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志的采访风格

论王志的采访风

摘要:何为“记者型主持人”?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集记者与主持人的身份于一身,通过自身采访和深入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并能在节目中担当一般主持人职责的主持人,我们称这样的主持人为记者型主持人。总体来说,记者型主持人是融入高度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在众多的记者型主持人中,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执着、饱经沧桑又睿智机敏,他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影、以及深厚的内涵造就了他独特的采访风格。本文将具体分析王志采访风格的优与劣,以及他带给我们的思考。 关键字:王志 记者型主持人 采访风格 优劣

王志作为央视出镜记者,于1994年2月进入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节目中任记者和主持人,1996年2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在《新闻调查》栏目中任出镜记者。2003年1月,在《面对面》栏目中任任制片、主持人和记者。在非典期间,《面对面》栏目的记者们深入第一线,采访了钟南山、代市长王岐山以及奋战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由此王志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同行的肯定。经过多年的新闻工作,他特有的采访风格便逐渐形成。那么他的采访风格究竟怎样?是否仍存在着缺陷?

一、王志采访风格的特点

(一) 质疑式采访

看过《面对面》的观众都会从王志的采访中发现这么一个特点,他总是会接连提出问题,“接下来呢?”“是这样吗?”“我不相信”这是非常典型的质疑式采访。王志说他不是那种特有本事的人,但他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也不是一个特有野心的人,是个机遇还可以的人。你让他做一件事,他会尽力去完美地做。他说,其实我们记者每个人都在质疑,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要问的问题,我们电视还干什么?王志曾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质疑在访谈中发挥的作用:质疑就是将黑白两色放在一起,有了黑色的衬托,白色会显得更加白,如果你想突出特色,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又十分有效。2004年沈冰对王志的一次访问中专

门就这一点提出了问题:

沈冰:质疑,很多人都说,尤其是我们的同行都会说,这是记者应该有的素质,但是现在大家一提到王志就觉得是质疑的典范。

王志:质疑是我的一种追求,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可以用。 沈冰:大家通过你的节目,都有这么一个猜测,王志在生活当中是一个很多疑的人,是吗?

王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不是一个多疑的人,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人家说主持人是话唠,我生活中间话很少的,我有时候是强迫自己说话,因为你要不停地说,但是你可以看到在节目中间,我提的问题是很短的,我的话是很少的,能够不说我尽量不说。

沈冰:但一定要问。

王志:但是我一定要想。

沈冰:那你不觉得你活得太累了吗?对任何事情都要质疑?

王志:这是一种习惯,不累。我一天到晚不想问题,我不问为什么你就不累了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傻子,尤其是当记者的你要去告诉人家道理,你要去把人家看不到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你这点脑子都没有,你能当一个合格的记者吗? 沈冰:但是质疑它是一个万能的钥匙,它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王志:质疑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态度,但是它更是一种手段,它把这两个点联系起来,把这个过程充分地展示给你,那你不解决观众这些心目中的疑问,那不就像过去唱那首歌一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怎么个好法呢?正常人会这么说吗?但是那个年代不一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我喜欢从常识出发。

沈冰:什么叫常识?

王志:这个概念解释起来是很难的。

沈冰:我想知道在王志眼中的常识是什么?

王志:比方说观众看到我们这期节目,我们这些常识就是说沈冰你来采访我,你是自愿的吗?还是领导的安排?这就是常识。不要先入为主,这是记者的大忌。只有通过这种质疑的方式,只有你从反面,用排除法把你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之后,我才敢相信这个天是蓝的,我才敢相信这个终点它是真实的。

在王志的采访中,到处都是质疑,下面是他在采访王岐山时的对话,

王岐山:就是说增长总有一个头,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要逐渐回落的。我相信我们这些措施,这些人的工作都不是白费的。

王志:预期是多少?

王岐山:我现在不想作这种赌博式的预期回答,不想回答。因为什么?确实我不想预期,起码现在向市民做这种预期,是要负责的。我没有相当把握的时候,我不会讲这种话。

王志: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当时是300到400。

王岐山:对!

王志:昨天的数字是2705

王岐山:对!

王志:那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这段采访,我们看到了王志为了得到真相的步步追问,也看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前所做的细心准备,那些准确的数字,被访对象之前的谈话,都成为记者发问的基础。这是值得所有的新闻人去学习的。

(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

调查型记者,会采访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员,他们中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百姓,记者应该始终保持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访者,这种态度不仅是姿态上的平等,还有心理和思维上的。在这一点上,王志做的很好,他说:“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

作为央视的名记者、主持人,王志在采访别人或是主持评论时,总是能用平常人一样的低平姿态或商量口吻,而不以一种居高临下、教训审问、惟央视独尊的态度去采访嘉宾,他总是呈一派中正平和之气,任嘉宾如何激动、激烈、偏颇,他都能持平而论并且利用自己的主持身份,让场面稳定下来。

(三)采访技巧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的王志,采访了来自各行、不计其数的人,大多采访都让人满意,成功的背后是王志纯熟的临场反应、机敏,还有多年累积的采访技巧,让一些本来充满危机的采访也变得有意义。2006年《面对面》节目采访了

因《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易中天教授,王志就化解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危机。 王志:想到过有这样一种效益吗?

易中天:哪一种效益?

王志:名、利?

易中天:我就奇怪了,这个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你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这难道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吗?不会吧。 王志:可能跟我们心目中的学者形象有很大的一个反差。

这样的问答里,我们看到了易中天对王志的不满,直指王志“阁下”,但是王志还是机智地回应了他的问责,将问题由名利场拉回了学者形象,表明大家的关注并不是浮浅地定位在名和利上,而是这个现象有它的个性。这里就体现了王志的采访技巧。

二、王志采访的缺点

(一)为了质疑而质疑

王志采用质疑式采访方式,是为了获得事实真相。但他有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为质疑而质疑的问题,就是提出没有质量没有意义的问题。例如王志在一期《面对面》中采访日本乒乓队队员福原爱,一个非常可爱单纯的小女孩

王志:你来中国学乒乓球,将来本事大了,要是打败了我们,你会是什么感觉? 福原爱:我是从零开始学的,连一和二都没到,怎么可能打败我的老师?

王志:要是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你真的打败了中国队员,我们岂不很没面子嘛?

这一问,让本来就不知所措的福原爱,更憋得满脸通红,最后小声嗫嚅了一句:这怎么可能?

仔细品味这些对话,王志的怀疑有些多余,福原爱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她没有那些久经“官场”的人员的心机和城府,这时的王志还连续追问、质疑她的回答,显然是有些不合适。

(二) 缺少情感表达

看过《面对面》的观众都会发现,采访中的王志的表情和动作是很少的,总是冷峻的面容,让人敬畏,谈话类节目,受众是观众,采访对象的回答、喜怒哀乐,不仅呈现在主持人的面前,也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能够引起共鸣的话,主持

人的情感表达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这点上,王志显然有些缺少。

三、总结

通过准备此次论文,查阅大量资料,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但这个风格必须建立在充满人文关怀、探询事实真相、拥有牢固采访技巧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电视谈话节目研究》,主编陈永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1

2、《与王志面对面》,赵冉,2004.11.26 11:55:00 ,中青在线——青年时讯

3、《王志作品研讨会》,责编陈卓,央视国际,2003.9.17 14:21

4、http://www.xinhuanet.com/video/mdm/ 新华电视

5、《实力派主持人王志》,(北京)康郡,2003.6.12 16:45 ,《青年记者》,http://www.sina.com.cn

6、《简评王志与王歧山“面对面”的提问风格》,高剑芳,《新闻记者》2003.09

7、《电视节目主持》课件

8、碧泠,陈枫著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论王志的采访风

摘要:何为“记者型主持人”?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集记者与主持人的身份于一身,通过自身采访和深入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并能在节目中担当一般主持人职责的主持人,我们称这样的主持人为记者型主持人。总体来说,记者型主持人是融入高度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在众多的记者型主持人中,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执着、饱经沧桑又睿智机敏,他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影、以及深厚的内涵造就了他独特的采访风格。本文将具体分析王志采访风格的优与劣,以及他带给我们的思考。 关键字:王志 记者型主持人 采访风格 优劣

王志作为央视出镜记者,于1994年2月进入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节目中任记者和主持人,1996年2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在《新闻调查》栏目中任出镜记者。2003年1月,在《面对面》栏目中任任制片、主持人和记者。在非典期间,《面对面》栏目的记者们深入第一线,采访了钟南山、代市长王岐山以及奋战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由此王志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同行的肯定。经过多年的新闻工作,他特有的采访风格便逐渐形成。那么他的采访风格究竟怎样?是否仍存在着缺陷?

一、王志采访风格的特点

(一) 质疑式采访

看过《面对面》的观众都会从王志的采访中发现这么一个特点,他总是会接连提出问题,“接下来呢?”“是这样吗?”“我不相信”这是非常典型的质疑式采访。王志说他不是那种特有本事的人,但他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也不是一个特有野心的人,是个机遇还可以的人。你让他做一件事,他会尽力去完美地做。他说,其实我们记者每个人都在质疑,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要问的问题,我们电视还干什么?王志曾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质疑在访谈中发挥的作用:质疑就是将黑白两色放在一起,有了黑色的衬托,白色会显得更加白,如果你想突出特色,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又十分有效。2004年沈冰对王志的一次访问中专

门就这一点提出了问题:

沈冰:质疑,很多人都说,尤其是我们的同行都会说,这是记者应该有的素质,但是现在大家一提到王志就觉得是质疑的典范。

王志:质疑是我的一种追求,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可以用。 沈冰:大家通过你的节目,都有这么一个猜测,王志在生活当中是一个很多疑的人,是吗?

王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不是一个多疑的人,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人家说主持人是话唠,我生活中间话很少的,我有时候是强迫自己说话,因为你要不停地说,但是你可以看到在节目中间,我提的问题是很短的,我的话是很少的,能够不说我尽量不说。

沈冰:但一定要问。

王志:但是我一定要想。

沈冰:那你不觉得你活得太累了吗?对任何事情都要质疑?

王志:这是一种习惯,不累。我一天到晚不想问题,我不问为什么你就不累了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傻子,尤其是当记者的你要去告诉人家道理,你要去把人家看不到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你这点脑子都没有,你能当一个合格的记者吗? 沈冰:但是质疑它是一个万能的钥匙,它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王志:质疑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态度,但是它更是一种手段,它把这两个点联系起来,把这个过程充分地展示给你,那你不解决观众这些心目中的疑问,那不就像过去唱那首歌一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怎么个好法呢?正常人会这么说吗?但是那个年代不一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我喜欢从常识出发。

沈冰:什么叫常识?

王志:这个概念解释起来是很难的。

沈冰:我想知道在王志眼中的常识是什么?

王志:比方说观众看到我们这期节目,我们这些常识就是说沈冰你来采访我,你是自愿的吗?还是领导的安排?这就是常识。不要先入为主,这是记者的大忌。只有通过这种质疑的方式,只有你从反面,用排除法把你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之后,我才敢相信这个天是蓝的,我才敢相信这个终点它是真实的。

在王志的采访中,到处都是质疑,下面是他在采访王岐山时的对话,

王岐山:就是说增长总有一个头,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要逐渐回落的。我相信我们这些措施,这些人的工作都不是白费的。

王志:预期是多少?

王岐山:我现在不想作这种赌博式的预期回答,不想回答。因为什么?确实我不想预期,起码现在向市民做这种预期,是要负责的。我没有相当把握的时候,我不会讲这种话。

王志: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当时是300到400。

王岐山:对!

王志:昨天的数字是2705

王岐山:对!

王志:那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这段采访,我们看到了王志为了得到真相的步步追问,也看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前所做的细心准备,那些准确的数字,被访对象之前的谈话,都成为记者发问的基础。这是值得所有的新闻人去学习的。

(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

调查型记者,会采访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员,他们中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百姓,记者应该始终保持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访者,这种态度不仅是姿态上的平等,还有心理和思维上的。在这一点上,王志做的很好,他说:“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

作为央视的名记者、主持人,王志在采访别人或是主持评论时,总是能用平常人一样的低平姿态或商量口吻,而不以一种居高临下、教训审问、惟央视独尊的态度去采访嘉宾,他总是呈一派中正平和之气,任嘉宾如何激动、激烈、偏颇,他都能持平而论并且利用自己的主持身份,让场面稳定下来。

(三)采访技巧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的王志,采访了来自各行、不计其数的人,大多采访都让人满意,成功的背后是王志纯熟的临场反应、机敏,还有多年累积的采访技巧,让一些本来充满危机的采访也变得有意义。2006年《面对面》节目采访了

因《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易中天教授,王志就化解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危机。 王志:想到过有这样一种效益吗?

易中天:哪一种效益?

王志:名、利?

易中天:我就奇怪了,这个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你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这难道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吗?不会吧。 王志:可能跟我们心目中的学者形象有很大的一个反差。

这样的问答里,我们看到了易中天对王志的不满,直指王志“阁下”,但是王志还是机智地回应了他的问责,将问题由名利场拉回了学者形象,表明大家的关注并不是浮浅地定位在名和利上,而是这个现象有它的个性。这里就体现了王志的采访技巧。

二、王志采访的缺点

(一)为了质疑而质疑

王志采用质疑式采访方式,是为了获得事实真相。但他有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为质疑而质疑的问题,就是提出没有质量没有意义的问题。例如王志在一期《面对面》中采访日本乒乓队队员福原爱,一个非常可爱单纯的小女孩

王志:你来中国学乒乓球,将来本事大了,要是打败了我们,你会是什么感觉? 福原爱:我是从零开始学的,连一和二都没到,怎么可能打败我的老师?

王志:要是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你真的打败了中国队员,我们岂不很没面子嘛?

这一问,让本来就不知所措的福原爱,更憋得满脸通红,最后小声嗫嚅了一句:这怎么可能?

仔细品味这些对话,王志的怀疑有些多余,福原爱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她没有那些久经“官场”的人员的心机和城府,这时的王志还连续追问、质疑她的回答,显然是有些不合适。

(二) 缺少情感表达

看过《面对面》的观众都会发现,采访中的王志的表情和动作是很少的,总是冷峻的面容,让人敬畏,谈话类节目,受众是观众,采访对象的回答、喜怒哀乐,不仅呈现在主持人的面前,也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能够引起共鸣的话,主持

人的情感表达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这点上,王志显然有些缺少。

三、总结

通过准备此次论文,查阅大量资料,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但这个风格必须建立在充满人文关怀、探询事实真相、拥有牢固采访技巧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电视谈话节目研究》,主编陈永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1

2、《与王志面对面》,赵冉,2004.11.26 11:55:00 ,中青在线——青年时讯

3、《王志作品研讨会》,责编陈卓,央视国际,2003.9.17 14:21

4、http://www.xinhuanet.com/video/mdm/ 新华电视

5、《实力派主持人王志》,(北京)康郡,2003.6.12 16:45 ,《青年记者》,http://www.sina.com.cn

6、《简评王志与王歧山“面对面”的提问风格》,高剑芳,《新闻记者》2003.09

7、《电视节目主持》课件

8、碧泠,陈枫著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 名嘴夫妻共患难 嬉笑怒骂见真情
  • 阔别荧屏六年的王志,自驾三万里重走丝绸之路,如今荣耀归来,夫妇二人首次携手亮相,做客<春妮的周末时光>,讲述名嘴夫妇背后的故事. 一字之争,耿耿于怀 朱迅在王志著书<西行三万里>序中写道:"一起生活的十多年 ...查看


  • 新闻调查特点分析
  • 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 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 ...查看


  •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q ...查看


  • "护湖义士"王志铭:我觉得孤独却不寂寞
  • 王志铭说,在武汉,提爱湖.护湖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实践下来,干出实事的人很少,到能挺身在推土机前,保卫湖泊的只有他一个.除了护湖之外,他还做过废旧电池回收,组建过环保组织,参与保护老房子,因为种种原因,他的很多设想和热血被搁置下来,无疾而终. ...查看


  • 呼唤民族声乐作品的多样化
  • 作者:张敏 人民音乐 2010年08期 王志信是中国当代歌坛一位很有影响的作曲家.1988年,他与词作家刘麟合作,根据同名陕北民歌创作了歌曲<蓝花花>.这首歌曲结构较大,并具有较强的叙事性,由歌手孙丽英在CCTV第三届全国青年歌 ...查看


  • 非典十年钟南山
  • 2 非典十年:誉病缠身的钟南山 本刊记者 汪再兴 找钟南山的病人很多,但也许绝大部分在死前都见不到他.这肯定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即使这样,这些病人仍愿意等待--仅仅是因为他10年前"非典"中赢得的盛名. 临近中午,他走 ...查看


  •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 目录 摘要„„„„„„„„„„„„„„„„„„„„„„„„„„„„1 绪论„„„„„„„„„„„„„„„„„„„„„„„„„„„„2 第一章电视谈话类节目发展阶段之主持人的语言变化„„„„„„„3 1.1从<实话实说>到< ...查看


  • 从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看媒体失范
  • 从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看媒体失范 [摘要]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本应站在公正客观角度的新闻媒体却存在媒体失范问题.本文将通 过回顾此次虐童事件全过程,指出其中存在的媒体失范现象,并对 媒体失范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 ...查看


  •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
  •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 参考选题 一.广播电视作品分析,专题栏目类 1.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2. 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创作实践与艺术贡献 3. 浅析幽默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 4.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 ...查看


热门内容