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到好处的留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思结合的平台。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及自我反省予以填补充实空白,使其情感世界发生质变,大脑思维得到锻炼,收到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开讲前留白,不动声色 例如:教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这样开讲—— 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的垂挂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 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的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 二、讲述中留白,意趣盎然 在频频的讲述中,把长句分成短句,插入适当的空白,使教学虚实相间,张驰有度,以和谐的教学节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此时的“留白”是何等重要。说得时尚一些,它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教师剖析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捕捉那“雾里看花”、“海市蜃楼”之美感。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 三、转换处留白,承上启下 有经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间安排的往往不是语言,而是适当的停顿。这时的停顿恰似在说:“好了,下面讲述的是关键问题,请竖起耳朵认真听!”或是:“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的结果如何。”这样的留白,使前后两个教学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过渡自然贴切。重点内容也得到了强调,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转换时,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体会成功的愉悦。 四、提问时留白,悬念迭出 例如,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讲到洞天美景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美景中呢?” 学生一愣。随后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我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也就是所谓‘残缺美’吧,是吗?”那个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自己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怕自己入画惊动了神仙,破坏了美丽。”我接着说:“就像冬天的一个早上,你推开门准备去上学,却发现满地是一层无瑕的白雪,你站在门口,实在不忍心挪动双脚去破坏那洁白,是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愣,其实就是“留白”的体现。 五、高潮处留白, 思绪飞扬 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去,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地四处飞溅。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讲到菲利普夫妇遇到穷光蛋的于勒时,就因地制宜设问道:“假如遇见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情形又将如何?”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讨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水到渠成地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时留白,戛然而止 都德的《最后一课》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堂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用他无声的语言,用他的板书和手势强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留白,使得小弗郎士集中注意力听他讲的内容和他要讲的内容,增强了戏剧性的效果,使教学耐人寻味。在无言中,小弗郎士领会了韩麦尔先生的意思,幼小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动。 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一篇美文结束后,一段精彩的讲演完毕,教师不必急于归纳、总结。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才真正是最巧妙的尾声。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到好处的留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思结合的平台。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及自我反省予以填补充实空白,使其情感世界发生质变,大脑思维得到锻炼,收到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开讲前留白,不动声色 例如:教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这样开讲—— 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的垂挂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 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的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 二、讲述中留白,意趣盎然 在频频的讲述中,把长句分成短句,插入适当的空白,使教学虚实相间,张驰有度,以和谐的教学节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此时的“留白”是何等重要。说得时尚一些,它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教师剖析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捕捉那“雾里看花”、“海市蜃楼”之美感。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 三、转换处留白,承上启下 有经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间安排的往往不是语言,而是适当的停顿。这时的停顿恰似在说:“好了,下面讲述的是关键问题,请竖起耳朵认真听!”或是:“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的结果如何。”这样的留白,使前后两个教学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过渡自然贴切。重点内容也得到了强调,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转换时,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体会成功的愉悦。 四、提问时留白,悬念迭出 例如,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讲到洞天美景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美景中呢?” 学生一愣。随后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我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也就是所谓‘残缺美’吧,是吗?”那个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自己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怕自己入画惊动了神仙,破坏了美丽。”我接着说:“就像冬天的一个早上,你推开门准备去上学,却发现满地是一层无瑕的白雪,你站在门口,实在不忍心挪动双脚去破坏那洁白,是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愣,其实就是“留白”的体现。 五、高潮处留白, 思绪飞扬 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去,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地四处飞溅。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讲到菲利普夫妇遇到穷光蛋的于勒时,就因地制宜设问道:“假如遇见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情形又将如何?”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讨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水到渠成地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时留白,戛然而止 都德的《最后一课》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堂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用他无声的语言,用他的板书和手势强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留白,使得小弗郎士集中注意力听他讲的内容和他要讲的内容,增强了戏剧性的效果,使教学耐人寻味。在无言中,小弗郎士领会了韩麦尔先生的意思,幼小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动。 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一篇美文结束后,一段精彩的讲演完毕,教师不必急于归纳、总结。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才真正是最巧妙的尾声。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