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学生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前预习】

一、教材助读

1、《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

2、 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

论语( ) 颛臾( ) 社稷( ) 虎兕( ) 椟中( ) 冉有( ) 柙( ) .......

近于费( )相夫子( )( ) 夫颛臾( ) 何以伐为( )为之辞( ) ......

我的疑问:

1

【合作探究】

(一)、疏通第一、二节

1、理解字词

伐: 见于孔子: 有事 : ...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 彼相 ...

见于孔子: 何以伐为: 焉用 .....

陈力就列 颠而不扶 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 危而.不持

龟玉毁于.椟中

2、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该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何以伐为

3、疏通课文内容

1)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2)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3)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4、熟读课文

2 虎兕出于.柙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前预习】

一、教材助读

1、《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

2、 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

论语(lún) 颛臾(zhuān)社稷( jì ) 虎兕(sì )椟中( dú ) 冉有(rǎn) 柙( xiá ) .......

近于费( bì )相夫子( xiàng)( fū) 夫颛臾( fú ) 何以伐为( wéi )为之辞(wèi) ......

我的疑问:

3

【合作探究】

(一)、疏通第一、二节

1、理解字词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见于孔子:参见、拜见 有事 :使用武力,有军事行动 ...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是社稷之臣也 : 这 彼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

见于孔子:介词,引出对象 何以伐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焉用 何 .....

陈力就列 施展 充任 职位 颠而不扶 跌倒 尔言过矣 错 .....

是.谁之过.与 这 错 危而.不持 表转折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介词 在

2、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该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是”提宾标志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②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

③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3、疏通课文内容

1)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无乃尔是过与?

2)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3)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

4、熟读课文

4 介词 从

《季氏将伐颛臾》(学生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前预习】

一、教材助读

1、《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

2、 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

论语( ) 颛臾( ) 社稷( ) 虎兕( ) 椟中( ) 冉有( ) 柙( ) .......

近于费( )相夫子( )( ) 夫颛臾( ) 何以伐为( )为之辞( ) ......

我的疑问:

1

【合作探究】

(一)、疏通第一、二节

1、理解字词

伐: 见于孔子: 有事 : ...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 彼相 ...

见于孔子: 何以伐为: 焉用 .....

陈力就列 颠而不扶 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 危而.不持

龟玉毁于.椟中

2、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该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何以伐为

3、疏通课文内容

1)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2)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3)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4、熟读课文

2 虎兕出于.柙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前预习】

一、教材助读

1、《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

2、 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

论语(lún) 颛臾(zhuān)社稷( jì ) 虎兕(sì )椟中( dú ) 冉有(rǎn) 柙( xiá ) .......

近于费( bì )相夫子( xiàng)( fū) 夫颛臾( fú ) 何以伐为( wéi )为之辞(wèi) ......

我的疑问:

3

【合作探究】

(一)、疏通第一、二节

1、理解字词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见于孔子:参见、拜见 有事 :使用武力,有军事行动 ...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是社稷之臣也 : 这 彼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

见于孔子:介词,引出对象 何以伐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焉用 何 .....

陈力就列 施展 充任 职位 颠而不扶 跌倒 尔言过矣 错 .....

是.谁之过.与 这 错 危而.不持 表转折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介词 在

2、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该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是”提宾标志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②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

③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3、疏通课文内容

1)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无乃尔是过与?

2)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3)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

4、熟读课文

4 介词 从


相关文章

  • 季氏将伐颛臾
  •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 1.读读背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 2.根据人物的的语言揣摩人物三次对话的情态,了解师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探究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 ...查看


  • 17.季氏将伐颛臾
  •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 实词.诵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 ...查看


  • 论语·季氏篇+文章理解
  • 论语·季氏篇 [文章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 ...查看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及练习
  •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一.注音 颛臾.. ( ) 冉.有( ) 虎兕.( ) 社稷.( ) 近于费.( ) 出于柙.( ) 则将焉用彼相.( )矣 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谁之过与 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 ...查看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1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一.字音 颛臾( ) 虎兕( ) 柙( ) 社稷( ) 冉有(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 二.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三.古今异义词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 ...查看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 今义--认为 . ...查看


  • 孔孟两章学案
  • 14.<孔孟两章>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一.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2.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3.归纳"是.疾.过.于.为"等词的义项或用法. 4.掌握文言 ...查看


  • 侍坐 学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品味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理解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4.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理解孔子 ...查看


  • 励志文言文
  •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