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制作教案

篇一:大班美术教案

大班美术教案:手拉手

目标:

1.在观察大图片上的手拉手各国儿童基础上画小朋友,并添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幼儿同伴之间友爱之情,使幼儿懂得从小关心热爱自己的同伴。 准备:

1. 一张各国儿童手拉手的图片。

2. 油画棒、绘画纸、勾线笔、白纸、剪刀、胶水。

过程:

1. 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图片,想不想看。老师为这张图片编成一首好 听的儿歌,想不想听。附儿歌:《手拉手》

好大好大的地球,

哪儿都有小朋友。

黄皮肤、黑皮肤,

白皮肤,还有棕色皮肤的小朋友。

地球上的小朋友,

大家都是好朋友,

你好,哈罗、欧哈又,

我们一起手拉手。

图片上的小朋友说,他们想请小朋友来画一画,我们手拉手的图画,你们 想不想画呀。

2. 讲解示范

(1)把画画纸对折,找到中点,画上一张大大的地球。

(2)把长方形的纸折成扇子状,大小可以折成画得下小朋友。

(3) 把剪下的小朋友贴在你画好的地球上,然后给它装饰一下,根据各国小朋友的特点画上头发、肤色和漂亮的衣服、,最后再添画。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提醒幼儿要抓住各国小朋友的特点来画。

4.评价和展览

表扬作画认真以及画得好的小朋友,把作品展览出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执教:吴丽文 篇二:中班美术教案设计

中班美术教案设计:有趣的脸

设计意图:

世界上每个人的长相都是不相同的,通过欣赏漫画作品,让小朋友们感受漫画人物的脸型、五官的夸张变形带来的趣味。同时尝试用这种夸张、变形的手法通过美术的方法来表达出来。 活动目标

1、欣赏漫画作品,感受人物脸型、五官的夸张变形。

2、尝试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人物面部进行大胆想象和创作。

3、感受夸张和变形的乐趣,开拓思路,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欣赏过各种夸张的脸的漫画作品。

2、脸部图片若干。

3、各种大小的有底色的铅画纸,黑色马克笔。

活动过程

1、欣赏漫画作品,感受脸型的夸张、变形。

(1)教师:前几天我们看了一些漫画作品,这些画家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教师: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把脸变成什么样子了?

(3)教师小结:这些画家喜欢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进行创作,这样可以强化脸部的某些特点。

2、引导幼儿讨论,重点欣赏五官的各种有趣的变形。

(1)教师:除了脸形可以变,你觉得我们脸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我们看看画家是怎么变眼睛、嘴巴、耳朵的。

①教师出示嘴巴部位夸张变形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这些图片中的嘴巴特别在什么地方?这张图片中的嘴巴像什么?牙齿像什么? ②教师出示眼睛部位夸张变形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这些图片中的眼睛是怎么夸张变形的?这张图片中的人眼睛特别特别的小?有点像什么?

③教师出示耳朵部位夸张变形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2)教师:看到各种各样变形的脸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这些作品让我们觉得很有趣!原来我们可以用移动五官位置、改变五官大小的方法将五官进行夸张、变形。

3、明确要求,幼儿创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的脸变一变。你想把脸型变成什么样子?把五官的一个部位变成什么样子?用移动位置的方法还是改变五官大小的方法?

4、相互交流作品,感受脸部的夸张变形。

教师:你画的脸哪里变形了?变成什么样子了?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欣赏毕加索有关脸的绘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脸的夸张变形,幼儿尝试绘画。 ☆区角活动 美术区:提供脸的底图和五官的小图片,幼儿将五官摆放在脸的不同位置,感受移动五官位置所产生的夸张变形。

☆家园共育 家长和幼儿在家里可以玩一玩做“鬼脸”的游戏,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篇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一)

(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是音乐欣赏教育

2、掌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方法

[重点、难点]

音乐欣赏教育概念。

一、 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进行审美教

育、健全心理教育、完善人格教育,它也被被认为是一种以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儿童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课。它是培养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首先,美术教育能健全儿童的大脑。它能让人的两个半球都转起

来。脑的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逻辑、理念分析能力,脑的右半球具有绘画、音乐、想象、知觉空间鉴别能力,即左脑善于抽象思维,右脑善于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过去大家总是将具有语言优势的左半脑称为优势脑,而将不具备语言功能优势的右半脑称为劣势脑。为此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左脑训练,艺术只是作为一种点缀而已。每逢考试或智力测试都是以左脑能力发展作为标准,把教育看成是培养左脑的教育,即语言、数学推理分析能力的教

育。因此重科学、轻艺术;重求同、轻求异;重因循、轻创新占据了整个教育阵地。于是,当我们抽象逻辑能力增强的时候,我们的右脑因缺少锻炼而退化了,形象思维的能力渐渐减退了。而美术教育不仅能使沉睡的右脑得到开发,而且有利于全脑发育,即大脑前能的全面开发。加强美术教育、艺术教育,让每个儿童的两个脑半球全转起来,这种人类自身资源的开发,

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来计算的,而是以五倍、十倍或是更多的倍数来

递增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谈了这一问题,他说:

“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因

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就

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由此可

见,忽视了艺术教育,就会导致大脑偏废,使心理正常的人变成精神

失调的人。

美术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成长,保护大脑的健康。古人云:三

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儿童智慧潜

能开发的黄金年华,也是大脑的“突发生长期”。大脑发育的最重要

的条件是“信息源”或者说是“营养素”,就是反复而适宜的教育环

境刺激。这种适宜的刺激,将从根本上白边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

脑的性能。大脑发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信息源刺激是僵死的、重

复的、凝固的,如公式、数字、语言,并且这种信息频繁刺激大脑,

就会造成大脑疲劳和思维定势,产生学习厌烦情绪。而美术教育就恰

好兼二者之长,既能刺激大脑迅速成长、发育,又不会造成大脑疲劳,

保护大脑健康。因为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性、直观性、形

式的新颖性、色彩的鲜明性,特别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为儿童喜闻

乐见。因此美术作品最忌雷同,最重创造,好的作品会使儿童学习时

产生欢乐愉快的情绪。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艺术家为其唯一的目的,

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性资源,把它作为完整教育

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次,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要根据儿童观察的特点来进行,孩子

们观察与成人们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更多的是凭直觉、心灵感悟和

不受世俗干扰的感受来认识世界,他们表现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结

构,而是表现观察对象的神情和自己拟人化的想象。由于儿童的观察

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加上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

知道、什么都想看个究竟,由于他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当他们

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伸手去摸,甚至去闻、去舔,不停的玩弄

常重要的。

其实到最后还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绘画和制作的

本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一种脑力锻炼,同时也是一种提议成功或

挫折的过程。孩子们期待着画出精彩的画面,他们变换着不同的颜色,

变换着表现的方式。每一种绘画形式都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永远都

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应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是美术的魅力。

篇四:幼儿园美术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树叶进行拼贴作画,并能适当添画,丰富画面。(认知)

2.能根据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表现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 (能力)

3.体验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功后的自豪。(情感)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收集各种树叶,幼儿已认识许多不同形状的树叶。

2.胶棒、胶水、画纸、彩笔。

3.树叶作品若干(ppt上)。

活动过程:(ppt上不呈现)

一、欣赏教师拼贴树叶,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天)。”

“那你们在秋天都有什么感受呀?有没有什么发现呢?(引导到落叶)。”“小朋友还记得上一次的户外活动我们一起收集了什么吗?(落叶。)” “对了,我们一起收集了很多的树叶,老师今天把这些树叶带来了。这些树叶一样吗?(不一样),都有哪不一样呀?(形状、颜色。)你们觉得这些树叶怎么样?有什么用途呢?()”

“小朋友们真细心呀,发现了这么多的不一样。接下来呀,老师要用这些漂亮的树叶来变个魔法,小朋友们注意看啦!”

(1)“先取一片小柳叶,横过来,粘上去;再取一片,这次要竖着,粘上去。好啦 完成了,小朋友看看像什么?”(像帆船)。

(2)教师把两片树叶拼贴好后,用彩笔添上旗子,在周围画上海水。海鸥,让幼儿了解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语言自己组织,一定要有话语)

(3)教师重新出示一些其他形状的叶子,启发幼儿想象,还可以做成什么?

二、介绍树叶拼贴画的方法。

告诉幼儿一片树叶和不同的树叶组合有不同的图形,小朋友可以先选自己喜欢的树叶,再在纸上拼出图形,最后用浆糊粘贴固定。注意提醒幼儿浆糊不能太多,启发幼儿用彩笔装饰画面。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带领幼儿观看ppt上的示例,欣赏画面上的树叶拼贴画,了解作画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选用合适的树叶拼贴画,了解作画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选用合适的树叶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四、欣赏作品。

共同欣赏全体幼儿的作品,对大胆想象、画面整洁的作品给予表扬。 在活动之后启发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树叶。

活动延伸: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叶子当作自己的签名图案,将色彩涂在叶子上,然后印在纸上,做叶子的纹路图。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随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好奇心。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落叶的美。通过引导幼儿对树叶的摆弄,让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在交流讨论中介绍自己的发现,这不仅提高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而且对思维、语言发展也很有益。

活动反思:

篇五: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春天的小蝌蚪

执教者:李小环

一、活动背景(设计意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经常会在这时利用美丽的春景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

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带幼儿春游、布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儿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我将它们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们很好奇地围着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有的说:“小蝌蚪黑乎乎圆圆的真可爱”??后来有位幼儿告诉大家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们很奇怪小蝌蚪没有大眼睛、绿衣裳也没有四条腿怎么会是青蛙呢?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使他们知道了青蛙确实是小蝌蚪的妈妈以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以后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没有变化。看到孩子们对小蝌蚪这么感兴趣,我就思考让幼儿用美术手段来表现他们喜爱的小蝌蚪。小班幼儿由于才开始接触美术,他们更多是利用画笔来表现他们的感受。为了让幼儿了解除了用笔可以表现自已的生活体验以外,还可以借助很多工具来表现,如幼儿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因此我选择了幼儿的身体器官---手指来作为绘画工具,设计了这节手指画---《小蝌蚪》的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方法。

2、发展观察力以及大胆作画能力。

3、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投影仪、明胶片、彩色照相透明水彩

2、黑色水粉颜料、餐巾纸、图画纸、青蛙图案、头饰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边用语言描述边用手指在胶片上点画。

(1) 教师: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成了又清又凉的水,你们猜猜是谁坐在荷叶上?咦!青蛙妈妈坐在荷叶上做什么呢?青蛙妈妈正坐在荷叶上看它的宝宝小蝌蚪游泳呢!你们喜欢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吗?我们今天就先来学画小蝌蚪。

(评:教师边用优美的话语进行描述边画,既把幼儿引入了一种情境,又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2) 教师:那刚才老师是用什么画出小蝌蚪的?(引导幼儿说出“手指”)好,老师告诉你们:用手指画出的画就叫手指画。

(评:此环节很自然地引出了“手指画”的概念,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的叙述结合起来,使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手指画”的概念。)

2、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态。

教师:哪个小朋友能说说小蝌蚪长得什么样?是什么颜色的?小蝌蚪游泳时可调皮了,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它们是不是往同一个方向游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往不同方向)

(评:教师适当的语言引导使幼儿很清楚地就了解了蝌蚪的不同姿态,为下面幼儿在自己作品中描绘蝌蚪的动态埋下伏笔。)

3、教师示范讲解小蝌蚪的画法。

(1) 教师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提起,这样小蝌蚪圆圆的身体就出来了。

(2) 讲解尾巴的画法。

a. 请幼儿来添画尾巴。(评: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幼儿提供了尝试、探索的机会,满足了幼儿主体需求。)

b. 教师用指侧画尾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出怎样画出小蝌蚪细细的尾

巴。

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带幼儿春游、布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儿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我将它们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们很好奇地围着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有的说:“小蝌蚪黑乎乎圆圆的真可爱”??后来有位幼儿告诉大家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们很奇怪小蝌蚪没有大眼睛、绿衣裳也没有四条腿怎么会是青蛙呢?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使他们知道了青蛙确实是小蝌蚪的妈妈以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以后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没有变化。看到孩子们对小蝌蚪这么感兴趣,我就思考让幼儿用美术手段来表现他们喜爱的小蝌蚪。小班幼儿由于才开始接触美术,他们更多是利用画笔来表现他们的感受。为了让幼儿了解除了用笔可以表现自已的生活体验以外,还可以借助很多工具来表现,如幼儿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因此我选择了幼儿的身体器官---手指来作为绘画工具,设计了这节手指画---《小蝌蚪》的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方法。

2、发展观察力以及大胆作画能力。

3、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投影仪、明胶片、彩色照相透明水彩

2、黑色水粉颜料、餐巾纸、图画纸、青蛙图案、头饰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边用语言描述边用手指在胶片上点画。

(1) 教师: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成了又清又凉的水,你们猜猜是谁坐在荷叶上?咦!青蛙妈妈坐在荷叶上做什么呢?青蛙妈妈正坐在荷叶上看它的宝宝小蝌蚪游泳呢!你们喜欢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吗?我们今天就先来学画小蝌蚪。

(评:教师边用优美的话语进行描述边画,既把幼儿引入了一种情境,又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2) 教师:那刚才老师是用什么画出小蝌蚪的?(引导幼儿说出“手指”)好,老师告诉你们:用手指画出的画就叫手指画。

(评:此环节很自然地引出了“手指画”的概念,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的叙述结合起来,使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手指画”的概念。)

2、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态。

教师:哪个小朋友能说说小蝌蚪长得什么样?是什么颜色的?小蝌蚪游泳时可调皮了,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它们是不是往同一个方向游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往不同方向)

(评:教师适当的语言引导使幼儿很清楚地就了解了蝌蚪的不同姿态,为下面幼儿在自己作品中描绘蝌蚪的动态埋下伏笔。)

3、教师示范讲解小蝌蚪的画法。

(1) 教师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提起,这样小蝌蚪圆圆的身体就出来了。

(2) 讲解尾巴的画法。

a. 请幼儿来添画尾巴。(评: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幼儿提供了尝试、探索的机会,满足了幼儿主体需求。)

b. 教师用指侧画尾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出怎样画出小蝌蚪细细的尾

巴。

(评:在幼儿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画,这样更容易加深幼儿的印象。) c. 幼儿练习画尾巴,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画好后用餐巾纸擦一下手指。

(评:此环节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解决了活动难点并注意到幼儿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

4、交代要求,幼儿作业,教师指导。

(1) 出示青蛙图案:教师:咦!这只青蛙妈的宝宝哪儿去了?告诉你们,它们就藏在小朋友桌上的画纸上,快,我们去帮青蛙妈妈找出它的宝宝。

(2)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他们注意点画方法,鼓励幼儿变换尾巴在身体上的位置画出不同方向游泳的小蝌蚪,鼓励他们大胆细心地操作。

(评:设计“给青蛙妈妈找宝宝”的环节,激发了幼儿学画小蝌蚪的欲望,符合幼儿的游戏心理。

篇一:大班美术教案

大班美术教案:手拉手

目标:

1.在观察大图片上的手拉手各国儿童基础上画小朋友,并添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幼儿同伴之间友爱之情,使幼儿懂得从小关心热爱自己的同伴。 准备:

1. 一张各国儿童手拉手的图片。

2. 油画棒、绘画纸、勾线笔、白纸、剪刀、胶水。

过程:

1. 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图片,想不想看。老师为这张图片编成一首好 听的儿歌,想不想听。附儿歌:《手拉手》

好大好大的地球,

哪儿都有小朋友。

黄皮肤、黑皮肤,

白皮肤,还有棕色皮肤的小朋友。

地球上的小朋友,

大家都是好朋友,

你好,哈罗、欧哈又,

我们一起手拉手。

图片上的小朋友说,他们想请小朋友来画一画,我们手拉手的图画,你们 想不想画呀。

2. 讲解示范

(1)把画画纸对折,找到中点,画上一张大大的地球。

(2)把长方形的纸折成扇子状,大小可以折成画得下小朋友。

(3) 把剪下的小朋友贴在你画好的地球上,然后给它装饰一下,根据各国小朋友的特点画上头发、肤色和漂亮的衣服、,最后再添画。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提醒幼儿要抓住各国小朋友的特点来画。

4.评价和展览

表扬作画认真以及画得好的小朋友,把作品展览出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执教:吴丽文 篇二:中班美术教案设计

中班美术教案设计:有趣的脸

设计意图:

世界上每个人的长相都是不相同的,通过欣赏漫画作品,让小朋友们感受漫画人物的脸型、五官的夸张变形带来的趣味。同时尝试用这种夸张、变形的手法通过美术的方法来表达出来。 活动目标

1、欣赏漫画作品,感受人物脸型、五官的夸张变形。

2、尝试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人物面部进行大胆想象和创作。

3、感受夸张和变形的乐趣,开拓思路,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欣赏过各种夸张的脸的漫画作品。

2、脸部图片若干。

3、各种大小的有底色的铅画纸,黑色马克笔。

活动过程

1、欣赏漫画作品,感受脸型的夸张、变形。

(1)教师:前几天我们看了一些漫画作品,这些画家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教师: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把脸变成什么样子了?

(3)教师小结:这些画家喜欢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进行创作,这样可以强化脸部的某些特点。

2、引导幼儿讨论,重点欣赏五官的各种有趣的变形。

(1)教师:除了脸形可以变,你觉得我们脸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我们看看画家是怎么变眼睛、嘴巴、耳朵的。

①教师出示嘴巴部位夸张变形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这些图片中的嘴巴特别在什么地方?这张图片中的嘴巴像什么?牙齿像什么? ②教师出示眼睛部位夸张变形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这些图片中的眼睛是怎么夸张变形的?这张图片中的人眼睛特别特别的小?有点像什么?

③教师出示耳朵部位夸张变形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2)教师:看到各种各样变形的脸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这些作品让我们觉得很有趣!原来我们可以用移动五官位置、改变五官大小的方法将五官进行夸张、变形。

3、明确要求,幼儿创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的脸变一变。你想把脸型变成什么样子?把五官的一个部位变成什么样子?用移动位置的方法还是改变五官大小的方法?

4、相互交流作品,感受脸部的夸张变形。

教师:你画的脸哪里变形了?变成什么样子了?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欣赏毕加索有关脸的绘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脸的夸张变形,幼儿尝试绘画。 ☆区角活动 美术区:提供脸的底图和五官的小图片,幼儿将五官摆放在脸的不同位置,感受移动五官位置所产生的夸张变形。

☆家园共育 家长和幼儿在家里可以玩一玩做“鬼脸”的游戏,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篇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一)

(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是音乐欣赏教育

2、掌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方法

[重点、难点]

音乐欣赏教育概念。

一、 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进行审美教

育、健全心理教育、完善人格教育,它也被被认为是一种以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儿童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课。它是培养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首先,美术教育能健全儿童的大脑。它能让人的两个半球都转起

来。脑的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逻辑、理念分析能力,脑的右半球具有绘画、音乐、想象、知觉空间鉴别能力,即左脑善于抽象思维,右脑善于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过去大家总是将具有语言优势的左半脑称为优势脑,而将不具备语言功能优势的右半脑称为劣势脑。为此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左脑训练,艺术只是作为一种点缀而已。每逢考试或智力测试都是以左脑能力发展作为标准,把教育看成是培养左脑的教育,即语言、数学推理分析能力的教

育。因此重科学、轻艺术;重求同、轻求异;重因循、轻创新占据了整个教育阵地。于是,当我们抽象逻辑能力增强的时候,我们的右脑因缺少锻炼而退化了,形象思维的能力渐渐减退了。而美术教育不仅能使沉睡的右脑得到开发,而且有利于全脑发育,即大脑前能的全面开发。加强美术教育、艺术教育,让每个儿童的两个脑半球全转起来,这种人类自身资源的开发,

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来计算的,而是以五倍、十倍或是更多的倍数来

递增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谈了这一问题,他说:

“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因

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就

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由此可

见,忽视了艺术教育,就会导致大脑偏废,使心理正常的人变成精神

失调的人。

美术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成长,保护大脑的健康。古人云:三

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儿童智慧潜

能开发的黄金年华,也是大脑的“突发生长期”。大脑发育的最重要

的条件是“信息源”或者说是“营养素”,就是反复而适宜的教育环

境刺激。这种适宜的刺激,将从根本上白边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

脑的性能。大脑发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信息源刺激是僵死的、重

复的、凝固的,如公式、数字、语言,并且这种信息频繁刺激大脑,

就会造成大脑疲劳和思维定势,产生学习厌烦情绪。而美术教育就恰

好兼二者之长,既能刺激大脑迅速成长、发育,又不会造成大脑疲劳,

保护大脑健康。因为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性、直观性、形

式的新颖性、色彩的鲜明性,特别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为儿童喜闻

乐见。因此美术作品最忌雷同,最重创造,好的作品会使儿童学习时

产生欢乐愉快的情绪。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艺术家为其唯一的目的,

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性资源,把它作为完整教育

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次,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要根据儿童观察的特点来进行,孩子

们观察与成人们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更多的是凭直觉、心灵感悟和

不受世俗干扰的感受来认识世界,他们表现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结

构,而是表现观察对象的神情和自己拟人化的想象。由于儿童的观察

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加上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

知道、什么都想看个究竟,由于他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当他们

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伸手去摸,甚至去闻、去舔,不停的玩弄

常重要的。

其实到最后还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绘画和制作的

本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一种脑力锻炼,同时也是一种提议成功或

挫折的过程。孩子们期待着画出精彩的画面,他们变换着不同的颜色,

变换着表现的方式。每一种绘画形式都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永远都

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应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是美术的魅力。

篇四:幼儿园美术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树叶进行拼贴作画,并能适当添画,丰富画面。(认知)

2.能根据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表现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 (能力)

3.体验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功后的自豪。(情感)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收集各种树叶,幼儿已认识许多不同形状的树叶。

2.胶棒、胶水、画纸、彩笔。

3.树叶作品若干(ppt上)。

活动过程:(ppt上不呈现)

一、欣赏教师拼贴树叶,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天)。”

“那你们在秋天都有什么感受呀?有没有什么发现呢?(引导到落叶)。”“小朋友还记得上一次的户外活动我们一起收集了什么吗?(落叶。)” “对了,我们一起收集了很多的树叶,老师今天把这些树叶带来了。这些树叶一样吗?(不一样),都有哪不一样呀?(形状、颜色。)你们觉得这些树叶怎么样?有什么用途呢?()”

“小朋友们真细心呀,发现了这么多的不一样。接下来呀,老师要用这些漂亮的树叶来变个魔法,小朋友们注意看啦!”

(1)“先取一片小柳叶,横过来,粘上去;再取一片,这次要竖着,粘上去。好啦 完成了,小朋友看看像什么?”(像帆船)。

(2)教师把两片树叶拼贴好后,用彩笔添上旗子,在周围画上海水。海鸥,让幼儿了解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语言自己组织,一定要有话语)

(3)教师重新出示一些其他形状的叶子,启发幼儿想象,还可以做成什么?

二、介绍树叶拼贴画的方法。

告诉幼儿一片树叶和不同的树叶组合有不同的图形,小朋友可以先选自己喜欢的树叶,再在纸上拼出图形,最后用浆糊粘贴固定。注意提醒幼儿浆糊不能太多,启发幼儿用彩笔装饰画面。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带领幼儿观看ppt上的示例,欣赏画面上的树叶拼贴画,了解作画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选用合适的树叶拼贴画,了解作画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选用合适的树叶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四、欣赏作品。

共同欣赏全体幼儿的作品,对大胆想象、画面整洁的作品给予表扬。 在活动之后启发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树叶。

活动延伸: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叶子当作自己的签名图案,将色彩涂在叶子上,然后印在纸上,做叶子的纹路图。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随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好奇心。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落叶的美。通过引导幼儿对树叶的摆弄,让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在交流讨论中介绍自己的发现,这不仅提高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而且对思维、语言发展也很有益。

活动反思:

篇五: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春天的小蝌蚪

执教者:李小环

一、活动背景(设计意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经常会在这时利用美丽的春景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

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带幼儿春游、布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儿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我将它们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们很好奇地围着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有的说:“小蝌蚪黑乎乎圆圆的真可爱”??后来有位幼儿告诉大家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们很奇怪小蝌蚪没有大眼睛、绿衣裳也没有四条腿怎么会是青蛙呢?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使他们知道了青蛙确实是小蝌蚪的妈妈以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以后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没有变化。看到孩子们对小蝌蚪这么感兴趣,我就思考让幼儿用美术手段来表现他们喜爱的小蝌蚪。小班幼儿由于才开始接触美术,他们更多是利用画笔来表现他们的感受。为了让幼儿了解除了用笔可以表现自已的生活体验以外,还可以借助很多工具来表现,如幼儿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因此我选择了幼儿的身体器官---手指来作为绘画工具,设计了这节手指画---《小蝌蚪》的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方法。

2、发展观察力以及大胆作画能力。

3、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投影仪、明胶片、彩色照相透明水彩

2、黑色水粉颜料、餐巾纸、图画纸、青蛙图案、头饰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边用语言描述边用手指在胶片上点画。

(1) 教师: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成了又清又凉的水,你们猜猜是谁坐在荷叶上?咦!青蛙妈妈坐在荷叶上做什么呢?青蛙妈妈正坐在荷叶上看它的宝宝小蝌蚪游泳呢!你们喜欢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吗?我们今天就先来学画小蝌蚪。

(评:教师边用优美的话语进行描述边画,既把幼儿引入了一种情境,又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2) 教师:那刚才老师是用什么画出小蝌蚪的?(引导幼儿说出“手指”)好,老师告诉你们:用手指画出的画就叫手指画。

(评:此环节很自然地引出了“手指画”的概念,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的叙述结合起来,使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手指画”的概念。)

2、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态。

教师:哪个小朋友能说说小蝌蚪长得什么样?是什么颜色的?小蝌蚪游泳时可调皮了,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它们是不是往同一个方向游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往不同方向)

(评:教师适当的语言引导使幼儿很清楚地就了解了蝌蚪的不同姿态,为下面幼儿在自己作品中描绘蝌蚪的动态埋下伏笔。)

3、教师示范讲解小蝌蚪的画法。

(1) 教师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提起,这样小蝌蚪圆圆的身体就出来了。

(2) 讲解尾巴的画法。

a. 请幼儿来添画尾巴。(评: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幼儿提供了尝试、探索的机会,满足了幼儿主体需求。)

b. 教师用指侧画尾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出怎样画出小蝌蚪细细的尾

巴。

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带幼儿春游、布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儿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我将它们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们很好奇地围着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有的说:“小蝌蚪黑乎乎圆圆的真可爱”??后来有位幼儿告诉大家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们很奇怪小蝌蚪没有大眼睛、绿衣裳也没有四条腿怎么会是青蛙呢?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使他们知道了青蛙确实是小蝌蚪的妈妈以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以后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没有变化。看到孩子们对小蝌蚪这么感兴趣,我就思考让幼儿用美术手段来表现他们喜爱的小蝌蚪。小班幼儿由于才开始接触美术,他们更多是利用画笔来表现他们的感受。为了让幼儿了解除了用笔可以表现自已的生活体验以外,还可以借助很多工具来表现,如幼儿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因此我选择了幼儿的身体器官---手指来作为绘画工具,设计了这节手指画---《小蝌蚪》的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方法。

2、发展观察力以及大胆作画能力。

3、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投影仪、明胶片、彩色照相透明水彩

2、黑色水粉颜料、餐巾纸、图画纸、青蛙图案、头饰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边用语言描述边用手指在胶片上点画。

(1) 教师: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成了又清又凉的水,你们猜猜是谁坐在荷叶上?咦!青蛙妈妈坐在荷叶上做什么呢?青蛙妈妈正坐在荷叶上看它的宝宝小蝌蚪游泳呢!你们喜欢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吗?我们今天就先来学画小蝌蚪。

(评:教师边用优美的话语进行描述边画,既把幼儿引入了一种情境,又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2) 教师:那刚才老师是用什么画出小蝌蚪的?(引导幼儿说出“手指”)好,老师告诉你们:用手指画出的画就叫手指画。

(评:此环节很自然地引出了“手指画”的概念,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的叙述结合起来,使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手指画”的概念。)

2、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态。

教师:哪个小朋友能说说小蝌蚪长得什么样?是什么颜色的?小蝌蚪游泳时可调皮了,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它们是不是往同一个方向游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往不同方向)

(评:教师适当的语言引导使幼儿很清楚地就了解了蝌蚪的不同姿态,为下面幼儿在自己作品中描绘蝌蚪的动态埋下伏笔。)

3、教师示范讲解小蝌蚪的画法。

(1) 教师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提起,这样小蝌蚪圆圆的身体就出来了。

(2) 讲解尾巴的画法。

a. 请幼儿来添画尾巴。(评: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幼儿提供了尝试、探索的机会,满足了幼儿主体需求。)

b. 教师用指侧画尾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出怎样画出小蝌蚪细细的尾

巴。

(评:在幼儿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画,这样更容易加深幼儿的印象。) c. 幼儿练习画尾巴,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画好后用餐巾纸擦一下手指。

(评:此环节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解决了活动难点并注意到幼儿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

4、交代要求,幼儿作业,教师指导。

(1) 出示青蛙图案:教师:咦!这只青蛙妈的宝宝哪儿去了?告诉你们,它们就藏在小朋友桌上的画纸上,快,我们去帮青蛙妈妈找出它的宝宝。

(2)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他们注意点画方法,鼓励幼儿变换尾巴在身体上的位置画出不同方向游泳的小蝌蚪,鼓励他们大胆细心地操作。

(评:设计“给青蛙妈妈找宝宝”的环节,激发了幼儿学画小蝌蚪的欲望,符合幼儿的游戏心理。


相关文章

  • 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班美术[为妈妈制作心愿卡]教案模板
  • 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班美术<为妈妈制作心愿卡>教案模板 活动目标: 1.愿意为妈妈制作心愿卡,让妈妈感受自己对她的爱: 2.能大胆画出图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大小肌肉的协调. 活动准备: 事先了解妈妈的喜好,剪刀,纸,记号笔, ...查看


  • 幼儿园大班优秀美工公开课教案
  • 篇一: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各种各样的鱼>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各种各样的鱼>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各种各样的鱼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美的能力: 2.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3.学习 ...查看


  •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美术[报纸鱼]教案
  •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美术<报纸鱼> 报纸鱼教案--活动来源: <幼儿素质发展课程教师用书>之<艺术表现> 报纸鱼教案--活动目标: 1.尝试用报纸棍随意造型,形成鱼的各种身体形状. 2.能用彩纸大胆设计装饰报 ...查看


  •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有意思的豆豆
  • 活动目标 ·学习用豆豆装饰作画,萌发对利用自然物制作的兴趣 ·能用点状材料"豆豆"装饰画面 ·能大胆创作,并能运用豆豆艺术品开展相关的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豆豆装饰作画,激发对利用自然物制作的兴趣 ·难点:大胆想 ...查看


  •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美丽的帆船(中班美术)
  • 一.活动名称:美丽的帆船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随意折叠.涂色块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船帆. 2.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活动准备: 1."大海"背景图一张.帆船模型若干 2 ...查看


  •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卡通杯子
  •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制作陶杯. 2.尝试用卡通的手法装饰杯子,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 3.能根据自己的构思创意独立设计制作,激发创新意识,提高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了解陶艺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两种以上基本技 ...查看


  • 幼儿园教案大班美术活动:漂亮的娃娃
  • 美术活动:漂亮的娃娃 (大二班) 一.课题的生成: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设计娃娃",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美术活动. 来源一:活动区角中,让幼儿准备娃哈哈瓶.易拉罐.可乐瓶等废旧材料, 课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给娃哈哈 ...查看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我的名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我的名片(钙塑板版画) 背景 离园前,很多幼儿对幼儿园.对自己的同伴老师恋恋不舍,于是模仿成人留下电话,做本通讯录等方式应运而生.看到大人有名片,幼儿也会很乐意做张名片互相赠送.如果用绘画的方式,一次只能作一张,费时 ...查看


  •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漂亮的娃娃
  • 一.课题的生成: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设计娃娃",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美术活动. 来源一:活动区角中,让幼儿准备娃哈哈瓶.易拉罐.可乐瓶等废旧材料, 课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给娃哈哈瓶上画上头发.眼睛.衣服,幼儿的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