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睡到自然醒,精神抖擞的来到高尔山脚下。
郁郁葱葱的高山之上,一座宝塔矗立在蓝天白云之间。
山门前,以兜售香烛为业的人们,正聚集在一起闲聊。看到有人走近,立即上前询问,主动热情的给你讲述各种进香礼仪。
拾级而上,穿过摆满香烛的门厅,眼前出现观音大师的站像,香案、拜垫一应俱全,只是这里不允许燃香,只能将香烛整齐的码放在香案上。站像左右两侧各有一条上山的路,石梯随山势成扇形盘旋,走在宽大的石阶上,一朵朵莲花在脚下绽放,一种纯洁清静的感觉油然而生。
绕到观音像背后,又是一段登山的石梯,不过这里的石阶相对规整。站在小小的平台之上,身后是一堵洁白的石坊,石坊中间“回头是岸”四个金字点醒世人;抬头仰望,正对石梯的坊面上,“南无阿弥陀佛”几个金漆大字,在一片绿荫中闪着佛光。
在这里,登山的石梯路再次分为左右两条。无论你选择那一条路上山,沿途的山壁上,都有无数不同字体的佛字相伴。
其中有很多佛字的碑面上,还刻着佛揖和一些看不懂的符号。
我对书法和佛学都没有研究,只是觉得这个佛字笔划流畅、字体饱满,给人一种踏实稳健的感觉。
而这个佛字挥洒飘逸,犹如行云流水,更能体现心的自由。
山路边的亭子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的《高尔山百佛碑记》详细的记述了高尔山的历史。原来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声名远播,可惜文革十年将这里的古迹毁坏殆尽,经过几次大力整修才有今天的高尔山公园。
顺着左侧的山路一直走,就来到锁阳楼。这里可以焚香、许愿、请佛、抽签,门口的法物流通处,还附带小卖店的功能,提供饮料、小吃、供果等等。
虽然院内空间较小,很难拍摄大雄宝殿的全景,不过屋顶两只可爱的小鸟很是配合,一只静静的端坐在瓦片上沉思,一只欢腾的在空中盘旋飞舞。也许这就是佛学中的“随遇而安”,无论静或动,都充分认识它的好,享受它的美。
穿过青灰色的“高尔山碑廊”门坊,沿石梯一路向上,来到锁阳槐荫,也就是弥勒亭。这里供奉的自然是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做为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弥勒佛以圆滑的身材,硕大的耳朵,经典的笑容,塑造了一个与观音菩萨迥然不同的佛祖形象。
绕过弥勒亭,就是长长的高尔山碑廊,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里汇集了各种风格的字体和五花八门的诗句、佛典。
继续上行,一座简朴的塔院出现眼前。低矮的院墙上,一扇灰瓦顶朱漆小门突兀而起,门前两只石狮子活灵活现。院门右侧,立着一堵精雕细刻的百佛石壁,石壁上众仙云集,只见她(他)们脚踏云雾、手持法嚣,神态祥和、飘然而至。
走进塔院,修复一新的辽代古塔展现眼前。这是一座八角九级密檐宝塔,据称建于辽道宗大安四年,是抚顺市最早的高层建筑。
在接近塔基的部分,塔身的每一面上,都有一个长方形的佛龛,龛内供奉着姿态各异的佛像。而围在塔外的保护栏上,则系着密密麻麻的祈祷带,鲜红的丝带寄托着人们的心愿和梦想,在大风中翻飞舞动。塔院内还有一座财神殿,和一尊罩在玻璃里面的观音站像。既能保佑幸福安康,又能祈求财源广进,这里自然是香客们必到的地方。再加上慕辽代古塔之名而来的游客,使这里成为高尔山上,一个人气高涨的所在。
只是与想像的不同,不能登上辽塔俯视市容市貌,对于我这样喜欢远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缺憾。幸好,塔院的围墙不高,透过浓密的枝叶,依稀可以看到抚顺北站,也算是一种补偿。
出塔院一路前行,穿过“正法久住”碑亭身后的长廊,来到一座方方正正的殿堂。在一片翠绿之中,它的朱漆黄瓦分外醒目;翘角叠檐上,每一只跑兽都形态逼真;悬在空中的铃铛,随风送出一串串静音;加上弥漫在空中的香气烟雾,令人深刻体会“得大自在”的境界。
转到正面,“大悲殿”的金字匾额高悬当中,这里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的家。另一侧面还有一幅盈联,“观尽世间待我献身开觉路,音传天下教人为善上慈航”。这里有“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当然香火旺盛。
一直以为“洗心”应该有水,所以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洗心池”,今天才觉悟,“洗心”是一种提升修为的方法,水只是一种外在形式,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领会。改变思想、学会适应,无论有水、无水,都能够坦然面对,净化心灵。
下山长廊的尽头是“海不扬波”亭,亭内立有观音大师的金漆神像,她慈眉善目、端庄优雅,左手轻握玉净瓶,右手挥动杨柳条,将滋润生命的甘露洒向人间。
从东面下到高尔山脚下,发现这里有一潭小小的湖水。虽然湖面上飘浮着浓密的藻类,但水中青山、石栏的倩影,依然清晰可见。蔚蓝的天空上,挂着几朵淡淡的云,宽大的树荫下,散布着耐心十足的垂钓人。在这春夏相交的时节,两岸绿树成荫,水中鱼儿泳动,一边欣赏山水美景,一边垂钓娱乐休闲,岂不快哉!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精神抖擞的来到高尔山脚下。
郁郁葱葱的高山之上,一座宝塔矗立在蓝天白云之间。
山门前,以兜售香烛为业的人们,正聚集在一起闲聊。看到有人走近,立即上前询问,主动热情的给你讲述各种进香礼仪。
拾级而上,穿过摆满香烛的门厅,眼前出现观音大师的站像,香案、拜垫一应俱全,只是这里不允许燃香,只能将香烛整齐的码放在香案上。站像左右两侧各有一条上山的路,石梯随山势成扇形盘旋,走在宽大的石阶上,一朵朵莲花在脚下绽放,一种纯洁清静的感觉油然而生。
绕到观音像背后,又是一段登山的石梯,不过这里的石阶相对规整。站在小小的平台之上,身后是一堵洁白的石坊,石坊中间“回头是岸”四个金字点醒世人;抬头仰望,正对石梯的坊面上,“南无阿弥陀佛”几个金漆大字,在一片绿荫中闪着佛光。
在这里,登山的石梯路再次分为左右两条。无论你选择那一条路上山,沿途的山壁上,都有无数不同字体的佛字相伴。
其中有很多佛字的碑面上,还刻着佛揖和一些看不懂的符号。
我对书法和佛学都没有研究,只是觉得这个佛字笔划流畅、字体饱满,给人一种踏实稳健的感觉。
而这个佛字挥洒飘逸,犹如行云流水,更能体现心的自由。
山路边的亭子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的《高尔山百佛碑记》详细的记述了高尔山的历史。原来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声名远播,可惜文革十年将这里的古迹毁坏殆尽,经过几次大力整修才有今天的高尔山公园。
顺着左侧的山路一直走,就来到锁阳楼。这里可以焚香、许愿、请佛、抽签,门口的法物流通处,还附带小卖店的功能,提供饮料、小吃、供果等等。
虽然院内空间较小,很难拍摄大雄宝殿的全景,不过屋顶两只可爱的小鸟很是配合,一只静静的端坐在瓦片上沉思,一只欢腾的在空中盘旋飞舞。也许这就是佛学中的“随遇而安”,无论静或动,都充分认识它的好,享受它的美。
穿过青灰色的“高尔山碑廊”门坊,沿石梯一路向上,来到锁阳槐荫,也就是弥勒亭。这里供奉的自然是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做为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弥勒佛以圆滑的身材,硕大的耳朵,经典的笑容,塑造了一个与观音菩萨迥然不同的佛祖形象。
绕过弥勒亭,就是长长的高尔山碑廊,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里汇集了各种风格的字体和五花八门的诗句、佛典。
继续上行,一座简朴的塔院出现眼前。低矮的院墙上,一扇灰瓦顶朱漆小门突兀而起,门前两只石狮子活灵活现。院门右侧,立着一堵精雕细刻的百佛石壁,石壁上众仙云集,只见她(他)们脚踏云雾、手持法嚣,神态祥和、飘然而至。
走进塔院,修复一新的辽代古塔展现眼前。这是一座八角九级密檐宝塔,据称建于辽道宗大安四年,是抚顺市最早的高层建筑。
在接近塔基的部分,塔身的每一面上,都有一个长方形的佛龛,龛内供奉着姿态各异的佛像。而围在塔外的保护栏上,则系着密密麻麻的祈祷带,鲜红的丝带寄托着人们的心愿和梦想,在大风中翻飞舞动。塔院内还有一座财神殿,和一尊罩在玻璃里面的观音站像。既能保佑幸福安康,又能祈求财源广进,这里自然是香客们必到的地方。再加上慕辽代古塔之名而来的游客,使这里成为高尔山上,一个人气高涨的所在。
只是与想像的不同,不能登上辽塔俯视市容市貌,对于我这样喜欢远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缺憾。幸好,塔院的围墙不高,透过浓密的枝叶,依稀可以看到抚顺北站,也算是一种补偿。
出塔院一路前行,穿过“正法久住”碑亭身后的长廊,来到一座方方正正的殿堂。在一片翠绿之中,它的朱漆黄瓦分外醒目;翘角叠檐上,每一只跑兽都形态逼真;悬在空中的铃铛,随风送出一串串静音;加上弥漫在空中的香气烟雾,令人深刻体会“得大自在”的境界。
转到正面,“大悲殿”的金字匾额高悬当中,这里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的家。另一侧面还有一幅盈联,“观尽世间待我献身开觉路,音传天下教人为善上慈航”。这里有“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当然香火旺盛。
一直以为“洗心”应该有水,所以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洗心池”,今天才觉悟,“洗心”是一种提升修为的方法,水只是一种外在形式,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领会。改变思想、学会适应,无论有水、无水,都能够坦然面对,净化心灵。
下山长廊的尽头是“海不扬波”亭,亭内立有观音大师的金漆神像,她慈眉善目、端庄优雅,左手轻握玉净瓶,右手挥动杨柳条,将滋润生命的甘露洒向人间。
从东面下到高尔山脚下,发现这里有一潭小小的湖水。虽然湖面上飘浮着浓密的藻类,但水中青山、石栏的倩影,依然清晰可见。蔚蓝的天空上,挂着几朵淡淡的云,宽大的树荫下,散布着耐心十足的垂钓人。在这春夏相交的时节,两岸绿树成荫,水中鱼儿泳动,一边欣赏山水美景,一边垂钓娱乐休闲,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