( 2) 现代 文化 资源 的开 发 ,要 善于将 商业 产品与 城 镇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相 结合 ,通 过 多 元 文 化 理 念 与 商 业 开 发 的 有机 互 动 寻 求长 期 的产 品增 值 。 1 . 能源领 域 已有研 究表 明 ,1 个农村 人 口转入城 镇 ,能源消耗 将增加3 . 5 倍 ,用 电量增) J 1 ] 3 倍 。 目前 ,新 能源发展存在 核 心创新能力不足等 问题 ,城镇化 恰好为新能源仓 l j 新发 展提供 了强 大的驱动力。 2 . 环保 领域 在 实施新型城镇化 战略背景下 ,未来环 保机械和生 态 建 设 相 关 的 行 业 将 迎 来 新 一 轮 的 投 资 机 会 ,如 给 排 3 .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结合 ,重视发展生产性 和 生活性 服务 业 ( 1) 在 发 展 工 业 或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项 目时 ,要 坚 持 水、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及危废 处置等产业 ,将成 为地 方 政 府 提 升城 镇 发展 水 平 的重 要途 径 。 3 . 园林 领域 生态和环境标准 ,在区域现代产业体 系分工 中 ,立足于 传统 工业的生态化升级承接新项 目。 ( 2) 要 走 生 态 产 业 化 道 路 ,大 力 发 展 以 有 机 农 产 新型城 镇化建设将 带来 巨大 园林绿化 市场 ,直接带 来 的市政园林市场达每年 1 8 0 0 1 ' 7 , 元。 4 . 绿 色建材 领域 新型城镇 化建设要走 “ 集 约 、 智 能 、 绿 色 、低 碳 ” 品 生产 、加 工 为特 色品牌 的高效 生态 农业 ,以观 光体 验 、休 闲度 假 为 主 的 文 化 旅 游 产 业 ,把 生 态 资 源 转 化 为 财富。 的道路 ,为我国绿色建筑产业提供 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5 . 房地产领域 在新型城镇 化的进程 中 ,中小房地产开 发商 面临着 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文化创意 、旅 游度假 、养 老产业、 生态农业、高科技等新兴产业 为先导 ,发挥房地产 的平 台功 能和 资产 功 能 ,创 造 出各 种房地 产 与产 业 、与城 镇 化 互 动 发 展 的新 模 式 。通 过 这样 的 创 新 和 转 型 ,房 地 4 . 做好城镇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要实现产城 一体化 ,难 点在于人 口增 长与产业发展 之间没 有找到 良好的协调发展机制 。其 关键 在于 ,政府 要 做 好 规 划 引 导 人 口集 中 ,同 时 为相 关 产 业 发 展 创 造 好 的环境。 对 产 业 新 区 来 说 ,城 市 形 态 决 定 产 业 形 态 ,城 市 功 能引领 产业功能。主动顺应城 市化发展趋势 ,新 区应加 产开发商将成 为新型城镇化 发展中的核 心力量和有 力推 手 ,房地产业也将在新型城镇化中获得新 的发展机遇。 ( 作 者 系北 京城 市发 展研 究院 院 长 ) 快推 进从 “ 建 园”到 “ 建城 ”的华丽转身 ,依托城市完 善的功能 、宜居 宜业 的环 境 ,吸纳高端人才 、集聚 高端 产业 ,已成 为城镇新 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位。 根据 产城融合发 展的要求 ,结合 园区产业发展 的方 i ≤ i i 《 《 | . 鲡 辑 黄 米 佳 42 I 中国国情国力 I 2 0 1 3 .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