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摘 要: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他能
画时装的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
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这
本书的序言中提出的“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
作“传模移写”)。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理论,
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启示。
关键词:谢赫;六法;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038-01
一、气韵生动
“气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绘画形象所呈现出来而能感动
人的一种力量,和所表现出和谐的节奏与悦目的风致。那么儿童画
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在小学的美术课上,怎样将“形”与“神”关系,形是神的基础
和依托,神是形的拓展和升华。有形无神的教学,其构成元素可能
是完备的,却难免教起来单调。形神兼备,甚至得“意”忘“形”
的教学才是境界。将美术学科知识烂熟于心,在课堂上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这样的教学才是让人期待,难以忘怀的。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讲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即用笔要肯定有
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在儿童画中“线条”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绘画表现形式,让年
龄较小的儿童独立地完成一幅线描画,由于孩子思维的片面性、单
一性,决定了孩子最后所呈现的画面的构图布局不合理,到最后孩
子可能会觉得画错了,或懊恼或遗弃画,失去了作画的信心。针对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在线描画创作活动中,根据形式美的原理为
孩子设计多样化的构图画面,画出其中一部分景物,再让幼儿围绕
主题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添画。这样既不束缚孩子的表现力,又能
获得良好的效果,让孩子在作画过程中,既获得创作的空间又收到
自信的效果。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意味着绘画创作选择对象的合度,观察与塑造形象
的深入细致、正确概括。对于这一点,我想举个例子在儿童画教学
中,一直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画出来,比如:画玉兰花,看到什
么画什么,结果孩子的画面出现了一团一团的,我问他,这是不是
玉兰花,他告诉我,老师你站远了看,当我站到他的角度,我惊奇
的发现就是他画的样子,感觉就是一个个欲开放的玉兰花,我笑了。
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的“应物象形”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指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地施色,与宗炳
的“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
儿童生来就喜欢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玩具。由于孩子对色彩有
一种深刻的情感,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色彩。儿
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孩子们对色彩富有强烈的感受力和大胆的
表现力,他们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效果,时常令我惊讶不已,它是
那样的鲜丽多彩,那样的奔放,那样的奇妙,所以儿童时期是孩子
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 说绘画的构图。意味着绘画创作素材的取舍与组
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儿童绘画在构图应用上,可以鼓励儿童不受限制地大胆创造,使
作品充满稚趣。
1、画面要“饱满”。儿童画的构图一般要求“宁多勿少”,儿童观
察的越细致,表现的越充分越好。
2、前后有“主次”。作品构图要遵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就是
最前面的要花的最大,把主要形象放在最前面,次要物体和远处物
体的比例适当缩小,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秩序感,剩下的都是为你
的这个主题服务的,这样孩子就明白了。
3、左右“呼应”。画面中的景物和道具要与作品主题有关系,左
右、上下的内容和形式,既要区别又要有联系。
六、传移模写
将谢赫的“六法”大致分为三类或三个层面:第一类是主体层面
的,即第一法“气韵生动”,表现精神的、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
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怀,但它又寓于其他几法之中。第二类
属于本体层面的,即是表现手段,方法的要求,是物质的,外在的、
形象的、其中包括“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和“经营位置”四法。
第三类是“传移模写”,在”六法”中它属于另类,似乎有“凑数”
之嫌。指的是临摹作品。
曾经我看到这样一则事例:“一位国内某重点小学的四年级学生,
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他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
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的太像
了,跟墙上贴的一摸一样。可是当老师要求他自己再创作一幅时,
这位小朋友半天也无从下笔。”通过这个事例,也反映出了我们国
家的教育体制与国外不同,不能光是临摹,如果老是这样没有创新,
不到真正的生活中体验,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
乏竞争力。临摹是我们学习技法的手段,但不是学习的终点。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国画论论纲.北京:文化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摘 要: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他能
画时装的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
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这
本书的序言中提出的“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
作“传模移写”)。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理论,
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启示。
关键词:谢赫;六法;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038-01
一、气韵生动
“气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绘画形象所呈现出来而能感动
人的一种力量,和所表现出和谐的节奏与悦目的风致。那么儿童画
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在小学的美术课上,怎样将“形”与“神”关系,形是神的基础
和依托,神是形的拓展和升华。有形无神的教学,其构成元素可能
是完备的,却难免教起来单调。形神兼备,甚至得“意”忘“形”
的教学才是境界。将美术学科知识烂熟于心,在课堂上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这样的教学才是让人期待,难以忘怀的。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讲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即用笔要肯定有
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在儿童画中“线条”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绘画表现形式,让年
龄较小的儿童独立地完成一幅线描画,由于孩子思维的片面性、单
一性,决定了孩子最后所呈现的画面的构图布局不合理,到最后孩
子可能会觉得画错了,或懊恼或遗弃画,失去了作画的信心。针对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在线描画创作活动中,根据形式美的原理为
孩子设计多样化的构图画面,画出其中一部分景物,再让幼儿围绕
主题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添画。这样既不束缚孩子的表现力,又能
获得良好的效果,让孩子在作画过程中,既获得创作的空间又收到
自信的效果。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意味着绘画创作选择对象的合度,观察与塑造形象
的深入细致、正确概括。对于这一点,我想举个例子在儿童画教学
中,一直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画出来,比如:画玉兰花,看到什
么画什么,结果孩子的画面出现了一团一团的,我问他,这是不是
玉兰花,他告诉我,老师你站远了看,当我站到他的角度,我惊奇
的发现就是他画的样子,感觉就是一个个欲开放的玉兰花,我笑了。
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的“应物象形”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指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地施色,与宗炳
的“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
儿童生来就喜欢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玩具。由于孩子对色彩有
一种深刻的情感,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色彩。儿
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孩子们对色彩富有强烈的感受力和大胆的
表现力,他们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效果,时常令我惊讶不已,它是
那样的鲜丽多彩,那样的奔放,那样的奇妙,所以儿童时期是孩子
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 说绘画的构图。意味着绘画创作素材的取舍与组
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儿童绘画在构图应用上,可以鼓励儿童不受限制地大胆创造,使
作品充满稚趣。
1、画面要“饱满”。儿童画的构图一般要求“宁多勿少”,儿童观
察的越细致,表现的越充分越好。
2、前后有“主次”。作品构图要遵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就是
最前面的要花的最大,把主要形象放在最前面,次要物体和远处物
体的比例适当缩小,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秩序感,剩下的都是为你
的这个主题服务的,这样孩子就明白了。
3、左右“呼应”。画面中的景物和道具要与作品主题有关系,左
右、上下的内容和形式,既要区别又要有联系。
六、传移模写
将谢赫的“六法”大致分为三类或三个层面:第一类是主体层面
的,即第一法“气韵生动”,表现精神的、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
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怀,但它又寓于其他几法之中。第二类
属于本体层面的,即是表现手段,方法的要求,是物质的,外在的、
形象的、其中包括“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和“经营位置”四法。
第三类是“传移模写”,在”六法”中它属于另类,似乎有“凑数”
之嫌。指的是临摹作品。
曾经我看到这样一则事例:“一位国内某重点小学的四年级学生,
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他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
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的太像
了,跟墙上贴的一摸一样。可是当老师要求他自己再创作一幅时,
这位小朋友半天也无从下笔。”通过这个事例,也反映出了我们国
家的教育体制与国外不同,不能光是临摹,如果老是这样没有创新,
不到真正的生活中体验,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
乏竞争力。临摹是我们学习技法的手段,但不是学习的终点。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国画论论纲.北京:文化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