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教一、一、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叶圣陶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自主学习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2.3.提、三、质疑释疑

(一)、1、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3、.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4、、总结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3、、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4、、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本文

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5、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二)、练习

多收了三五斗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占卜()小囝()祟米()斛子()廒间()当差()沽酒()写意()白腻()松懈()

呷一口()拗不过()鄙夷不屑()

二、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吆喝踌躇发泄作埂

B.蓦然焦躁瘸子垃圾

C.贮满既使脸颊蹒跚

D.愤激辩认腭下褡裢

三、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希望的肥皂泡()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总得粜出;()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既然也而且B.不但却或者

C.因为所以或者D.虽然却而且

四、“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

答:。

五、说说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上的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答:。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答:。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答:。

六、文尾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有什么深意?

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他捻着稀微的短髭道:“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

1.对第一段中“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2.“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借下的债是要还的”这两句话说明了

3.“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米行老板的这番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4.“我们同行公议”一句,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现实?

答:。

5.“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这句话说明什么?

答:。

6.选文部分主要运用了描写,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答:。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

②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8、文章第②段,班主任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一举措的意图。

答: 。

9、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答: 。

10、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答: 。

11、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答:

参考答案:

一、bù;bǔ;nān; tiào; hú; áo; chāi;gū;xiâ;nì; xiâ; xiā;niù;xiâ。

二、B。三、D。四、希望与担心并存的矛盾心理。

五、1.说明米多,是个丰收年。2.表现了农民无比失望的心情。3.表现出丰收农民满怀希望中踏上石阶祟米的心理。

六、揭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七、1.听到米价下跌,旧毡帽朋友十分气愤,赌气表示不再粜米,但洋米洋面多的是,地租要缴,债要还。不粜又是不行的。因此说他们心里想得太“简单”,只是一时“愤激”的气话。

2.旧毡帽朋友受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生活困苦已年深日久。3.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迫使米价下跌,农民深受其害。

4.投机米商相互勾结,趁火打劫,压低米价,盘剥百姓。5.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对农民的剥削。

6.对话;反映了30年代旧中国农民丰年粜米,反遭厄运的现实,揭示了农民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7.①窘,难以忍受。

②显眼,引人注目。 8.自己最喜爱,越新奇越好;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9.痛苦和尴尬。

10.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11.如:世间凡有善良和爱的光芒普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良和爱心的力量绝对胜过任何特效药。

(四)、教师反思: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教一、一、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叶圣陶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自主学习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2.3.提、三、质疑释疑

(一)、1、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3、.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4、、总结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3、、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4、、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本文

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5、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二)、练习

多收了三五斗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占卜()小囝()祟米()斛子()廒间()当差()沽酒()写意()白腻()松懈()

呷一口()拗不过()鄙夷不屑()

二、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吆喝踌躇发泄作埂

B.蓦然焦躁瘸子垃圾

C.贮满既使脸颊蹒跚

D.愤激辩认腭下褡裢

三、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希望的肥皂泡()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总得粜出;()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既然也而且B.不但却或者

C.因为所以或者D.虽然却而且

四、“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

答:。

五、说说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上的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答:。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答:。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答:。

六、文尾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有什么深意?

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他捻着稀微的短髭道:“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

1.对第一段中“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2.“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借下的债是要还的”这两句话说明了

3.“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米行老板的这番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4.“我们同行公议”一句,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现实?

答:。

5.“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这句话说明什么?

答:。

6.选文部分主要运用了描写,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答:。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

②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8、文章第②段,班主任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一举措的意图。

答: 。

9、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答: 。

10、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答: 。

11、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答:

参考答案:

一、bù;bǔ;nān; tiào; hú; áo; chāi;gū;xiâ;nì; xiâ; xiā;niù;xiâ。

二、B。三、D。四、希望与担心并存的矛盾心理。

五、1.说明米多,是个丰收年。2.表现了农民无比失望的心情。3.表现出丰收农民满怀希望中踏上石阶祟米的心理。

六、揭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七、1.听到米价下跌,旧毡帽朋友十分气愤,赌气表示不再粜米,但洋米洋面多的是,地租要缴,债要还。不粜又是不行的。因此说他们心里想得太“简单”,只是一时“愤激”的气话。

2.旧毡帽朋友受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生活困苦已年深日久。3.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迫使米价下跌,农民深受其害。

4.投机米商相互勾结,趁火打劫,压低米价,盘剥百姓。5.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对农民的剥削。

6.对话;反映了30年代旧中国农民丰年粜米,反遭厄运的现实,揭示了农民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7.①窘,难以忍受。

②显眼,引人注目。 8.自己最喜爱,越新奇越好;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9.痛苦和尴尬。

10.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11.如:世间凡有善良和爱的光芒普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良和爱心的力量绝对胜过任何特效药。

(四)、教师反思:


相关文章

  • 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
  • 作者:袁顶国刘永凤梁敬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01期 明确提出教学模式概念并对教学模式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在寻求(课堂)教学优化.提升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现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1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查看


  •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 <教学与管理> 2010年2月15日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山东滨州技术学院 常华锋朱莉 教学策略的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美国的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教学目标的含义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含义及特点 [摘要]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是教学过程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查看


  • 什么是片段教学
  • 近年来,片段教学几乎与"说课"形影不离,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对片段教学的研究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鲜有成果.因此,我们觉得有必 ...查看


  • 教学设计的概念_对象和理论基础_林宪生
  • 电化教育研究 2000年第4期(总第84期) 论文编号 1003-1553(2000)04-0003-04 电教理论探讨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 林宪生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 ...查看


  • 课堂教学行为
  • 课堂教学行为 摘 要: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的根本,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行为成为体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质性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对促进学生的有效的学习行为有积极作用.教学行为可分为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