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摘 要: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他能

画时装的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

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这

本书的序言中提出的“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

作“传模移写”)。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理论,

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启示。

关键词:谢赫;六法;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038-01

一、气韵生动

“气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绘画形象所呈现出来而能感动

人的一种力量,和所表现出和谐的节奏与悦目的风致。那么儿童画

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在小学的美术课上,怎样将“形”与“神”关系,形是神的基础

和依托,神是形的拓展和升华。有形无神的教学,其构成元素可能

是完备的,却难免教起来单调。形神兼备,甚至得“意”忘“形”

的教学才是境界。将美术学科知识烂熟于心,在课堂上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这样的教学才是让人期待,难以忘怀的。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讲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即用笔要肯定有

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在儿童画中“线条”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绘画表现形式,让年

龄较小的儿童独立地完成一幅线描画,由于孩子思维的片面性、单

一性,决定了孩子最后所呈现的画面的构图布局不合理,到最后孩

子可能会觉得画错了,或懊恼或遗弃画,失去了作画的信心。针对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在线描画创作活动中,根据形式美的原理为

孩子设计多样化的构图画面,画出其中一部分景物,再让幼儿围绕

主题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添画。这样既不束缚孩子的表现力,又能

获得良好的效果,让孩子在作画过程中,既获得创作的空间又收到

自信的效果。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意味着绘画创作选择对象的合度,观察与塑造形象

的深入细致、正确概括。对于这一点,我想举个例子在儿童画教学

中,一直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画出来,比如:画玉兰花,看到什

么画什么,结果孩子的画面出现了一团一团的,我问他,这是不是

玉兰花,他告诉我,老师你站远了看,当我站到他的角度,我惊奇

的发现就是他画的样子,感觉就是一个个欲开放的玉兰花,我笑了。

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的“应物象形”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指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地施色,与宗炳

的“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

儿童生来就喜欢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玩具。由于孩子对色彩有

一种深刻的情感,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色彩。儿

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孩子们对色彩富有强烈的感受力和大胆的

表现力,他们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效果,时常令我惊讶不已,它是

那样的鲜丽多彩,那样的奔放,那样的奇妙,所以儿童时期是孩子

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 说绘画的构图。意味着绘画创作素材的取舍与组

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儿童绘画在构图应用上,可以鼓励儿童不受限制地大胆创造,使

作品充满稚趣。

1、画面要“饱满”。儿童画的构图一般要求“宁多勿少”,儿童观

察的越细致,表现的越充分越好。

2、前后有“主次”。作品构图要遵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就是

最前面的要花的最大,把主要形象放在最前面,次要物体和远处物

体的比例适当缩小,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秩序感,剩下的都是为你

的这个主题服务的,这样孩子就明白了。

3、左右“呼应”。画面中的景物和道具要与作品主题有关系,左

右、上下的内容和形式,既要区别又要有联系。

六、传移模写

将谢赫的“六法”大致分为三类或三个层面:第一类是主体层面

的,即第一法“气韵生动”,表现精神的、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

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怀,但它又寓于其他几法之中。第二类

属于本体层面的,即是表现手段,方法的要求,是物质的,外在的、

形象的、其中包括“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和“经营位置”四法。

第三类是“传移模写”,在”六法”中它属于另类,似乎有“凑数”

之嫌。指的是临摹作品。

曾经我看到这样一则事例:“一位国内某重点小学的四年级学生,

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他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

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的太像

了,跟墙上贴的一摸一样。可是当老师要求他自己再创作一幅时,

这位小朋友半天也无从下笔。”通过这个事例,也反映出了我们国

家的教育体制与国外不同,不能光是临摹,如果老是这样没有创新,

不到真正的生活中体验,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

乏竞争力。临摹是我们学习技法的手段,但不是学习的终点。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国画论论纲.北京:文化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摘 要: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他能

画时装的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

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这

本书的序言中提出的“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

作“传模移写”)。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理论,

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启示。

关键词:谢赫;六法;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038-01

一、气韵生动

“气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绘画形象所呈现出来而能感动

人的一种力量,和所表现出和谐的节奏与悦目的风致。那么儿童画

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在小学的美术课上,怎样将“形”与“神”关系,形是神的基础

和依托,神是形的拓展和升华。有形无神的教学,其构成元素可能

是完备的,却难免教起来单调。形神兼备,甚至得“意”忘“形”

的教学才是境界。将美术学科知识烂熟于心,在课堂上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这样的教学才是让人期待,难以忘怀的。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讲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即用笔要肯定有

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在儿童画中“线条”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绘画表现形式,让年

龄较小的儿童独立地完成一幅线描画,由于孩子思维的片面性、单

一性,决定了孩子最后所呈现的画面的构图布局不合理,到最后孩

子可能会觉得画错了,或懊恼或遗弃画,失去了作画的信心。针对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在线描画创作活动中,根据形式美的原理为

孩子设计多样化的构图画面,画出其中一部分景物,再让幼儿围绕

主题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添画。这样既不束缚孩子的表现力,又能

获得良好的效果,让孩子在作画过程中,既获得创作的空间又收到

自信的效果。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意味着绘画创作选择对象的合度,观察与塑造形象

的深入细致、正确概括。对于这一点,我想举个例子在儿童画教学

中,一直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画出来,比如:画玉兰花,看到什

么画什么,结果孩子的画面出现了一团一团的,我问他,这是不是

玉兰花,他告诉我,老师你站远了看,当我站到他的角度,我惊奇

的发现就是他画的样子,感觉就是一个个欲开放的玉兰花,我笑了。

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的“应物象形”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指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地施色,与宗炳

的“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

儿童生来就喜欢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玩具。由于孩子对色彩有

一种深刻的情感,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色彩。儿

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孩子们对色彩富有强烈的感受力和大胆的

表现力,他们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效果,时常令我惊讶不已,它是

那样的鲜丽多彩,那样的奔放,那样的奇妙,所以儿童时期是孩子

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 说绘画的构图。意味着绘画创作素材的取舍与组

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儿童绘画在构图应用上,可以鼓励儿童不受限制地大胆创造,使

作品充满稚趣。

1、画面要“饱满”。儿童画的构图一般要求“宁多勿少”,儿童观

察的越细致,表现的越充分越好。

2、前后有“主次”。作品构图要遵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就是

最前面的要花的最大,把主要形象放在最前面,次要物体和远处物

体的比例适当缩小,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秩序感,剩下的都是为你

的这个主题服务的,这样孩子就明白了。

3、左右“呼应”。画面中的景物和道具要与作品主题有关系,左

右、上下的内容和形式,既要区别又要有联系。

六、传移模写

将谢赫的“六法”大致分为三类或三个层面:第一类是主体层面

的,即第一法“气韵生动”,表现精神的、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

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怀,但它又寓于其他几法之中。第二类

属于本体层面的,即是表现手段,方法的要求,是物质的,外在的、

形象的、其中包括“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和“经营位置”四法。

第三类是“传移模写”,在”六法”中它属于另类,似乎有“凑数”

之嫌。指的是临摹作品。

曾经我看到这样一则事例:“一位国内某重点小学的四年级学生,

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他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

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的太像

了,跟墙上贴的一摸一样。可是当老师要求他自己再创作一幅时,

这位小朋友半天也无从下笔。”通过这个事例,也反映出了我们国

家的教育体制与国外不同,不能光是临摹,如果老是这样没有创新,

不到真正的生活中体验,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

乏竞争力。临摹是我们学习技法的手段,但不是学习的终点。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国画论论纲.北京:文化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文章

  •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 [摘 要]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系统的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内在气韵的 ...查看


  •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论文]
  •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 摘 要 谢赫六法论长期以来无论画家或美术评论家都以"六法"作为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但对于美术教育而言,谢赫"六法"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在 ...查看


  • 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作用?
  • 六法依次为: 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 中国画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q ...查看


  • 谢赫"经营位置"对于中国山水画及画论的影响
  • 作者:楚小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1)06-0041-07 谢赫,南齐时人,所著<古画品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论画著作之一.书中, ...查看


  • 美术学毕业论文题库2011.10.09
  • 2011级国画.油画.艺术系设计专业 毕业论文题库 1.国画.油画方向 1.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技术性因素 2.浅谈油画色彩的归纳与写生教学 3.色彩课程中新材料新技法的实验性 4.当代背景下油画发展的动力 5.论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特征 6.油 ...查看


  • 绘画语言分析--读杨诚风景写生作品
  • 杨诚艺术简介 198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高级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现为广西书画院专职画家,编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 ...查看


  • 美术史考研历年专业试题
  • 2002重庆大学 简述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三者的概念和区别.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五代时期四个以上代表画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主要风格特色是什么?简述文艺复兴"三杰"艺术特色. 佛教出入中国时佛教的雕塑风格 ...查看


  • 中国艺术精神
  • <中国艺术精神>作者是________. A 徐复观 宗白华 熊十力 八 十 十一 A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全书共分为________章. B 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________的<中国艺术精神>可 ...查看


  • 中国艺术精神 (2)
  • <中国艺术精神>作者是A徐复观宗白华熊十力<中国艺术精神>全书共B 八十十一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__A徐复观宗白华熊十力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__C孔子老子庄子对儒家而言,或可称___C孔子老子庄子由________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